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生感悟短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很多事,不是你想,就能做到的。很多東西,不是你要,就能得到的。很多人,不是你留,就能留住的。不要把什么都看得那么重。人生最怕什么都想計較,卻又什么都抓不牢。失去的風景,走散的人,等不來的渴望,全都住在緣分的盡頭。何必太執(zhí)著,該來的自然來,會走的留不住。放開執(zhí)念,隨緣是最好的生活。
2、人生,走著走著,就明白了,沒有誰會像父母一樣一直包容并原諒你;走著走著,害怕了,因為年齡越大、離開我們的親人就越多;走著走著,明白了,所有的傷痛都要自己扛,我們變頑強了;走著走著,我們頓悟了,對有些堅持不再那么執(zhí)著;走著走著,成熟了,好多看不慣的事情能夠視而不見了。
3、人生短短幾十年,不要給自己留下了什么遺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一件事,就算再美好,一旦沒有結果,就不要再糾纏,久了你會倦,會累;一個人,就算再留念,如果你抓不住,就要適時放手,久了你會神傷,會心碎。有時,放棄是另一種堅持,你錯失了夏花絢爛,必將會走進秋葉靜羌。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2、把我們帶到過去的是回憶,將我們帶向未來的是夢想。
3、第一個青春是上帝給的;第二個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
4、碰對了領導,寬松一輩子。
5、無知識的人,其生命如同無葉子的樹,缺少勃勃生機。
6、沒有緣由沒有目的沒有任何解釋不擔任何責任地,消失。
7、放空的心,是最好的禮物;獨走的路,是最美的風景。
8、你的父母仍在為你打拼,這就是你今天堅強的理由。
9、這個世界不缺少理解,缺少的是感同身受。
10、因為年輕我們一無所有,也正因為年輕我們將擁有一切。
11、眼淚,是我喜悅的童年;微笑吧!讓傷心事停留在昨天。
12、有錯過才會有新的遇見,緣分就是,不早不晚,恰恰剛好。
13、哪有什么堅強,全靠死撐。
14、正因為我知道自己不是最好的,所以我才需要奮斗。
15、世上沒有不彎的路,人間沒有不謝的花。
16、每一個成功者都有一個開始。勇于開始,才能找到成功。
17、要鞭策自己,要感到時不我待、業(yè)不我待、民不我待。
18、東西若丟,不過方圓百里。愛情若丟,則是天涯海角。
19、不要輕易地評價別人,因為他的人生,你沒有經(jīng)歷過。
20、活著不是要用眼淚博得同情,而是用汗水贏得掌聲。
題目:你我走過的日子
要求:①文體不限,字數(shù)不少于600個(如寫詩歌,則不能少于16行);②文中不要出現(xiàn)含有個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寫作點撥
2009年紹興中考作文題《你我走過的日子》充分體現(xiàn)了彰顯個性、表達自我感受的特點,有一種通過自身的經(jīng)歷和故事,引導考生細細體味和了解生活、感受生活樂趣的意圖。文題是一個偏正短語,中心語是“日子”,“日子”一詞在表示有關時間的意義上有兩種含義:一是日期,一個固定的時間;二是時間(指天數(shù)),一段時間。文題中的“日子”應指一段時間,所記敘的“日子”應該是“走過的”。 而“走過”非“度過”,這“走”就含有不容易走過來的意思,是很值得回味,很值得珍惜的?!澳阄摇庇窒拗屏藢懽鲗ο?而“你”可指具體的人,譬如父母、老師、同學等;可指抽象的感情,譬如人的一些品格,如堅強、樂觀、自信、微笑等;也可以指某物等。這道題選材范圍很寬,既可以寫小學階段,又可以寫初中階段。選擇的事件可以發(fā)生在家庭、學校、社會,內(nèi)容上可寫師生之情、同學之情;可寫課堂的學習生活,也可寫課外活動、集體生活、文體活動等;可寫一起生活過的苦與甜,也可寫一起經(jīng)歷的酸與辣。總之,“你我走過的日子”是在與人合作、幫助、關心,同甘共苦、克服困難以至經(jīng)受挫折才走過來的,在這些日日夜夜中,體會到親情友情的力量和可貴等等。
《你我走過的日子》雖然是命題作文,但只要仔細審題,寫作的空間還是相當大的。命題者雖然要求文體不限,但還是寫常見的文體比較好,一般來說,適宜寫記敘抒情類的文章,包括詩歌。構思時,可從下面幾個方面打開思路:
思路一:“我”與具體的人走過的日子?!拔摇迸c長輩走過的日子,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寵愛,給“我”留下一份留戀與懷念;“我”與父母走過的日子,常常能感受到家的溫馨,聞到家的氣息,聽到家的歡笑聲;“我”與老師走過的日子,可以感受到恩師的關愛、教導;“我”與同窗走過的日子,感受到的是那份真摯、純潔的友誼。
思路二:“我”與物走過的日子。譬如寫“我”的生活中離不開書籍,書籍怎樣伴隨自己一路走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寫“我”與書同行的故事:由讀書有樂趣到讀書著了迷,由讀書改變了“我”再到好書成了“我”終生的伴侶,抒寫“我”與書的深厚感情。 又如采用擬人的手法,借助豐富的想象力,寫“我”與動物之間一起走過的美好日子,但現(xiàn)實卻是環(huán)境遭到了破壞,一起走過的只是成了一種美好的回憶。
關鍵詞:自讀課文;教學方法;教師;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23-0040
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因為自讀課文不是教材中的重點篇目,就把它扔在了一邊,大多是只要求學生積極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詞。而專家編輯教材時選入的自讀課文都是有一定的教學目的的。自讀課文占了初中全部課文近一半的篇目,很多自讀課文文質(zhì)兼美,并不亞于精講課文,而和精講課文一樣,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豐富情感、提升學生道德情操和寫作感悟能力的很好的閱讀材料。然而,因為中考對這些自讀課文涉及甚少,所以,絕大部分教師不怎么重視,甚至一帶而過,更甚至不帶而過。自讀課文如同虛設是不爭的事實,自讀課文教學的實效性就更是無從談起。
如何改變這一現(xiàn)狀?首先,教師要改變舊有的功利性的觀念,把自讀課文當成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豐富情感世界、提升道德素養(yǎng)的主要橋梁和途徑。自讀課文既要改變有課而不教的錯誤現(xiàn)狀,又要改變教師出嘴、學生出耳的一言堂現(xiàn)狀。自讀課文應該突出學生學習中的“自讀”,突出學生在自讀課文中的學習的主體性,突出教師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把自讀課文作為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感悟能力的基地。
一、培養(yǎng)學生篩選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準確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把方法教給學生。要達到這一點,就要讓學生重點關注以下幾點并學會綜合運用。
1. 關注題目
有不少文章的題目就是文章的線索和文章的中心。
2. 關注開頭段
開頭段尤其是首段的段尾句子,往往點明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3. 關注行文中間作者的抒情、議論句
這些句子往往是作者情感的真實流露,是真實思想的自然表現(xiàn)。
4. 關注文章最后兩段尤其是結尾段
行文即將結束,作者此時都會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情感和認識強烈地表達出來。
學生依據(jù)以上四點并加以綜合運用,就能準確把握文章的主旨,悟出作者的情感。
二、培養(yǎng)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和概括復述能力
學生看了文章,明白了文章的內(nèi)容、主旨和情感,只是體現(xiàn)在內(nèi)心的膚淺理解層次。如何讓他們把想要說的話用語言概括出來,把語言的先后順序組織好,先說什么,后說什么,條理是否清晰,都要用腦去思考,用口去表達。這就鍛煉了學生們在有限的時間里快速思考能力、概括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三、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發(fā)現(xiàn)能力和欣賞能力
初中學生要有一定的欣賞能力是新課標中所大力提倡的。怎樣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章的美并進而欣賞文章的美?首先教師在平時要講到方法:
1. 可以欣賞句子中的字詞的美
這樣的字詞大多是形容詞和動詞。不少自讀課文用字或準確或生動傳神,學生學會欣賞很重要。在學習中,讓學生用“圈點勾畫”的方法,采用眉批、旁批和尾批的方式,找出或準確或生動的字詞。教師可以以小組為單位,每小組推舉一個同學代表本組來說例子中字詞的好處,本組其他成員可以補充,大家評價,力求全班參與的最大化。如在學習《土地的誓言》這篇文章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這段話用了大量的形容詞和短語修飾事物,使事物帶上豐富的、耐人尋味的意味。細心品味這些形容詞的修飾作用,并且強調(diào)語言引起的“聯(lián)想”,著眼點在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品味語言,就可以采用上述方法。
2. 可以欣賞句子中的修辭之妙處
有很多自讀課文的文句生動優(yōu)美,讓人印象深刻,也是一種美的熏陶,這得益于修辭方法的使用。讓學生學會欣賞這些句子,體味修辭如何運用,有什么好處,很有必要,也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例如在《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一文中,就使用了一系列的比喻來說理,既生動形象又有說服力。作者在文中用長江大河比民族生命進程;用揚子江黃河比中華民族歷史進程;用“浩浩蕩蕩”比中華民族歷史勢不可擋,一往無前;用“平原無際,一瀉萬里”比中華民族歷史的順利發(fā)展;用“曲折回環(huán)”“崎嶇險阻”比中華民族歷史所逢的艱難國運;用長江黃河穿沙漠、過三峽比中華民族前進中的艱難斗爭;用“濁流滾滾,一瀉萬里”比中華民族的光明前途。這些比喻表現(xiàn)了作者內(nèi)心的豪情壯志。
3. 可以欣賞句子含義的深刻、意境的雋永、情感的真摯
有的句子沒有精彩的字詞,也沒有美妙的修辭,但可以欣賞這些句子的含義深刻,意境雋永情感真摯,耐人尋味。例如《信客》中寫到年輕的信客和老信客的一段談話:他們的談話,若能記錄下來,一定是歷史學家極感興趣的中國近代城鄉(xiāng)的變遷史料,可惜的是這兒是山間,就他們兩個人,剛剛說過就立即飄散。茅屋外只有勁厲的山風。這句話內(nèi)容深刻、富有哲理性,且有意境。山間信客雖地位低卑微,但他們?yōu)猷l(xiāng)親們送信而走南闖北,見識了中國近代城鄉(xiāng)的變遷,是活著的近代城鄉(xiāng)歷史書,但無人能知。作者既有贊揚也有痛惜,感情豐富。欣賞文章的結尾處:此時的鄉(xiāng)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與這位校長有什么關系。為了看著順心,也把那個不成樣子的墳修了一修。讀了這個句子,會讓人對老信客生前為鄉(xiāng)人辛勤服務,死后卻寂寞無聞,無人能知的遭遇生發(fā)出無限感慨。這樣的句子能豐富學生們的情感世界,感嘆人生,多了一份人生的思考,少了一份思想的膚淺。
4. 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讀課文中的內(nèi)容美、思想美、情感美和構思美
生活是由人構成的,尤其是由蕓蕓眾生,普通大眾構成的。平凡的人們組成了這個社會的基石,從小人物身上,我們往往能發(fā)現(xiàn)人類身上最樸實也最人性美的一面。以七年級下冊和八年級上下兩冊語文書的現(xiàn)代文為例,自讀課共32篇,平凡小人物的課文有19篇,占全部自讀課文的59.37%,這是多么大的比例!這些文章都具有的共性是表現(xiàn)小人物生活的艱辛,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并為此付出的不懈的追求和努力,具有內(nèi)容美、思想美和情感美的共性。馮驥才的《泥人張》、《好嘴楊巴》,李森祥的《臺階》,余秋雨的《信客》還都具有構思巧妙的特點。
學習這些文章,讓學生體會到來自小人物身上的純真善良,機智奉獻之美,能擴大學生的審美視野,擴大他們的人生感悟,豐富其人生閱歷。這是一種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是具有高層次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四、在自讀課上,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追問法,培養(yǎng)學生深層次的質(zhì)疑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質(zhì)疑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新課標中大力提倡的能力培養(yǎng)內(nèi)容。這對學生走入社會、適應生活和具有創(chuàng)造性有極大的幫助作用。例如學習《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這篇文章,教師不能滿足于讓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環(huán)境、關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這一簡單層面上。如果運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追問法,就能讓學生練習思維的深度,培養(yǎng)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羅布泊以前是什么樣的,現(xiàn)在是什么樣的,然后,讓學生追問為什么會有這樣大的差別,這樣美麗的仙湖為什么會消逝?作為后代子孫的我們該怎么做?學習黃蓓佳的《心聲》,可以追問:是什么樣的心聲?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聲?有了這樣的心聲,我們會怎么做?這樣追問,就能讓學生的思維深刻化、廣度化。
五、利用自讀課,培養(yǎng)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學習九年級下冊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中比爾拋棄同伴的一段描寫,就在他的腳腕扭傷之后,他的同伴比爾本應與他同甘共苦,患難與共。但比爾卻拋下他,頭也不回地一個人先走了。如何看待比爾的這一做法呢?由教師提出問題后,讓學生自己分析討論。很多同學從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出發(fā),對比爾提出了強烈的批評。但是運用辯證法分析就會明白,在那茫茫的荒原上,只有一片遼闊可怕的荒野,饑寒交迫,野狼襲擊,死神隨時會降臨,比爾哪里有能力來救助腳腕扭傷,發(fā)著高燒,氣息奄奄的同伴呢?無謂的犧牲又有什么實際意義呢?這才是對問題的辯證分析,而不是只憑情感,不考慮具體情況的膚淺之見。
六、自讀課應成為學生寫作感悟能力提高的范本和借鑒
學習自讀課文,除了記住生字詞、學會審美、會辯證分析問題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是用以提高學生寫作的感悟能力。自讀課文中的好詞好句和修辭,好在哪里,表現(xiàn)了什么內(nèi)容和情感,學生在掌握這些之后,還要有意識地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上去。正如教育家葉圣陶說的那樣:教材只不過是一個例子。要讓學生談談從這篇自讀課文中能學到哪些寫作技巧,可以口頭說來借鑒,可以是對句子的仿寫,也可以是對某段的仿寫。
2014年10月30―31日,由北極歌劇中心、易卜生國際和天津大劇院等單位聯(lián)合制作,并由首屆天津國際歌劇舞劇節(jié)推出的原創(chuàng)室內(nèi)歌?。ㄒ韵潞喎Q歌?。赌壤穥1}(NORA),將這個被符號化的知名戲劇角色首次以歌劇的形式呈現(xiàn)給觀眾。制作方邀請中國青年作曲家杜薇{2}(b.1978)和挪威當代著名劇作家喬恩?弗斯{3}(Jon Fosse,b.1959)擔任這部歌劇的主創(chuàng)。編劇弗斯以易卜生的“娜拉”為原型,從一種人性和當代的視角去觀察“娜拉”離家出走以后的狀態(tài),并將娜拉糾結的內(nèi)心和復雜的情感變化刻畫得細致入微。
《娜拉》是一部獨幕室內(nèi)歌劇,總時長約73分鐘。全劇音樂用英文創(chuàng)作并演唱。劇中包含了五位角色,其中有三位女性角色,飾演不同年齡階段的娜拉:年長女人(女中音)、中年女人(女高音)、年輕女子(抒情女高音);還有兩位男性角色,飾演娜拉的丈夫――男人(男中音)和他的影子(抒情男高音)。作品的樂隊編制為35人的室內(nèi)管弦樂隊,其中包括木管組4人、銅管組3人、打擊樂及豎琴各1人、弦樂組26人(76553)。
從這部歌劇的腳本原作(英文譯本{4})來看,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人物的對話極為簡單、通俗易懂,富有詩意和“音樂性”。具體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1.如詩行的劇文,也就是將一個句子通過分行且去除標點的方式呈現(xiàn);2.單個詞或短語的多次重復,賦予了文本可反復吟誦的音樂性和節(jié)奏感;3.“停頓”或“沉默”(short pause或breaks off)的字樣經(jīng)常在劇文中出現(xiàn),是劇文整體結構的一部分(見例1)。正如法國導演瑞吉(Claude Régy)所說,“弗斯的作品是在最少的文字內(nèi)填充復雜且厚實的內(nèi)容?!?/p>
例1
另外,編劇弗斯非常注重人物內(nèi)心的刻畫,細膩且深刻,通過人物獨白和對話的交替進行來表現(xiàn)戲劇沖突。由于在腳本原作中沒有明確的場景劃分,所以其戲劇結構是潛藏在文本之下的,具有一氣呵成的連續(xù)性特點。編劇弗斯在談及《娜拉》時曾說,“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試圖去聆聽、感受撲面而來的自然,而非預先設定結構?!边@種具有詩化、音樂化和抽象化特點的現(xiàn)代戲劇結構與極為嚴謹?shù)墓诺鋺騽〗Y構在創(chuàng)作觀念上有了很大的轉(zhuǎn)變。
然而,這對于作曲家來說,在處理全劇音樂的整體結構上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倘若嚴格按照腳本原作的呈現(xiàn)方式來創(chuàng)作音樂的話,其音樂自身的發(fā)展勢必會受到影響,也就很難達到音樂本體所需要的對比與統(tǒng)一以及整體音樂結構的完整性。因此,作曲家杜薇在創(chuàng)作這部歌劇的音樂時,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解決戲劇結構和音樂結構之間的矛盾,如何從腳本原作看似“模糊”的戲劇結構中提取出“明確”的戲劇邏輯,并從音樂創(chuàng)作的角度給以規(guī)范和設計,從而達到一種平衡的音樂戲劇結構。
一、準確把握人物性格,設計鮮明的主要唱段
作曲家根據(jù)腳本原作中人物的獨白與對話的關系,設計了四個具有獨立意義和結構意義的主要唱段。第一個唱段是通過女中音的獨唱形式,表達年長女人對孤獨暮年的嘆息;第二個唱段是通過女高音與男中音的二重唱形式,表現(xiàn)中年女人與男人之間的矛盾沖突;第三個唱段是通過女中音與女高音的二重唱形式,將年長女人與中年女人放在平行空間中進行自我對話;第四個唱段是通過抒情女高音與男中音的二重唱形式,表現(xiàn)年輕女子與男人之間的甜蜜愛情。
作曲家在第一個唱段的設計上,引用了中國京劇《鎖麟囊》中“怕流水年華春去渺”(見譜例1)的旋律素材,其略帶程派唱腔特色的、幽咽婉轉(zhuǎn)、若斷若續(xù)的旋律韻味呈現(xiàn)出一種悲凄的色彩。年長女人絕望、孤獨和冰冷的心境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每當這段音樂響起,就會給人以時過境遷的感覺,一種歲月流逝的傷感。在全劇音樂中,這段音樂僅完整出現(xiàn)了兩次,且?guī)в凶兓?。第一次是出現(xiàn)在全劇音樂的開始處(排練號2),由女中音唱出帶有五聲性音調(diào)的主題旋律,作曲家運用主調(diào)織體的寫作方式,通過弦樂隊奏出急促的固定音型,與人聲聲部形成緊打慢唱的對比效果。第二次則是出現(xiàn)在全劇音樂的黃金分割點的位置(排練號29),由女中音再次以變奏的形式唱出主題旋律,其旋律節(jié)奏變得更為緊湊,唱詞的音節(jié)也變得更為密集。在這里,作曲家運用復調(diào)織體的手法,將主題旋律與對位旋律穿插于女中音聲部和獨奏樂器聲部,如降B調(diào)單簧管,營造出空靈的氣氛。同時,作曲家運用復合音色和音色交替的配器手法,表現(xiàn)年長女人對孩子的思念和對孤獨生活的嘆息,特別是由女中音和中音長笛奏出的復合音色旋律,更增添了戲劇的悲凄色彩。
譜例1
在全劇音樂中,第二個唱段的音樂性格也很鮮明,主要體現(xiàn)在樂隊織體的設計上(見譜例2)。比如,每當男人試圖去安撫中年女人時,都會出現(xiàn)一段輕盈的弦樂隊撥奏,并伴隨著一組由第一小提琴拉奏出的,由不規(guī)則數(shù)量組成的、十六分音符構成的“小波浪”音型織體,同時在男中音聲部飄出一條長氣息且具有器樂化特點的旋律線。此段音樂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男人的自私、脆弱、惶恐的一面以及對中年女人習慣性的安撫常態(tài)。
譜例2
另外,第三個唱段和第四個唱段的音樂在形象上也具有較強的對比性。雖然這兩段音樂在全劇中僅完整出現(xiàn)一次,卻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三個唱段(見譜例3)的音樂性格較為強勢,女中音和女高音通過復調(diào)對位的形式,反復地演唱著由四個核心音(G-bG-F-D)構成的下行音型,并與樂隊通過力度漸強和齊奏的方式,建立起全劇音樂的第一次點。第四個唱段(見譜例4)的音樂性格較為活潑,可以說是全劇中最輕松的一段音樂。作曲家通過具有舞蹈性的、前長后短的節(jié)奏音型以及短笛音色的點綴,形象地表現(xiàn)出年輕女子小鳥依人的溫柔性格。
譜例3
譜例4
在腳本原作中,年長女人作為重要的線索人物貫穿全劇始終,通過她對自己過去的回憶,引申出一段段中年女人、年輕女子與男人的戲劇場景。在全劇音樂中,第一個唱段也是貫穿全劇的一條主線,其他三個唱段則交相呼應,穿插于其間。這四個主要唱段與全劇的戲劇矛盾沖突息息相關,明確了戲劇情節(jié)發(fā)展的邏輯性,使音樂的整體結構具有回旋性和變奏性的特點,達到了音樂戲劇對比與統(tǒng)一的完美結合。
二、大膽解構戲劇邏輯,建立完整的音樂布局
德國作曲家貝爾格(Alban Berg,1885-1935)曾在《歌劇問題》(1928)一文中強調(diào),歌劇音樂結構的完整性和音樂的自然發(fā)展是不能被戲劇結構所束縛的。他在創(chuàng)作歌劇《沃采克》(Wozzeck,1914―1922)時也同樣面臨過音樂與戲劇的結構處理問題。“當他感到腳本原作的松散結構會妨礙‘純粹的音樂實體’的發(fā)展時,他亦然決定刪去那些‘無助于音樂產(chǎn)生變化’的戲劇場景,使得整部歌劇的音樂不會因一些重復、零散的戲劇情節(jié)而顯得冗長乏味。”{5}
在歌劇《娜拉》中,杜薇在盡量保留腳本原貌的基礎上,對各個部分的戲劇場景也做了明確的劃分與必要的刪節(jié)和調(diào)整,使腳本原作中潛在的戲劇邏輯變得更加清晰,而且與音樂邏輯形成統(tǒng)一。從上述四個具有結構意義的主要唱段的運用上來看,我們可以將全劇音樂的整體結構大致分為三大部分和一個小尾聲(見表1)。這三大部分的結構長度基本相等,各部分的演奏時長均在22分半到24分鐘之間。
表1
在作品第一大部分中(排練號1―13)出現(xiàn)了兩個場景:1.年長女人回憶往昔;2.中年女人與男人分歧初現(xiàn),影子在一旁調(diào)侃戲謔。這部分運用了第一和第二個唱段的音樂。在作品第二大部分中(排練號14―29)出現(xiàn)了三個場景:1.年長女人在不同時空中與糾結的中年女人進行對話;2.中年女人最終向男人發(fā)出了對自由渴望的心聲,男人頓生驚恐;3.年長女人感受到了孤獨,但不敢直接面對,影子給出了上帝般的預言。這部分運用了第一、第二和第三個唱段的音樂。在作品第三大部分中(排練號30―44)出現(xiàn)了三個場景:1.年長女人冷眼看著年輕女子與男人春泉般的愛情,影子的預言再現(xiàn);2.中年女人最終選擇了離家出走;3.年長女人重新審視了自己的選擇,并以合唱形式發(fā)出“一切皆有時、一切終有結”的人生感嘆。這部分運用了第一、第二和第四個唱段的音樂。
只有在對照歌劇的腳本原作和總譜時,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作曲家運用了多么充沛的戲劇想象力,在腳本原作平鋪直敘的“抒情詩”中,逐層搭建起一個完整的音樂戲劇結構,使音樂充滿了緊張的戲劇張力。比如,作曲家將全劇音樂的最點放在了第三大部分的結束位置(排練號44),通過五重唱的形式表達出年長女人對“一切皆有時,一切終有結(Everything shall come into being, everything shall disappear)”的人生感悟。在腳本原作中,這句話是出現(xiàn)在年長女人的最后一大段獨白中。然而,作曲家憑借著對戲劇矛盾沖突的天然敏感,將腳本中這一大段略顯冗長的獨白交托給舞臺上的所有角色,通過合唱的形式來展示內(nèi)心的矛盾沖突。首先,作曲家在五個人聲聲部和樂隊之間,通過節(jié)奏交錯的形式,運用由長句變成短句,由短句變成一個詞的分裂材料手法,形成了一段全劇最激烈的五重唱。最后,通過所有人聲與樂隊的齊奏方式唱出這句人聲感嘆,從而達到全劇音樂的最。
三、巧妙運用非常規(guī)的人聲音色,
加強音樂戲劇張力
雖然男人的影子角色在劇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不多,但每次他的出現(xiàn)都如同“調(diào)味劑”一般,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從戲劇效果上來看,他的出現(xiàn)對于男人角色的塑造起到了立體化的作用,同時也為全劇增添了很多戲劇色彩。例如,在作品第一大部分中(排練號9),有一段中年女子、男人和影子的三重唱(見譜例5)。當男人與影子同時唱出違心話和真心話時,音樂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出男人的兩面性。此段劇情(見例2)的中文大意為,中年女子說:“你滾出去,外面有比我更年輕的女人?!蹦腥苏f:“我只在乎你。”影子說:“她總是反復地嘮叨這些,我要睡覺!”
譜例5
從人聲聲部的音色設計上來看,女中音、女高音、抒情女高音和男中音的音色在其他歌劇中常被運用。而抒情男高音(影子)的音色十分獨特,在其他歌劇中也較少出現(xiàn)。在這部歌劇中,抒情男高音不僅運用了正常的演唱方式,還運用了假聲演唱和戲劇性的說話方式,進一步豐富了人聲部分的音色。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影子唱段的音樂時,也巧妙地運用了連續(xù)的十六分附點節(jié)奏和環(huán)繞式音型,準確地賦予了他“小丑式的”音樂形態(tài)。影子的唱段總是“游走”于各個部分,為全劇音樂增添了一份幽默感。再加上演唱者運用夸張的駝背姿勢進行演繹,生動地展現(xiàn)出影子似幽靈般的存在,使整部歌劇的氣氛有了松弛感。這種松弛感與緊張的戲劇沖突形成對比,進一步增加了整部歌劇的戲劇張力,也使音樂的戲劇結構更為緊湊。另外,作曲家在全劇音樂的尾聲中主要運用了影子唱段中的音樂材料(見譜例6),營造出一種遠離人世的意境。同時,由男中音、抒情女高音、抒情男高音依次唱出對幸福的渴望“You are my happiness(你是我的幸福)”,預示著男人和女人開始了新的輪回。
譜例6
另外,為了增強音樂戲劇的表現(xiàn)力,作曲家為女中音(年長女人)聲部不僅設計了詠嘆調(diào),還設計了吟誦的段落(見譜例7)。例如,年長女人的父親曾經(jīng)對她的離家出走進行斥責和鄙夷,當她回憶起那段情景時,她會通過一個人表演兩個人的對話方式來演繹,也就是一會兒用自己的音調(diào),一會兒又模仿父親冷酷的腔調(diào)。女中音運用半說半唱和氣聲相結合的演唱方式,將這兩者的對話表現(xiàn)的活靈活現(xiàn)。同時,人聲聲部與音提琴撥奏的“波萊羅”{6}(Bolero)式的固定低音形成對位節(jié)奏,呈現(xiàn)出一段近乎癲狂的“二重唱”!
譜例7
結 語
在歌劇《娜拉》中,“娜拉”的出走不是因為男人對她的背叛,也不是因為她對愛情的渴望,而是因為婚姻的責任帶給她的困惑。為了孩子、丈夫和家庭,她放棄了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事業(yè)。當她發(fā)現(xiàn)安逸的家庭生活并不能帶給她快樂時,她渴望自由與解脫。而當她真正地從婚姻中解脫出來時,所謂的可以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事業(yè)又帶給她多少快樂?
我認為這部歌劇的選題和切入點十分獨特,既貼近我們的生活,又富有人生哲理。對于婚姻的責任與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探討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娜拉”的困惑不僅是大多數(shù)女人的困惑,也是男人的困惑,更是中年人的困惑。每個人在面對選擇時都渴望得到答案,但是,誰又能真正地預測未來并給出答案呢?編劇弗斯和作曲家杜薇通過孤獨的年長女人、迷??仗摰闹心昱撕蛯矍閳?zhí)迷的年輕女子,來立體表現(xiàn)不同年齡段的“娜拉”在“人生圈”中的不同欲望與困惑。我們可以把整部戲看做是“娜拉”的一生,亦或是在平行空間中不同“娜拉”的一天。我們無法改變做出選擇的那個瞬間,但我們可以調(diào)整做出選擇之后的心態(tài)來面對生活。
在編劇弗斯的作品中,他總是提出一個問題,創(chuàng)造幾個情境,引發(fā)了我們的深思,卻沒有給出答案。這為很多創(chuàng)作者或表演者打開了再創(chuàng)作的思路,而且是相對自由的、無束縛的。我相信不同的創(chuàng)作者或表演者在弗斯的作品中都有可能找到不同的切入點去詮釋,這就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
我們在這里大膽地假設,如果順著弗斯腳本的“氣息”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的話,音樂也許應該是撲朔迷離的,色彩勝過內(nèi)容的,比如:印象派音樂、表現(xiàn)主義音樂等。然而,作曲家杜薇卻通過借鑒古典歌劇中人物塑造的基本手段、傳統(tǒng)戲劇中矛盾沖突的構建方式,成功解構了弗斯當代戲劇的“沉默”,將腳本中蘊藏的能量與激情進行外化和升華。正如她所期望的,這的確是一部向古典歌劇致敬而又極富個人魅力的優(yōu)秀作品!
北極歌劇中心還將于2015年在挪威進行歌劇《娜拉》的世界巡演。我由衷地為杜薇感到高興與驕傲!
參考文獻
[1]錢仁平《歌劇腳本的“音樂性”》,《歌劇》2009年第8期。
[2]張筠青《歌劇音樂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張杭《我們世界上叫娜拉的女人――談歌劇〈娜拉〉》,“幕間戲劇”(微信公眾號),2014年11月。
[4]天津大劇院《來自挪威的神秘與詩意:喬恩?弗斯》,“舞臺前沿”(天津大劇院微信公眾號),2014年10月。
{1}歌劇《娜拉》的劇情簡介:年齡漸長的娜拉回想著自己的過去,思考著一些問題。當時,因為堅持了自己生命的選擇,離開自己的先生和孩子們,這個選擇到底對不對?當時想要的東西得到了嗎?在舞臺上,年齡漸長的娜拉和不同時空的自己對話,年輕的娜拉、成熟的娜拉,和前夫談起過去的事情……
{2}杜薇(b.1978): 青年作曲家,畢業(yè)于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師從于著名作曲家郭文景教授。她曾榮獲2011年國家大劇院首屆青年作曲家計劃一等獎。代表作有樂隊作品《裊晴絲?驚夢》,歌劇《娜拉》,舞劇《》《金瓶梅》,電視劇《(新版)紅樓夢》等。
{3}喬恩?弗斯(Jon Fosse, b.1959):挪威作家、詩人和劇作家,是當代戲劇界頗負盛名的人物之一。他先后創(chuàng)作了30多個劇本,被認為是易卜生戲劇的又一繼承人。
{4}歌劇《娜拉》的腳本原文是用新挪威語(Nynorsk)創(chuàng)作完成,后由May-Brit Akerholt將其翻譯成英文,由鄒魯路將其翻譯成中文。在這部歌劇中,杜薇選用英文譯本進行歌劇音樂創(chuàng)作。
{5}余志剛《論阿爾班?貝爾格的歌劇〈沃采克〉 (二)》,《中央音樂學院
學報》,198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