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陳太丘與友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原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p>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3、譯文:
陳太丘和朋友預先約定好一起出行,約定在正午時分,約定的時間過了朋友卻沒有到,陳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離開了。當他離去以后,他的朋友才來到。陳太丘的兒子元方當時年僅七歲,正在家門外玩耍。
客人問他:“你的父親在家嗎?”元方回答說:“父親等待您很長時間而您卻沒有來到,已經離去了?!笨腿吮闵鷼獾卣f道:“真不道德!和人家約好一起出行,卻拋棄人家自己離去。”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自主閱讀;自主學習
一、新課程標準對古詩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古典詩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古詩文閱讀在學生繼承傳統(tǒng)文化,形成文化積累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新課程標準很重視這種作用,對古詩文閱讀提出了新的要求:
1.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課程目標?總目標)
2.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yōu)秀詩80篇(課程目標?階段目標7~9年級)
3.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查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查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查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實施建議?評價建議)
二、對文言文自主閱讀教學的嘗試
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通常都采用教師分析講解的方法,逐字逐句逐段地串講,缺乏生動性和形象性,難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所灌輸的知識,根本不懂得如何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理解掌握新的知識。我們知道,授學生以“魚”不如授學生以“漁”。只有培養(yǎng)他們自主閱讀的習慣和教會他們自主閱讀的方法,才是文言文教學的新出路。為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我不斷嘗試以自主閱讀的方式進行教學。
在教《陳太丘與友期》這篇文言文時,我進行了如下嘗試:
1.范讀創(chuàng)境,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文言文感興趣了,才能把它學好?!蛾愄鹋c友期》這篇文章主要是通過對話來展示人物形象,所以上課時,我不讓學生看課文,而是先聽我范讀。在朗讀過程中,我根據不同人物不時轉換語言風格,表現友人時,生氣、暴躁,表現元方時義正辭嚴,尤其在說道“非人哉”這句話時,學生已然笑了起來。全文讀完,學生已經開始熱烈地討論起來。通過我繪聲繪色的朗讀,作品中的文字信息被直接斥諸視覺、聽覺,產生了直觀的魅力,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就被調動起來了。
2.授人以漁,理性認識
在前邊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動用工具書,自己把文章翻譯出來,有問題的把它圈畫出來,討論解決。與此同時,再次強調翻譯原則:要重視于原文;語句要通順,表意要明確,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文字優(yōu)美,簡明、優(yōu)美,用富有文采的語言把原文的內容形式及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只有掌握了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才能拿著這把鑰匙去開啟文言文學習的天地。尤其這篇文章有多處人稱的省略,需要學生適當補充,同時也了解了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省略句。學生也圈畫出了幾處不容易理解的地方,但經過討論后都得到了解決。
3.再塑場面,親歷其境
這篇文章的故事性還是挺強的,如果直接分析文章情節(jié),歸納中心,學生大多會覺得索然無味、毫無激情,如果能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以戲劇表演的方式來學習課文,理解人物性格,不僅可以淡化古今差異,更能讓學生感受到創(chuàng)造的愉悅。所以,我讓兩組學生進行了即興表演,并在此基礎上對文中的實詞虛詞再進行了點撥,學生很快就歸納出來友人和元方兩人的特點。整個課堂緊張嚴肅又活潑熱烈。
4.以古觀今,古為今用
文言文教材中往往有許多熠熠生輝的前哲圣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鹊龋瑢τ诔踔猩膶W習生活、為人處世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如何“以古觀今,古為今用”就變得尤為重要了。講《陳太丘與友期》時,就有學生提出:最后友人已經和元方道歉了,為什么元方還要“入門不顧”?這也是失禮的。馬上又有人說道:這并不失禮,因為是友人錯在先,元方這樣做是情有可原的。這時的課堂變成了一場辯論,是一場關于“禮”的辯論,學生的思維和能力也得到了延伸。
5.拓展閱讀,鞏固延伸
學生不僅要學好書本上的文言文,還要多讀些課外文言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加以引導,一方面要求學生閱讀與課文同步的課外文言文,另一方面在課堂上延伸相關練習。只有這樣,才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我增加了同樣是選自《世說新語》的《王戎嘗李》的故事,故事淺顯,既鍛煉了學生課外文言文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有了信心和興趣。
關鍵詞:語文;課本??;步驟
語文活動課是語文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開發(fā)學生的內在潛能,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F將本人在教改活動中指導學生關于課本劇編寫、表演的一些探索整理如下,以期拋磚引玉。
在七年級新教材中選編的很多文言小故事都可作為課本劇編寫的材料,如《期行》《乘船》《賣油翁》《陌上桑》《蔡勉旃堅還友財》《戴震難師》等。這些課文故事情節(jié)簡單,主題單一,很適合七年級學生表演,通過課本劇的表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一、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大意
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如果學生連課文意思都不明白,就談不上編劇本了。教師要在指導學生掃除文字障礙的基礎上,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體會故事帶給人的愉悅之美,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準確把握人物的性格。
二、編劇本
這是表演的基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過程,在編劇本時,教師可將先準備好的戲劇范文發(fā)給學生,跟學生講解有關的戲劇知識,指導學生練習劇本的寫法,注意接納學生的不同觀點,只要想象合理就行了。在《期行》一文的指導中,我提出了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
1.想象一下,陳太丘是怎樣與朋友相約的?(有些學生在劇本中寫道:兩人是在一起喝酒時約定的;又有學生說:他們是在陳太丘家中相約的。)
2.陳太丘與友人相約到什么地方去呢?(有學生說:一起出去辦一件重要的大事;有學生說:一起去走親戚。)
3.太丘在等朋友的過程中會有哪些表現?
4.陳元方又是如何知道這件事的?他父親又是如何告訴他的?
通過以上指導,學生基本上都能展開想象的翅膀,去豐富人物的語言,擴展知識內容。
三、分組
在指導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可將學生分成6人一組或8人一組,分組編寫劇本,讓學生在編寫劇本的過程中更深刻的領會人物性格,把握人物的內心活動。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進一步挖掘人物的品質,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以我指導學生編寫的一則課本劇為例。
《乘船》:編寫者 七(1)班 汪雷 汪浪浪 黃靜
時間:某一天
地點:岸邊的一條小船上
人物:華歆 王朗 乘船人 山賊
(開幕:華歆 王朗二人急匆匆地趕路)
華歆(憂慮地):“這世道呀!兵荒馬亂的,真是太難過了,沒有一個安身之處,弄得我們整天東奔西跑的。”
王朗:“老兄呀!別嘆氣了,快走吧!等會山賊追來了,咱們就跑不掉了?!?/p>
華歆(發(fā)現了一只船,高興地):“那里有一只小船,我們坐船走吧!”
王朗:“好??!咱們快上船吧!”
(二人迅速奔向小船,與船家討價還價,船家正要開船。有一人急奔而至。)
乘船人(邊跑邊喊):“等等我,我也要趕路?!?/p>
華歆(對乘船人):“我們的船已經坐不下了,你另找一只船吧!”
乘船人:“來不及了,后面有一群山賊在追我,我求求你們,讓我上船吧!”
華歆:“不行,要是山賊追來了,我們不是要一同遭殃嗎?”
王朗:“船還有這么寬,為什么不行呢?讓他上來吧!”
華歆(無可奈何地):“好吧,你上來吧!”
(乘船人剛上船,后面一群山賊蜂擁而至。)
山賊(大聲地):“船上的人都聽著,趕快把剛才上船的人交出來,不然,你們全都得死?!?/p>
王朗(對華歆):“我們把他交出去吧!”
華歆:“這怎么行呢?剛才我之所以不讓他上船,就是考慮到了這種情況,現在我們既然已經答應了別人,怎么能因為情況緊急就拋下他呢?這是無論如何都不行的?!?/p>
(王朗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華歆(轉身對乘船人):“你放心吧,我們一定把你送到安全的地方?!?/p>
(旁白:華歆真是一個講信用的人啊?。?/p>
在編寫本課劇本時,我就讓學生根據我設置的一些問題進行思考,如,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可能在什么時期?故事中的人物會遇到哪些情況?他們會有哪些對話以及動作?我們對這些人物如何評價等。
四、表演
一切準備活動都是為表演打基礎的,只有通過表演,才能讓學生從故事中去更深刻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從而揣摩課文的中心意思,學生也只有通過表演,才能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表演能力。表演時,可提示學生,不必太拘泥于臺詞,在準確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礎上,覺得這個人物此時此刻會怎樣說、怎樣做、有怎樣的表情和動作,就怎樣表演。同時,鼓勵學生制作一些簡單的道具,以便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五、評價
對學生的評價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對學生的評價一般以學生自評為主,教師只作總結性的評價。評價應以找成績、捕捉閃光點為重點,多表揚、多肯定,要注意評述性語言,切勿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具體做法是:在每組中抽取2~3個學生當評委(事前把評分標準表發(fā)給學生),讓學生打分,教師組織,最后評出優(yōu)秀劇本獎、集體獎、最佳演員獎等,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
一、培養(yǎng)一點學習興趣
由于時空距離較大,文言文與現實生活之間缺少必要的聯系,二者之間形成了一種隔膜,致使學生普遍感到文言文學習很難。這種畏難情緒使得他們不能夠很好地走進文本,很難與作品產生共鳴。加之小學接觸的文言文有限,教師教法陳舊(主要是機械的講析和反復的機械訓練),讓學生覺得文言文學習苦不堪言、索然無味,致使他們對文言文的學習毫無興致。要改變這種現狀,唯有改變策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才能讓他們樂學?;谶@一點,教學中首先設計不同層次的朗讀,如無標點朗讀和分角色創(chuàng)造性演讀,給學生提供了多種參與和展示的機會,讓他們在深情并茂的朗讀和賞識性評價中體悟本文的古風古韻,進而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在突破人物形象這一難點時,可設計選擇稱呼語和標點符號的方式,如結合文本,替客人在“尊君在不?”前面選擇一個稱呼語,看“你好”和“喂”哪個合適;為元芳的話“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選擇一個句末的標點符號,看句號和嘆號哪個恰當,并簡要分析。這兩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結合文本和自己的體驗暢所欲言,在獨立思考和思維碰撞中,既掌握了文言字詞,又把握了人物特點,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真切地感受到文中滲透出來的文化意蘊,真正做到了言文合一,達到“因文悟言,因言悟文”的目的。這些語言實踐活動,形式新穎活潑,學生樂在其中,他們的思維得到激發(fā),興趣得到調動,學習的畏難情緒得到巧妙的化解,為今后積極主動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
二、傳授一點學習方法
達爾文指出:“關于方法的知識是最有價值的知識?!毙W階段的文言文學習缺乏系統(tǒng)性,一些教師將文言文肢解成語言的碎片,字字落實,句句清楚,唯恐遺漏了一詞半句。就像學外語,單詞加語法,背、抄、譯是主要方法,如此打字詞的“持久戰(zhàn)”,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消失殆盡,文言文的閱讀能力難以提升。要想讓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上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教者必須加強學法指導,教給學生點石成金的手指。本文中“期”“去”“舍”“委”“顧”等字是理解文意的關鍵,筆者采用內引外聯的方式,將這些詞與“不期而遇”“去留兩便”“舍生取義”“委杖而逃”“瞻前顧后”相對照,通過成語與文言實詞互釋的方式,巧妙地化解了難點,讓學生找到學習語言的一種途徑。在此基礎上,將其與《詠雪》中學到的“擴展法”“替換法”相勾連,形成一個關于解釋文言詞語的較為系統(tǒng)的規(guī)律性的知識。有了這些系統(tǒng)的知識,學生就能借此更加主動有效地獲取知識,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三、滲透一點傳統(tǒng)文化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墩Z文課程標準》和《北京市中小學學科改進意見》對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作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主渠道的語文課堂,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將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落實到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深入教材,拿出眼光,發(fā)掘教材中隱含的傳統(tǒng)文化因子,將其滲透在課文教學中,隨文教傳統(tǒng)文化,會收到潤物無聲的效果。經過深入研究,筆者發(fā)現《陳太丘與友期》中蘊含著豐富的“稱呼文化”(“尊稱”與“謙稱”,人物名稱的命名),因此,教學從標題入手,以“陳太丘”這個名字為發(fā)端,在具體的情境中探討古人命名的方法及“君”“家君”“尊君”的內涵,明確“尊稱”與“謙稱”的運用場合和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適時將古文的編排方式、古人的閱讀習慣、對聯知識、成語解詞釋義的方法以及名人典故引入了課堂,使整節(jié)課內容豐富,充滿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氣息。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洗禮的同時,感受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從而增強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一、精心設計導語,引起學生注意。
教師精彩的課堂導語設計,能一下子吸引住學生,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學習內容,精心設置導語。比如,在學習《童趣》這篇課文時,我就設計了以下的導語:“提起童年,會勾起我們兒時的許多記憶,總覺得有談不完的話題、說不完的趣事,總那么令人回味無窮。請同學們講講自己的童年趣事,與大家分享分享。”此話剛落,學生馬上就眉飛色舞,紛紛舉手,課堂氣氛非?;钴S。等分享了幾個學生的童年趣事之后,我馬上轉入“今天我們要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童趣》,看看古人的童趣和我們的有什么不同?!?/p>
二、多種朗讀方式,激起學生興趣。
文言文教學離不開讀,怎樣使學生愛讀、多讀,讀出效果來呢?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方式讀,比如范讀、默讀、誦讀、個人讀、集體讀、分角色讀等。但我認為,讓學生在教學中范讀、朗讀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比現代文講究韻律,帶有明顯的聲音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地范讀,能讓學生享受文言文的音韻美,同時還能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包括朗讀的節(jié)奏、語氣、語調、語速等,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甚至在朗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根據內容加入動作。比如在學習《陳太丘與友期》一文時,我就引導學生在朗讀時加上動作,元方在友人怒后的反駁,揣摩內容,加入動作。有些學生情不自禁地加上了叉腰、跺腳等動作,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朗讀的興趣,也讓他們感受到了其中角色當時的心情。
三、采用競爭方式,活躍課堂氣氛。
在文言文教學中參與競爭意識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之一。初中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強,有表現欲望,加入競爭活動,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輕松主動地學習。在教學中可加入的競爭活動內容有很多,如文言文朗誦比賽,課文內容理解質疑比賽,名句積累比賽,成語、典故出處集錦比賽等。比如我在教學《塞翁失馬》一文時,把全班學生分為兩個小組,舉行課堂競賽。比賽前,學生可以查看各種參考資料,準備質疑和答疑。在課堂上,兩組輪流質疑和答疑,質疑組的學生可以任意提問答疑組的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加分,回答正確加分,反之則扣分。這樣學生由原來被動接受知識變?yōu)橹鲃诱故咀约旱闹R和能力,如此方式,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大多數學生都有很強的自我表現欲,這種課堂競賽正好給了他們一個展示自己、體現個人價值的機會。
四、拓展廣度深度,加強鞏固提高。
文言文教學光是課堂里的內容,并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教師還應對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進行拓展延伸,把所學的知識向課外延伸,把學生引向更高的層次,通過拓展延伸,加強、鞏固提高學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能力。如何讓學生自覺主動在課外閱讀文言文呢?教師可根據課文里所學的內容,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向課外延伸。比如學了《陳太丘與友期》一文后,學生對七歲的元方所表現的勇敢、聰明、明禮、能言善辯很是欣賞,教師可抓住學生急于了解元方其他事跡的心理,引導學生課外閱讀《世說新語》。光有廣度還不夠,教師還得在深度方面拓展延伸,文言文優(yōu)美的語言、精妙的構思、深刻的思想,都值得學生去揣摩、學習。通過揣摩、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并借鑒古人的精美語言和構思技巧,用以指導學生的寫作。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切忌單調枯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一學生年齡小,好動活潑,上課激發(fā)學生興趣可分三步走:開頭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帶領學生好奇入場;中間過程設置競賽,給學生表現才華的機會;結束語營造氛圍,讓學生回味無窮。如《童趣》的導入,可讓學生欣賞歌曲《童年》;《〈論語〉十則》的導入,可讓學生觀看關于孔子的視頻;《山市》的導入,可讓學生看有關海市蜃樓的圖片;《〈世說新語〉兩則》的導入,可播放動漫圖片,給學生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寓言四則》的導入,可給學生講守株待兔、南轅北轍的故事,還有古希臘神話等。豐富多彩的圖片、扣人心弦的故事,使學生的好奇心大大增強。好的導入是學生學習勁頭的源泉??涿兰~斯認為,正確的教學能激起兒童求學的欲望,對學習有興趣并感到愉快。學生有了積極的情緒表現,就會產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就會開展指向一定事物的自我活動,教學就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中間課堂主要是開展多種競賽活動,學生因要競賽而間接產生興趣,從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去。我把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背誦詩歌比賽、誦讀接龍比賽、查找通假字比賽、實詞虛詞例句比賽、課文改成故事比賽、增添故事結尾比賽、課文知識檢測比賽等,競賽后計算總分,優(yōu)勝者給予加分獎勵。學生在玩中得到快樂,也在玩中學到了知識。
準備下課,結束教學前,也要給學生一些題外話,以拓展他們的能力,留有思考想象的余地。如《寓言四則》的結尾,可給學生增添配有《濫竽充數》的圖片文章,拓展學生課外文言文的知識,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山市》的結尾,可給學生補充山市形成原因的科學原理,及拿破侖在1788年率軍進攻埃及,行軍途中偶遇海市蜃樓而驚慌失措的故事,繼續(xù)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他們的探索精神;《〈論語〉十則》的結尾,可給學生拓展閱讀孔子的其他語錄;《童趣》的結尾,可讓學生讀李白的詩歌《長干行》,知道“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由來,讓學生談談童年趣事,思考怎樣成為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教學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學會、會學和愛學。學會就是通過教師傳授知識,學生牢固、靈活地掌握知識;會學就是讓學生知道怎樣學習,“授之以漁”;愛學就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能有效地學會,變得越來越聰明地會學,在以后的工作中還能保持學習的勁頭。正如英國教育學家赫伯特·斯賓賽所說的:“必須承認保持青年的快樂本身就是一個有價值的目標。”
二、明確學習方法,切忌雜亂無章
達爾文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睂W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大,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文言文年代久遠,與我們的生活相距甚遠,學生非常不熟悉。這就需要教師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維持其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學生一旦掌握了學習方法,就會主動去學習,然后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將會終身受益。
1.聽
首先,多聽課文朗誦錄音,培養(yǎng)語感。葉圣陶先生說過:“不善于聽未必善于讀,不善于說未必善于寫?!甭牐菙z取語言信息,多聽課文朗誦,才能積累知識,對課文內容有一個感性的認知。如《童趣》的“趣”,就要通過多聽來體會作者的物外之趣——看飛蚊,神游草林蟲獸間,鞭蛤蟆,其情感變化多樣;《詠雪》要聽出謝太傅的“笑”和“樂”;《陳太丘與友期》要聽出陳元方與父親朋友的對話,感知陳元方的機智聰明;《觀滄?!芬牫鲈娙讼敕Q雄天下的遠大抱負;等等。一句話,聽,不但要聽準字音,還要很好地感知作者的感情變化。其次,以聽促寫。每節(jié)課堅持十分鐘聽寫,分三個內容:重點字詞的音和義;重點句子的翻譯;詩歌詞句的聽寫。
2.說
用自己的語言串講課文。說,是輸出語言,不但能翻譯課文,還能深刻理解課文,加上自己的觀點,學習上升到一個較高的層次。針對初一學生的認知特點,主要在理解文章內容方面加強訓練:一是復述課文內容;二是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內容。如在教學《陳太丘與友期》時,我要求學生用兩個字來概括文章的內容——誠信;用景物名詞來概括《山市》里的海市蜃樓的變化,即孤塔——禪院——宮殿——城郭——危樓——常樓;教學詩歌《錢塘湖春行》時,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初春景象等。這樣,學生學得好,記憶也加深,起到消化吸收知識的作用。
3.讀
(1)讀注解,背詩文
文言文言簡意賅,即使有文言知識基礎的人閱讀起來也要借助注解。中學生養(yǎng)成閱讀注解的習慣是必要的,只有認真閱讀淺顯易懂的注解,才能很好地解決生字詞,初步達到“了解課文”的要求,為聽掃平障礙,為朗讀鋪平道路。養(yǎng)成讀注解的習慣,還可以提高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能力。
(2)反復誦讀,培養(yǎng)語感
方法有仿讀、朗讀、背誦競賽等。固定的形式是:每上課前背三首詩;午讀朗誦詩文。技術要求:一是投入感情;二是注意抑揚頓挫;三是在課文上做標記。這樣,對文章速度的變化、語調的高低、感情的變化,經過長期的潛移默化,學生就會形成很好的語感。
4.寫
找規(guī)律,做筆記。俗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蔽难晕暮芏嘁辉~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特殊句式,不能學一課背一課,然后就丟一課。這需要教會學生找出實詞虛詞的規(guī)律、特殊句式的特點,再拿個本子把知識點記下來,以便于復習。要求一課一總結,一單元一檢測。
學生的聽、說、讀、寫缺一不可,且在初一的時候就要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聽和讀是由外部語言到內部語言的轉換,說和寫是由內部語言到外部語言的轉換。聽、說、讀、寫在語言和思維的統(tǒng)一中構成了交錯相通的網絡系統(tǒng)。加強這四項內容的訓練,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能力就會提高,其整體素質就能相應地提升。
三、精講文言文的美,切忌面面俱到
文言文教學不應只是讀讀課文、解詞譯句那么單一,文言文中有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著瑰麗秀美的自然風光,有著令人欽佩的寬廣胸襟,這些才是文言文學習真正的精髓。不能把文言文教學孤立起來,在文言文教學中同樣要重視把握“美點”,從而讓學生感受美,不再覺得枯燥乏味。寫人的文章要突出人的美,寫景的詩文要突出景的美。
1.品賞語言的魅力
教學生抓住富有表現力的詞句,品賞語言的魅力。如《錢塘湖春行》中的“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早鶯”“新燕”是早春的象征物,都是描寫早春的絕佳切入點,加上動詞“爭”“啄”的使用,就讓畫面變得立體、動態(tài)而又喧嘩熱鬧,表現詩人對春天到來的喜悅心情。景美,人也心情爽朗。《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描繪的景色:在夜將盡未盡之時,海上升起朝陽,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表現時序的交替,但“日”與“春”具有新生美好事物的品質,蘊含理趣,妙不可言。
2.感受人性之美
教學生將古人的警句與現代人生的智慧結合起來,在學習中感受人性之美。如《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讓學生懂得凡事只有能夠推己及人,換位思考,人與人之間才能互相理解尊重,和諧共存?!叭诵?,必有我?guī)熝伞?,讓學生懂得學習不分時間地點,隨時隨地都能向別人請教?!笆坎豢梢圆缓胍?,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曾子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
3.領略美好高尚的情趣
教學生欣賞人物,領略美好高尚的情趣。如《童趣》中的作者天真可愛,有著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可以把蚊子飛翔想象為青云白鶴觀,把草叢當成樹林,把蟲子、螞蟻當成野獸,“神游其中”?!蛾愄鹋c友期》中的陳元方敢與父親的朋友據理力爭,當面指責他失信無禮,陳元方的表現極為機智聰明。《詠雪》中的謝道韞“未若柳絮因風起”,顯示出其驚人的才華。
每個學生的內心都有一個神奇美妙的世界,只要我們適當地點撥,就能讓他們領略人性之美、景物之美,感受到古人對文字強大的駕馭能力,就能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也就會學得興趣盎然。
四、鼓勵學生多問,切忌嘲笑
[關鍵詞]語文 文言文教學 實施過程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2)03(a)-0028-01
文言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感到非常糾結的一項內容,一方面覺得它的教學內容單一,讓學生多讀并且背誦,然后把句子大意一句句講給學生就萬事大吉了。另一方面又感到教起來很吃力,表現在剛剛把文章大意教給學生,可一檢查學生又一片茫然,似乎什么都不會,學生讀起文言文很費力,讀不準字音,讀不好節(jié)奏,更不用說讀出感情。
其實文言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非常優(yōu)秀的一筆財富,文字精練而意蘊深遠,對幫助孩子理解古代社會生活、人文歷史、風俗習慣都有極大的幫助,作為語文教學需要引導學生找到一把鑰匙來挖掘這座知識寶庫。
1 重視文言文的誦讀
文言文的語言習慣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說已很陌生,學生從心理上排斥也是很自然的事情,那怎樣在教學中一開始就消除學生的抵觸情緒呢?那就是多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地誦讀讓學生建立語感,從心里產生一種親近感。但如何誦讀呢?需要教師們多想想辦法。我在教學中做出了一些嘗試,如讓學生模仿古人。我們經常說,古人讀書講究搖頭晃腦,實際上這不是做作,而是在品味文章的節(jié)奏和內容。讓學生也試著用這種方法讀書,即激發(fā)她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在看似表演的氣氛中讓學生慢慢體味文章。
還比如讓學生聽錄音或老師范讀,初步把握文章節(jié)奏,然后自己來為文章劃分節(jié)奏。如在講《陳太丘與友期》時,我讓學生先聽錄音,對文章有初步印象,然后自己對著文章大聲試讀,讀到自己認為熟練為止,最后我把文章不帶標點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合上書本,為文章加標點。在這個過程中,即是檢查學生對課文節(jié)奏的掌握,實際上也是夯實他們的誦讀。
僅僅讀出節(jié)奏還遠遠不夠,我還要求學生讀出感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文章的字里行間,同時也在有感情地誦讀中,體會人物的性格,作者的情感。如《三峽》一課,作者筆下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異。在指導學生誦讀時,通過不同的語氣和感情來展示不同的景致。如讀到春季的片段時,要求學生語氣急速高昂,突出水流湍急的特點。而在讀秋季片段時,則指導學生語速放緩,語調放低,感情低沉,從而展現出“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凄涼景象。
2 有效地指導學生疏通文章大意
疏通文章大意,我們傳統(tǒng)的做法就是教師講一句句子大意,學生一字不落地記下來,然后死記硬背下去,其結果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索然無味,被動聽講,過不了多久,就忘得一干二凈。
其實疏通大意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完全可以通過有效地引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我在教學中嘗試了以下幾種做法:
2.1落實預習環(huán)節(jié)
過去我們總認為文言文對于學生如同天書,是不可能希望他們自己完成學習內容的,只能靠老師多講。其實不然,我們完全應該相信學生能通過自己的思考、感悟去基本把握文章大意,關鍵是落實好預習。我在教學中通常會留出一些時間,讓學生先自己結合課下注釋或工具書來把握大意,對于理解不清的做好圈點批注,以此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2.2 做好小組討論交流
對于在預習環(huán)節(jié)留下的疑惑,我先讓學生們通過小組討論交流來完成,發(fā)揮小組每個成員的智慧,集思廣益。但如果仍有不能解決的地方,就將問題一一寫在黑板上,小組間互相解疑答惑。這樣即激發(fā)學生思維,又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意識。
2.3 讓學生當老師
為了讓學生更加有效地參與學習過程,我在教學中還適時地讓學生轉換角色,通過分組來完成。每一組將自己要講解的片段書寫在黑板上,小組在具體細化由幾個同學完成,講解的學生為下面的同學講清每句的意思,并將重點字詞標注出來,對于講解不清或有偏差的地方,其他學生及時質疑,提問,教師適時點撥、補充。
3 多形式理解文章內容
詩歌理解性默寫
1,《觀滄?!分凶髡呓柚蠛P蜗笫惆l(fā)了自己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和偉大抱負的兩句是:,
2,《次北固山下》詩中既即景抒情又蘊含自然理趣的兩句是:,.
3,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以小鳥的活動寫早春特色的詩句是:.
4,春天,香格里拉草原上野花次第開放,芳草如茵.游客騎馬踏青,陶醉在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之中,
真可謂《錢塘湖春行》中所寫','
5,崔顥在《黃鶴樓》中寫到'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而馬致遠在《天凈少秋思》中
也有兩句與此意境相似,這兩句是:,.
6,《龜雖壽》中表達了詩人自強不息,老當益壯的進取精神,從而抒發(fā)了詩人的雄心壯志與對未來
宏圖大業(yè)的向往之情的詩句是:,.
,.
7,孟浩然的《過故人莊》:詩中描繪優(yōu)美寧靜的田園生活的句子是:,
.詩中寫農家的勞動生活的詩句是:,
.表現對朋友,對鄉(xiāng)村的依戀之情的句子是:
8,《題破山寺后禪院》中形容環(huán)境幽靜,消除人心中俗念的詩句是:,
.后人根據',.'得出一個成語'曲徑通幽',形容景色幽雅,也富含一定的哲理.
9,《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用擬人手法表達詩人對友人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10,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詩中寫親人盼詢歸期,從而抒寫詩人與親人間互相思念的真摯之情的詩
句是:,.抒寫詩人希望與親人會面的詩句是:,.
11,晏殊在《浣溪沙》中以詩入詞,詩中著重寫今日的感傷,被譽為'千古奇偶'的千古名句的是:
12,杜牧的《泊秦淮》:渲染了一幅迷茫,清冷的水上夜景圖的句子是,
.表現詩人憂患意識,反映官僚紙醉金迷生活的詩句是:
13,《觀書有感》中,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的是:,.
文言文重點字詞.
1,之:故時有物外之趣:結構助詞,'的'.2,以:徐噴以煙:介詞,'用'.
昂首觀之:代詞,'它,指夏蚊'.以叢草為林:介詞,'把'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用在主謂結構間,取消可以為師矣:介詞,'憑,靠'.
句子的獨立性,不譯.以數萬計:介詞,'用'.
下車引之:代詞,他(指元方)此獨以跛之故:因為
人皆吊之:代詞,他(指丟馬的人)可以為師矣:介詞,憑,靠.
其鄰人之父亦云:結構助詞,'的'.仁以為己任:介詞,'把'.
3,而: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表修飾,可不譯.
暮而果大亡其財:表修飾.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表修飾.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連詞,表順承,可譯為'就'墮而折其髀:表順承.
學而時習之:連詞,表順承,譯作'然后'.相委而去:連詞,表順承.
人不知而不慍:連詞,表轉折,譯作'卻'.而疑鄰人之父:表轉折,'卻'
任重而道遠:連詞,表并列,譯作'并且'.
4,然:忽有龐然大物:形容詞詞尾,譯作'……的樣子'.果然鶴也:副詞詞尾,不譯.
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形容詞詞尾,譯作'……的樣子'.
然數年恒不一見:但是,可是,連詞,表轉折.
5,為: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譯作'被'6,其:蹲其身:代詞,譯作'自己的'
知之為知之:譯作'是'.必細察其紋理:代詞,譯作'它的'.
項為之強:譯作'因為'.其恕乎:副詞,譯作'大概,也許'.
以叢草為林:譯作'當作'.其子曰:代詞,他的
為人謀而不忠乎:譯作'替'大亡其財:助詞,不譯.
此何遽不為福乎:譯作'是'而折其髀:代詞,他的,指'好騎'的兒子
7,觀:昂首觀之:看作青云白鶴觀:景象
8,故:故時有物外之趣:所以溫故而知新:形容詞作名詞,'舊知識'
故又名'鬼市'云.:所以此獨以跛之故:原因,緣故.
9,焉: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兼詞,相當于'于之',其中'于'為介詞,'之'為代詞,指'在這幾個同行的人中間'.
10,時:故時有物外之趣:常常元方時年七歲:當時時而習之:時常.
11,富:宋有富人:形容詞,富裕家富良馬:動詞,有很多,富有
12,亡:暮而大亡其財:丟失馬無故亡而入胡:逃跑
13,引:下車引之:拉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拿起,拉開.
14,數:見宮殿數十所:表示不確定的數目.層層指數:點數,計算.
15,詞性活用:
鞭:鞭數十,驅之別院.名詞作動詞,譯作'鞭打,用鞭子打'.
故:溫故而知新:形容詞作名詞,'舊知識'新:溫故而知新:形容詞作名詞,'新知識'
仁:仁以為己任:名詞作動詞,實現'仁'的理想.
低:逾時,樓漸低,不見其頂:形容詞作動詞,'降低'.雨:天雨墻壞:名詞作動詞:下雨
近:近塞之人:形容詞作動詞,靠近,接近.富:家富良馬:形容詞作動詞,有很多,富有.
善:有善術者:形容詞作動詞,擅長,善于.擇其善者而從之:長處,好的地方.
智:其家甚智其子: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聰明.
16,通假字
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不亦說乎:'說'通'悅',高興,愉快.
誨女知之乎:'女'通'汝',你.是知也:'知'通'智',智慧.
一切烏有:'烏'通'無',沒有.裁如星點:'裁'通'才',只有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疑問.
17,重點字詞
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私:心里.擬作:比作.于:在.
徐噴以煙:慢慢地.蓋一癩蝦蟆:原來.方出神:正好.
使與臺齊:讓.定神細視:集中.人不知而不慍:了解.生氣,發(fā)怒.
學而為思則罔:迷惑.學而不思則殆:有害.是知也:此,這.
擇其善者而從之:跟從.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懷寬廣,意志堅定.
無何:不久,不一會兒.危樓:高樓.往來屑屑:形容來往匆匆.
或憑或立:有的人.靠著.不一狀:形狀不一.俄而:不久,不一會兒.
欣然:高興的樣子.撒鹽空中差可擬:把……撒在.大致,差不多.相似.
未若柳絮因風起:不如比作.陳太丘與友期行:約定.太丘舍去:丟下.
非人哉:真不是人啊!.相委而去:委:丟下,舍棄.去:離開.(丟下我走了.)
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