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運動損傷防治要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肋骨骨折胸部損傷護理
肋骨是構成骨性胸廓最主要的成分,肋骨富有彈性,由后上向前下走行,同一根肋骨前后水平距離幾乎相差4根肋骨寬度,正因為這種結構,使肋骨不僅保護著胸腔和腹上區(qū)臟器,而且參與呼吸運動。吸氣時,胸廓向前上、外上抬舉,使前后徑和左右徑同時擴大,胸腔負壓亦加大、雙肺隨之膨脹;呼氣時,由于肺的彈性回縮作用,使肺又恢復到自然狀態(tài),從而保證了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在創(chuàng)傷患者中,胸部損傷是致殘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創(chuàng)傷性死亡中占1/4。肋骨骨折是常見的胸部創(chuàng)傷,占胸部創(chuàng)傷總病例的10%~26%[2]。多根多處肋骨骨折是比較嚴重的胸部損傷,常合并肺挫傷、血氣胸、失血性休克等,它能引起反常呼吸及縱隔擺動,對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影響較,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極易造成患者死亡。2006年5月至2009年9月我院治療肋骨骨折78例,術后呼吸痛立即消失,胸廓畸形恢復,療效滿意?,F對患者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共78例,其中男50例,女28例;年齡18~86歲,平均52歲。肋骨骨折在胸部損傷中最為常見,可分為單根和多根肋骨骨折,同一根肋骨可有一處或多處骨折。第1~第3肋骨較短,且有鎖骨、肩胛骨和肌肉的保護,較少發(fā)生骨折。第4~第7肋骨較長且固定,最易折斷。第8~第10肋骨雖較長,但前端與胸骨連成肋弓,較有彈性,不易折斷。第11~第12肋骨前端游離不固定,故也不易折斷。
1、病因
肋骨骨折常因外來暴力所致。外來暴力有直接和間接暴力。骨折發(fā)生于暴力打擊處,導致肋骨向內彎曲折斷的暴力稱為直接暴力;骨折發(fā)生在胸部前后受壓時,引起肋骨在腋中線附近向外過度彎曲而折斷的暴力稱為間接暴力。此外,老年人偶爾可因咳嗽或噴嚏引起肋骨骨折。腫瘤侵犯肋骨或營養(yǎng)不良易發(fā)生病理性骨折。
2、病理生理
肋骨骨折時,如尖銳的肋骨斷端向內移位,可刺破壁層胸膜和肺組織,產生氣胸、血胸、皮下氣腫或引起血痰、咯血等。斷端亦可刺破肋間血管,引起出血。如撕破動脈,則并發(fā)噴射性出血,傷情往往迅速惡化。多根多處肋骨骨折后,尤其前側局部胸壁可因失去完整肋骨的支撐而軟化,出現反常呼吸運動:即吸氣時,軟化區(qū)的胸壁內陷,而不隨同其余胸廓向外擴展;呼氣時則相反,軟化區(qū)向外鼓出。這類胸廓又稱連枷胸。如果軟化區(qū)范圍較廣泛,在呼吸時由于兩側胸膜腔內壓力不平衡,使縱隔左右撲動,影響氣道的換氣,引起體內缺氧和二氧化碳滯留,并影響靜脈血液回流,嚴重的可發(fā)生呼吸和循環(huán)衰竭。
3、臨床觀察
局部疼痛,咳嗽、深呼吸或轉動時加劇,部分病人可有咯血。有多根多處肋骨骨折者,可有氣促、呼吸困難、發(fā)紺、休克等。受傷的胸壁有壓痛、腫脹,有時可觸及骨折斷端,并有骨摩擦感;多根多處肋骨骨折時,傷側胸壁可有反常呼吸運動、皮下氣腫。胸部X線檢查顯示肋骨骨折斷裂線或斷端錯位,還可顯示有無氣胸、血胸的存在,但不能顯現前胸肋軟骨折斷的征象。
4、護理要點
4.1閉合性單處肋骨骨折病人的護理重點是止痛、固定胸廓和防治并發(fā)癥。
4.1.1固定胸廓用多頭胸帶或膠布固定胸部。膠布固定的方法:由下向上,后起健側脊柱旁,前方越過胸骨,行疊瓦式固定。
4.1.2藥物鎮(zhèn)痛需要時可口服消炎痛、可待因、曲馬多、嗎啡等鎮(zhèn)痛、鎮(zhèn)靜藥物,或中藥三七片、云南白藥等;亦可用1%普魯卡因溶液行肋間神經阻滯或封閉骨折處。
4.1.3防治并發(fā)癥鼓勵病人咳嗽排痰,以減少呼吸系統(tǒng)的并發(fā)癥。
4.1.4心理護理護士應加強與病人的溝通,做好病情介紹及心理護理。
4.2閉合性多根多處肋骨骨折病人的護理
4.2.1止痛、局部固定或加壓包扎。
4.2.2處理合并癥,出現反常呼吸運動、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或血痰阻塞氣道時應首先處理??刹捎脿恳潭ɑ蚝衩迚|加壓包扎,以消除或減輕反常呼吸,促使傷側肺復張。
4.2.3建立人工氣道。對咳嗽無力、不能有效排痰或呼吸功能不全者,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呼吸機輔助呼吸。
4.2.4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感染。
4.2.5做好心理護理及病情介紹。
4.3開放性肋骨骨折病人的護理
4.3.1骨折處徹底清創(chuàng),分層縫合后包扎固定。多根多處肋骨骨折者,清創(chuàng)后用不銹鋼絲做內固定術。
4.3.2胸膜穿破者,行胸膜腔閉式引流術。
4.3.3應用抗生素,以防感染。折時,傷側胸壁可有反常呼吸運動、皮下氣腫。胸部X線檢查顯示肋骨骨折斷裂線或斷端錯位,還可顯示有無氣胸、血胸的存在,但不能顯現前胸肋軟骨折斷的征象。
4、護理要點
4.1閉合性單處肋骨骨折病人的護理重點是止痛、固定胸廓和防治并發(fā)癥。
4.1.1固定胸廓用多頭胸帶或膠布固定胸部。膠布固定的方法:由下向上,后起健側脊柱旁,前方越過胸骨,行疊瓦式固定。
4.1.2藥物鎮(zhèn)痛需要時可口服消炎痛、可待因、曲馬多、嗎啡等鎮(zhèn)痛、鎮(zhèn)靜藥物,或中藥三七片、云南白藥等;亦可用1%普魯卡因溶液行肋間神經阻滯或封閉骨折處。
4.1.3防治并發(fā)癥鼓勵病人咳嗽排痰,以減少呼吸系統(tǒng)的并發(fā)癥。
4.1.4心理護理護士應加強與病人的溝通,做好病情介紹及心理護理。
4.2閉合性多根多處肋骨骨折病人的護理
4.2.1止痛、局部固定或加壓包扎。
4.2.2處理合并癥,出現反常呼吸運動、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或血痰阻塞氣道時應首先處理??刹捎脿恳潭ɑ蚝衩迚|加壓包扎,以消除或減輕反常呼吸,促使傷側肺復張。
4.2.3建立人工氣道。對咳嗽無力、不能有效排痰或呼吸功能不全者,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呼吸機輔助呼吸。超級秘書網
4.2.4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感染。
4.2.5做好心理護理及病情介紹。
4.3開放性肋骨骨折病人的護理
4.3.1骨折處徹底清創(chuàng),分層縫合后包扎固定。多根多處肋骨骨折者,清創(chuàng)后用不銹鋼絲做內固定術。
關鍵詞:多發(fā)性創(chuàng)傷急救護理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126例,男84例,女42例,年齡多在20~50歲之間,受傷至就診時間約20~120min。致傷因素:交通事故101例,墜落傷11例,刀砍傷12例,塌陷傷2例。損傷情況:以顱腦損傷為主的74例,胸腹部損傷為主的38例,四肢骨盆損傷為主的14例。
1.2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多發(fā)傷常由高處墜落、交通事故、埋壓、爆炸等因素引起。嚴重多發(fā)性創(chuàng)傷常伴隨一系列復雜的應激反應。創(chuàng)傷后發(fā)生血容量急劇減少、組織低灌注狀態(tài)與缺氧等一系列危及組織生存的病理生理變化,可能長時間難以得到改善。這些嚴重紊亂使傷情變化快,常迅速發(fā)生一系列并發(fā)癥而危及傷員生命,故死亡率較高。
1.3臨床特點
1.3.1死亡率高多發(fā)傷患者有三個死亡高峰
(1)第一死亡高峰:傷后數分鐘內為即時死亡。死亡原因主要為腦、腦干、高位脊髓的嚴重創(chuàng)傷或心臟、主動脈破裂或大血管撕裂。
(2)第二死亡高峰:傷后6~8小時,稱為搶救的“黃金時間”。死亡原因主要為腦內、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腫,血氣胸,肝、脾破裂,骨盆及股骨骨折及多發(fā)性大出血。
(3)第三死亡高峰:傷后數日至數周。死亡原因為嚴重的感染合并各種并發(fā)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1.3.2休克發(fā)生率高50%為失血性休克。
1.3.3低氧血癥發(fā)生率高90%的多發(fā)傷患者可發(fā)生低氧血癥。
1.3.4漏診率高占12%~15%。
1.3.5并發(fā)癥多。
1.3.6出現治療矛盾最常見的為顱腦損傷合并休克的患者。
2護理問題
感知的改變。舒適的改變。呼吸道梗阻與呼吸道清理無效有關。潛在并發(fā)癥低氧血癥、休克。知識缺乏。
3護理目標
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給予吸氧。針對不同部位、臟器損傷,采用相對應的措施治療和護理。
積極控制病情,預防多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疾病相關知識,預防其再發(fā)生。
3急救護理措施
3.1臨床觀察內容
腦創(chuàng)傷為主的多發(fā)傷的護理要點。保持呼吸道通暢,充分給氧。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觀察意識、瞳孔變化。觀察精神狀態(tài)。觀察運動與感覺的改變。觀察耳、鼻有無溢血、溢液。
準時、及時地應用激素、抗生素及降低顱內壓,觀察用藥后反應,防止腦疝的發(fā)生。
3.1.1胸創(chuàng)傷為主的多發(fā)傷的護理要點
呼吸道阻塞的緊急排除。出血性休克的搶救:迅速建立兩條上肢靜脈通路,或深靜脈穿刺進行CVP等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糾正休克。進行生命體征監(jiān)測、心電監(jiān)護和血氧飽和度監(jiān)測。有血氣胸情況者,及時做胸腔閉式引流,解除心肺受壓。連枷胸反常呼吸嚴重時,對活動的胸壁進行加壓固定包扎,以減少反常呼吸,并采用氣管插管、人工機械通氣。
3.1.2腹部創(chuàng)傷為主的多發(fā)傷的護理要點
進行生命體征監(jiān)測、心電監(jiān)測、CVP監(jiān)測、SaO2監(jiān)測,積極糾正休克。采用床邊物理檢查監(jiān)測:一看、二摸、三測壓。注意腹部體征的變化,積極做好手術準備。給予留置導尿,觀察每小時尿量、顏色及性狀。
3.1.3合并脊柱損傷及四肢骨折的多發(fā)傷的護理要點
監(jiān)測生命體征變化,有后腹膜血腫伴休克者抗休克。注意有無發(fā)生脊髓休克及有無肢體截癱情況。脊髓損傷者應減少不必要的搬動,翻身時保持胸腰為一直線,防止扭曲及神經損傷。
預防褥瘡的發(fā)生。四肢骨折者及時牽引或固定,并注意傷肢的血循環(huán)及腫脹情況,防止骨筋膜室綜合征,抬高患肢,保持功能位,并多做傷肢按摩,以促進血循環(huán)。
3.1.4合并腎挫傷的多發(fā)傷的護理要點
積極防治休克,保護心肺功能。積極做好手術準備,對威脅生命的損傷、腎裂傷及血管撕裂傷作緊急手術處理。腎挫傷者臥床休息,止血、留置導尿即能治愈,留置導尿要溉察每小時尿量、顏色、性狀,并記錄24小時出入量。保護腎功能。
3.1.5做好手術前后護理。
3.2藥物觀察內容
3.2.1抗休克治療立即用乳酸林格溶液或5%葡萄糖生理鹽水1000~2000ml,在15~20分鐘內輸完。對無活動性出血的患者,小劑量高張液7.5%氯化鈉200m1能迅速擴充血漿容量,直接擴張血管,改善心血管功能,在休克早期有較好的復蘇效果。血液是抗休克最好的膠體液,可提供紅細胞、白細胞、白蛋白及其他血漿蛋白和抗體,其他膠體液如血漿、白蛋白、右旋糖酐等均可使用。晶膠比例為2:1,嚴重大出血時可為1:1。
3.2.2堿性藥物的應用休克時間長者,可使用小劑量堿性藥物。
3.2.3膠體液的應用有顱腦損傷者,應注意防治腦水腫,用20%甘露醇與呋塞米交替使用,也可用膠體液如白蛋白、血漿,提高膠體滲透壓,限制輸液量,但這與抗休克措施相矛盾,應兼顧兩者,靈活掌握。
3.2.4血管活性藥物的應用小劑量多巴胺具有擴血管、改善灌注、利尿等作用;大劑量多巴胺具有縮血管、升壓作用。應根據病情調節(jié)好合適的劑量。新晨
3.3預見性觀察
3.3.1多發(fā)傷的某些臟器傷可以是漸進性的,早期并不一定顯著,在昏迷休克傷員常被掩蓋,應密切觀察。某一部位損傷難以解釋嚴重的全身情況時,必須警惕其他部位傷。
3.3.2積極預防感染創(chuàng)傷后機體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傷口污染嚴重,腸道細菌易位,以及侵入性導管的使用,都會使感染加重,應嚴格無菌操作,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
3.3.3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積極抗休克、抗感染治療。
3.3.4其他在多發(fā)傷的整個護理過程中,既要考慮多發(fā)傷對每個創(chuàng)傷部位的影響,也要考慮每個創(chuàng)傷部位對整個機體的影響,對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腎衰竭、心功能衰竭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應采取積極有效的觀察護理措施,以防止其發(fā)生。
參考文獻
【關鍵詞】軍校學員;訓練傷;防治
一、造成訓練傷發(fā)生的因素
(一)主觀因素
1.對待學習與訓練的態(tài)度不正確。軍校學員大多數是地方高中生入伍,入學之初在他們心中,大學就應該以學習為主,將主要精力放在專業(yè)知識的學習上,甚至認為訓練是不務正業(yè),浪費時間,對訓練有抵觸情緒,尤其是在新訓期間,不少新學員受不了高強度的訓練而萌生甚至提出退學的想法。這樣在訓練時難免會三心二意,發(fā)生意外訓練傷。
2.體能基礎薄弱,對訓練產生畏難情緒。由于成長環(huán)境和個人體質的因素,每名學員入學初的體能基礎都有一定差異。而體能較差的學員往往易產生自卑、畏難等心理,對自己信心不足,對待訓練不積極,甚至是逃避訓練。
3.高估自身能力,炫耀、虛榮心理作祟。這種情況多發(fā)生于日常訓練中,部分學員認為對訓練項目已經很熟悉了,急于在同學面前表現,忽略了訓練時應落實的防護措施,從而發(fā)生訓練傷。
(二)客觀因素
1.身體不適應。該現象多發(fā)生在新學員身上或者寒暑假回校后,長期放松的生理機能沒有及時調動起來,不適應大強度的訓練。隨著訓練的增加,其運動素質、身體形態(tài)結構、身體機能都會發(fā)生適應性改變。
2.準備活動不充分。訓練損傷實際上是一種運動損傷,相對于地方高校大學生的體育訓練,軍校學員訓練傷病更為明顯,而準備活動不充分成為造成損傷的重要原因之一。軍校學員雖然經常組織軍事訓練,但由于沒有系統(tǒng)專業(yè)的訓練知識,對訓練前的熱身活動沒有足夠重視。
3.技術動作訓練缺少科學性。以隊列、越野跑、器械、障礙跑等為主的軍事強化訓練科目,其技術性較強。新學員體能水平較低,對科目的訓練要點掌握慢,但迫于訓練效果往往狠練猛練。另外,很多教練員只重視結果,想通過長時間、大強度的訓練形式來達到訓練要求,而忽略了完成動作要領的要求。例如常見的隊列訓練中學員需要不斷的重復動態(tài)和靜態(tài)的動作,很容易造成腿部的肌肉和關節(jié)的積累性損傷。
4.強度過大及積累。練傷可歸納為兩方面:一是由于強度過大引起急性傷,二是因長期的積累引起慢性傷。急性傷害往往發(fā)生在跑、器械以及武術等科目的訓練中,動作幅度過大或不規(guī)范會引起上下肢急性的扭挫傷、 拉傷甚至是骨折。慢性積累性傷害多發(fā)生在隊列訓練中,長時間的站立會造成腿部靜脈曲張、甲溝炎 等,另外長時間靜力性肌肉收縮以及環(huán)境因素,訓練中的暈厥現象成為訓練中的主要傷病。
5.防護措施薄弱。訓練期間因外部 設施引起的損傷時常發(fā)生,主要包括器械使用不當、 場地不符合要求、保護措施不到位。另外,訓練期間,醫(yī)務監(jiān)督是容易忽略的方面。軍校學員及教練員往往抱著戰(zhàn)斗精神進行訓練,嚴重忽視訓練傷害的救治,一旦發(fā)生急性損傷很難得到及時處理,而出現慢性損傷的學員也帶傷訓練,最終事倍功半。
二、訓練傷的預防
(一)加強學員心理素質培養(yǎng)。使學員明確訓練的目的和意義,并根據不同學員的身體素質,采用不同的訓練方法和手段,進行分層次、有針對性的訓練,提高學員心理適應能力,充分調動其訓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做好學員心理輔導工作,幫助學員克服訓練中存在的緊張和恐懼心理,減輕學員心理壓力,增強自信心。
(二)認真做好訓練前的準備工作。準備活動不充分,可能是引起訓練中骨關節(jié)和肌肉韌帶拉傷的主要原因。因此應加強訓練前學員準備工作檢查,如訓練服、鞋襪等是否符合訓練要求,并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
(三)采用科學的訓練方法。應遵循有目的、有步驟、先易后難、先簡后繁和循序漸進的科學訓練原則,制定訓練計劃,周密組織實施訓練,合理安排訓練強度和密度。
(四)加強軍事訓練動作技術指導。訓練前教員應耐心講解并示范軍事訓練動作、 訓練方法和技巧等,使學員熟練掌握各科目技術動作和 要領。
(五)加強軍事訓練醫(yī)務監(jiān)督。做好訓練場地的醫(yī)療保障和衛(wèi)生監(jiān)督,對訓練場地設施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和維修;在訓練過程中隨時檢查安全保護措施落實情況,及時發(fā)現問題,及時改進;對動作復雜、技術不易掌 握的訓練項目,以及身體素質較差學員,應有相應的重點防護措施;對學員開展訓練傷防治知識宣傳教育,指導學員做好訓練傷預防和自我保護。
三、傷后治療及恢復措施
損傷后恢復對于學員身體健康和后期的訓練具有重要意義?;謴痛胧┮酝S栃菹橹?,這就造成訓練的延誤并且恢復效果較差。在損傷恢復階段采用傳統(tǒng)中醫(yī)手段,并加以適當的按摩手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開放性的損傷可通過包扎縫合達到止血的目的。及時處理防止傷口的感染和惡化。
(2)對于閉合性損傷包括關節(jié)錯位、軟組織損傷等可通過常見的藥膏涂抹,促進患處血液循環(huán)加速消腫同時可減輕傷員的痛苦。同時配合適當的按摩手法可以縮短恢復時間。
(3)軟組織損傷包括肌肉、韌帶的拉傷、挫傷等前期通過冷療法,促進損傷部位 血管收縮,防止傷口的充血。后期可以通過熱敷的 方式消腫散結。
(4)關節(jié)錯位是訓練中常見的損傷, 包括踝關節(jié)、肩關節(jié)甚至脊椎的關節(jié)錯位,一旦發(fā)生 關節(jié)錯位,要適當的固定,并盡早進行復位,如果現 場處理不好需盡早就醫(yī)。復位后的恢復階段需注意 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的修復和愈合,并進行適當的功能 鍛煉避免關節(jié)僵硬。
(5)骨折是訓練損傷中較為嚴重的,一旦發(fā)生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二次傷害。處理骨折時先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不同處理,閉合性損傷可加以冷處理防止腫脹;開放性損傷先進行壓迫止血防止失血過多。對于損傷嚴重的部位要及時固定 并盡早就醫(yī)。
四、總結
軍事院校體技能訓練階段要注意預防和及時處理學員的損傷,這就要求從認識到致傷原因入手,通過分析不同科目容易造成哪些損傷,來降低學員訓練損傷的發(fā)生。同時,傷病一旦發(fā)生要及時治療,避免傷病進一步惡化,后期的恢復對未來的訓練效果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軍事院校強化訓練階段學員訓練損傷的分析與預防
楊 杰(武警學院消防指揮系,河北廊坊 065000)中圖分類號:R1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077(2014)09-0084-04
[關鍵詞] 脊髓型頸椎??;脊髓減壓;前路手術;植骨融合;內固定
[中圖分類號] R681.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1(a)-0136-03
頸椎病為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多見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根據臨床表現特征可分為神經根型、交感型、椎動脈型、脊髓型、食管型和混合型等,其中脊髓型頸椎?。╟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因壓迫脊髓引起肢體癱瘓、大小便功能障礙和造成脊髓不可逆性損傷而對患者的威脅最大,需盡早手術治療[1]。前路椎間盤切除或椎體次全切除脊髓減壓椎體間植骨融合內固定是CSM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隨著內固定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使這一治療技術更加完美,已成為CSM前路手術的金標準[2-3]。
但是頸椎前路手術較復雜,不僅與頸總動脈、頸內靜脈、迷走神經、喉上神經、喉返神經、甲狀腺、氣管、食管等重要器官毗鄰,而且還有脊髓、脊神經根和椎動脈等重要組織結構,易于出現嚴重并發(fā)癥,甚至危及生命[2-3]。術后細致的護理、嚴格的監(jiān)測和密切觀察病情的發(fā)展變化是保障手術療效、有效防治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患者順利康復的關鍵之一。但是,前路脊髓減壓椎體間植骨融合鈦板固定治療CSM術后護理方面的文獻較少。本研究選擇應用頸前路椎間盤切除脊髓減壓植骨融合鈦板內固定術治療的CSM患者30例,療效顯著,現將其術后臨床護理要點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3年10月~2013年6月中國中醫(yī)科學院望京醫(yī)院骨關節(jié)二科頸前方入路手術治療的30例CSM患者,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齡70~52歲,平均56歲。術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頭痛、頭暈、眼脹、雙上肢疼痛和麻木、感覺障礙、雙下肢行走無力、踩棉花感、感覺減退、肌力下降、軀干束帶感、大小便費力和控制功能減退、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部分患者雙下肢嚴重無力和行走困難等。X線檢查顯示頸椎不同程度退行性改變,其中3例病變階段不穩(wěn)定。MRI檢查顯示頸椎不同程度退行性改變,1個或2個階段椎間盤脫出或突出,所有病例脊髓均嚴重受壓變形,合并頸椎后縱韌帶骨化1例,合并胸腰段椎管狹窄1例,合并發(fā)育性椎管狹窄1例,一期行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病變手術階段:8例C4/5,8例C5/6,10例C4/5~5/6,4例C5/6~6/7。
1.2 手術方法
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或椎體次全切除+脊髓減壓+植骨融合+鈦板內固定術。植骨融合方式:自體髂骨塊、鈦網或cage植入,根據具體情況而采用不同的植骨融合方式。
1.3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實施全麻,氣管內插管。
1.4 術后護理方法
及時嚴格執(zhí)行術后醫(yī)囑,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氧氣吸入,密切觀察生命體征,注意保持正確的,積極防治切口疼痛,注意觀察和處理傷口引流、言語和吞咽變化、神經系統(tǒng)臨床表現變化及心理變化,保持呼吸通暢,適度制動頸椎,積極指導功能康復等。
2 結果
所有患者均隨訪4個月~6年,平均3年。病情均顯著改善,臨床癥狀顯著減輕或消失;感覺減退和肌力下降顯著好轉或基本恢復正常;大、小便費力或控制功能較差顯著改善或恢復正常。
各種診療措施執(zhí)行準確、及時、到位,患者心理平穩(wěn)、積極主動配合診療,無一例出現護理相關并發(fā)癥,順利康復。術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咽喉部疼痛、咳嗽、咳痰等不適,3~7 d恢復正常;1例術后出現輕度聲音嘶啞和飲水嗆咳,診斷為喉返神經損傷和喉上神經損傷,3個月后恢復正常。
3 討論
3.1 術后常規(guī)護理
注意觀察病情發(fā)展,確保生命安全,有效防治并發(fā)癥。
3.1.1 生命體征的觀察 手術采用全麻、氣管內插管,利于對麻醉水平的控制,便于手術操作,減少了患者的疼痛,但是對患者的全身情況,尤其是循環(huán)和呼吸功能,影響相對較大。加之患者多為中老年,常常合并有高血壓病、冠心病、腦血管病、糖尿病等,所以雖然手術本身創(chuàng)傷較小,出血很少,對循環(huán)功能和呼吸功能不會產生明顯的影響,但是也必須注意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進行心率、心電、血壓、呼吸、體溫及血氧飽和度的監(jiān)測,確?;颊叩纳踩?,尤其必須密切注意呼吸情況變化。如術后出現呼吸極度困難,且伴有頸部增粗時,則多因頸深部血腫壓迫氣管所致,應立即通知醫(yī)生,配合醫(yī)生緊急處理。
3.1.2 傷口引流護理 該術式切口較小,局部滲血很少。一般主張采用引流管進行引流,但是這樣在原手術切口之外,又增加了一個小切口,增加了創(chuàng)傷,更重要的是又產生了一個切口瘢痕,影響了美觀。所以本研究應用橡膠引流條經原手術切口進行引流,避免了產生新的創(chuàng)傷和瘢痕。術后注意觀察引流量的變化,確保引流通暢。如果引流較多,局部敷料滲透,及時換藥,以提高患者舒適度、防止切口感染,同時減少對患者及其家屬的不良刺激。
3.1.3 言語和吞咽功能的觀察 頸前路手術入路,上部易損傷喉上神經,下部易損傷喉返神經。喉上神經為感覺神經,分布于聲門裂以上的喉黏膜、會厭及舌根等。喉返神經為喉肌的重要運動神經,支配環(huán)甲肌以外的所有喉肌。喉上神經損傷出現誤吞、嗆咳和聲調降低,喉返神經損傷出現聲音嘶啞或發(fā)聲困難[4-5]。術后和患者交談,注意觀察其聲音變化和吞咽情況。如出現嗆咳和聲調降低,則說明喉上神經受到刺激或損傷;如出現聲音嘶啞或發(fā)聲困難,則提示喉返神經受到刺激或損傷,及時通知醫(yī)師,采取進一步的處理措施。
3.1.4 神經功能變化的觀察 神經功能變化是評價手術療效的基本指標。一般情況下,如果減壓徹底、沒有加重對脊髓的損傷,術后患者的肢體麻木、疼痛和軀干部的束帶感即刻或很快消失或緩解、感覺減退明顯好轉、肌力明顯增加。術后即刻評價其神經功能狀態(tài)并詳細記錄,嚴密觀察術后病情的發(fā)展變化。如果術后病情加重、四肢麻木、肌力下降和感覺障礙進行性加重,說明脊髓又受到損傷,提示可能是局部硬膜外血腫形成,導致脊髓損傷[6]。應立即通知醫(yī)師,采取緊急措施,爭分奪秒,搶救脊髓功能。
3.2 護理
在頸椎前路內固定應用以前,椎體間植骨融合率較低,很易出現植骨塊移位,從而出現相應并發(fā)癥,因此術后對患者的和頸椎制動的要求特別嚴格。要求患者取平臥位,頸部兩旁放置沙袋6 h;搬動時,勿使頸部旋轉,且輕搬輕放,以減少對內植骨塊的影響;翻身時為保持頸部穩(wěn)定,應戴上頸圍,軸向翻身[7-9]?;颊呦麓不顒痈髧栏裢夤潭ā?/p>
由于cage或鈦網植骨融合、鈦板內固定的應用,使術后頸椎即刻獲得穩(wěn)定,避免了因局部不穩(wěn)定對植骨塊的影響和對脊髓的損傷,因此術后對頸椎的制動要求較低,不需要嚴格的外固定,患者可以正常地旋轉頭部、自由翻身,在全身情況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早期下床活動。如果生命體征平穩(wěn),清醒后即可將床頭部升高,以頸托制動取半臥位或坐位,術后第2天即可以在頸托的保護下下床活動。所以明顯減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了患者家庭的負擔,同時也顯著減輕了醫(yī)護人員的工作量,提高了臨床工作效率。
3.3 切口疼痛護理
切口疼痛是人體對手術傷害刺激后的一種反應,其所引起的病理生理改變能影響患者的術后恢復,導致呼吸、循環(huán)、消化和泌尿等系統(tǒng)的并發(fā)癥,同時也是患者的術后早期的主要痛苦之一[10],如何有效鎮(zhèn)痛一直是外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頸前路手術一般切口小、創(chuàng)傷小、術后疼痛也相對比較輕。傳統(tǒng)的術后疼痛處理是在患者出現疼痛時方給予鎮(zhèn)痛處理,或讓患者強忍疼痛,在堅持不住時再鎮(zhèn)痛處理等,不能取得很好的鎮(zhèn)痛效果。
本文對頸前路手術術后遵循“早期、強效、足量、規(guī)律、全程”的鎮(zhèn)痛原則,即早期:在術后返回病房、疼痛出現之前注射鎮(zhèn)痛劑;強效:選擇強效鎮(zhèn)痛劑阿片類,如鹽酸布桂嗪、鹽酸哌替啶等;足量:首次給藥量應足夠,如鹽酸哌替啶100 mg肌內注射;規(guī)律:每隔6 h注射1次;全程:鎮(zhèn)痛處理24 h。通過實施這一鎮(zhèn)痛原則,患者術后基本消除了疼痛,解除了術后切口疼痛對患者的折磨,實現無痛手術,患者均反映非常滿意。但是,有1例患者出現輕度的惡心和嘔吐,經對癥治療后消失。
3.4 保持呼吸道通暢
CSM患者頸髓功能障礙,呼吸肌肌力下降,呼吸無力,咳嗽反射減弱。術中對頸髓的刺激或損傷,進一步加重了脊髓功能障礙。氣管插管和術中牽拉造成氣管和喉部水腫、分泌物增多,可以出現呼吸阻塞。術中喉上神經損傷可以導致咽反射障礙,造成誤吸。喉返神經刺激或損傷,可導致術后咳嗽無力,不能及時排除痰液。另外,頸部手術區(qū)血腫也可壓迫氣管。所以術后易于出現呼吸道阻塞,導致呼吸困難,甚至窒息,威脅患者生命。所以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情況,確保呼吸通暢。若發(fā)現患者出現呼吸困難、乏力、嗜睡等癥狀時,需警惕呼吸道阻塞和呼吸暫停綜合征的發(fā)生[11]。應督促患者深呼吸,鼓勵咳痰,必要時遵醫(yī)囑給予霧化吸入,每日2次,以及時排出痰液,防治呼吸道阻塞。
3.5 功能鍛煉
功能鍛煉的原則:主動鍛煉為主,被動鍛煉為輔,盡早開始,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根據患者肢體的感覺、肌力、運動等情況,和醫(yī)生一起制訂功能鍛煉計劃。待患者麻醉清醒時,即開始指導其進行深呼吸、有效咳嗽、被動或主動活動四肢關節(jié)。
手功能的鍛煉:主要鍛煉手的握與捏功能,恢復肌肉力量。主要方法如下:①拇指對掌練習;②手捏握力圈、毛巾或與家屬進行握手、掰手腕等對抗性肌力訓練或手用力握拳后用力伸指;③揉轉保健球,雙上肢鍛煉可進行外展,擴胸運動等。每日3~4次,每次30 min左右,循序漸進,持之以恒。若生命體征平穩(wěn),盡早活動。在清醒后即可將床升高,以頸托制動,取半臥位或坐位。若全身情況允許,術后第2天即可以在頸托的保護下下床活動,以避免長時間臥床所引起的并發(fā)癥。
3.6 小結
前路脊髓減壓植骨融合鈦板內固定是治療CSM的有效方法,但是手術復雜、危險大,規(guī)范的術后護理是其保證手術療效的關鍵之一。本研究認為除一般基礎護理之外,密切監(jiān)測生命體征、注意觀察切口引流、保持引流通暢、保持呼吸通暢、注意觀察言語和吞咽情況、注意觀察病情的演變、科學的鎮(zhèn)疼、適當制動頸椎、盡早活動、加強功能康復是其術后護理的重點,對保障手術療效、防治并發(fā)癥、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侯樹勛.脊柱外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5:629-651.
[2] 黨耕町.脊柱外科技術[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74-79.
[3] 賈連順,袁文.頸椎外科手術圖譜[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47-120.
[4] 柏樹令.系統(tǒng)解剖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387-388.
[5] 鄒文杰,崔志遠,王志杰.脊髓型頸椎病前路手術并發(fā)癥的觀察[J].齊魯醫(yī)學雜志,2012, 27(6):513-515.
[6] 呂衛(wèi)新,竇銳,金秀均,等.胸椎管狹窄癥椎板切除術后硬膜外血腫并發(fā)脊髓損傷的術后護理關鍵[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2013,8(6):600-604.
[7] 尹繼蘭.頸椎前路手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圍術期護理干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8(17):116-117.
[8] 杜克,王守志.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572.
[9] 朱通伯,戴戎.骨科手術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409-419.
[10]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25-132.
關鍵詞:武術散打;運動損傷;原因;預防
武術散打作為一項徒手格斗項目,在充滿對抗性的同時還兼具民族性,娛樂性。高校開展的武術散打選修課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于我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興趣,發(fā)現有武術散打天賦的學生,為我國的武術事業(yè)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但是高校的武術散打教師不夠專業(yè),學生對武術的專業(yè)知識也不夠了解,在運動過程中會出現運動損傷的情況,輕者肌肉拉傷無發(fā)參加正常的武術活動,重者身體損壞,影響正常生活,所以高校的老師和相關領導要對教學活動進行規(guī)范,預防和降低運動損傷的出現,在保證學生人身安全的基礎上提高教學效率。
一、武術散打教學活動中運動損傷的特點和原因
(一)武術散打教學活動中運動損傷的概率率
通過對某高校260名武術散打選修課的學生做問卷調查,筆者發(fā)現男生由于技術能力較強,動作幅度較大,但運動損傷率卻遠低于女生,女生的運動損傷率為41.9%,男生的運動損傷率為27.3%??梢钥闯?,在武術散打選修課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發(fā)生運動損傷。從整體情況上來說,在被調查的260名學生中,有90名學生出現過運動損傷,損傷率高達34.6%。
(二)武術散打教學活動中運動損傷發(fā)生的部位
武術散打對基本功要求嚴格,弓步,馬步等下盤動作要求穩(wěn)如磐石,靜態(tài)動作轉旋轉動作,動態(tài)動作轉靜態(tài)動作,要求流暢自如,所以免不了出現關節(jié)扭傷,韌帶拉傷,肌肉拉傷等,嚴重的時候會造成骨折或骨裂。將運動損傷的部位按出現頻率高低排列,依次為膝部、大腿、腰部、踝部、小腿、臀部、腳和上身等,所占百分比依次為27.3%,18.5%,16%,14.9%,9%,7.8%,4.2%,3.8%等。
(三)運動損傷的特點分析
武術散打是典型的徒手對抗,是技術和力量的比拼,在對打時戰(zhàn)況往往比較激烈。對于初學者來說,技術能力較差,自我防范意識較弱,再加上沒有實戰(zhàn)經驗,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都不能達標,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會出現初學者大面積受傷的情況。在調查中筆者發(fā)現,初學者的拳法掌法明顯好于腿法,拳法的套路比較多且雙手比較靈活,所以運用起來比較方便;而雙腿負擔比較大不如手掌靈活,所以鍛煉的難度和運用的難度就比較大。值得注意的是,頭部和面部的生理結構復雜脆弱,抗打擊訓練少,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受傷。手腕抗打擊能力較弱,結構精細,也是容易受傷的。初學者的基本功一般都不夠扎實,姿勢也不夠標準,對于腿部的運用也不夠靈活,再加上下肢負擔量大,腿部比較僵硬,腳踝關節(jié)的活動程度不夠,打開方式不正確,就會造成腳踝的受傷。初學者受技術和心理素質的制約,抗打擊能力較差,訓練水平低,打擊力量較小,但相對的運動損傷也比較輕微,基本不會出現骨折,腦震蕩等嚴重的損傷。
二、武術散打教學活動中出現運動損傷的原因
(一)學生的身體素質差,技術動作生疏
部分學員受身體素質的制約,力量,敏感度,柔韌性都比較差,致使動作僵硬,反應遲鈍,遇到對技術能力要求嚴格或者運動量大的教學活動時就非常容易出現運動損傷。再者,一些學員的領悟能力比較差,對技術要領掌握不夠全面,領悟不夠深刻,在練習時往往會出現失誤,在這種情況下也比較容易出現運動損傷的情況。
(二)教學安排不夠科學合理
受我國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的教學往往是“一刀切”的學,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不利于學生個體生命的發(fā)展。同時,在教學中對學生基本功的訓練較少,在一些專業(yè)性強的動作要領上,教師不能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不能給學生專業(yè)的指導。學生在這種狀態(tài)下學習不能取得進步,而且耽誤時間和精力,更容易出現運動損傷,這是學校和老師對學生不負責任的表現。
(三)準備和放松活動不充分
武術散打的前期準備和放松活動是教學活動中重要的部分,但實際上不少教師對這種準備活動不在意,忽略其重要性,致使學生在運動過程中由于活動不充分而出現運動損傷。武術散打教學或者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通過長期的積累和訓練才能達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在教學和訓練之前一定要保證活動時間充足,要使身體的細胞和肌肉達到興奮的狀態(tài),避免訓練時突然發(fā)力造成拉傷。尤其是在北方的學校,冬天氣溫低,身體機能下降,一定要督促學生做好準備活動,防止出現運動損傷。但也要注意,這種準備活動只是一個熱身,不能耗費學生過多的精力,以免學生沒有足夠的精力去面對正式的訓練和學習。
(四)動作技術不正確
一套完整的武術散打動作是由多個技術動作組成的,對初學者來說是比較復雜,難度系數比較大的。初學者對于力量和動作的控制掌握能力不足,只是對技動作進行模仿,這時就很容易因為技術不規(guī)范而產生運動損傷。
(五)局部運動量大,過度疲勞
武術散打需要爆發(fā)力,需要靠肌肉和韌帶的張力去完成技術動作。但由于過度的使用肌肉和韌帶,會造成過度疲勞,如果在教學或者訓練之后不能及時的安排放松活動讓學生放松局部肌肉,就會造成運動損傷。長此以往會給學生的武術生涯帶來嚴重的影響,會阻礙學生的進一步發(fā)展。
(六)學生注意力不集中
武術散打作為一項考察反應能力,爆發(fā)能力的格斗項目,對學生的注意力有著很高的要求。許多技術動作速度快,爆發(fā)力強,傷害性大,在訓練或者對抗時一旦注意力不集中就容易被對手擊中,造成傷害。
(七)醫(yī)務監(jiān)督不夠及時全面
許多的學生在發(fā)生意外之前都是有征兆的,可能是主觀上的睡眠,飲食,體溫產生問題,也可能是客觀上的場地,器材出現問題。教師對學生關心不夠,不能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和生理狀況,再加上醫(yī)務監(jiān)督不科學,就容易產生運動損傷。
三、對武術散打運動損傷的預防
(一)加強學生的心理建設
一方面,學生要對武術散打有深刻的了解,在平時的訓練和學習中要對武術散打的技術動作有清晰明確的認識,要熟練掌握每個技術的特點,要點,并認真學習預防運動損傷的知識,一旦發(fā)生意外要懂得自救。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運動損傷,避免學生因受傷而心灰易冷對武術散打失去興趣;同時,在日常的教學訓練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有信心的人才能勇往直前,要培養(yǎng)他們不怕苦,不怕累,既能接受挑戰(zhàn)又能面對失敗的品質,幫助學生們克服消極心理,打消對傷痛的恐懼,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對自己充滿信心和期待。
(二)科學合理的開展教學活動和訓練
在日常的教學和訓練中,教師應該制定科學合理的計劃,要有針對性,靈活性,避免學生因為過大的運動量產生運動損傷。同時教師也要安排好訓練后的放松活動,讓學生緊繃的肌肉和神經得到休息。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要保證身體素質和技術能力的共同進步。更要注意對易受傷部位的保護,要加強身體各關節(jié)的硬度訓練,提高關節(jié)的適應能力,加強面部,腳踝等薄弱部位的防御能力。要從整體上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整,保證學生身體安全的同時調動起學習的樂趣。
(三)重視準備活動,合理控制運動量
教學活動或者訓練前的準備工作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活動身體,避免突然發(fā)力產生的損傷。準備活動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制定,要有針對性,做好基礎性的熱身活動后在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項準備活動。
準備活動一般是這樣安排:學生情緒較低,訓練水平較高時,活動時間會減少一些,運動量也隨之減少;情緒較高,訓練水平較低的時候可以延長活動時間增加運動量;天氣較冷或者較熱的時候準備活動的時間可以相對的增加或減少。準備活動和正式教學活動之間不應該間隔太久,1到4分鐘最佳。訓練量也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反應情況來制定,如果技術動作的要求特別高就要相對的減少運動量,反之相反。運動量要根據絕大多數學生的承受標準來制定,不能要求所有的學生都是一個標準。對于那些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額外為他們制定一些訓練計劃。要保證訓練時間和休息時間的平衡,統(tǒng)籌兼顧,預防和減少運動損傷的出現。
(四)規(guī)范技術動作
許多運動損傷都是由于技術不規(guī)范,力量運用不合理等情況產生的,所以教師在日常的教學訓練中要加強對學生的技術指導力度,保證技術動作的規(guī)范,從而減少在該方面所產生的不必要運動損傷。
(五)加強安全教育與自我保護意識
在日常的教學和訓練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安全意識,并開展安全教育講座,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受傷的危害性,用具體案例加深學生對安全的認識,不管是進攻還是防守都要把保護自己放在第一位。在訓練過程中要養(yǎng)成穿戴護具的習慣,特別是手指、手腕、腳踝等容易受傷的位置要捆扎繃帶進行固定,增強穩(wěn)定性,減少運動損傷。
(六)訓練學生的注意力
進行武術散打訓練時需要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防止出現意外,所以要針對注意力進行訓練,可開展冥想呼吸活動和黑點訓練活動,幫助學生放松心情集中精力。學生也要從自身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多吃蔬菜瓜果,提高自身各項生理機能。
(七)加強醫(yī)務監(jiān)督
醫(yī)務監(jiān)督是訓練的組成部分也是保證學生人身安全的基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檢查,每天都要對自己的體溫,脈搏進行測量并及時記錄,一旦發(fā)現異常要及時報告。老師也要關心學生的飲食、睡眠、心情等,及時發(fā)現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解決。教師要觀察學生訓練時和訓練后的反應能力,協(xié)調性等,發(fā)現異常要馬上采取措施,調整運動量或者增加運動量。訓練前也要對場地環(huán)境和運動器械進行檢查,保證學生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下進行訓練。同時還要組織學生定期進行體檢,從醫(yī)學的角度深入了解學生的身體狀況,保證學生的正常訓練,促進教學訓練的有序發(fā)展。(作者單位:鄭州財經學院)
參考文獻:
[1] 李科.高校武術散打教學中常見的運動損傷與預防[J].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03)
腰背不適是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的問題,其實腰背問題與脊柱健康有關。脊柱在人的生命活動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由于脊柱的骨結構、肌肉、韌帶的特征非常復雜而獨特,在人的一切單一的上體或下肢活動及全身的活動中,不僅參與人體的活動,而且還有限位的作用。由于脊柱在人體活動中受力最多、最復雜,所以極其容易受到損傷。很多人在其一生中,脊柱幾乎都或多或少地出現過問題。
由于脊椎與人體的內臟有很強的對應性,一般脊背問題中的酸、痛、脹、麻和活動受限等,可見于脊椎骨、韌帶、椎間盤的病變;也可見于胸膜、肺、腎、胰、直腸、前列腺、子宮等鄰近臟器的病變引發(fā)的反射性的陣痛、隱痛等。從醫(yī)學角度來說,按脊背痛的病因可分為以下7個類型:
1.脊椎病變所致的腰背痛,常見于類風濕性脊椎炎、骨質增生癥、結核性脊椎炎、脊椎外傷及椎間盤突出等。
2.脊椎旁軟組織病變所致的腰背痛,比如常見于腰肌勞損及肌束間結締組織炎等,經常落枕很可能是頸椎肌力退化的反映。腰骶滑脫、椎間盤突出等,大多在積極地改變腰部肌力后,其癥狀會得到有效的緩解。
3.脊神經根病變所致的腰背痛,常見于脊髓壓迫癥、急性脊髓炎及神經根炎等。
4.內臟疾病所致的頸、肩、背、腰痛,常見于頸椎病、心臟病、肺部疾患、腎炎、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結石、膽囊炎、膽囊結石、胰腺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前列腺炎、子宮內膜炎、附件炎及盆腔炎等。
5.由于長期的單一脊背活動和不合理的運動等,都會造成脊椎的所有肌肉組織、結締組織的無力、松弛等,由此會加大脊背受傷的可能性,如咳嗽、刷牙,甚至提起很輕的東西時,都會引發(fā)脊背的傷害。而經常性腰扭傷可能是腰椎間盤蛻變發(fā)生斷裂的反映。
6.不合理的姿勢習慣,如含胸駝背和不合理的臥、坐、站、行動作,也是加大脊柱蛻變過程。比如“慚愧姿勢”是老年人中最為常見的姿態(tài),凡是這種姿態(tài)的人,在其年輕時就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脊背活動習慣。
7.某些特殊的病或不合理的用藥,也會造成脊背骨質疏松、嚴重的骨質增生或結締組織的鈣化等。
脊柱健康的鍛煉原則
在青少年時期,要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脊柱質量的高峰值,主要是指合理的脊柱負荷運動,從而降低成年后期的發(fā)病率。
中老年人要積極去減緩脊背自然衰退過程,不運動不行,過度運動也不行。
無論出現什么樣的脊背問題,都不能主動放棄脊背運動鍛煉。放棄脊背運動鍛煉會使你的脊背功能進一步下降或完全喪失。
凡脊椎有問題,必須要通過特殊的專門鍛煉,它可以幫助加強局部肌肉力量和韌帶的彈性強度,把握正確姿態(tài),形成良好的習慣。
脊椎病決不是單一的病癥,它的產生除與全身的骨骼肌肉機能狀態(tài)下降有著密切的關系之外,還與人體內臟的疾患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防治脊椎病要與提高身體的綜合體質緊密結合起來。這里包括合理的骨負荷運動、肌肉的全面鍛煉、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等等。
如果目前你有與脊椎有關的病,切忌盲目鍛煉,應首先求醫(yī),了解病癥產生的原因和現在的病況,才可因癥鍛煉。
緩解背部酸痛:旱地劃船操
在劃船運動中,雙臂拉槳動作非常準確地鍛煉了人的頸背腰肌群,不僅鍛煉價值高,對緩解背部不適癥狀有很大的益處。
技術要求:
開始部分:身體先挺直,雙腳開立。由髖處上體前傾,塌腰挺胸,抬頭向前看,雙手前舉如抓住劃船的雙槳。
練習部分:雙手從前位向后,如拉船槳的動作,此時后背肌肉用力夾緊。
練習要點:
上身前傾,雙手由前向后運動。大約做50次左右。
練習時間:
每天白天或晚上做一次。
練習作用:
對頸椎、胸椎、背部肌肉是一種綜合鍛煉??删徑忸i、背部許多問題,有效緩解和根除伏案工作者和中老年人的背部疼痛問題。
緩解背痛背酸:背部放松操
技術要求:
開始部分:先將身體挺直站立,雙手扶椅子背,將頭后仰,下頜朝天,挺胸收腹,兩腿直立,兩腳尖朝前,腳跟微微提起。
練習部分:將頭后仰看天,使后背反弓彎曲。
練習要點:
全身全力挺拔用力,保持一定的時間,48呼或大約2分鐘~3分鐘。
練習時間:
早、中、晚各一次。
練習作用:
對背部縱向伸肌群是一種放松式鍛煉。對中年人頸椎、脊柱、肩部不適癥,是一種很好的綜合練習手段。
鍛煉腰部力量:轉腰操
技術要求:
開始部分:身體先挺直,雙腳開立。雙手置于頭后。
練習部分:身體從前正位向側轉后(左右兩方向)。
練習要點:
上身轉動,下肢盡可能保持不動。大約每個練習要靜力保持20秒~30秒。
練習時間:
每天白天或晚上做一次。
練習作用:
對腰椎、胸椎、腰背部肌肉是一種綜合鍛煉。可緩解腰、背部許多問題,對中老年人提高腰部力量和活動能力是一種很好的練習手段。
緩解腰背不適:側向彎曲操
技術要求:
開始部分:身體先挺直,雙腳開立。雙手置于頭后。
練習部分:身體從前正位向側位倒(左右兩方向)。
練習要點:
上身側傾,下肢盡可能保持不動。每個練習要靜止保持20秒左右。 練習時間:
每天白天或晚上做一次。
練習作用:
對腰椎、胸椎、腰背部肌肉是一種綜合鍛煉??删徑庋?、背部許多問題,對中老年人提高腰部力量和活動能力是一種很好的練習手段。
鍛煉腰椎腰背:腰前伸操
技術要求:
開始部分:雙腳開立,身體前傾。雙手前伸。
練習部分:身體從前正位前傾。
練習要點:
上身前傾。大約每個練習要靜止保持20秒左右。
練習時間:
每天晚上做一次。
練習作用:
對腰椎、腰背部肌肉是一種綜合鍛煉。可緩解腰、背部許多問題,對中老年人提高腰部力量和活動能力是一種很好的練習手段。
鍛煉腰背肌力:單腿后背操
技術要求:
開始部分:身體直立,單腿后背。
練習部分:身體正位不動,單腿后背。
練習要點:
上身不要前傾。大約每個練習要靜止狀態(tài)下堅持1分鐘~5分鐘。
練習時間:
每天白天或晚上做一次。
有些人喜好趴在床上看書看電視,這對于患有高血壓病的患者來說,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長時間處于趴伏狀態(tài),壓迫腹部肌肉影響人的深呼吸,再加上腹部受壓和腹肌收縮,容易導致血壓驟升而發(fā)生意外。
下蹲及搖頭運動
有些運動對于高血壓患者是不宜的,比如下蹲起立運動和快速搖頭或跳躍等動作,這類運動有引起高血壓病人腦血管發(fā)生意外的危險。高血壓病人的運動,以散步、太極拳等低強度運動為宜,時間不宜過長。
緊系領扣
穿著高領襯衫,緊系領扣,顯得嚴肅和莊重,對于普通人來說并非不可,但高血壓病人,卻要盡量避免。高領衣衫和緊系領扣,可因長時間壓迫頸部血管,造成腦血管供血不足,使腦細胞缺血缺氧,容易使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病人發(fā)生意外。
聽快節(jié)奏音樂
輕松優(yōu)美的音樂,可調節(jié)人體的神經功能,但如果音樂節(jié)奏過快,音響強烈,會形成一種噪聲,強烈地刺激人體的感官,引起精神緊張、內分泌功能失調、血管收縮、微血管循環(huán)障礙,由此引發(fā)血壓驟升,有導致心腦血管病突發(fā)的危險。
快速進餐
快速進餐對健康是極為不利的,尤其是對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病人來說,更是禁忌。
屏氣排便
有些人因大便干結排解困難,就用力屏氣排便,對于患高血壓的病人來說,一時性的用力屏氣排便是絕對不可以的,否則會因腹部壓力增大,血壓驟升而引發(fā)危險。因此,高血壓病人排便應慢慢來。
大發(fā)脾氣
高血壓病人遇事要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千萬不要大喜大悲或大發(fā)脾氣,心平氣和有益于健康長壽。精神緊張、情緒大幅度波動、大發(fā)脾氣,可使內分泌功能紊亂,導致血管收縮,血壓驟增,從而引發(fā)心腦血管病突發(fā)。
突然用力
人在用力或突然用力時,會出現肌肉緊繃、血管收縮、精神緊張等生理現象。如果是患有高血壓的病人突然用力,即便是不大的用力或是在人的承受能力之內的用力,也有可能會因無法承受這種突發(fā)的生理性改變,而引起血壓驟升,導致心腦血管病的突發(fā)而危及生命。
忌冷水浴
有人喜歡常年用冷水洗臉、沐浴,這確實能起到促進血管循環(huán)、增進身體健康的作用。但對于高血壓病人來說,卻是十分有害的。通過實驗觀察,人將手浸入冰水中1分鐘后,血壓會升高,不少高血壓病人對這種“寒冷加壓”實驗反應強烈,常使血壓上升超過20~30毫米汞柱,這些會促使粥樣硬化的腦動脈破裂或心臟冠狀動脈受阻,導致腦出血或心力衰竭等病癥。
忌高溫作業(yè)
高溫環(huán)境,會使人體溫度升高,血液循環(huán)加快,脈搏次數增加。因此,癲癇、器質性心臟疾病、高血壓病、侵潤性肺結核、內分泌疾患、惡性貧血、肝腎疾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以及處在重癥疾病恢復期的人和內分泌失調而引起肥胖的人,都不宜參加高溫作業(yè)。
慎扭秧歌
扭秧歌的鼓點節(jié)奏快而有力,舞者此時交感神經處于興奮狀態(tài),心跳加快,血壓會急劇上升。對患有高血壓的老年人來說,如果經常做這項運動,會導致腦血管意外或內臟損傷等。
不適宜過久站立
隱性骶裂(resessive hiatus sacralis ,RHS)是外科慢性下腰痛的常見病因之一,少為臨床重視,本文以本院1535例資料分析,研究其發(fā)生和防治要點,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7年1月-2011年12月接診慢性下腰痛患者4858例,構成其第一位的疾病因素RHS1535例中,男907例,女628例,男:女=1.44:1;年齡5~83歲,平均35.2歲;患者來源地的出現次數遞減順序為:陜西1121例(73.02%),四川144例(9.38%),河南74例(4.82%),甘肅37例(2.41%),江蘇28例(1.82%),湖北26例(1.69%),安徽21例(1.37%),山東14例(0.91%),江西12例(0.78%),河北11例(0.72%),浙江、山西各8例(各0.52%),湖南6例(0.39%),福建、遼寧各4例(各0.26%),黑龍江、吉林各3例(各0.20%),內蒙古、云南、新疆、寧夏各2例(各0.13%),青海、廣西、廣東各1例(各0.07%);打工者1408例(91.7%),學生等127例(8.3%);病史3個月~10年;部位S11420例(92.5%),L5+S1112例(7.3%),L4~S13例(0.20%);合并L5~S1椎間盤突出12例(0.78%),合并L4/L5椎體滑脫6例(0.39%)。
1.2 方法
診斷依據 癥狀:下腰酸困、脹痛、難受,不耐持久站、坐;體征:無特殊,菱形窩有壓痛或沉困感或有叢毛;X線片顯示骶椎椎板裂隙和棘突異常。
1.3 治療及結果
1.3.1 心理治療
明確告知診斷,解釋病因,使患者理解,消除憂慮和恐懼;強調保護措施:應在癥狀出現之前及時主動變動工作姿勢,避免長時間固定作業(yè),防止癥狀復發(fā);對癥治療:活血、消炎、止痛,如布洛芬緩釋膠囊、吲哚美辛腸溶片、腰痛寧膠囊、消痛貼膏等。
1.3.2 結果
經以上治療,均好轉,無復診病例。
2 討論
人的骶椎,如同拱門的拱心石一樣,鑲嵌在兩側髂骨和腰椎之間,是連接腰椎(脊柱)和髂骨(骨盆)的核心部件,成為下肢、骨盆和軀干之間承重的中心。骶椎、髂骨和腰椎三者包括其間的微動功能,及與之連結的筋膜、肌肉和韌帶共同構成骨盆后側力學阻力[1],即反后坐力,成為腰骶部運動的解剖基礎和上向、下向及環(huán)向運動受力的基礎,表現為極其重要的中軸作用,這是人體最能有效緩沖和阻抗由上體各個方向傳遞來的壓應力和旋轉應力等后坐力,以保證整體在各種動作過程或狀態(tài)中保持平衡和穩(wěn)定的最重要的組織裝置。人胚胎第三周時,出現神經管,第三個月時,椎管形成開始,均可因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導致其發(fā)育障礙。研究表明,當孕婦體內葉酸缺乏時,首先引起巨幼紅細胞貧血,從而妨礙胚胎體內生長繁殖較快的組織,如核酸,特別是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合成,導致細胞核的成熟遲緩、核分裂停滯,以致神經管的閉合過程發(fā)生障礙,出現RHS等畸形,妨礙人口素質。而在我國,葉酸缺乏者多見于陜西、山西、河南等地進食新鮮蔬菜、肉類較少的人群,本組資料與此相近吻合,足應引起重視。人腰骶關節(jié)持重最大,其穩(wěn)定性易遭損害,由于RHS與生俱在,其病椎后柱裂隙及棘突異常,以及相應的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骶髂后側韌帶和骶棘肌等缺乏穩(wěn)固的附著點,導致應力傳遞被中斷,降低骨盆環(huán)的穩(wěn)定性和骨盆后側力學阻力,不耐承重、屈、伸和旋轉運動,難能持久保持固定勞動,久之,導致疲勞性累積損傷,致組織少量出血、水腫、粘連、缺血、缺氧及無菌性炎癥,釀成下腰部頑固的慢性疼痛;而RHS并發(fā)腰椎持重線前移落空者,腰椎失穩(wěn)加劇,更易致腰痛加重和并發(fā)L4~S1椎間盤和(或)椎體移位。RHS 疼痛不易表述,多訴為難受。其癥狀始發(fā)年齡和病史差別均較大,常被臨床忽略,患者長期輾轉就診于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婦產科、內科等,療效差而致患者心理負擔沉重和精神壓抑,甚至恐懼,妨礙生活和工作。在臨床多因意外因素被X線片發(fā)現。而忽略RHS的存在,亦是治療其所有并發(fā)癥如椎間盤突出和(或)椎體滑脫等療效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RHS難以修復,治療的目標僅是防止其癥狀復發(fā),而著手從胚胎形成前期措施以杜絕本病的發(fā)生才是關鍵性的預防工程,在《健康中國2020》推動下,迫切需要持久加強宣教,因為尤其農村婦女普遍缺乏孕育計劃和相關知識,多意外或盲目懷孕,失去預防機會,故應醫(yī)患合作,強調按計劃懷孕;努力提高飲食質量;積極防治貧血;所有城鄉(xiāng)婦女至少應從計劃懷孕前3個月開始,至確診懷孕3個月之后,堅持每天服用葉酸片0.4mg,不間斷。如此長期堅持,有望減少以至杜絕RHS等神經管畸形的發(fā)生,提高人口素質。
【參考文獻】
1 馬元璋. 臨床骨科內固定學. 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316-318.
2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第7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574-577.
認識篇 長期姿勢不良易使腰肌勞損
黃 楓
專家簡介
黃楓,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骨科主任、主任醫(y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骨科臨床工作近20年擅長骨與關節(jié)損傷、腰腿痛、骨性關節(jié)炎的治療。
35歲的陳女士是一位會計。前一段時間,她常常覺得腰部隱隱作痛。一開始,她以為是工作比較忙累的緣故,于是趁著周末好好休息了一下,疼痛就緩解了??蛇^不了幾天,疼痛又開始發(fā)作,而且痛得更厲害了,甚至連腰都彎不下。丈夫陪著她到醫(yī)院就診,經檢查,診斷為慢性腰肌勞損。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消炎止痛藥、中藥,理療按摩,體育鍛煉,調理飲食,并且注意坐姿和腰部保暖,3個月后癥狀終于得到了緩解。
腰肌勞損是指腰部肌肉、筋膜與韌帶等軟組織的慢性損傷,又稱為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勞損等。
發(fā)病原因
1 積累性損傷
久坐、久站或經常搬抬重物等,腰肌長時間處于高張力牽伸狀態(tài),受力大的組織會出現小的纖維斷裂損傷,損傷修復后,遺留瘢痕和粘連,局部出現反應性炎癥,導致腰肌疼痛。
2 急性腰扭傷治療不當
腰扭傷在急性期治療不徹底,使損傷的肌肉筋膜修復不良,產生較多瘢痕和粘連,致使腰部功能減低出現疼痛,常感腰部無力,陰雨天則腰酸背痛。
3 腰椎先天性畸形
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人的腰椎由5個互相分離的椎體構成,而骶椎的5個椎體則互相融合成為一塊骶骨。腰椎骶化,是指第5腰椎與骶骨融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一塊骶骨;骶椎腰化即第一骶骨從骶骨塊中游離出來形成第6個腰椎。這兩種變異都是腰骶部的先天性畸形)、隱性骶椎裂等均可使肌肉、筋膜等組織缺少附著點,造成結構上的薄弱,當活動頻繁或負重加大時,容易發(fā)生腰肌勞損。
4 體弱、內臟病變
體弱、內臟病變也會使腰背部應激能力下降產生疼痛;妊娠后期腰部負重增加也容易產生腰肌勞損。
若能早期就診,給予系統(tǒng)、規(guī)范的治療,糾正不良姿勢,進行合理的鍛煉,慢性腰肌勞損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但如果患病后不加重視,未予治療,或者是因為短期治療效果不佳而放棄治療,日積月累,可使肌纖維變性,甚而撕裂,形成瘢痕或粘連,則遺留長期慢性腰背痛。
臨床癥狀
長期反復發(fā)作的腰部酸痛或脹痛,有的表現為刺痛或灼痛。
癥狀勞累時加重,休息時減輕;適當活動和經常改變時癥狀減輕,活動過度又加重。
不能堅持彎腰工作。彎腰過久則疼痛加重,直腰困難。常被迫時時伸腰或以拳頭擊腰部以緩解疼痛。
陰雨天和潮濕、寒冷氣候時可使癥狀加重。
腰部可有壓痛點,也可以毫無壓痛。
腰部外形及活動多無異常,也無明顯腰肌痙攣,少數患者腰部活動稍受限。
診斷要點
患者多有腰部過勞或不同程度的外傷史。腰部酸痛,時輕時重,反復發(fā)作,勞累時加重,休息后減輕。彎腰工作困難,彎腰稍久則疼痛加重,常喜用雙手捶腰以減輕疼痛。檢查腰部外形多無異常,俯仰活動多無障礙。少數患者腰部活動稍受限并有壓痛,壓痛部位多在骶棘肌處、骶骨后面骶棘肌止點處,或髂骨嵴后部、腰椎橫突部。x線檢查多無異常所見,少數患者可有骨質增生或脊柱畸形。
但也要注意,不是所有的腰痛都是腰肌勞損,若出現反復腰痛伴下肢放射痛或行走障礙等其他癥狀,很可能是骨科方面的問題,應及時到正規(guī)醫(yī)院做相應檢查,以便早期診斷,及時治療。
治療篇 腰肌勞損的中西醫(yī)治療
趙 英
專家簡介
趙英,衛(wèi)生部北京醫(yī)院疼痛診療中心主任?,F任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康復醫(yī)學分會常務委員、北京康復醫(yī)學會疼痛分會會長、中華醫(yī)學會北京物理與康復分會工作秘書、《中國臨床康復》雜志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編委、《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編委等。
對于腰肌勞損患者的治療,首先必須消除病因,發(fā)病時要注意休息與固定。
消除致病因素慢性腰肌勞損一般有長期反復損傷的病史,所以,治療的首要問題就是消除病因,如改善工作、姿勢,避免彎腰過久等。
休息與固定有劇痛時可臥床休息,也可用圍腰制動,或用寬腰帶加以保護。工作時可配圍腰,以減少腰肌牽拉,但每天必須解開圍腰,做腰背肌及腰肌鍛煉。
改善血液循環(huán)利用按摩、牽引、局部透熱、離子導入、音頻等方法,緩解肌肉痙攣,改善血液循環(huán)。
痛點注射對有局限性壓痛點者,腰痛比較劇烈時也可作痛點注射。方法是由醫(yī)生根據病情,將配好的藥液注入疼痛部位,以使疼痛減輕或消失(可用醋酸潑尼松龍或醋酸氫化可的松1毫升,加1%普魯卡因5~10毫升做痛點注射,5~7天1次,3~4次為1個療程)。但不宜長期使用。
止痛解痙藥可口服止痛藥如布洛芬、芬必得、消炎痛等,但不可長期服(有胃病者應在醫(yī)生指導下服),一般不超過7天,以免形成依賴或降低藥物療效。也可用好得快局部噴涂。
針灸推拿針灸、推拿均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理順肌纖維,剝離粘連,加速無菌性炎癥和水腫等滲出物的吸收,有效緩解肌肉痙攣和疼痛??擅咳栈蚋羧罩委?次,但必須到正規(guī)醫(yī)院,由訓練有素的執(zhí)業(yè)醫(yī)師操作。
中藥治療
外敷外敷中藥的品種很多,如以“坎離砂”為代表的中藥外敷藥袋,效果肯定,價格便宜。還有狗皮膏、麝香壯骨膏等。外敷后藥力通過皮膚直達病灶,疏通障礙。常用于患病時間長的中老年患者。使用時應注意:敷貼后患處會自動發(fā)熱,每次貼8―12小時即可,不能無限制延長外敷時間,天熱時要注意防止燙傷皮膚。
內服中醫(yī)認為,本病多因腎虛而致,治療以補腰強筋為法??稍卺t(yī)生的指導下選擇性服用壯腰健腎丸、補腎益壽膠囊、六味地黃丸等中成藥。
飲食治療
可用枸杞子20克,山藥50克,核桃肉、黑豆、肉蓯蓉各30克,豬瘦肉250克,燉湯常服。
中國傳統(tǒng)的一些民間療法,如拔火罐、刮痧等,對慢性腰肌勞損也有一定療效。
哪種療法適合您
慢性腰肌勞損治療方法很
多,每個患者要針對自己的病情,選擇適合自己的療法。
病程短,肌肉、韌帶等組織仍健康者,宜采用理療、按摩、牽引、局部透熱、離子導人等,以改善血液循環(huán),緩解肌肉痙攣。有劇痛時,在用圍腰制動的同時,選擇痛點注射。
病程長(超過1年),身體肌力、韌帶彈性差者,宜加強鍛煉,增加有針對性的體育療法,如太極拳、腰背肌及腰肌鍛煉保健操等,并采用理療、針刺、小針刀、拔火罐等緩解疼痛,解除痙攣。治療期間要避免負重及彎腰勞動,改善工作條件和注意勞動。
預防篇 腰肌勞損養(yǎng)重于治
郭劍華
專家簡介
郭劍華重慶市中醫(yī)骨科醫(yī)院軟傷科主任、主任中醫(yī)師:全國第三批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從醫(yī)40余年,擅長采用中醫(yī)綜合治療方法,治療頸、肩、腰、腿痛等疑難雜癥。
治療腰肌勞損,不可不重視預防,所謂“三分治,七分養(yǎng)”,很多患者在治療后,雖然能恢復正常工作,但仍需繼續(xù)保養(yǎng),否則容易復發(fā)。
保持良好姿勢平時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勢:抬頭平視,收腹挺胸,維持脊柱正常的生理弧度。長期在辦公室工作的人,要注意糾正不良姿勢,經常變換,避免使腰部在同一姿勢下持續(xù)過長時間。 起居要注意防止腰部受風寒和潮濕,不要洗冷水浴或過長時間呆在冷氣房內,避免彎腰提重物。根據氣候的變化,隨時增添衣服,出汗及雨淋之后,要及時更換濕衣或擦干身體。天冷時可用電熱毯或睡熱炕。
運動要科學在腰背部酸痛癥狀緩解以后,應當積極加強腰背部肌肉的鍛煉。運動應適量,可選用太極拳、五禽戲、健身操等傳統(tǒng)健身方法。運動前應做好準備活動,防止突然用力使腰部扭傷。對工作姿勢單一的人,工作中要隨時抽時間活動,或用腰圍帶保護腰部。
飲食有選擇避免吃生冷的食物,如冰水等;多攝取一些蛋白質;可在湯里加一些有補肝腎作用的中藥,如杜仲、枸杞子和桑寄生等。
急性扭傷要治療急性腰扭傷應積極治療,安心休息,防止轉成慢性損傷。
過度勞累要避免人體就像機器一樣,過度的運轉或超負荷的使用,必然會導致某些部件或整個機器的損害。腰部作為人體運動的中心,過度勞累必然造成損傷而出現腰痛,因此,在各項工作或勞動中要注意勞逸結合。
體重要控制 身體過于肥胖,必然給腰部帶來額外負擔,特別是人到中年和婦女產后,都是易于發(fā)胖的時期,節(jié)制飲食,加強鍛煉是必要的。
要節(jié)制 “腰為腎之府”,過頻必然有損于腎,腎虧則腰痛。
使用硬板軟墊床過軟的床墊不能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所以最好在硬床板上加1個lO厘米厚的軟墊,起床后要適當做一些腰部運動。
保健篇 自我按摩和運動療法
單 寧
腰肌勞損患者如果能夠學會一套自我按摩的方法,定時、科學地進行自我按摩,可有效緩解癥狀,起到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推兩手對搓發(fā)熱之后,重疊放于腰椎正中,由上向下推搓30-50次,至局部產生熱感為止。
捏腳前伸而坐,或彎屈膝蓋,或正坐,均可。兩手分別捏拿、提放腰部肌肉15-20次。
揉采取坐姿。兩手五指并攏,分別放在后腰左右兩側,用掌心上下緩慢揉搓,至發(fā)熱為止。
滾兩手握拳,從腰部向上下滾動、按摩。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反復多次進行。上身可配合前傾、后仰。
壓兩手叉腰,大拇指分別按于兩側腰眼處,用力擠壓,并旋轉揉按,先順時針,后逆時針,各36圈。
叩用雙手半握拳,用兩拳的拳背輕叩腰骶部,以不引起疼痛為度。左右同時進行,各叩30次。
抓雙手反叉腰,拇指在前,按壓于腰側不動,其余四指從腰椎兩側用指腹向外抓擦皮膚,從腰眼到骶部順序進行,兩側各抓36次。
抖兩手置腰部,掌根按于腰眼處,快速上下抖動15-20次。
按取坐位,以中指指尖按人中穴1-2分鐘。
點取坐位,用兩手中指的指尖分別點按兩腿委中穴(膝關節(jié)后胭窩正中)1~2分鐘,被按部位應出現酸、麻、脹的感覺。
除了局部按摩,以下運動療法也能夠防治腰肌勞損。具體介紹三種方法,患者每天早晚各做1次,可以提高療效,緩解病痛。
轉胯運腰站立姿勢,雙手叉腰,拇指在前,其余四指在后,中指按在腰眼部,吸氣時,將胯由左向右擺動,呼氣時,由右向左擺動,一呼一吸為一次,可連續(xù)做8-3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