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儒家思想的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儒家思想;中國法制;影響;探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9-00-01
一、儒家思想對于中國法制存在的影響研究
(一)對于法律指導思想存在的影響
在先秦時期,儒家法律思想,大致傳承發(fā)展了自西周時期以來的“禮制”及“明德慎罰”思想,系統提出了重視人治,維護禮治的法治觀念。其中尤為突出的是孔子的“仁治”觀念,明確提倡了“為政在人,德主刑輔”法治思想。伴隨著歷史發(fā)展步伐的前進,儒家思想經歷了大的變革,但是“德主刑輔”這一法律思想卻一直得以保留傳承下來,自漢朝其的“大德小刑”至唐朝時期的“德刑并用”在至明清時期的“明刑弼教”再至現代法律,無一不提倡著中國法律所提倡的自然和諧精神及以人為本思想,這也是中國法律所區(qū)別于西方國家法律思想的主要特征。
(二)儒家思想對于法律制定產生的影響
1、刑法制定方面的影響
中國封建社會法律的制定,受儒家思想影響,在制定中均堅持了以德主刑輔的原則,秉承了以“恤刑慎殺”作為根本的指導思想,其中表現尤為明顯的即肉刑的廢除,這是儒家思想人治思想的切實影響。此外在刑名方面經歷了大幅減少,封建制度下的刑罰體制不斷確立完善,死刑復審制度的創(chuàng)立等等,無一不體現著當政者在法律層面所提倡的以人為本儒家思想。
2、民事法律方面的影響
中國傳統的民事法律存在著不發(fā)達的情況,這同儒家思想所主張的息訟不無關系,因此可以看出在傳統民法發(fā)展方面儒家思想具有著深刻的意義作用。孟子是儒家學派體系中對于法律及經濟關系把握十分到位的一位,其提出了“制民之產”及“薄稅產”思想,告誡了統治階級應收斂暴稅、重賦。后世發(fā)展中賢明的君主均將該思想,作為了民事法治的基本原則及強兵富國的主要對策。如土地所有制度范疇內的戶籍賦稅制度及重農抑商原則等,均是古代民事法制層面所具有代表性的儒家思想載體體現。
3、行事法律
中國官僚機制是封建社會法律所具有的一大特色,其本身即包含了濃郁的儒家思想特色。首先自管員的選拔制度來講,漢代時期的舉孝廉制即強烈的呈現著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孝道思想,而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度也是儒家思想重視門第觀念,來維護封建等級制度。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不僅僅就儒家“為政在人”思想進行了體現,同時科舉制度本身也有效促進了儒學思想的發(fā)展,鞏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因為國家科考以儒學為主,所以舉人皆是儒學致世。在為官方面,儒家思想也存在著較大的影響,舉例而言,無論官員等級多大,父母離世皆需棄官守喪,否則即會有駁綱常,遭世人指點。
(三)儒家思想對于司法實踐及法律解釋的影響
1、法律解釋方面
儒學并非開始即處于統治地位,其于法律層面的確立也經歷了諸多過程,而其中其對法律解釋的發(fā)展,奠定了其根本的地位。諸所周知,一類學說衍變?yōu)榉伤枷耄粏问且徊糠杀憧蓪崿F的,其必須要經過合理的解釋,使得多數人進行了解接受,并通過此來促使法律得以良好的實踐運用。儒學自漢代確定之后,便是通過以經注律與經斷律促使儒學法律化,而又經過后世人納理入律,最終至《唐律》時法律的儒家化最終告成。
2、司法實踐的影響
儒學思想對于司法實踐方面影響最為顯著的體現便是《春秋訣獄》,其將儒家的經典直接作為了法律條文,進行實際案例的指導。此外儒家將就天人合一思想,運用至司法實踐內,從刑獄時令至災異赦免,均存在著濃郁的自然和諧因素考慮。另外儒家一貫秉承等級觀念,而封建的法律體系中也多規(guī)定了特權制,司法實踐中也普遍存在著不平等條款,且行政同司法不分,這也是中國古代法律具有的一大特色。
二、儒家思想對于中國法制影響的利弊研究
儒家思想對于中國法制的積極影響十分顯著,對于此方面,能夠從以下內容進行探究,首先其主張了“禮主刑輔”,促使了法律同道德感化與思想教育三者的緊密結合。其次儒家思想還主張了以“禮樂刑政”并舉,這些思想對當今法律體系的建設均存在著深刻的影響。再者儒家思想中一直教育人們經世致用,彰顯著一類“先憂后樂”、“天下為公”的大無畏奉獻精神,這些思想精神即是當前社會中所應繼承發(fā)展的瑰麗部分。
自然談及積極部分,那么必然不能夠避免存在著消極的一面,對其消極一面,可以從其思想的保守落后和其對于法治精神的破壞來講。具體顯著的兩個方面即是:首先其導致了人們對法律的輕視及對訴訟產生懼怕的情況出現,儒家思想禮教為主,法律為輔,使得人們常常崇尚禮節(jié)而鄙夷法律,尤其是在訴訟方面,人們因為畏懼官員,由此不敢為了自身的權利而訴諸法律。其次儒家思想是致使中國傳統法制不夠發(fā)達的一項重要因素,因儒家思想影響,中國未能形成獨立意義上的民法典藏,民法依附于刑法之上,而民事法律關系也依據“禮”來進行調整,一旦觸犯了“禮”的標準,那么便可處以刑罰。
因此從根本來看儒家思想對于中國法制存在的影響,有褒有貶,所以基于其廣泛深刻的影響性,在當前法律的構建中,應做好良性的總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運用至現代法律范疇中,再次彰顯其現實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守慧黃楠.中國儒家傳統思想對當代中國法制建設的意義[J].中國校外教育,2011(8):3-3.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在傳入日本以后,對日本社會方方面面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中之一便是對日本企業(yè)文化的影響.本文從儒家思想傳入日本入手,結合日本企業(yè)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具體體現,分析中國儒家思想對日本企業(yè)文化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
儒家思想;企業(yè)文化;影響
企業(yè)文化也被稱為企業(yè)精神,它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企業(yè)及其成員在長期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所創(chuàng)造的、具有該企業(yè)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tài),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道德規(guī)范、行為準則、歷史傳統、企業(yè)制度、文化環(huán)境、企業(yè)產品等,都包含在其中,他具體體現了企業(yè)的凝聚力,強有力的企業(yè)文化是成功企業(yè)的體現.文化是與民族分不開的,在日本國家、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中,日本企業(yè)文化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日本企業(yè)文化的特點也就代表了日本國家、民族文化的特點.而追根溯源,日本文化在形成過程中,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中國儒家思想文化的巨大影響.
1儒家思想的傳入及發(fā)展
公元5世紀左右,儒家思想傳入日本,據《古事記》、《日本書紀》記載,最早來到日本的儒學者是百濟的阿直岐和王仁,他們不僅帶來了《論語》、《千字文》等儒家經典,還曾為當時的皇太子講授儒家學說.平安時代末期,圣德太子高度重視儒學,編制了許多以儒學為基礎的典籍,如“冠位十二階”、“十七條憲法”等,基本上所用詞匯和資料,都來自儒家典籍.7世紀開始,中日兩國互派使者,打開了兩國文化交流的大門,來自中國的使者、留學生和僧人大量涌入日本.日本歷史上有名的“大化革新”,其指導思想就是儒家思想,他們的制度建立都是以中國的政治機構為藍本,確立了以儒學為基調的律令政治,使日本社會全面發(fā)展,儒家思想也由初期傳入進入到實際應用的階段.13世紀,日本開始流行起宋學,以“明經訓詁”為主的舊儒學逐漸的被以“義理”為主的新儒學取代,“新儒學”成為日本儒家思想的主流學說.德川幕府建立后,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一種維護身份等級制度的御用思想被逐漸建立起來,而最適應這種思想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名分論”,德川幕府的正統思想體系由此形成.從近代日本明治維新以后,西方先進的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逐漸代替了老舊的儒家思想,但日本文化依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在明治維新以前,“四書五經”基本上是日本學校的必交課程,日本知識界甚至以對“四書五經”的了解程度和掌握情況作為判斷學者水平高低的標準.而且,日本社會也把儒家思想的“忠、孝、仁、義”之道都吸收進來,等級森嚴的上下級體系在當今日本社會仍然保持著.由此可見,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傳播、發(fā)展,與日本傳統文化的形成、發(fā)展是相伴相隨的,儒家思想更是做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對日本民族和社會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這種影響,在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蔓延開來,其中就包括日本的企業(yè)文化.
2儒家思想對日本企業(yè)文化的影響
2.1“以人為本”———日本企業(yè)文化的核心日本企業(yè)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在企業(yè)的經營管理中,“人”都被經營者作為企業(yè)的中心,因此“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逐漸形成了.日本著名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就把員工看作企業(yè)最重要的資源,認為“企業(yè)即人,成也在人,敗也在人”.他自己的經營哲學就是:“首先要細心傾聽他人的意見”.他還曾經說過:“松下先塑造人,后生產電器.”而有“國際經營者”之稱的索尼公司創(chuàng)始人盛田昭夫說得更加直接明了:“使企業(yè)得到成功的,既不是什么理論,更不是什么計劃,而是人!”索尼公司的口號則是“要讓管理工作去適應人,而不是讓人去適應管理工作”.這些日本企業(yè)的管理思想都體現出了“以人為本”.另外,日本企業(yè)實行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制,只要員工沒有過錯,就可以在公司里從入職一直工作到退休,而且薪酬和地位也會隨著工齡的增加而得到提高.同時,日本企業(yè)非常重視對新員工的入職培訓和對在職員工的再教育,企業(yè)會根據公司的盈利情況,讓員工在公司內部或者外部、甚至去國外進行研修,不斷提高員工素質和業(yè)務能力,從而使其為公司做出更大的貢獻.以人為本,把提高勞動生產率與善于發(fā)揮和調動他人的積極性巧妙結合,這也是日本企業(yè)取得成功的一個奧秘.“以人為本”還有一個體現,那就是日本式的經營方法,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家族式經營方法.日本人把企業(yè)當成一個“大家庭”,每個員工都是這個大家庭的“一員”,都應該與自己的“家庭”榮辱與共.公司的社交性活動計劃通常都排得滿滿的,表面上說自由參加,實際上是全員參加.公司還會拿出相當一部分資金給全體員工提供福利:從家屬補貼、交通費、職務補貼一直到公司住宅、宿舍、住房貸款、借貸的延期償還、存款、健康保險等,無所不包.毫無疑問,在這種“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下,大多數日本企業(yè)的員工都會因此認為,公司的經濟穩(wěn)定就等于自身的穩(wěn)定,公司的經濟發(fā)展就等于自身的發(fā)展,所以才會愿意為公司奉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為公司發(fā)展做出最大的貢獻.
2.2“以和為貴”———日本企業(yè)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把“以和為貴”作為最高的社會價值原則,日本文化將他發(fā)揮的淋漓盡致,不僅把“以和為貴”的儒家思想吸收進來,在處理人際關系中,將他作為基本準則,并且把它引入到企業(yè)文化中去.例如,松下公司的“和親”、豐田汽車公司的“溫情友愛”、三菱電機公司的“養(yǎng)和精神”等,這些都反映了“以和為貴”的思想“.和能生財”這一觀點尤其在現代日本的企業(yè)管理中大行其道.在企業(yè)內部“,以和為貴”是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重要方式,“人和”被廣泛運用于員工與員工之間、上級與下級之間,即企業(yè)內部的團結.日本企業(yè)稱為“株式會社”,他的意思就是說企業(yè)如同一個大家庭,每一位“家庭成員”都有責任、有義務維持家庭內部的和諧、團結,從而來避免產生家庭內部矛盾.“以和為貴”在日本企業(yè)內部被相當重視,從而使企業(yè)員工內部產生了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強烈的集團主義意識.松下幸之助認為,一加一等于二這是很顯而易見的法則,但是在人與人的關系調節(jié)上,如果編組恰當,一加一的答案可能遠遠大于二.可如果搭配不合適,一加一很有可能等于零,甚至有可能都會出現負數.所以企業(yè)內部員工之間的關系,是日本企業(yè)非常重視和調整的一部分,即使發(fā)現并解決員工之間的矛盾,從而建立起和諧、融洽、團結的良好關系.最重要的是,“以和為貴”還能改善勞資關系,弱化雇傭與被雇傭意識,使整個企業(yè)呈現一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諧景象,為企業(yè)以致整個日本經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前提.
2.3“禮治、德治”———日本企業(yè)管理的圣經禮治和德治思想是孔子治國思想的兩個主要方面,孔子認為,在治理國家上,行政和刑罰只能使人因為害怕而不敢做壞事,卻不會使人有知恥之心,自覺不去做壞事,而用“禮治”來統一人們的行為,用“德治”來教化人們,卻能起到行政和刑罰起不到的作用.日本的企業(yè)經營者把“禮治”和“德治”思想引入到企業(yè)管理中來,管理員工時更多的以用“禮”和“德”來教化、管理員工,盡量不采用嚴格的管束和處罰的手段,使他們自覺自愿地遵守企業(yè)的規(guī)章制度,維護企業(yè)的整體利益,盡職盡責的為企業(yè)的生存和發(fā)展奉獻自己的全部精力.因此,在招聘員工時,非常注重對員工道德品質方面的要求,入職以后還要對其進行道德品質方面的培養(yǎng)教育,在日后的晉升和提拔時,作為主要的選拔標準,就是道德素養(yǎng).另外,在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中,特別強調統治者的身教,即統治者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日本的企業(yè)經營者非常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各方面都要做員工的表率.而且在與員工交流時非常注意措辭,盡量避免給人留下高高在上的印象.例如著名的東芝公司董事長土光敏夫就是一位德才兼?zhèn)涞念I導,他最崇尚的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則”,主張言教不如身教.他經常深入員工之中,與員工談心、聊天,認真傾聽員工的聲音,有時甚至會與員工一起舉杯暢飲,把酒言歡,充滿了人情味.這種情感上的交流深深打動員工,使員工都樂意為公司效勞,極大調動了員工們的積極性.
從以上論述中不難看出,中國的儒家思想對日本企業(yè)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儒家的重要經典《論語》,更是日本企業(yè)經營者的行動指南和商務圣經,在我國亦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日本許多有名的企業(yè)家,如澀澤榮一、伊藤淳二、北尾吉孝等,都把《論語》作為自己為人處世和企業(yè)經營管理的指南.尤其是被稱為“日本企業(yè)之父”的澀澤榮一,也被稱為“儒家資本主義的代表”,他將《論語》作為第一經營哲學,并在自己的著作《論語與算盤》中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就是“既講精打細算賺錢之術,也講儒家的忠恕之道”.當然,日本企業(yè)對儒家思想并不是無條件地全盤接受,而是有選擇地、批判性地繼承,并將有利于本企業(yè)發(fā)展的部分發(fā)揚光大.在日本經濟界與學術界共同構筑的“日本式經營”學說中,許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思想的特征,并特別強調儒家思想在經濟活動中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因此,我們在分析研究日本企業(yè)文化時,一定要先認真研讀我國的儒家經典,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日本的企業(yè)文化.
參考文獻:
〔1〕許啟賢.日本企業(yè)的思想道德建設[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6(5).
〔2〕林智鑫.試論日本企業(yè)文化的儒學情結[J].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2001(8).
〔3〕劉乃成.日本企業(yè)文化的特點與啟示[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4(02):77-80.
〔4〕官文娜.日本企業(yè)的信譽、員工忠誠與企業(yè)理念探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140-149.
〔5〕安萍.大連中日企業(yè)文化比較[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47-49.
即使中國儒家從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道路傳入到越南,但這些差異方式在社會經濟,文化中得到折射。所以可以說,越南儒家與中國儒家具有一些相同之處。
(一)儒家在社會中的作用及其生存基礎。越南儒家與中國儒家的相同在于它的存在基礎,甚至日本儒家、朝鮮儒家也如此。依筆者所知,儒家長時間在中國、越南、日本、朝鮮等國家生存下來的基礎是東方國家社會經濟條件,東方國家社會存在基礎在于稻作農業(yè)經濟與三角洲流域緊緊相連。該經濟基礎使社會產生更大的凝聚力,融入大自然,受到大自然的影響,崇拜天地自然,社會中人尊重長輩,尊重有經驗者,尊重社會和家庭的秩序,注重和睦相處等等。這是個好土地給儒家扎根生枝以及發(fā)揚自己的學說。雖然在越南、日本和朝鮮,儒家都是來源于中國,并不是土著思想系統,但是,像中國一樣,在支配社會發(fā)展時,儒家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對封建社會發(fā)展。今天,儒家思想雖然不再是占主導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但儒家思想的標志仍然保留——它成為“民族傳統文化”,也對當今社會的發(fā)展更具價值。在中國,儒家支配所有鄉(xiāng)村和家庭關系、道德關系、教育活動等社會中人的活動,是中國封建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思想基礎,從漢代(公元前206年至220年)至清代(1644年至1911年)。在越南,日本,韓國也是如此,儒家思想也強烈地影響社會的所有活動。在越南,儒家長時間是支配封建朝代所有活動的指導思想系統,自李朝(1010年至1225年)至阮朝(1802至1945年),特別是后黎朝(1428至1788年)至阮朝末期(1802年至1945年),儒家在社會占據了獨尊的地位。朝鮮李朝時期(1392年至1910年)和日本德川幕府(Mac phu Tokugawa)時期(1603年至1867年),朝廷重視儒家,儒家思想成為支配社會所有活動的思想體系。如今,儒家不再是支配社會一切活動的正統思想系統,但是,儒家仍在社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以及許多對當今社會發(fā)展有價值的思想,成為民族傳統文化。
(二)經學相同。儒家透入越南的同時,經學經典也不斷地涌入越南。越南儒家并沒有創(chuàng)作出自己的作品,而是在中國儒學經典書籍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出越南儒學作品,最有代表的是《四書》和《五經》。因此可以肯定越南經學和中國經學是相似的。李朝時期至今的越南儒士都使用孔孟、程朱作品作為經典書籍。例如:13、14世紀朱文安(1292年至1370年),阮廌(1480至1422年)非常重視《四書五經》以及儒家仁義思想和教育思想。他們的話和引用語都是來源于中國經學中的內容。十五世紀,越南儒神吳士連編撰了《大越史記全書》,15卷有174段評語,其中有98段引用或提到作者和作品,如:《周易》《金詩》《書經》《春秋》《論語》等文獻,孔子、孟子、朱子等儒家學者。十八世紀末,中代時期越南最有學問的大臣代表——黎貴敦進士(1726年至1784年)十分重視朱熹。在越南,到目前為止,越南儒士忠于傳統儒家經學。越南儒家仍重視孔孟經學,程朱思想則是道學。潘珠貞、潘佩珠、黃叔抗以及提倡民本(一定意義上是民主)、抵抗君主專制制度的東京義塾運動都一直重視儒家思想。潘佩珠(1867至1940)編寫《孔學登》也是提倡儒學價值意義。
(三)思想體系相同。從誕生到發(fā)展和傳播的過程,儒家和儒家內涵不斷地擴大和發(fā)展,并被社會經濟環(huán)境、地理空間所支配;換句話說,中國歷史階段,歷史背景和地域空間的不同,引起中國儒家思想不同的變化。簡單地理解為“中國歷史中沒有一種統一和純粹的儒家”(同一個空間和時間中沒有一種同一宗教形式),更沒有一種純朝鮮儒家、純日本儒家、純越南儒家。展開其觀點,可看出沒有確定何為中國儒家、朝鮮儒家、日本儒家、越南儒家的劃分標準。在不同空間和不同時間,儒家都有異同之處,但總體來說能稱它們?yōu)槿寮宜枷?。因為在任何國家?nbsp;
任何時代,儒家都要依靠一個基礎、一種不可改變的哲學體系。儒家誕生與發(fā)展于中國后才蔓延到東北亞地區(qū),可見儒家的基礎即是中國儒家。確定在豐富多樣的中國儒家思想系統中哪里是中國儒家、朝鮮儒家、日本儒家、越南儒家的根本和共同點是一個難題。筆者認為有三種共同儒家思想流派在東北亞地區(qū)發(fā)展并支配該地區(qū)的所有活動,那是:1.孔孟思想的系統。2.漢儒思想系統(董仲舒為代表)。3.宋儒思想系統(程朱為代表)。上述三種中國儒家思想的所有內容(關于哲學、道德、教育等)是越南儒家、日本儒家和朝鮮儒家的基本依據。無論發(fā)展在自己的家鄉(xiāng)中國還是發(fā)展在異國(越南、日本、韓國),盡管在形式上有些變化,可儒家仍然還背著它的基本思想內容。因此,中國儒家、越南儒家、日本儒家、朝鮮儒家都有共同的名稱,為“儒家”。當認識到儒家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國家的“共同基礎”和“不變”因素,我們才能了解到各國儒家的差異之處。
二、中越儒家的差異
除了相同之處外,越南儒家、中國儒家以及其他國家的儒家也有許多差異之處,最凸顯的是儒家學者隊伍和思想風格。
(一)越南儒士與農民和農村密不可分。越南儒士親近農民,他們的生活與農村生活緊緊相連。據史料記載,17世紀,越南都市已發(fā)展到一定的繁華程度了。升龍、蒲獻、會安和順化是越南商品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但蒲獻儒士寥寥無幾,只有三貢生、沒有進士,17-18世紀的會安也有如此狀況。19世紀,絕大部分貢生(舉人)和進士都出身于農村。比如說,自19世紀初至1919年,阮朝時期,39屆考試的555位進士,47屆考試的5226位舉人大多都出身于農村。當官者在位時被調動到全國各地,他們退隱之后仍然選擇回歸農村生活??梢钥隙ǖ氖牵侥先迨渴寝r村儒士,農村生活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越南儒家及儒士,對越南儒家發(fā)展有重要的意義。農村儒士階層當老師、當大夫,同時也將儒家傳播到農村。此外,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儒家與越南有不同之處。中國清明時期,華南地區(qū)的士大夫多出身于都市。余英時教授講到:“清明時期,商人開始當官,他們也可以得到官品和功名。地方商人是有勢力的。付依菱教授也有相似的觀點。從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也能看出士大夫生活的環(huán)境是城市生活環(huán)境。朝鮮韓國的儒士是社會精英。在日本,儒士是研究儒學的專家或尋求儒學作為個人道德學科的武士。越南儒士階層生活與農村鄉(xiāng)村生活緊緊相連,因此諸多儒家觀點,特別是宗法思想中的宗族和家庭組織滲透進農村生活中。越南儒生是越南封建朝廷選拔人才的主要來源。據黎貴敦在《喬文小錄》中所統計獲悉,在山南鎮(zhèn),壬午年(1462)香考共有4000多名考生,乙未年(1499)香考共有5000多名考生。18世紀,考生數量猛增,朝廷必須通過指定名額來限制報考者數量,如:乙酉年屆(1765)大城市考生名額為70名,中型城市考生名額為50名,小鄉(xiāng)鎮(zhèn)考生名額為40名。自紅河三角洲枝清藝地區(qū)的考生數額也達到上萬人。根據上述數據獲悉,鄉(xiāng)村中,系統學習儒學的儒生數量繁多,直到21世紀初。在19世紀,阮朝主張通過儒學教育、科舉考試和訓條加強儒家思想在社會的地位。
(二)越南儒家的思維風格。研究越南儒家學者的認識和思想活動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越南儒家與其他的國家不同,它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1.面向實際與功利。面向實際與功利體首先體現在學習目的。絕大部分越南儒生設定自己學習目的,學習是為了考試,考試是為了做官,做官是為了享榮華富貴的生活,完成學習目標標志著結束學習過程。極少人有遠大的志向,學習是為了探討地區(qū)熱門問題,學習是為了服務社會或為了國家社會文化的進步。此外,儒家學者的學術態(tài)度也是該關注的問題??陀^分析可見有一些儒家學者關注學術研究工作,他們常關注政治道德問題,少討論玄學或高級思維領域,其中隱藏在內深刻的認識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甚至,他們將無形變成有形,運用于實踐活動中。例如:天地人關系中“天”的概念,他們不考慮作為一種自然實體、“天”的本質怎樣,或不考慮作為一種精神實體、超自然實體、“天”在宇宙中起了什么樣的作用,而只從利于人類的角度來考慮,如:“天”運行得有“時”、人要知道天時、種植耕作才能豐收,或從宗教信仰的角度來看,人類要如何對待天才能享福,從而主張“敬天”“順天”“奉天”等。另一個例子,《易經》提出世界原本:“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兇,吉兇生大業(yè)”, 越南儒家學者并不關心到底何為“太極”“兩儀”和“四象”,而是對最后一句“八卦生吉兇,吉兇生大業(yè)”感興趣。他們關注到能帶來給他們直接利益的東西。因持有如此的學習方法和思想,他們很少做出大貢獻。高榜提名的成千上萬舉人和進士,很少有人能創(chuàng)作出國家和民族能記住的工程和光榮的事業(yè)。當然,越南儒家也有偉大的文化家,如:阮廌、阮秉謙、黎貴敦,阮攸。但是這是罕見的。2.習慣性地簡化內容。越南知識淵博諸子在中國巨大淵博的儒家寶藏前都會有意識地簡單化,選擇主要內容,編輯成簡單、明了又易懂的教學教材。例如,在中國已有關于某問題的完整書籍,如:朱熹的《四書集注》和宋、元、明、清的《四書大全》,到越南就變成“說約”(學說簡約)和“約解”(簡約注解);或明朝胡廣的《性理大全》到越南卻成為“節(jié)要”。該現象并不是一個朝代特有的現象,而是越南封建王朝較為普遍的現象。關于《四書》的簡化工作,陳朝有朱文安《四書說約》,黎鄭朝有黎貴敦的《四書約解》,阮朝有阮文超的《四書選講》;黎鄭朝裴輝壁的《性理節(jié)要》仍被阮朝視為經典教材。簡單明了的優(yōu)點是易懂、容易記住、容易傳授和學習。簡單明了卻是學術的局限,因為簡潔等于要刪略學說的許多觀點,失去許多潛在的暗示教義,刪除學說中豐富多彩的含蓄內容。更不用說簡略和節(jié)要很可能將核心內容減去而留下來次要的。傳授知識者滿足于簡單明了的內容,學習者也如此,這樣抑制了人的思想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總結語
總之,儒家傳入越南后,在越南領土上存在和發(fā)展幾百年了,雖然有時達到頂峰,有時衰落。但儒家思想深深地影響了越南人民和社會。儒家作為統治階級的精神工具,封建階級以其建設封建社會制度,推進封建社會的發(fā)展。封建統治階級對原有的儒家思想進行了一定改變,并成功運用到處理朝廷內部事務以及抗外敵事業(yè)。除此之外,儒家思想是越南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到當時越南社會及人民生活,尤其是道德教育領域。儒家融入越南文化,被“越南化”,成為越南儒家。與中國儒家相比,越南儒家與中國儒家存在諸多異同之處,越南儒家有著本國特有的風格,包括儒家在社會發(fā)揮的作用不同,儒家運動方向和發(fā)展動力不同,思考風格不同;越南儒家遠離超形、崇拜利益的現象,越南儒家與人民實際生活緊緊相連,融合和折中人民的思考方式,為人民的利益而考慮。
【參考文獻】
[1]潘文閣.新時代新地區(qū)背景下越南儒家之研究[J].哲學期刊,1999(3).
[2]潘大尹,阮玉瓊.關于阮朝官制的一些問[M].順化出版社,1998:118.
[3]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付依菱.明清社會經濟歷史論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關鍵詞:微課教學;高中歷史;百家爭鳴
新生事物總會具有兩面性,微課也是一樣,許多教師對微課的看法不一。的確,微課需要的時間較短、容量也比較大,為求知者快速的取得知識提供了有效途徑。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哪些內容可以作為微課的課題,哪些內容不可以;微課教學導入要注意哪些方面等等。因此,微課程教學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都值得我們認真反思,并且結合實際做具體的改進,以達到更好的為學生服務的目的。下面以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三《“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課》為例加以說明。
一、注意選題
既然上的是微課程,那么勢必與正常課堂那樣含有大量內容有所不同,它要求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這樣,微課的制作,必須首先精選課題的內容。根據教學重難點的設置和文本內容的特色確定教學內容,這樣既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所以,作者認為選題是微課制作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一個優(yōu)秀的微課選題可以讓微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一個糟糕的微課選題也可以讓本應出彩的微課變得索然寡味。
一節(jié)微課一般講授一個知識點,對于這個知識點的選擇,關乎知識結構的設計,對于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用來制作微課,是一個較好的選擇?!丁鞍偌覡庿Q”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課的重點為“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歷史意義;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觀點,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難點為儒家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對后世的影響??键c為知道諸子百家,認識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從本課重點看,百家爭鳴的意義、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的觀點可以作為選題的切入點;從本課難點看,儒家思想的影響可以作為微課的選題切入點;從考點來看,百家爭鳴的過程、百家爭鳴的意義可以作為微課選題的切入點。
二、微課教學過程要精練
(一)微課導入要新穎、迅速
微課要求時間較短,一般5-8分鐘,因此,必須要迅速切入課題。但同時還要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保持亢奮狀態(tài),這樣一來要求就更高了。為了讓微課更加的新穎,可以設置一個問題導入課題;可以回憶以前的內容導入課題;可以從生活的實踐引入課題;也可以直截了當進入課題。但不管用什么方法,什么途徑,都要在力求新穎的同時,緊貼主題,迅速切題,這是進入課題的一個必須遵循的原則,因為我們要把較多的時間分配給教學內容的講授。
以《“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課為例,將本課百家爭鳴的過程作為微課課題??梢岳每鬃又v學的視頻進行導入。一方面,視頻作為有效的多媒體資源,可以吸引多數學生的注意;另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視頻大體了解儒家代表人物的活動與觀點,便于儒家思想觀點的概括與總結。
(二)講授線索要明亮醒目
微課的講授過程中,要盡可能的只有一條線索。在這一條線索的基礎上突出重點內容,剪掉那些可有可無的細枝末葉。比如,有時為了講授重難點內容,經常需要羅列一系列論據,在羅列論據時,就要求簡單而精確。再加上巧妙啟發(fā),或積極引導,力爭在有限時間內,圓滿完成課題所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
如以《“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課中百家爭鳴過程為研究課題,需要著重講解的就是儒家學派觀點同其他學派觀點的不同,要突出主干,就必須懂得取舍。要突出儒家學派的地位,就要將儒家學派的觀點細化,比如仁、禮樂、為政以德等儒家學派觀點要列材料解讀說明。儒家學派觀點這條主線明確,與其它學派的觀點對比也就比較容易,但也要懂得取舍。比如儒家學派主張“仁”,也就是人要有愛心與智慧,而墨家學派的“兼愛”表示愛所有人。為闡述二者區(qū)別,可以引用《墨子》材料,比如“順天之意者兼,逆天之意者別?!奔右越忉?,這樣就可以有效理解二者的不同。
三、要有自己的亮c
關鍵詞:五色觀;儒家;道家;色彩審美
中圖分類號:J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35-0013-01
人們對于顏色的審美原本是一種本能的感官反應,關于顏色的審美我們還應感謝我們五彩繽紛的大自然,是自然界中各種各樣的顏色,如美麗的花朵,絢麗的小鳥,我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大自然對于我們的審美洗禮,使我們懂得什么是美麗、什么樣的顏色搭配是漂亮的。隨著知識文化的進步,產生了不同哲學思想,在不同哲學思想的影響下,人們對于色彩也有了不同認識。例如,同樣是黃色,西方人由于受到宗教文化的影響,使人們聯想到背叛與邪惡;但我國卻認為其是黃權的象征。以下就簡單談一下我國的不同文化認識下對色彩審美的影響。
一、五行學說影響下的色彩觀
(一)五行學說與五色觀
提到五行學說,我們知道它是由于古代人們對于事物認識不足,認為世間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同時,用五行之間的關系來解釋事物之間的關系,相信一切都不是孤立的、靜態(tài)的,而是連續(xù)的,在相生相克的運動保持協調和平衡。關于五色為什么是黑、青、赤、黃、白,其原因尚且不知。當然陰陽五行說為五色賦予了更多的含義。五色其它五行相互關聯被認為是構成世界秩序的因素。例如五色(黑、青、赤、黃、白)與五行(水、木、火、土、金)、五方(北、東、南、中、西)、五時(冬、春、夏、長夏、秋)、五音(羽、角、徵、宮、商)、五氣(寒、風、熱、濕、燥)等組成了一個可以相互轉變、相互依附的系統。
(二)五色觀對審美的影響
五色觀對人們用色影響,我國古代建筑用色是一個最好的例證。例如古代建筑的柱子和門窗是木制的,它所選用的顏色只有黑色或者紅色,很難見到有其他顏色的柱子。分析原因,從五行角度分析,是因為柱子和門窗由于是木材所制,與之相生的是水和火,所以分別用是黑紅兩個顏,而與黑紅對應的黃白兩色分別代表的是土與金,正好與木相克,所以禁用。還有紅色的墻與柱子搭配黃色的屋頂,符合五行中火(紅色)土(黃色)相生,給人以和諧之感(如圖1)。此外四方顏色,例如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我們從紫荊城的屋頂顏色可以得到印證。當然,這也僅僅是從一方面推測人們在古代建筑裝飾上的用色偏好。
二、儒家色彩觀
(一)儒家思想與色彩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張“德治”和“仁治”,重視倫理道德。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guī)范,國家的治亂取決于等級秩序的穩(wěn)定與否。漢代董仲舒制定了“三綱五?!背蔀閮汕Ф嗄耆藗兩疃Y儀規(guī)范的準則。色彩作為裝飾生活的審美需求也無法免去被納入封建禮教和等級的規(guī)范??鬃訕O力提倡中庸哲學,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是儒家最高的道德境界。中庸的觀念在色彩上體現適度的色彩裝飾??鬃釉凇墩撜Z?雍也》中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p>
(二)儒家色彩觀的影響
從儒家思想來看,色彩的裝飾暗喻著人們高尚的人格,我國色彩藝術形成特定的象征意義也是這種類比思維方式下影響的結果。例如我國的傳統戲劇的臉譜,不同色彩的化妝就被賦予特定的寓意,不同色彩代表著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品德,例如:紅色代表忠勇,黃色代表剛猛,黑色則表示剛直不阿,白色代表奸詐陰險。儒家思想還從道德方面暗示了古代的用色。在封建社會由于儒家思想強調“禮”的觀念,把正色和間色分別賦予了尊卑、貴賤等級的象征意義,等級制度的色彩代表了君臣關系。例如只有帝王可以用正黃色,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如圖2)。特定的民俗儀式對色彩也著有約定俗成的規(guī)定,例如民間結婚大多采用紅色,象征著喜慶;而辦理喪事等通常用白黑二色,意味著莊重。同時,每當改朝換代時,都要制定繁縟的色彩等級新制度。因此,儒家的“禮”為色彩賦予了不同的等級及不同的意義。直到現代,我們還受著儒家色彩的影響,在設計的時候會用到中國紅象征喜慶,金黃象征帝王的高貴。
三、道家色彩觀
(一)道家關于色彩的論述
道家崇尚事物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認為冥冥之中都有法則,主張無為思想,無為而無所不為;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老子的知白守黑、刪繁就簡的黑白理論構成了“虛無”的色彩美的真境界。莊子繼承了老子樸素色彩觀的思想,而且顯示出更為徹底無色論。“天地”篇中直接提出了“五色亂目,使目不明”,表現出了道家“無色而五色成焉”的那種黑色主導色彩觀,體現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就是追求無色之美,選擇黑色(玄色)為道的象征。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新生的東西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經》中指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經常處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過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張無欲、無知、無為,回復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tài),即所謂“返樸歸真”。
(二)道家思想對色彩的影響
道家思想對人們的影響,最直接的影響便是對我國繪畫用色的影響。道家主張“玄學”,崇尚黑色,認為黑色是勝過其他一切色彩的上上之色。老子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即黑色,是幽冥之色,是超然生死的天界之色。在山水繪畫上,以“自然”作為最重要的審美品格,在用色上,水墨之風壓倒了以青綠山水成為主流。古代山水畫家?guī)缀醵嘉疵撾x道家思想的影響,山水繪畫興起的本身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在繪畫技藝上,注重用墨的虛實相間,精神自由。將“以技進乎道”作為畫家畢生最高境界。道家對黑色的審美態(tài)度直接影響到了我國繪畫色彩美學思想,不施丹青、光彩照人,并奠定了墨色在中國繪畫的造型地位。墨的清淡變化,席卷了這個世界的豐富,又放棄了這個世界的豐富。黑白色作物無彩色,既可以調和對比色,自身的清淡變化也深受簡約、樸素之人的喜愛。
四、總結
由最初人們對于色彩本能體驗,到人們受文化影響而產生不同的色彩審美取向。色彩已不單單是事物顏色,而且具有了更多的象征意義。在現如今,我們雖然不再受封建禮儀以及等級制度的制約,但是我們在潛移默化中也受到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熏陶,這樣我們在選擇色彩時,還是會受到這些傳統色彩觀念的一些影響。因而在從事設計時,首先我們要研究的便是目標人群的文化背景及生活習慣,從而總結出人們的喜好,這樣才能設計出更適合人們的產品或建筑。還有在現如今全球化的趨勢下,只有發(fā)揚本民族的優(yōu)良特色,才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之林。
參考文獻:
[1]王文娟.論儒家色彩觀[J].美術觀察,2004(10).
[2]張纓.中國傳統色彩的美學探源[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05).
關鍵詞:儒學 法律思想 司法實踐
一、儒學對中國傳統法律的影響
(一)對法律指導思想的影響
先秦時儒家的法律思想基本繼承和發(fā)展了西周以來“禮制”和周公的“明德慎罰”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維護禮治,重視人治的法律觀點。最為重要的是孔子提出了“仁”的觀點,基于此呼吁“為政在人”“德主刑輔”的觀點。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儒學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其“德主刑輔”的法律指導思想一直保留著,從漢朝“大德小刑”到唐朝“德刑并用,以德為主”再到明清“明刑弼教”,中國的法律精神自然和諧,以人為本是沒有變化的,這也是其區(qū)別于西方法律思想的鮮明特征。
(二)對法律制定的影響
1.在刑法上
中國傳統法律步入封建社會尤其是在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后,根據德主刑輔的原則,刑法原則基本上秉承了“恤刑慎殺”的指導思想。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廢除肉刑,這是儒家人治對法律的具體影響。此外,刑名的減少,封建制五刑的確立和不斷完善,以及加役流,死刑復審的創(chuàng)立無不閃耀著當政者以民為本的儒學思想。
儒家法律思想對古代刑法的另一個重要影響是其家庭本位的觀點對使古代法律倫理化。孔子從“親親”的家庭主義原則出發(fā),提出了“父子相隱”,這不僅是引禮入法的表現,也深深影響了后世的刑法適用與訴訟。從以后的封建法典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系列帶有明顯親情原則的刑法規(guī)定,如“親親相隱”“存留養(yǎng)親”“寬縱復仇”。此外,這種法律思想還體現在男尊女卑對法律適用的影響以及愛護老幼的人本色彩。
2.在民事法律中
中國古代的民事法律一向不發(fā)達,這與儒家主張的息訟有很大關系,但儒學還是深刻的作用著傳統民法的發(fā)展。孟子是儒家學派中對法律與經濟關系把握最好的。他提出的“薄稅產”“制民之產”,告誡統治者不要暴斂,重賦。后世的明君都把其作為民事的基本原則和富國之策。
儒家思想畢竟是與封建大一統相適應的,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也要維護封建統治者的利益。具體到土地所有制度上就是堅決貫徹地主土地私有制,并制定嚴格的戶籍賦稅制度。本著重農抑商的原則,在商業(yè)發(fā)展中也有大量限制。即使在封建社會最為發(fā)達開放的唐朝,集市也只能在固定的地點,固定的時間開放。在婚姻繼承制度上,女人的地位也低于男人,這種狀況一直沒有改變。
3.關于行事法律
中國的官僚制度是封建法律的特色,其本身卻飽含了儒家的特色。從選官制度看,漢代舉孝廉強烈的體現了儒家重孝對社會的影u向,而魏晉的九品中正制也是儒家重門第,區(qū)分,維護封建等級制的表現,隋唐后科舉的出現不僅體現了儒家“為政在人”的思想,科舉其本身也促進了儒學的發(fā)展,鞏固了儒學的統治,因為國家以儒學考生,舉人都是因儒學而致世。而在為官之上,儒學影響也頗大。舉例來說,官員的品級不論多大,父母去世都要棄官守喪,否則有悖倫常,遭人譴責。連明朝首輔張居正也不例外,其不為父守喪雖有皇帝奪情,也不免他人非難。
(三)對法律解釋和司法實踐
1.在法律解釋上
儒學并不是一開始就獲得統治地位的,其在法律上的確立經歷了很多過程,而其中法律解釋的發(fā)展發(fā)揮了關鍵作用。我們知道一種學說成為法律思想,不單單是一部法律就能達到的,它必須通過解釋使大多數人了解,接受,并通過此使法律更好的適用于實踐。儒學在漢代確立后,就是通過以經斷律和以經注律使儒學法律化,再經過后世納禮入律最終到《唐律》一準乎禮,法律的儒家化告成。
2.在司法實踐中
儒學對司法實踐影響的最大體現就是《春秋決獄》,將儒家經典直接作為律文案例指導實踐。此外,儒家思想講究天人合一,運用到司法實踐中,從刑獄時令到災異赦宥,都有濃厚的對自然與和諧的考慮。另外,秉承儒家一貫的等級觀念,封建法律大多都規(guī)定了特權制度,在司法實踐中也遵循著不平等的原則。而且行政與司法不分,這也是中國傳統法律的一大特色。
二、儒學對中國傳統法律影響的利弊
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法律的積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它向來主張“禮主刑輔”,使法律與思想教育,道德感化緊密結合,并且儒家主張阿“禮樂刑政”并舉,這些對我們今天建設自己的法律體系都有深刻影響。而且儒家一直教導人們經世致用,有一種“天下為公”的無私精神和“先憂后樂”的奉獻精神,這些都是我們應當繼承的瑰寶。
中國的宗教存在,大體可分為代表已經融入傳統中國文化的宗教和被視為外來文化之載體的宗教:前者包括儒、佛、道三教,后者則以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為主要代表。誠然,在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主要是儒教和道教,但從印度傳入的佛教經過在華約兩千年的本色化過程已基本上與中國文化共構一體。因此,中國歷史上對儒、佛、道以“三教”并稱,中國人亦視它們?yōu)橹袊诮涛幕瘋鹘y之代表。而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中國則被大多數人認為是分別代表著西方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其在華之本質存在仍不離這兩種文化的嬗變或衍生。尤其對基督教而言,中國人的普遍看法是,它乃一種結合古希臘和古希伯來文化、并在更高層次上揚棄這兩種文化而產生出來的植根于西方世界的宗教;早在古羅馬帝國時期、并經過歐洲中世紀的漫長發(fā)展,基督教已決定性地鑄就了西方文化的模式和特征。因此,盡管基督教在此后的發(fā)展中足跡已遍及全世界, 并幾乎已在各洲各國建立起教會,卻仍然以代表西方文化為主,其思想、教義和禮儀都反映出西方文化傳統的發(fā)展及其社會人生觀念的凝聚與積淀。數百年來,基督教在中國的本色化過程亦步履維艱,一般中國人在其中仍主要是看到西方民族的精神氣質、心理狀態(tài)及文化風俗, 故稱其為“洋教”。這種理解并不同于基督教會內部從其教義意義上關于“福音無國界”的傳統看法。目前, 在中國社會之現代化過程中,上述兩大類型的宗教都需完成其改革與更新的任務, 以適應甚至影響中國現代社會的發(fā)展。
就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載體的宗教而言,代表華夏文明之本質精神的儒家體系,無論稱其為“儒教”或“儒家”,都表現為一種植根于中國人靈魂深處的政治宗教和倫理宗教,在它身上非常典型地體現出中國傳統政治觀與倫理觀的統一及互用。按精神實質,儒家乃是一種“有為”的宗教,儒家精神積極倡導“參政”、“有為“,希冀在社會政治中通過“人治”而達其“仁”、“禮”之理想目的。實際上,中國不少思想家和政治家們都是以儒家思想的責任感來追求真理、維系正統或實施改革的。當然,在長期封建社會中,儒家所追求的這種“人治“是要靠以封建君王為核心來加以展開并得以實現的。因此,與其政治觀相協調和一致的,便是儒家“忠君”、“報國”之社會倫理觀,即以“忠”、“孝”之舉來求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社會倫理觀突出強調集體的利益和共存,也就是說,它要求人們?yōu)榱苏w統一而必須放棄或犧牲個人的自由與利益。其體現的倫理精神曾為維系中國封建大一統的“穩(wěn)態(tài)”存在、保證其長治久安的社會局面起過決定性作用。隨著中國封建時代的結束,其延續(xù)兩千余年的儒家正統思想體系曾一度遭到批判和冷遇。然而,以儒家思想為主所凝結成的中華民族傳統卻仍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中頑強地存活著,表現出其強大的生命力。今天,中國大陸組織形式的儒教已不復存在,但觀念形式的儒家卻深入人心,它仍制約著中華民族的發(fā)展,與中國人的命運及前途休戚相關。因此,在方興未艾的中國社會現代化中,儒家的更新已成為海內外華人的一個熱門話題。
復興儒家思想的努力最初始于海外華人學者,近十多年來也得到一批大陸學者的積極響應。針對一般人認為“儒家”代表一種舊學說或舊規(guī)范、“現代化”代表一種從舊到新的改變或一種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之觀點,這些學者則認為儒家思想與現代化過程并不相悖,二者在本質上是可以兼容的。這種兼容或統一之根據,乃在于儒家思想本是以“理智的自主”、“智能的發(fā)展”、“思考與反省的活動”和“質疑與分析的方式”為原則。 而基于這些原則的儒家思想之復興,可以導致一種能作為中國現代化過程之基礎的新的思想方法,因此它能推動社會現代化而決不是阻撓其實現。這種樂觀看法,使他們相信中國現代化將會迎來其新儒家的興盛時代。
在社會現代化過程中,容易出現偏重科技發(fā)展、輕視觀念轉變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傾向,為此,這些新儒家思想代表向社會提出了警告及忠告:“現代化的程序應從內在的思想著手,而不是從外在開始。” 如果急功近利、只求表面的成功和短期的收效,現代化事業(yè)就會事倍功半、曲折反復,甚至遭受功敗垂成之結局。而人之內在思想的升華和人之基本素質的提高,則會使現代化過程有了活水源頭而經久不衰。
概言之,在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新儒家所展示的儒家精神之復興與更新有如下三個方面的突出表現:
第一,它在現代世界文化氛圍中從更廣遠的視野和更高深的層次上向中國人重提曾作為其精神之源的“憂患意識”。在本世紀初,西方思想文化界風行的“危機意識”曾對其走出歷史發(fā)展的低谷、加速現代化的進程起過重大作用。因此,這種“憂患意識”要尋求一種與西方“危機意識”異曲同工的效果,以使現代社會中的中國人既客觀了解別人、又真正認清自我、通過文化、社會比較和思想、靈性比較而具有一種“緊迫感”、“使命感”,從而確保中國現代化進程所需要的精神動力。
第二,它從人的自我改造對參與社會現代化和實現自身現代化之意義上重立其“仁”之標準。“仁”本為儒家思想領域中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它既是為人之理想,又是善政之標準??鬃尤鍖W的形成,正是針對“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的社會存在狀況,旨在挺立人心之仁,挽救世風危機。如果說,基督教“愛”的標準確立了西方文化理想之路,那幺,儒家“仁”的標準則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化理想之路?!叭省北旧硪丫哂泄?、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內容,也包括人與人相親相愛之關系。它充分顯示出人之所以為人的道德理性和存在意義。新儒家思想家堅持,只有“仁的自覺和挺立才使內圣外王之道有了超越的根據和內在的源頭。” 在此,他們對儒家中心理念“仁”及其“內圣外王”的實踐既進行了總結反思,也加以了新的詮釋?!叭省弊鳛榻袒松c社會的絕對“道德命令”在儒家思想中有著強烈的現世取向,其參贊化育包括個人和社會這兩個方面的完善。所謂“內圣”,指個人內在精神道德之修養(yǎng),即達到其人格道德之完美。因此,新儒家首先將“道德生命的完美成就圣賢人格“作為每個人生的目標。然而,這種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完善并不只是到“獨善其身”為止。“仁者”不僅要“獨善其身”,也要“兼善天下”。所謂“外王”,就是指個人必須積極參與外在世界,投身社會改造,做出“己立立人,已達達人”的貢獻。如果說傳統儒家在“內圣”意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那幺它在“外王”的社會實踐上卻基本上歸于失敗。這種失敗一方面包括在認識和利用自然世界上未能形成一種科學知識價值傳統,從而使中國人缺乏西方的“科學精神”,另一方面則包括在改造和建構社會人生上未能形成一種民主參政意識及其相關的民主體制之“政道”,從而使中國人也缺乏西方人的“民主精神”。“五四”運動對西方“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的歡迎、以及對儒家的批判,正是基于其“外王”實踐上的失誤或失敗。不過,“五四”運動并沒有徹底完成其任務,而在其認識中外靈性精神上又走入了新的誤區(qū)。這樣,新儒家認為儒家思想體系在中國的歷史使命并沒有結束,在實現“科學與民主”之“現代化精神”上仍可大有作為。其思想家正發(fā)掘其蘊藏的精神意趣,對許多儒學內涵加以現代解釋,試圖從中國本身的文化傳統中找出一條通往現代化之路,以使其傳統文化獲得新生。這種“外王”新探的成功與否將決定儒家更新的成敗,檢驗其參與現代化的實際能力和在當代中國的真正影響。 第三,它根據社會舊秩序打破后出現的道德與價值觀之紊亂而試圖重建以“誠”為基準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以便能為現代社會補偏救弊。 儒家傳統認為,“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將“誠”視為“天”、“人”之“道”,從而形成“誠”的哲學?,F代社會的發(fā)展體現出多元性、對比性、交感性、變動性、非平衡性、以及共存性,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均趨于復雜。在合作與競爭、成功與失敗相交織的世界生活氛圍中,人們會形成強烈的社會對比反差感和自我失落感。其人性本質的異化和淪落,人們相互交往上的防范與虛假,往往又會使現代社會陷入因境甚至停止發(fā)展。在此,儒家思誠、持誠的精神遺產遂重放光彩、大有所為。新儒家思想家把“誠”視為人們在現代文化多元趨勢中求得共存的基石,倡導“以誠通其情,以誠成其和”,在真誠相待的基礎上建立起現代社會中個人之間、團體之間和國家之間的關系。這樣,會作為儒家傳統“宗教道德象征”而存在的“誠”便獲得其現代意義與價值。
有些學者會強調應區(qū)分“文化傳統”和“傳統文化”,認為前者指活在現實中的文化,乃表現流向的動態(tài),后者則指已經過去的文化,乃表現凝固的靜態(tài)。 其實,它們在許多情況下都是表現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儒家思想既代表著中國的傳統文化,也體現其文化傳統。當這種傳統文化沒有隨其誕生的時代之結束而消亡,卻繼續(xù)其生存與發(fā)展的時候,它就形成了一種文化傳統,既反映其原初之靜態(tài),又表現其變化之動態(tài)。儒家體系及其它中國傳統宗教之更新,只有從這二者的有機結合上才能真正理解。這正是《詩經》之言“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的真諦所在。
佛、道二教在中國歷史上雖有類似“人間佛數”的入世經歷,但從總體而言卻主要表現為一體“出世”、“無為”的宗教,體現出任運自然、隨遇而安的精神情趣。在此,佛教“超脫”精神和道教“消遙”精神的社會功效往往不謀而合。作為這種傳統文化類型的佛、道二教,在中國社會現代化中的更新努力則有著更大的難度。就目前狀況而言,中國佛、道界人士一方面昭示其信仰體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及其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另一方面則以其學者哲學神思的理論活動和群眾練功修行的實踐活動來參與現代社會生活,重新塑造其宗教形象。但從總體來看,儒家精神在中國社會存在形式和人生價值意向上尚有著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比較普遍的文化影響,而佛、道精神在國民意識和大眾生活中卻相對淡化且不居主流。所以說,佛、道教的更新在于從其傳統的田園、寺院或山林之遁隱生活中復出,面對一個“開放”的世界和“信息”的時代,面對中國文化從農村生活往都市生活、農業(yè)經濟往工業(yè)和商品經濟之“轉型”過程中的現代社會。在此,“人生佛教”運動已給人啟迪與希望。
就作為外來文化之載體的宗教而言,代表西方文明之本質精神的基督教在中國的命運則更富有戲劇性,其在現代化社會中的更新亦更加引人注目。
由于基督教文化按其傳統主要代表著西方文化,因而給恪守本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大多數中國人以一種生疏、偏遠之感。加之中國本世紀20年代曾出現的非基督教運動和50年代形成過的與西方國家之對峙局面,使基督教會在中國陷入一種比較復雜和敏感的關系之中。因此,中國大陸教會本世紀以來所進行的“本色化”運動,尤其是從50年代起所突出的“三自”、“愛國”之基準,主要反映了其文化關系及文化交流之中的政治層面。但在現代社會之“開放”與“對話”的氣氛中,這種曾對中國教會生存起過至關重要之作用的政治層面,其意義主要是作為教會改革的社會背景或前提,而從其它文化層面上來使教會在社會現代化中得以更新則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方面,中國教會的更新在于根據發(fā)展變化的社會文化氛圍來對其傳統教義加以現代詮釋,展開歷史與現今的對話。這就提出了中國教會神學建設的任務,而教會人士也正致力于一種具有中國特色之神學體系的深思和構設。在其看來,基督教的普世意義已使之揚棄了“西方”與“中國”之別。中國教會即代表著中國人之基督信仰及其靈性精神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發(fā)展。在此起決定作用的并非文化交流意義上的“拿來”或“輸入”,而是其人格生成意義上與神對話及講通的“體驗”和“經歷”。所以,中國神學不再是復述傳教帶來的形式及內容,而歸根結底是表達自我識神識人的心曲和體會。這種神學將基于其信仰傳統之真諦,卻又不囿于其語言及象征符號之外觀。它是中國信徒對其生存及發(fā)展中與神相遇之現實感觸的流露和對其信仰之共識的傾吐。這里,教會神學家不同意像教會之外的一些中國人那樣對其信仰作“內”、“外”之別或“土”、“洋”之分。但要達到其中國“本色”的普遍認同,中國教會仍然任重而道遠。
百家爭鳴的出現,形成了諸子百家的思想。
1、
春秋戰(zhàn)國,周王室衰微,諸侯紛爭,社會動蕩;士的活躍,私學興起,學術下移;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各家各派紛紛著述收徒,相互批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爭鳴的盛況。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奠定了中國幾千年來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基礎。
2、孔子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形式。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復禮。
政治上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教育上首倡私學,有教無類,總結了許多教育方法,例如因材施教、學思行結合、啟發(fā)誘導;編撰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3、孟子與荀子的思想:
思想家
思想比較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愛人
仁政
仁義
民本思想
為政以德
民貴君輕
君舟民水
異
人性論
性相近
性善論
性惡論
孟子與荀子對孔子的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吸收了其他一些學派的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4、墨家思想:墨子的兼愛、非攻、任人唯賢、天志明鬼、節(jié)用節(jié)葬、非樂非命;崇尚艱苦實踐,摩頂放踵,胼手胝足,達到“興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的目的;在科學技術方面有許多貢獻,如在力學機械方面曾打敗公輸班、光學小孔成像、利用聲學偵察、幾何學的圓。
5、道家老莊思想
老子的思想:
唯心論:世界萬事萬物的本原是道。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一種支配自然與社會的規(guī)律、真理。人應該向天地、自然學習。
辯證法:萬物在不停的運動,矛盾雙方相互轉換。陰陽長短老少難易都是相互依存、轉換。
政治思想:強調順應自然,提倡無為而治,回到小國寡民的社會。
莊子的思想:把人與自然相對立的觀念發(fā)展到極端,人類文明進步是伴隨著對人性的壓迫;主張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放棄差別觀念,獲得精神上的逍遙。
6、法家思想:主張依法治國。韓非子融合申不害的術、慎道的勢、商鞅的法,形成系統的法治理論,李斯把法治思想推向實踐。
二、漢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諸侯國勢力膨脹,土地兼并嚴重,匈奴為患,大一統、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主流;董仲舒把法、道、陰陽家思想融入儒家,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學體系。
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君權神授,提出天人合一與天人感應學說;春秋大一統主張;
提出三綱五常,維護統治秩序。
后期推廣:啟用儒生參政,儒家學說成為選拔人才的主要標準;規(guī)定儒家五經為官方教科書,教育被儒家壟斷,中央興辦太學,提高儒學地位,儒學在民間取得獨尊地位。
董仲舒的措施為君權至上提供理論依據,加強了君權,適應了大一統的需要。但實質上是文化專制,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這讓儒家思想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三、魏晉隋唐的三教合一
魏晉時期佛道盛行,出現三教合一的趨勢。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就是形容南朝寺院林立的盛況。由于社會**,朝代更替頻繁,許多知識分子找不到出路,所以思想變得自由灑脫、放蕩不羈,尚空談,喜好虛無縹緲的玄學。
隋朝三教合歸儒,唐朝三教并行。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zhàn),但并沒有失去主流地位。儒學大家韓愈主張復興儒學,但儒學未形成新的體系。
四、宋明理學與陸王心學
佛道的盛行讓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挑戰(zhàn),宋朝的儒家學者融合佛道思想解釋儒家義理,形成新的儒學體系——理學。理學將儒家的忠、孝、節(jié)、義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確立關于禮樂秩序和倫理道德的終極解釋。所以后代評價理學從哲學層面發(fā)展了儒學。
陸九淵對當時的士風不滿,認為學習不是為了科舉,而在于日用與指導人生,從孟子的萬物皆備于我思想受到啟發(fā),創(chuàng)立心學。明朝中后期,階級矛盾尖銳,專治統治陷入危機。王陽明認為只有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統治。
思想
人物
宇宙觀
倫理觀
認識論
南宋陸九淵
心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心即理
將人心與倫理道德聯系起來
窮理不必向外探索,發(fā)明本心就可得到天理
明朝王陽明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致良知與知行合一,良知為人心固有的善惡標準
程朱理學
陸王心學
異
認識論
理是天地萬物的本原
心是天地萬物的本原
方法論
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通過反省內心、致良知把握“理”
道德觀
存天理,滅人欲
知行合一
哲學觀
客觀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
同
都是宋明理學的范疇,都認為“綱常倫紀,即為天理”。
本質都是以儒家的綱常倫紀來約束社會,維護專制統治。
評價:理學強調通過道德自覺達到理想人格的建樹,強化了中華民族注重氣節(jié)和德操、注重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心學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與倫理道德都產生重要影響。但本質都是以儒家的綱常倫紀來約束社會,維護專制統治。
五、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中國社會內在矛盾尖銳;江南市民工商業(yè)者經濟實力增強,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領域
人物
思想
代表作
李贄
反對將儒家經典與圣人道德標準神圣化,是非標準要與時俱進;批判存天理滅人欲,強調人的正當欲望;提倡男女平等。
藏書、焚書
黃宗羲
抨擊君主專制,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公其是非于學校;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明夷待訪錄
顧炎武
經世致用思想;工商皆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日知錄、天下郡國利弊書
王夫之
世界是客觀的,物質是不斷運動的,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主觀的認識是由客觀的物質引起的。
關鍵詞:儒家思想;中學生;文明禮儀教育
儒家思想是指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chuàng)立。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guī)范。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于等級秩序的穩(wěn)定與否。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guī)范,就要受到“刑”的懲罰。由此可見儒家思想中的禮儀、禮義是作為國家政治制度、綱常倫理、習俗民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禮是反映一定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以建立和諧社會的行為準則和行為方式。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文明的進步,我們應該把握時代特征,對儒家禮儀的內涵和外延進行融通疏導,認真剖析、闡釋禮儀的作用和功能。
一、儒家思想中的禮儀教育
孔子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派,孟子、荀子,以及后來的董仲舒、朱熹等學者發(fā)展了儒家學說。他們都把這種以“禮”為核心的教育作為人倫道德秩序建設、國家政治制度的基礎。因此,儒家重視禮制建設,形成了非常重要的學術觀點。
(一)關于“仁”的學說
這是孔子提出的以“仁”為核心的一整套學說。“仁”最早出現于《尚書?金g》 :“予仁若考”,指一種好的品德。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獨則無耦,耦則相親,故字從人二”??鬃又v的仁者“愛人”(《論語?顏淵》),就是取仁的這種意義??鬃铀v的“禮”,主要是一種社會政治制度,其次才是倫理規(guī)范,而“仁”則純粹是一種道德觀念和品質。它既包含多方面的情感原則,又構成人們復雜的心理要素??鬃釉诰唧w運用這一范疇時,往往具有不同的含義。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他與顏淵的一段對話。
顏淵問仁。子曰:“克已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已,而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可見,仁是屬于道德修養(yǎng)問題的范疇,是一種最完美的道德品質。從孔子思想體系的總體來看,仁貫穿其中,成為聯結各個范疇的媒介,同時,又是各個范疇和言行的總綱。
從政治作用來看,仁是禮的精神支柱,仁禮一體??鬃釉畤@:“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就是說,人如不具備仁的觀念和品質,就不能正確對待禮儀制度和音樂。而且,孔子認為,只有“克已復禮”,才算是仁,才能實現仁。因此,克制自己,使視、聽、言、動都符合禮,就體現了仁,可見仁和禮是融為一體的。在孔子看來,周禮是最完善的政治制度和倫理規(guī)范,而仁則是最完美的道德觀念和品質。禮是道德的標準,仁是道德的屬性,只有具備了仁的品質,才不會做違背禮的事情。
怎樣來實現“仁”呢?當子張請教仁的問題時,孔子指出說,能實行恭、寬、信、敏、惠五種品德,就是實現了仁。他還具體分析了五種品德的功用:“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這就是說,為人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受到大家擁護;待人慈惠,給人好處,就能夠使喚人。這實際上是用溫柔敦厚的君子人格,來規(guī)范主體的修養(yǎng),進而調節(jié)人際關系,實現個人理想。
(二)“五德”和“五?!?/p>
1.“五德”,指五種品德,具體是指溫、良、恭、儉、讓(《論語?學而》)
溫:“敦柔謂之溫”。溫和待人,不急躁、不生硬粗暴。良,“行不犯物謂之良” (《刑m注疏》)。善良,不邪惡,不傷害他人和物。恭,“和從不逆謂之恭”(《刑m注疏》)。恭敬、莊重,不傲慢輕狂。儉,“去奢從約謂之儉”(《刑m注疏》)。節(jié)儉、樸素,不奢侈浪費。讓,“先人后已謂之讓”(《刑m注疏》)。謙虛禮讓,不橫蠻自私。
2.“五?!保杭慈?、義、禮、智、信。是西漢董仲舒總結孔孟儒學的五種道德。
仁:在前面已有論述,這里不再累述。
義:《禮記?禮運》說:“何謂人義也?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焙戏Q“十義”
《中庸》:“義者,宜(適度)也”。《詩?大雅?文王》《傳》云:“義,善”。
董仲舒《仁義法》中“仁者愛人,不在愛我”;“義在正我,不在正人”。
《釋名?釋典藝》:“義,正也”。由此可見,義的內容包括三項:宜、善、正。
禮:制度、儀式、禮節(jié)的總稱。儒家經典有“三禮”:《周禮》、《儀禮》、《禮記》?!吨芏Y》是周朝的官職制度。《儀禮》是戰(zhàn)國以前的各種禮節(jié)儀式。包括冠婚、喪祭、朝聘、射鄉(xiāng)四類禮儀,宋王應麟又分為吉、兇、賓、嘉四禮?!抖Y記》是解釋說明《儀禮》的論集。分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五類,故稱為“五禮”。 吉禮是五禮之冠,主要是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禮;兇禮是哀憫吊唁憂患之禮;軍禮是師旅操演、征伐之禮;賓禮是接待賓客之禮,如天子受諸侯朝覲、天子受諸侯遣使來聘等;嘉禮即國家具有喜慶意義及一部分用于親近人際關系、聯絡感情的禮儀活動。如君主登基、冊皇太子、策拜王侯、節(jié)日受朝賀、天子納后妃等。
智:《論語?公冶長》:“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睂幬渥有諏幟?,是衛(wèi)國大夫。他能審時度勢,在國家政治清明時,就表現出聰明;在國家政治昏暗時,就裝傻??鬃右回炛鲝垺疤煜掠械绖t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審時度勢,進退得宜謂之智。
信:《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參是孔子的學生,他把辦事是否盡心,交友是否真誠,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這三件事,作為每天自我反省的問題。
《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r(ni),小車無(yue),其何以行之哉?”比喻人若不講信用,就好比大小車沒有關鍵,無法套住牲口,車如何能行走呢?
《史記?游俠列傳》贊揚游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就是誠實不欺,言必信,行必果。
(三)正已正人與成已成物
正已正人,成已成物,是儒家的思想傳統。所謂正已正人,是指端正自己的思想品德,才能端正別人的思想品德。所謂成已成物,是指自己獲得成功,也使他人獲得成功。這種“正已正人,成已成物”的思想,是從主體與外界關系著眼考慮問題的,注重主體的能動性,以身作則,帶動他人推及整個社會。這是儒家政治倫理哲學所能達到的最高層境界。
孔子“為仁由已”(《論語?顏淵》),“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的觀點,表明他對修身行事的主動性有高度的認識?!耙延⒍⑷耍延_而人”(《論語?雍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這是一種忠恕之道,是為仁之方。這種忠恕之道的心理趨向,是“推已及人”。因此,在人際關系問題上,要“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論語?衛(wèi)靈公》),即要嚴于律已,寬以待人。只有正已,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只要“修已”,就能“安人”、“安百姓”,就可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
孟子更是深得“正已正人,成已成物”思想之精髓,主張“行有不得者反求諸已”,這樣才能使“其的身正天下歸之”。 (《孟子?離婁上》)“其身正”的外在表現,就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孟子?盡心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收到“天下可運于掌” (《孟子?梁惠王上》)的效果。
二、中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的目標
加強禮儀教育要以明禮為基礎,做人立身,基本的前提就是要學禮明禮。中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目標要抓好“五明”。
(一)要明“善良”之禮
“善良”即在人際關系中表現出有利于他人、社會的思想和行為,它是倫理學對人性的基本的第一位的要求?!皬纳品e德”,學會與人為善,善待他人,善待社會,是加強道德修養(yǎng)的基礎。
(二)要明“誠信”之禮
“誠信”即誠實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它是倫理學對人格的基本要求,是立人、為政、從商的基礎性道德。公民應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要以講誠信的好人好事,引導學生說真話,做實事,待人以誠,交友以信,不弄虛作假。
(三)要明“和諧”之禮
“和諧”即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平相處,它是中國人所追求的一種傳統道德境界?!耙院蜑橘F”,和氣做人,寬厚待人,化解矛盾,是加強道德修養(yǎng)的更高要求。豐都中學引導學生“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關心集體,關心他人,學會合作,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共同進步。
(四)要明“謙敬”之禮
“謙敬”即虛以處己,尊老敬賢,以禮待人,它是為人處事的重要準則,“以敬為大”,戒驕戒躁,尊重他人,助人為樂,謙恭禮讓,是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
(五)要明“自律”之禮
“自律”即自主自制,守正祛邪、行為有度、取用有節(jié),它是社會和諧有序的前提條件?!皣烙诼杉骸保窦o守法,踐行制度,規(guī)距做人,是重要的道德規(guī)范。要引導學生自覺“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知法、守法、自覺遵守學校紀律和公共秩序。
三、中學進行儒家文化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一)創(chuàng)建以“儒家文化”為主題的校園環(huán)境
學校以“傳承儒家文化,打造禮儀校園”為主旨,綠化、凈化、美化校園環(huán)境。在校園的閱覽室張掛《論語》中的有關學習、處世的箴言、傳統美德的書畫;各班以“宣揚儒家文化,創(chuàng)建禮儀班級”為主題,布置教室,制定班規(guī)、班訓,開展各類班級活動,讓學生時時處處感受“儒家文化”的無窮魅力。
(二)進行《論語》《三字經》等儒家經典語句知識競賽
學校要求利用每天晨讀時間,引導學生朗讀、背誦一句論語;在語文課上聯系古今,講解一句論語的含義,將枯燥的文言文《論語》,變得通俗易懂。組織中高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讀、背《論語》,低段學生讀、背《三字經》。以《論語》《三字經》中的經典語句為內容,進行《論語》《三字經》經典語句知識競賽。
(三)“學科滲透”
各學科中,尤其是語文學科中有著豐富而獨特的儒家文明禮儀、道德法紀及心理教育等德育資源。結合學科特點,創(chuàng)設富于美感的充滿智慧具有親和力的教育情境,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學習中受到教育,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合作意識、自主發(fā)展意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四)通過各種傳統節(jié)日,進行儒家文化熏陶
春節(jié)、中秋節(jié)、清明節(jié)、重陽節(jié)、端午節(jié)等傳統節(jié)日蘊含著許多民族文化的因素,讓學生沉浸于經過優(yōu)化的節(jié)日文化情境之中,具有接通歷史、感受民俗、體驗真情、回歸傳統、享受天倫、感恩祉福、熱愛生活等豐富的濡染效用。
(五)“榜樣示范”
通過樹立榜樣并利用榜樣人的“榜樣點”的道德選擇及行動來影響德育對象的德育方法。樹立榜樣人明確的“榜樣點”,使德育變得生動形象,具體可感,容易接受。如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洪戰(zhàn)輝同學是“關愛他人”的榜樣,徐本禹是“正確對待金錢,正確處理奉獻與索取關系”的榜樣。
總之,儒家禮儀經典文化在中國幾千年歷史發(fā)展中具有不朽的地位,有著光輝的作用。對幾千年中國社會的歷史發(fā)展和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結構、傳統美德的形成,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響。我們要對儒家禮儀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禮儀教育要與時俱進,讓其具有更大的教化力量。崇尚禮儀,培養(yǎng)文明有禮的新一代,需要全社會各方面的重視,需要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促使青少年學生盡快養(yǎng)成文明禮貌行為,“禮儀之邦”的良好形象才能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
[1]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
[2]王健. 儒家的教育理念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啟示[D]. 長春理工大學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