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清明的古詩詩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這只是互聯(lián)網(wǎng)指標股,也是年前12月底提示低吸關注的,前天回調(diào)到支撐點附近提示還可以低吸,結(jié)果當天收盤破了14.20,所以第二天提示逢高先出局,因為預示著后市還會調(diào)整。
這只最近一次提示是在跌停的時候,激進的朋友可以關注,并提示如果不放量站回去,最多能持有三天,出局后果然繼續(xù)下跌。
出局理由同上,相信你能看的明白。
這只也一樣。
我發(fā)這些圖,不是講老師有多歷害(因為回調(diào)過程中,有些個股也會損失本金),只是希望你們以后遵守紀律,不管是牛市還是熊市,盤面給了信號,就要去執(zhí)行,未來才會賺多虧少。
以上個股有兩個共同點,你是否發(fā)現(xiàn)?
發(fā)現(xiàn)的朋友可以留言給老師來驗證。
今日指數(shù)受外圍股市大跌影響下大幅低開,午盤低開低走,板塊系數(shù)下跌。
軟件板塊今日比較抗跌,軟件,互聯(lián)網(wǎng)板塊都是領漲創(chuàng)業(yè)板指數(shù)的,大家可以看到無論上主板還是創(chuàng)業(yè)板指數(shù)都是連續(xù)大跌后今日上證還留下了跳空缺口,理論上連續(xù)下跌后留下的缺口視為衰竭缺口,短期股指有回補缺口的要求。
賀州市八步實驗小學二年級066班自一年級學完漢語拼音后就組織開展了“經(jīng)典詩文誦讀”活動,大力開發(fā)家庭課堂這塊陣地,要求學生在家和家長進行“親子同背”。孩子讀,家長也讀,形成呼應,再從家庭輻射到社會與學校,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統(tǒng)一起來。由于家校密切聯(lián)系,共同努力督促孩子背誦,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
一、激發(fā)興趣,增進感情
家長們一致認為,在“親子同背”游戲中,家長們的積極參與大大地激起了孩子們背詩的興趣,同時也增進了和孩子的感情。家長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盡管第一次背誦的時候,肯定是家長首先會背??墒沁^了一段時間,再進行親子背誦比賽時,孩子驚人的記憶力就開始綻放光彩了。從他們燦爛的笑容中,家長能看到孩子對誦讀的喜愛。有時候,孩子覺得背古詩很乏味,家長們變著法兒和孩子同背,這就激發(fā)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如果孩子不喜歡這種跟讀方式,換一種方式再試試,家長和孩子一起讀,或者輪流讀、邊唱邊讀、邊玩邊讀、拍手定奏讀等,方法多種多樣,孩子就越來越喜歡背誦古詩,還會主動和家長挑戰(zhàn),看誰能背更多的古詩。家長們還覺得,在“親子同背”后,孩子喜歡和自己交流了。平時不愛說話的孩子,在讀到某句詩或讀到某個經(jīng)典故事時喜歡多問幾個為什么,他們的思維活躍,有了主動交流的愿望。
二、積累內(nèi)化,活學活用
開展了“經(jīng)典誦讀——‘親子同背’”活動后,一小部分孩子積累內(nèi)化了古詩句,并能在平時的日記和交談中靈活運用詩句,令教師、家長大吃一驚。如清明節(jié)到了,孩子們會自主吟誦:“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牧童遙指杏花村?!贝禾靵砹?,站在柳樹下,孩子一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脫口而出。瀑布腳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也從孩子們的口中立現(xiàn)。不但孩子們會活學活用,家長們也因“親子同背” 積累內(nèi)化了古詩句,并活用到了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在家中,家長們常常為孩子不肯吃飯而煩惱,為孩子不求上進而束手無策,任你怎樣苦口婆心,調(diào)皮、天真的孩子仍然無動于衷。這時,家長就帶領孩子高聲誦讀“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也許,一時之間,幼小的孩子并不能真正領會詩句的深刻含義,但幾回誦讀下來,當看到自己浪費糧食、浪費時間時,孩子會一邊吟誦古詩,一邊反省自己的行為。隨著孩子年齡日漸增長,閱歷日漸豐富,一定也能領會家長對他的期望。積累內(nèi)化的古詩句,時常自然而然地浮現(xiàn)在孩子們的腦海里,為他們指引前進的道路,讓孩子們懂得自律,學會寬容,學會關心理解別人,懂得回報別人的付出。孩子們口誦心惟,久熏成習,久習成性。
三、樂之不疲,學海無涯
經(jīng)典誦讀是一個提高孩子綜合素質(zhì)的有效途徑,與其他單項技能的教育學習是完全不同的。家長們也深深感受到,在誦讀中孩子的綜合素質(zhì)提高了。如識字量在增多,記憶力在增強,知識在增長,語言在豐富,特別是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一些生性好動的孩子,通過誦讀有效地改變了其多動的性格。
“親子同背”中,家長們發(fā)現(xiàn)孩子在誦讀過程中困難重重。如孩子不理解詩意,純粹是死記硬背;孩子不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及作者表達的情感,無法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等等?!伴喿x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由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蔽揖驮诩议L會上和家長們溝通,告訴他們:不要急于講解,而要讓孩子充分地去讀,結(jié)合插圖以及自己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知識積累,感受古詩詞所詮釋的語境,領悟古詩詞的深刻內(nèi)涵,直至達到熟讀成誦。那些孩子們難以理解的字句,詩詞中更深層次的意思,自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而逐漸理解、內(nèi)化,并指導孩子的行為。我還結(jié)合楊振寧博士的一個典型事例談及:在楊振寧博士上一年級時,其父親教他背誦了幾十首唐詩宋詞,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來,在人生旅途中經(jīng)歷了多種陰晴圓缺、悲歡離合后,他才逐漸領悟到“高處不勝寒”等名句的真義,也才認識到“猶恐相逢是夢中”等只有過來人才可能真懂的詩句。在“經(jīng)典誦讀”中,語文教師要真正落實 “直面經(jīng)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終生受益”的誦讀理念。經(jīng)典誦讀對孩子一生的成長具有深遠的影響,家長和孩子要迎難而上,樂之不疲地 “親子同背”。
一、日讀拾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會有強大的內(nèi)驅(qū)力??膳d趣這位老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請到的,況且,幾日的“興趣”不能稱其為興趣。心理學家指出,興趣是在過去的知識經(jīng)驗愉快積累的基礎上形成的,使人樂于積極而持久地接觸,認識某一類新事物的一種意識傾向。我們可試著讓學生每天與古詩見面,每日讀一讀、背一背古詩。開始,可選一些短小易懂的寫在黑板一角,在課前幾分鐘里讀一讀,能背下來的更應大力表揚。在學生與古詩“朝夕相處”下“日久生情”后,建議他們看一些《古詩翻譯》《唐詩三百首》。讀著、背著,適時給學生一點知識,如句末的押韻,句中字的斟酌,(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白云生處有人家的“生”……)作者的生平等,讓學生在拾取一點一滴的小樂趣中萌生對詩歌的閱讀興趣。相信感情可以培養(yǎng),興趣要靠培養(yǎng),
二、巧譯成趣
讀古詩時,理解詩意是最大障礙。如若不解地死背,不能體味到詩句的韻味,不僅易忘,而且興趣亦會隨之大減。我們不妨變通一下,豐富古詩的翻譯方法,從而為閱讀興趣提供更多的“愉快積累”。1.讀譯法。有些詩句一看就能明意,或只能意會不可言傳時,不必強讓學生說詩意,就以讀代譯。如《春曉》,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復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就讓學生在行云流水般平易自然的風格中,感受詩的優(yōu)美韻致,詩味的雋永:讓學生在春風春雨的紛紛灑灑中體會鶯囀花香的爛漫春光,大膽地展開想像。2.圖譯法?!霸娭杏挟嫞嬛杏性姟彪m是王維的見長,但古詩中許多詩句都具有這一特點??勺寣W生根據(jù)詩意自由、隨意地涂畫,在涂畫中見景生情。如《山行》,可讓學生在涂山畫徑,繞云點家,染紅楓林的過程中,感受秋日艷麗、富有生機的美,以及詩人的豪爽向上。3.今譯法。從來詩無達詁,容許學生“誤譯”,把離現(xiàn)代生活較遠的內(nèi)容譯成今天的狀況。如《山行》中的“車”,任學生想成“自行車、摩托或轎車”。這種“誤譯”“錯譯”,全當“創(chuàng)新思維”。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不是說“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嗎?4.童化法。兒童是天生的童話大師、幻想家。就讓學生在此表現(xiàn)表現(xiàn),把詩歌譯成一則則有趣的童話、故事,幻想成奇趣的事。這也不失為一種創(chuàng)作。這是很受學生歡迎的。這時,他們可把朱熹的《觀書有感》變成“半畝方塘”與“天光云影”的對話,從而知道“小池因活水而清澈,人因常接受新事物而保持頭腦清醒?!币虼耍覀冋f趣譯是一種手段,也是一種目的,在于努力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為閱讀興趣提供誘因。
三、用時得趣
【關鍵詞】語文課堂 經(jīng)典教學 探索
在教學中,運用經(jīng)典與語文相結(jié)合的現(xiàn)代化的教育理念,將中華經(jīng)典詩文融入其中,讓學生充分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滋潤,陶冶他們的情操,塑造健康的人格,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文化底蘊。
那么,如何讓教學與經(jīng)典詩文進行有機的融合,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華成為啟迪學生的智慧,豐富他們情感世界的精神源泉,讓學生想讀、樂讀,實現(xiàn)經(jīng)典文化與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和良性互動呢?筆者在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摸索:
一 營造書香氛圍,激發(fā)誦讀興趣
引導學生親近中華經(jīng)典詩文,把“經(jīng)典誦讀”引入語文課堂,創(chuàng)設濃郁的誦讀氛圍,讓學生在瑯瑯的書聲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fā)展學生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終身受益。多年來,我堅持組織學生進行課前“三分鐘經(jīng)典誦讀”,帶領學生在輕松愉快,沒有壓力的氛圍下誦讀經(jīng)典,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體味詩文的語言美,且能使語感能力得以提高,同時,營造了語文課堂上應有的文學氣氛。例如,在誦讀“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詩句時,先讓學生讀一讀,談談感受,再補充詩句背后的古詩,然后再讀原句,三讀詩句;最后配上音樂,四讀古詩。此時已是余音繞梁,煞是動情,激發(fā)了學生誦讀的興趣,整堂課從容大氣,學生理解詩意如水融。長期這樣訓練,潛移默化,日積月累,學生受到了人文的熏陶感染,厚實了自己的文化底蘊。而且能輕松自如地學習和初步運用經(jīng)典詩文了。
二 提煉課文內(nèi)容,與經(jīng)典文化情感相通
利用經(jīng)典與課文在內(nèi)容上的聯(lián)系,適時引入教學環(huán)節(jié),作為課文的補充,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用心靈去感悟經(jīng)典、美文的魅力。因此,教師不僅要站在課程的角度關注經(jīng)典文化,還要利用經(jīng)典詩文雄奇奔放、豐富多彩,洋溢著肆意爛漫的想象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心,使他們在不斷地誦讀和感悟中,打開思維的閘門,去領略思想之美。在教學中以學生為本,把讀解的主動權(quán)充分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討論交流及對話碰撞中自行參悟。例如:《論語》中的“為人之道”,“為學之道”,“學而第一”,“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些經(jīng)典詩文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給學生留下了深刻而富有啟發(fā)性的印象。學生也能用自己的視角去親近經(jīng)典記住圣人的教誨。又如,學習《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時將自居易的《荔枝圖序》抄錄給學生,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比喻說明法的特點及由整體到局部的說明順序,還可使學生了解古人早已對荔枝不耐貯藏有真切的認識,生動的記載,體會課文引用古詩文的準確、精妙。
三 創(chuàng)設積累語言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水平
經(jīng)典詩文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它就像一杯茶,細細品嘗入情入心,在學生記憶的黃金時期,讓他們多讀些經(jīng)典作品、好詩,讓他們多學、多背,將會使他們受益終生。“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名言分別從深度和廣度上強調(diào)量的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讀,才能自悟其義,只有廣讀,博采眾家之長,才能下筆如有神。好文章誦讀得多,就會有“感”的積淀,“知”的積累,并能靈巧的運用修辭、暢達的造句、鏗鏘的聲韻、周密的謀篇。在寫作教學中也可引用有關詩詞為寫作材料,使之聯(lián)系所寫內(nèi)容,體會意境、感情,達到借鑒、練筆之目的。例如布置學生寫《郊外的景色》,練習用比喻寫景狀物,描寫郊外的白楊、垂柳、果樹等,可提供賀知章的《柳枝詞》,使學生回憶、觀察垂柳的情景,體會“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意境,借以描寫垂柳的情態(tài)。學生通過品味經(jīng)典詩文,對語言文字進行揣摩、比較、聯(lián)想、猜測,而生成屬于自己個性化的獨特財富,就會把自己喜愛的詩句寫到作文里。從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
四 陶冶學生的情操,端正品行
在教學實踐基礎上,尋求讓經(jīng)典詩文課堂成為陶冶學生情操、培養(yǎng)學生端正品行的平臺。趁兒童心性純凈時,背誦最有價值的經(jīng)典,常常耳懦目染于圣賢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從而潛移默化其氣質(zhì)。讓經(jīng)典詩文伴隨學生人生經(jīng)驗的成長而如吐芬芳,綻放光明,能扶持學生克服人生的逆境、難題。
現(xiàn)在的學生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看到的盡是愛、智慧、希望與陽光。例如:《詩經(jīng)》的每一首詩,學生在生動解讀名人故事時,能從中明白許多做人的道理,進而掌握美好的詞匯,融通美好的事物,培養(yǎng)美好的情感,擁有美麗而高尚的靈魂。又如:學生學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就會深深感受到陸游這顆深深的愛國之心;學習“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能讓學生從小做一個愛惜糧食的人;學習“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能讓學生在品味經(jīng)典中感受到母親博大的愛,自行約束做一個孝敬父母的人,從而培養(yǎng)學生逐步形成“仁”、“義”、“禮”、“信”的良好品質(zhì)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五 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
【關鍵詞】幼兒園 古詩教學 點滴體會
古詩是我國文學發(fā)展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代表了我國古代的文明程度。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漢語,尤其是學習我國的古詩文化,對嬰幼兒早期智力發(fā)展有很大的幫助。7歲之前,孩子學習偏重于右腦,且右腦又被稱做是音樂腦,韻律優(yōu)美,對仗工整,節(jié)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古詩能充分刺激孩子的右腦發(fā)育,要是再配以優(yōu)美的古典音樂會效果更佳,這樣也適應了孩子的學習、認知特點,對孩子的語言、音樂、空間運動及記憶、想象力的發(fā)展也大有益處。以下是我古詩教學中的嘗試、體驗和心得。
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對于幼兒學習古詩非常有效。由于古詩的含義深刻,古詩中都蘊涵著作者的情感,再加上當時的時代背景,使得孩子們很難理解、記憶,從而使得古詩教學有一定的難度。通過多種方法的嘗試,我領會到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非常有效。在教賈島的古詩《尋隱者不遇》時,開始我反復的領讀了數(shù)十遍,孩子們也沒記住,還表現(xiàn)出了厭煩的情緒,我也有些喪氣了。為了激發(fā)孩子們學習,便于孩子們理解記憶,我將這首詩的內(nèi)容制成了圖片,讓幼兒觀察并講述其內(nèi)容,幼兒們描述時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然后我將孩子們的描述,古詩的內(nèi)容與圖片銜接起來,這樣一來,孩子們很快理解了古詩的內(nèi)容并記住了古詩。通過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這種方法對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與理解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開發(fā)作用。
將古詩的詞、句轉(zhuǎn)化為幼兒易于理解的話,便于古詩的學習。古詩教學時對于一些不便于通過繪畫來幫助幼兒學習的古詩,我將其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孩子們能理解的話,或編成孩子喜歡的故事情節(jié)講給孩子們聽,降低了孩子學習的難度。但要注意的是要一句一句的解釋,讓他們初步體會古詩的句子與現(xiàn)代語句的聯(lián)系和不同,為孩子理解更多的古詩詞打下基礎。
古詩教學應遵循“循序漸進,溫故而知新”的原則,這樣有利于孩子牢固的掌握。進行古詩教學時,應采取由簡入繁、由淺入深的方法。剛接觸古詩的孩子,應選擇一些簡單淺顯的古詩,如五言、五律詩,每首只有兩句或四句,如王維的《相思》、孟浩然的《春曉》等,便于幼兒理解學習,慢慢的增加到六句或八句,如孟郊的《游子吟》,然后加入七言、七律古詩,如杜牧的《清明》,這樣幼兒會在不知不覺中掌握大量的古詩。
學習古詩還要注意復習鞏固,不能讓幼兒學習新內(nèi)容而忘了前面學過的詩。可以在早晨、飯后、離園前活動時對學習的古詩進行復習,也可以采取分組對詩的方法進行復習,既有趣味性,又能很好的復習,這樣幼兒才能牢固的掌握所學的古詩,而不會像黑熊掰玉米掰一個扔一個。再有就是利用好家長資源,我們在班門口設立了古詩欄,將學過的古詩打印出來張貼在其中,讓家長利用接送孩子的時間和幼兒一起復習,效果很不錯。通過長期的學習,幼兒的記憶力、理解能力都有了顯著的提高,過去學習一首古詩需要反反復復誦讀很多遍,現(xiàn)在我們班的孩子學習古詩讀幾遍,講解一兩遍內(nèi)容就能記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講述出古詩的含義。
學習古詩時應讓幼兒充分發(fā)揮想像,這既利于學習古詩,又有利提高幼兒的理解能力。進行古詩教學時,幼兒會經(jīng)常接觸到不同的圖片和不同的詩句,那么我們也可以采用逆向思維的方法選擇利用一些容易理解的山水詩,或描述動物和風景的詩,讓幼兒根據(jù)詩的內(nèi)容繪畫,表現(xiàn)詩的內(nèi)容。在幼兒學習駱賓王的詩《詠鵝》和柳宗元的《江雪》時,我嘗試了這種方法,將詩句及內(nèi)容描繪給幼兒讓幼兒發(fā)揮想象來繪畫,很多幼兒想像力非常豐富,通過畫面將詩的內(nèi)容和意境活靈活現(xiàn)的展現(xiàn)了出來,還能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效果非常好。在之后的教學中我經(jīng)常使用這種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幼兒的表達能力和想象力。
大多數(shù)古詩有著優(yōu)美的韻律,節(jié)奏感強,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幼兒學習和詠唱,如杜甫的《絕句》等詩,對幼兒樂感的培養(yǎng)有無法比擬的作用。有些詩是詩也是優(yōu)美的歌曲,幼兒在學習時既有誦詩的感覺也有欣賞音樂的感覺。有些古詩也可配樂欣賞和朗誦,能更好的表現(xiàn)出古詩的意境,給人以美感。這樣長期的學習,幼兒不僅掌握了古詩還增強了樂感,豈不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以上就是我多年的對于古詩教學的一些體會,今后我將繼續(xù)深入的開展幼兒園的古詩教學,讓更多的孩子通過學習古詩,提高表達能力、想象力以及記憶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更好的將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發(fā)揚下去!
【參考文獻】
[1]烏蘭圖雅.搞好幼兒古詩教學之我見.論苑新聲.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1年12月。
關鍵詞: 地理新課程教學 教學語言 古詩詞 俗語 圖形語言
語言是一門藝術,地理教學尤其是新課程教學更是一門藝術。俗話說:“話有三說,巧說為妙?!比绻軐⒚烂畹恼Z言藝術融入到地理新課程教學中,那么地理課堂教學豈不是美不勝收?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新課改的教學理念,達到提高教學效率,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目的,我在地理新課程教學語言的使用上頗費心機,并受益匪淺。
一、巧用古詩詞,激發(fā)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其中,有許許多多清新優(yōu)美、意境深遠、情景交融、令人回味無窮的古詩詞,學生都較熟悉。如果把這些引入到地理新課程教學中,便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豈不美哉?
(一)利用古詩詞巧設情境,情景交融。
許多古詩詞都描繪了一種景象。如果巧用這種景象,可使學生身臨其境,加強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如在講婚姻對人口遷移的影響時,我和學生一起朗誦柳永《雨霖鈴》中的詞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搖?搖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樣學生很容易進入到一種夫妻離別時依依惜別的意境,并感受到離別之苦,這為講人口因婚姻而遷移創(chuàng)設了很好的情境。
(二)活用古詩詞講解知識,效果顯著。
有些地理知識聽起來較枯燥,但在講解時加入詩句,學生就會容易理解知識。如在講旅游資源的美學價值時,如果引出許多詩句,學生就容易理解旅游資源之美在何處了。如“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半江瑟瑟半江紅”、“朝辭白帝彩云間”(色彩美),“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動態(tài)美),這些詩句既使學生感受到美無處不在,又提高了他們的文學欣賞能力。再如,在講暖鋒過境時的降水特點(強度?。r,學生較難理解,我引入詩詞:“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睂W生便恍然大悟。又如在講自然景觀的季節(jié)性時,我引入了詩句:“春山艷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欲滴,秋山明凈而如洗,冬山慘淡而如睡?!边@就把一幅幅四季不同的山景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增強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
(三)利用詩詞、神話故事和對聯(lián),使課堂充滿詩情畫意。
許多旅游景觀都是充滿詩情畫意的,如果只是干巴巴地介紹,學生會感到索然無味,也領略不到它們的美。因此,我利用詩詞和神話故事,使課堂氣氛活躍了起來,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如在講“明確景觀的文化定位”時,我深情地給學生講述了阿詩瑪?shù)墓适拢瑢W生聽得是如夢如幻,既使學生品味到云南路南石林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又對阿詩瑪?shù)谋瘧K命運感到深深的同情。又如在介紹完廬山后,我用詩句:“江湖之間斷塊生,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雄奇秀麗于一體,云霧繚繞在山中。”來總結(jié)廬山的特點,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在朗讀中他們仿佛進入了廬山仙境,也很容易理解廬山的景觀特征。在講滇池景觀時,我引用了孫髯的大觀樓長聯(lián):“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芒芒空闊無邊??矗簴|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苯天葦?shù)?,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數(shù)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并給學生深情的朗讀,學生聽得是如癡如醉,明確了景觀的文化定位。
(四)適時采用古詩詞,檢測教學效果。
許多名詩佳句都描述了地理景觀、地理規(guī)律、地理原理。上課時,我采用它們來檢測教學效果,既減輕了學生的壓力,又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效果較好。如在講完“天氣系統(tǒng)”后,我便用了詩句來檢測,如“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暖鋒與天氣),“梅子黃時日日晴”、“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nóng)夫心內(nèi)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高壓與天氣),“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準靜止鋒與天氣),這樣就使得學生情趣盎然,既鞏固了知識,又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巧用俗語,增強教學效果
許多地理知識繁冗復雜,難以記憶。在教學中,我把這些知識用通俗的語言總結(jié)出來,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記起來易如反掌,用起來得心應手。如在講完自然災害的特點后,我讓學生用如下口訣記憶:“分布廣泛區(qū)域性,頻繁發(fā)生難確定,雖有周期不重復,造成災害很嚴重,智慧人類能防災,不可避免可減輕?!庇秩缭谥v我國自然災害的四大特點后,讓學生用如下歌訣來記憶:“災害特點要記好,洪旱地震種類多,分布廣泛頻率高,地域差異要明了?!痹偃缭谥v我國九大商品糧基地后,我用這樣的口訣記憶:“松嫩三江北大倉,兩江三湖居中央。成都平原西南望,珠江三角在南方。”這樣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理解。
三、利用圖形語言記憶,一目了然,形象生動
圖形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利用圖形語言記憶地理知識,學生感到富有情趣、直觀,便于理解記憶。如在講完旅游規(guī)劃的組成要素和影響因素后,我讓學生用“規(guī)劃之鷹”來形象記憶,即把旅游目的地的起飛視如雄鷹之飛翔,鷹頭是旅游資源和對旅游者有吸引力的活動;鷹要飛翔,要靠左右兩只翅膀,左翼是交通條件和其他基礎設施;右翼是住宿設施、其他旅游設施和服務;當?shù)氐纳鐣蛩叵喈斢邡椢?,影響著它的飛翔速度和方向。在鷹的前方是客源市場,鷹會朝著那個方向飛翔。最后,在鷹的上下左右圍繞著它的大氣就是旅游目的地發(fā)展需要的自然、文化和社會經(jīng)濟環(huán)境。
所有這些,都說明了豐富的教學語言可使地理新課程教學情趣盎然,充滿詩情畫意,給人一種意境深遠、回味無窮的享受,進而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目的,真可謂是“問課哪得美如許,為有源頭語言來”。
參考文獻:
[1]蔡平.淺談地理審美教育.
關鍵詞:哲學教學生活化;名言俗語;價值;選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21-076-1
哲學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一,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它是以整個世界及人與世界關系為研究對象的。基于這點來認識,哲學學習就應該從人對這個世界的體驗或者從與這個世界的相處當中出發(fā)去獲得認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指導生活。所以在哲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做到教學生活化,這也是江蘇省新課程實施的要求之一。哲學教學生活化在《生活與哲學》教材中最好的實施載體就是古今詩句,名言俗語。
一、名言俗語是哲學教學的重要載體,哲學教學生活化離不開名言俗語的選用
名言俗語是哲學知識、哲學思維的載體。哲學教學中選用有效的名言俗語有利于學生的哲學學習、交流和共鳴,從而提高高中生的哲學素養(yǎng)?!渡钆c哲學》教材每一框都覆蓋了課堂探究、名言、相關鏈接、轉(zhuǎn)嫁點評等板塊,這些板塊中的哲學名人名言、俗語警句是哲學教學很好的素材和教學的載體。
東西方、古今都有許多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俗語警句,這些是哲學教學中很好的素材,它們見證著哲學發(fā)古人之思,能解今人之惑的睿智。這對初學哲學嘗試體味哲學和激發(fā)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均大有裨益。《生活與哲學》教材上名言俗語有很多,如何在哲學教學中適時適當?shù)倪x用,關鍵在于取舍。
例如在初涉唯物論時,可以先利用第一單元所學的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物質(zhì)決定意識。明確唯物論整體的基調(diào)是強調(diào)物質(zhì)的決定的作用,這是一個大前提。物質(zhì)決定意識,有些學生欠于理解,往往留于死記硬背。這時,我們可以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句俗語告訴他們,巧婦再心靈手巧,沒有米也做不出飯。有米這是前提條件,物質(zhì)是先決條件,物質(zhì)決定意識。比如唯物論中,講到規(guī)律,就可以利用教材的名言板塊中荀子的一句話:“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指出規(guī)律不以任何的人的意志而改變,強調(diào)規(guī)律的客觀性。再輔助自選的一些俗語、成語去理解,如:順水行舟、庖丁解牛,更直觀更通俗易懂地去理解我們要遵循規(guī)律,事半功倍;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揠苗助長告誡我們不能違背規(guī)律,違背規(guī)律做事往往收效甚微或者失敗。我們可以把俗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深入淺出地引出,讓學生理解了成功既需要我們遵循規(guī)律,又需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兩方面的結(jié)合。
成語、古詩詞的選用最常見于辯證法的教學中,辯證法是哲學的精髓,一些重要的考點都集中在辯證法。在辯證法的聯(lián)系觀中,我們有一些成語非常恰當?shù)囊鍪挛锏穆?lián)系,如利用成語:唇亡齒寒、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學生自然就能理解一個事物與周圍事物的聯(lián)系。我們還可以利用一些成語的辨析和比較來突破一些難點,如:涸澤而漁,學生都明白魚兒離不開水的道理,如果涸澤而漁,必然破壞了自然界聯(lián)系的客觀性。成語東施效顰,我們既可以理解為沒有做到從自身實際出發(fā),一味模仿,也可以從違背聯(lián)系的多樣性去理解,突破了聯(lián)系多樣性這一難點,同時還能訓練學生的哲學思維,多角度去分析觀點。
二、重視名言俗語的閱讀能力,聚焦哲學教學生活化的趣味和哲理
學生閱讀分析、應用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要求。因此,在哲學教學中訓練學生對名言俗語、古詩詞的閱讀和理解能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哲學教學要使學生喜歡哲學,探索哲學,從中感悟哲學的精妙,讓學生由“會”哲學到“懂”哲學,新課程背景下的哲學學習也需要一點理解技巧和方法。
在講到辯證法的發(fā)展觀,有很多古詩詞需要理解。在尋找古詩詞對應的哲理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先從該句詩詞的本義出發(fā),再順藤摸瓜,找出對應的哲理,不能寄希望一眼就能看出哲理。較難的古詩詞,需要較好的語言功底和閱讀能力,同時也需要恰當?shù)募记珊头椒āH纾骸俺林蹅?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和“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兩句詩的重點都落在后半句,“春”和“柳暗花明”都很好地戳中了事物發(fā)展的普遍性(或發(fā)展的實質(zhì))。
在發(fā)展觀中,還有一些詩句很容易誤判,比如: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很容易被誤判為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引起質(zhì)變的過程,看到“千劍”“千曲”,很容易聯(lián)想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誤以為是量的積累,然則應從“觀千劍”而后“識”,“操千曲”而后“曉”,整句詩去理解,不能斷章取義,所以理解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更恰當。
一、古詩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1.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在語文教學中,有計劃、有層次的把中國古典文學知識貫穿于教學工作的始終,使學生多了解和掌握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例如:備課中有意識的附加一些詩辭歌賦等傳統(tǒng)文化,在課堂教學中,添加一些詩辭歌賦及中國古典文學知識,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在平時語文教學日程安排上,要求學生多看、多讀《千家詩》、《唐詩三百首》等傳統(tǒng)文化著作,熟記一些傳統(tǒng)文學的名言佳句,擴大知識面,提高文學素養(yǎng)。
2.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愛國主義情感在傳統(tǒng)文化中表現(xiàn)的最為濃郁和強烈,也是傳統(tǒng)文化留給我們最為可貴的精神財富?!拔槐安桓彝鼞n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的真實寫照,他在《示兒》一詩中寫到:“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痹娙伺R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tǒng)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在語文教材中國古典文學內(nèi)容教學時,注重對作者和時代背景的講解,在讓學生全面理解主要內(nèi)容和主題思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作者的愛國情懷。同時,讓學生撰寫詩辭賞析和讀后感,進一步加深對文章(詩詞歌賦)主題的理解、對詩人愛國情懷的感悟。
3.親情教育。反映親情及傳統(tǒng)倫理道德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歌頌了偉大的母愛及對母親的思念。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到“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溢與言表,感人至深;杜甫的《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充分體現(xiàn)了對親人的關切、思念之情以及渴望得知親人消息、家庭信息的一種急迫的心理。在教學中,結(jié)合語文教材和教學大綱要求,把倡導家庭美德、學生心理健康、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等方面的教育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教育學生尊老愛友、孝敬父母,幫助學生維護良好的親情關系,使學生有一個健康和諧的親情網(wǎng)。
4.友情教育。友情是一種重要的社會關系情感,友情教育是不可忽視的。古人一向重視朋友之間的交情,如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表現(xiàn)了朋友之間純樸而深厚的感情。在語文教學時,引導學生深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結(jié)合教材中有關友情方面的文章進行分析對比,讓學生自己歸納主題思想,分析梳理兩者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并寫出賞析和評價材料。學生在學習詩詞、分析歸納主題思想、撰寫賞析和評價材料的過程,逐步加深了對友情的理解,增進了同學、朋友之間的感情,形成了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
二、傳統(tǒng)節(jié)日、民風民俗在語文教育中的運用
關鍵詞:古詩鑒賞 “景語” “詩眼” “文化意象”
一、從“景語”入手
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特點,就是講究意境,講求情景交融。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古代詩人善于通過寫景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詩中的景物明顯地帶有詩人的主觀色彩,融入了詩人的情感和思想。而且景與情和諧統(tǒng)一,水融。這就是古代詩人所追求的寓景于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藝術境界和表現(xiàn)方式。所以古詩鑒賞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從“景語”入手,來剖析詩人所寄寓的“情語”。
例如,王安石的《菩薩蠻》:“數(shù)家茅屋閑臨水,輕衫短帽垂楊里?;ㄊ侨ツ昙t,吹開一夜風。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何物最關情?黃鸝一兩聲。”
這是王安石罷相后隱居江寧半山后的詞作。詞中勾畫了一幅的畫面,抒發(fā)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是一幅動人的田園風光圖。時間是從白天到入夜。畫面中有臨水的屋舍、勞動的農(nóng)人,有紅花,有綠楊,清風微拂,黃鸝婉轉(zhuǎn),新月如鉤,這恬靜、安逸、秀麗的鄉(xiāng)村環(huán)境怎不令人流連忘返,沉醉其中?詩人當時的思想感情完全可用“怡然自得”來形容。當然聯(lián)系到他當時的處境,也許他的內(nèi)心深處有一種故作放達以求超脫的因素在里邊。
二、從“情詞”、“情事”入手
古代詩歌除了通過景物的描繪來寄寓和表現(xiàn)思想感情之外,很多的詩歌還在寫景的同時穿插著敘事或在景物描摹之后直接抒情和議論的。這些敘事或抒情議論的成分帶有詩人強烈的感彩。所以,品味詩中的“情詞”或“情事”也是我們能夠迅速把握詩中的形象和題旨的重要途徑。
例如,蘇軾的《東欄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樹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痹娙艘姟般皭潠|欄一株雪”而“惆悵”的原因是什么?
“惆悵”是詩中的“情詞”,充分表現(xiàn)了當時詩人的心情。要了解惆悵的原因,我們可以從詩人所見的景物的變化中得知。柳樹由淺綠變?yōu)樯钋?,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開,滿城漾白,也暗示盛極將衰,一二句寫景中滿蘊了傷春之情;最后一句是“情句”,直抒胸臆,抒發(fā)了人生短暫的感嘆。因此,我們抓住“情詞”和“情句”的感情線索,在聯(lián)系景物中探測到了詩人感傷春光易逝,慨嘆人生短促的情懷。
三、從“詩眼”入手
“詩眼”是一首詩中最精練傳神的字句,猶如這首詩的眼目,即全詩的主意所在。古人寫詩講求煉字、煉句,力求一字傳神,一語驚人。被稱為“紅杏尚書”的宋祁的詩句“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就使靜中顯動,把杏花怒放、春意盎然、鳥語花香的大自然活力躍然紙上。即便普通一字,而境界大不相同。而這也正是我們鑒賞古詩的突破口。
例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p>
詩題中的“幽”字是本詩的“詩眼”,全詩都圍繞“幽”字展開,請簡析“幽”字的作用。首聯(lián)寫居處“幽”,閑居一隅,闃寂無人,草徑清幽,荒園寥落。頷聯(lián)、頸聯(lián)寫環(huán)境的“幽”;頷聯(lián)為突出一個“幽”字,詩人以響襯靜,寫鳥兒在池邊的樹上睡覺,老僧在皎潔的月光下輕輕敲門,這一切都更顯出環(huán)境的清幽來。頸聯(lián)從黑夜寫到白天,還是從環(huán)境上著眼,不過視野開闊多了,過小橋,繞巨石,一路走來,處處清幽,滿眼野趣。詩人內(nèi)心的欣悅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聯(lián)才明白地透露自己對隱居生活的向往之情,表示不負諾言,一定與友人長期歸隱。一個“幽”字濃縮了全詩的意境,隱含了全詩的主旨。
從“詩眼”入手透視全詩,確能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功效。唐元稹的詩句“遍繞籬邊日漸斜”,一個“遍”字,雖用語平淡,但仔細咀嚼,便能體會到詩人為賞而流連往返的舉止和心情;唐許諢的詩句“一上高樓萬里愁”,一個“愁”字籠蓋全篇,奠定了全詩的基調(diào),與下文構(gòu)成因果關系,開頭講“愁”,下面則交代因何而愁,唐嚴維的詩句“一別心知兩地秋”,“秋”字語意雙關,既交代了送別的季節(jié),又著重透露出分別的心情。
四、從“文化意象”入手
“意象”一詞最早見于劉勰的《文心雕龍》,宋代梅圣喻《續(xù)金針詩格》中說:“詩有內(nèi)外意,內(nèi)意欲盡其理,外意欲盡其象,內(nèi)外意含蓄,方入詩格?!边@是對白居易“意象”一說的補充和發(fā)揮。基本揭示出了“意象”這一概念的基本含義。近代西方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被稱作“意象派”的文學藝術流派,“意象”一詞曾風靡一時。根據(jù)現(xiàn)代詩評家的整合、詮釋,“意象”包括抽象的主觀“意”與具體的客觀的“象”兩個方面,是“意”與“象”在文學的第一要素――語言中的和諧交融和辨證統(tǒng)一?!耙庀蟆鼻肮谝浴拔幕币辉~,旨在說明這類意象帶有濃厚的文化含義,它并非詩人的臨時創(chuàng)造而是對帶有共同文化認知和文化心理的約定俗成的特定物象的選用。譬如說到杜鵑,人們很自然地會聯(lián)想到神話中的帶有悲劇色彩的蜀帝杜宇,據(jù)說他死了之后,化為杜鵑,到了春天,總要悲啼起來,使人聽了心酸,而且它的啼聲,似在說“不如歸去”。
目前,雖然直接以“文化意象”為內(nèi)容的題目不多,但我認為,通過對“文化意象”的積累和把握,并以此為切入點,對分析鑒賞古詩中的景物形象、所形成的氛圍及作者的心境,進而深入理解詩歌主旨是大有裨益的。
五、從“藝術手法”入手
藝術手法主要表現(xiàn)在抒情方式和表現(xiàn)手法兩個方面。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個方面。因觸景生情,有感而發(fā),詩人直抒胸臆,表達內(nèi)心感受的叫直接抒情;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面蘊涵或表達詩人感情的叫間接抒情。這兩個方面前面都有涉及,這里不再贅述。
弄清表現(xiàn)手法也是解讀詩歌的一把鑰匙。我們首先要了解古代詩歌常用的一些表現(xiàn)手法,如以靜寫動、以小見大、虛實結(jié)合、襯托對比、象征諷喻等。還有一種情況是借用修辭手法來表現(xiàn)。抓住了表現(xiàn)手法,我們就能依此探求詩人運用表現(xiàn)手法的真實意圖、詩歌內(nèi)涵及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