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張中行散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張中行回味南開
國學大師張中行對天津的吃食有深刻而美好的記憶。原本嫌費力怕吃蟹的張先生禁不住天津炒全蟹的美味,破例而食,沒想到成為“可惜平生只此一次”的經(jīng)久記憶。這是他在《津沽舊事》中的感慨。
1935年,26歲的張中行從北京大學畢業(yè),經(jīng)推薦來到南開中學任職國文教師,教授初中2個班和高中1個班。他記得學校教師食堂的菜品花樣不少,質(zhì)量不壞,最喜歡吃的是燒茄子,一盤價1角或1角2分。有一段趣聞讓張中行記憶猶新。學校食堂可以點菜并指定做法,一次,當時已有小名氣的何其芳點了素炒白菜,食堂的師傅轉(zhuǎn)身要為他炒菜之時,何其芳忽然又加了一句:“加一點肉絲?!?/p>
張中行的親友曾帶他在官銀號的一家小飯鋪吃過清炒蝦仁,蝦仁是活蝦現(xiàn)剝出來的,肉甜飽滿。他回憶那味道極為鮮美,價格也低廉,以至于晚年的張先生再與朋友聚會時經(jīng)常反對要蝦仁吃,因為他認為與天津早年的相比,現(xiàn)在的炒蝦仁口感差而價錢高,很不劃算。天津清炒蝦仁就這樣讓張中行回味了幾十年。
張中行記得天津大街上的包子鋪到處都是,最著名的當然是“狗不理”,但并不合他的口味,原因是肉多油多比較膩。張中行對天津的肉末燒餅情有獨鐘。老天津法租界一家小鋪的肉末燒餅他吃過很多次,后來一直想吃,他清晰記得那燒餅是老北京北海仿膳的做法。距勸業(yè)場不遠處的江蘇館新泰和甚至讓張中行終生難忘,因為“味絕美”的炒全蟹就是在那里享受的。
張中行認為老天津的濃豆?jié){很精致,不同于他處。但講究吃的“衛(wèi)嘴子”并不知足,要吃豆?jié){中加豆腐腦的漿子豆腐,就豆?jié){浮面挑出的豆皮卷油炸錁子。這種奢侈的吃法讓他感到很“奇怪”,認為是天津一絕。
汪曾祺鐘情青蘿卜
天津衛(wèi)的青蘿卜與大白菜、黃韭、大蒜并列為津門四大名菜,享譽世界。在老天津一入冬,天剛擦黑之時,胡同里就傳來了小販賣蘿卜的吆喝聲,此起彼伏。“衛(wèi)青蘿卜”很不辣,吃到嘴里嘎嘣脆,大可潤喉開胸、消食解膩。
“天津吃蘿卜是一種風氣”,這是劇作家、小說家汪曾祺在老天津品嘗過青蘿卜后的結(jié)論。20世紀50年代初在天津的汪曾祺曾到勸業(yè)場天華景聽曲藝,他回憶說,座位之前有一溜長案,擺得滿滿的,除了茶壺茶碗、瓜子花生米碟子,還有幾大盤切成薄片的青蘿卜。汪曾祺不僅品嘗了“水大青脆而不辣”天津“衛(wèi)青蘿卜”,還曉得“蘿卜就熱茶,氣得大夫滿街爬”的俗諺。汪曾祺也堪稱美食家,在全國各地吃過各種蘿卜,但他認為聽“玩意兒”吃蘿卜是絕無僅有的天津衛(wèi)民俗。
汪曾祺推測那可能是老天津小劉莊種植的青蘿卜,可見他對這天津名產(chǎn)的印象之深。順便一說,小劉莊蘿卜歷史悠久,傳說動人。說明代嘉靖年問,有一受寵的皇妃愛吃南方荔枝,由于交通不便難于保鮮,于是宰相嚴嵩獻計將荔枝樹挖出裝船運到天津,再快馬送京城。荔枝樹的余土倒在了海河畔的小劉莊,日積月累,后來小劉莊人就在這片沃土上種植青蘿卜,蘿卜果真色翠味佳,于是人們盛傳“好吃不辣的劉莊蘿卜賽鴨梨”。
讓張愛玲饞涎的鴨舌小蘿卜湯
張愛玲與天津有著不解之緣,鴨舌小蘿卜湯、起士林面包等津味美食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祖籍河北豐潤大齊坨村的張家是當?shù)氐拿T望族,清末以來涌現(xiàn)出數(shù)位著名人物,如兩廣總督張人駿、大清銀行總監(jiān)督張允言、民國交通總長張志潭等,他們都與天津關(guān)系密切,并在天津置地客居。張愛玲兩歲時,她的父親張志沂通過張志潭在津浦鐵路擔任英文秘書,1923年,張愛玲全家由上海遷到天津。
張愛玲住在“英租界一個寬敞的花園洋房里”,她在《私語》中回憶是“英租界32號路61號”。張子靜在《我的姊姊張愛玲》一書則說是“英租界31號路61號”。原32號路曾與現(xiàn)今的南京路平行,南京路擴寬時并入南京路。原31號路是如今的睦南道。有一幀張愛玲兒時抱著洋娃娃的珍貴照片,后邊的背景大致就是那座洋房(推測為今逸陽小學西側(cè)幾棟翻修過的小樓)。
1、張中行,1909年出生于河北香河。原名張璇,字仲衡,出自《尚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后因名難認,以字的簡化“中行”(《論語》有“不得中行而語之,必也狂狷乎”)行世。河北香河屯鎮(zhèn)人,著名學者、哲學家、散文家。1931年畢業(yè)于通縣師范學校,同年入讀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35 年畢業(yè)后,先后在天津中學、保定中學、貝滿女中、北京大學任教,曾任佛學雜志主編,副刊編輯。建國后長期供職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從事中學語言教材的編輯工作,退休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約編審,直至1997年。主編及參編的著作有《文言常識》《文言文選讀》(三冊)、《古代散文選》(三冊)及中學通用語文教材等。
2、季羨林:季羨林是中國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季羨林911年生于山東省清平縣(現(xiàn)并入臨清市)。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的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入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等。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3、金克木:金克木(1912~2000 )字止默,筆名辛竹,1912年8月14日生于江西,祖籍安徽壽縣。中學一年級就失學,若論學歷不過小學畢業(yè)。1935年到北京大學圖書館做圖書管理員,自學多國語言,開始翻譯和寫作。1938年任香港《立報》國際新聞編輯。1939年任湖南桃源女子中學英文教師,同時兼任湖南大學法文講師。 1941年先生經(jīng)緬甸到印度,在加爾各答游學,兼任《印度日報》及一家中文報紙編輯,同時學習印度語和梵語。1943年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鉆研佛學,同時學習梵文和巴利文,走上梵學研究之路。1946年回國,應聘武漢大學哲學系。1948年后任北京大學東語系教授,隨后娶歷史學家唐長孺之妹唐季雍女士為妻。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一、音韻之美
讀季先生《清塘荷韻》最適合在一個窗明幾凈的房子里,泡一杯香茗,隨著輕音樂(如肖邦的《小夜曲》)靜靜地吟讀。此時,你似乎在諦聽一位老者向你娓娓講述他與荷花的故事,如聆聽一首舒緩的生命之歌。這首生命之曲,可分四個樂章,首尾是“荷之孕育”,中間是“荷之初長”、“荷之盛開”,樂曲從平緩漸趨高亢又轉(zhuǎn)為平緩,最后以綿長的余音作結(jié),演奏出生命的全過程。文章長短句自然組合,使文章節(jié)奏富有變化,舒緩卻不顯沉悶。
二、繪畫之美
有人評價王維的詩為:詩中有畫。季先生的這篇散文,每個片段都是一幅精美的“荷畫”。季先生已為每幅“荷畫”作了精當?shù)念}字,起到了“文中有詩、詩中有畫”的表達效果。請看季先生所題的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贝嗽娋溆脕砻枥L“荷之初長”那浮在水面五六個細弱單薄的圓圓的綠葉最貼切不過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分明是“荷之盛開”的畫卷題字;“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則描繪了蓮瓣墮入水中的全過程,如此畫意只有靜心參悟的畫家方能捕捉的到;“留得殘荷‘做’”則是對“荷之孕育”的寫意之畫,讓人浮思連連,感悟頗深。
三、濃情之美
季先生在談到散文創(chuàng)作時曾寫道: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張中行給季先生散文集《清塘荷韻》作序時說,季先生一身具有三種才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有深情。季先生多情敏感,在這篇散文中一覽無余。清塘無荷時不掩失望之情:“可我們樓前池塘中獨獨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總覺得是一塊心病?!狈N荷盼荷時悲喜交加:“對我來說,這又是一個雖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辟p荷之時不忘感激之情:“……我覺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睔埡蓪⑹艜r深情祝福:“我為我的‘季荷’祝福?!绷硗馔高^文章的字里行間,可以感受季先生純樸平和的情懷(如請求校外農(nóng)民撈水草時手下留情)和生活的情趣(如對“波斯貓撈月”這個富有樂趣的場面的描寫)。
四、意蘊之美
“荷花”是國人最為喜看樂賞的花卉之一,被譽為“凌波仙子”、“花中君子”;“荷花”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一種審美符號,人們以荷花暗喻君子風范。讀罷《清塘荷韻》,你會在清韻的詩境中回味那香溢塘畔的“季荷”,油然想到如荷的季羨林先生。耄耋之年的季先生人間春色閱盡,滄桑世事歷練,自然對“生命”有獨特的感受。在這篇散文中我們讀到了“生命的孕育之美”、“生命的勃發(fā)之美”、“生命的熱鬧之美”和“生命的寧靜之美”;讀到了生命的輪回、生命的永恒。更讓我們領(lǐng)悟了老人那份對生命追求的執(zhí)著精神,對生命永恒的感激之情。季先生是一個文化老人,我們分明讀到了先生那份儒家的執(zhí)著、道家的淡泊、佛家的寧靜。先生在文章中說自己喜愛荷花的“香遠溢清”,難道這不正是先生高潔人格的寫照嗎?
五、藝術(shù)之美
南瓜可以分嫩的老的來說:嫩的俗稱子南瓜,做菜吃很有一股鮮甜味。切南瓜片與韭菜寸段同炒,不必加肉片什么的,鮮甜可口,為下酒和飯的妙品。不過與雪里蕻或干菜同蒸,滋味也挺不錯。四月‘麥秋’過后,新面初磨,雖然白凈不及洋面粉,卻能透發(fā)出一種香味,如拿南瓜絲做餡,包成‘南瓜麥餃”,也是城里人吃不到的。子南瓜吃不了,就讓它養(yǎng)在瓜棚上,表皮漸漸由紫黑轉(zhuǎn)成黃色,直到白膚膚的起沙為止,稱為老南瓜,是理想的晚點心。何謂晚點心?因為午餐醒后,到吃晚餐少說還有3個多小時,這期間小孩子難保不叫肚饑,母親為了息事寧人,就塞給他幾個銅板,叫他買點心去。點心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寒豆兒糖粥”,用豌豆與糯米同煮,攙以白糖、紫蘇,挑擔沿街叫賣,深受小孩子歡迎;另一種便是煮熟的老南瓜,有的還與番薯同鍋,越到鍋底就越甜,而且量也多些,因為接近“倒擔”之故。
南瓜以形狀分,有圓的長的兩種,圓的稱“荸薺南瓜”,長的形似葫蘆,古書上叫“番南瓜”。其實兩種都來自國外,分什么番不番的。杭州菜農(nóng)生產(chǎn)一種“十姊妹”,也是長南瓜,據(jù)說一株藤可能連續(xù)長出十來個,個個光絹波峭,有如同胞姊妹,故有此稱。十姊妹青的酥而鮮,老的甜而粉,與水拆拆的“豬吃南瓜”大異其趣。
蕭山縣南部有地名叫鳳凰,那里生產(chǎn)一種荸薺南瓜,重可十來斤,周圍有紋路,賣相很好看,只是不甜不粉還多水分,因為它是種來專為收瓜子的。肉只可當豬食料,所以通稱“豬吃南瓜”。每年收獲季節(jié),平原上的人就跑去幫助收獲,瓜子留下,肉可以任意挑走,能挑多少就挑多少――算是報酬。我讀張中行先生的散文《吃瓜》,知道北方有一種打瓜,類西瓜大小,白瓢無沙性,黑子卻很大,種植者意在收瓜子,所以行經(jīng)瓜地可以白吃,但要把瓜子留下。情形與鳳凰的南瓜差不多。
上面我說,南瓜在一般園圃中都有,最好是搭棚,一則不占地方(往往借用小河、池塘的水面),二則給它一個限制,免得到處蔓延,影響別的作物生長。俗語說:“冬瓜對到豆棚上,”有胡亂拉扯之意。其實在實際生活中,南瓜也是喜歡到處攀緣的。杭州人稱轉(zhuǎn)折親為“南瓜親”,正是這個意思。拉關(guān)系的自有他的目的,而被拉者就不免叫苦了!
蔬菜通稱綠色植物,茄子則更以紫色著稱,這顏色在果蔬中是絕無僅有的。白居易有詩云:“內(nèi)人宜著紫衣裳”,好像很美的樣子,但是在重視大紅大綠的老百姓看來,這顏色并不討人喜歡,越中方言有“茄花色”一語,就是形容那些相形失色的東西。茄子的原產(chǎn)地據(jù)說是在印度,民間傳說,茄子含有毒素,當初他們傳入中國,本有毒害之意,不想中國人福大命大,不僅不被毒害,反而吃得滋滋有味。這一說自然不可頂真,不過我想可能與它獨異的顏色有關(guān)系。曾見隱侯《行園詩》云:
寒瓜方臥垅,秋茄正滿陂。
紫茄紛爛漫,綠芋郁參差。
綠的紅的紫的白的錯雜其間,看上去豈不也很美嗎?
茄子亦名“落蘇”,又名“昆侖瓜”。陸游《老學庵筆記》曾說:“茄子一名落蘇,或云錢王有子跛足,以聲相近,故惡人言茄子,亦未必然?!蔽铱催€是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得近理:“按《五代貽子錄作酪酥》,蓋以其味如酪酥也,于義似通?!鼻炎訐?jù)說除紫色的以外,還有青色白色的。白茄亦名銀茄,更勝于青茄,產(chǎn)于北方。據(jù)王禎《農(nóng)書》說,另外還有“渤海茄”、“番茄(并非今之紅黃二色的番茄)”、紫茄、水茄。
紫茄“形紫華長”,雖然多產(chǎn)于江浙,但據(jù)施蟄存先生在《云間語小錄》一書中說,松江還有大而圓的,他說:“松人至今猶稱落蘇,不曰茄子也?;蛑^大而圓者為茄,紅長者為落蘇,未知果否。舊時松地所產(chǎn)皆紅長者,所謂條茄也。市上偶有大而圓者,皆客貨矣。松人所嗜,乃落蘇之初成實者,長不過一二寸,漬以鹽,貯瓦缽中,閨人用手頻頻揉捋之,使軟,使鹽味透入,用石壓之,三五日后,便可供食,是謂扌介落蘇。夏日晚餐,人家多食炒飯,泡以茶,曰茶淘飯,佐以扌介落蘇一碟,雖中人之家亦然,民風儉也?!?/p>
條茄除了做成扌介落蘇,通常的吃法是用油醬(豆板醬)烤,烤時須用姜片少數(shù),是夏天常吃的家常小菜。另外還有更簡便的吃法:取整條茄子在飯鍋上蒸熟,撕碎,加白鹽醬油,用筷子拌勻即可。扌介落蘇在我們那里叫腌茄子,多數(shù)是在秋后敗蓬時,此時所結(jié)的茄子都不大,雖然不及初時嫩,卻比較堅實,做成腌茄子,吃起來就更松脆有咬嚼,我們不作興茶淘飯,一般是用來下白粥,與吃乳黃瓜差不多。
【關(guān)鍵詞】減負讀書養(yǎng)成習慣水到渠成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但2006年中國科學出版研究所抽樣調(diào)查顯示:我國國民閱讀率連續(xù)六年下滑,國民中有閱讀習慣者僅占5%,以色列人均年讀書55本,俄羅斯50本,美國44本了。我們卻只有4本,而這區(qū)區(qū)的4本還90%是教材、"教輔"哪!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讀書,人才更像人"這都說明讀書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成就事業(yè)、最終實現(xiàn)人生目標的橋梁和云梯!一個人愛讀書,他人生價值的提高就會指日可待,一個民族愛讀書,這個民族就會是一個智慧的民族,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民族,讀書是提高國民素質(zhì)的必由之路,讀書學習是時代的要求!作為教書育人的學校,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責無旁貸地要教育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讓校園書聲朗朗,書香四溢。怎樣教學生讀書?筆者以為:
首先,要向?qū)W生講明道理,激發(fā)其求知欲望。
培養(yǎng)其讀書興趣,養(yǎng)成其讀書習慣。務使學生明白:在知識經(jīng)濟的時代,知識才是立身之本。惟有讀書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從容地應對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挑戰(zhàn),從而實現(xiàn)自己人生的最大價值。古人云:"積財千萬無過讀書","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少年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愿,那是大目標、高境界,我們的學生自然應該有,也必須有。即是等而下之,退一萬步說,為了自己獲得更好,活得"更像人",也必須讀書。當然,這里所謂的"書",是包括除教材、"教輔"外,范圍更廣的書。學生有了明確的讀書目標,讀書便不再是被動的了。一旦讀書成了學生的迫切需要,讀書習慣的養(yǎng)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其次,要教育學生走出"讀圖"代替讀書的誤區(qū)。
現(xiàn)在,網(wǎng)絡、視頻,電影、電視鋪天蓋地,蔚為壯觀。人們仿佛走進了一個讀圖的時代,每天都在讀"圖"。其誘惑力之大,使部分青少年廢寢忘食,有的甚至達到癡迷的程度。誠不知,"圖"(影視形象)較多的是直觀性,讓人一看就懂,難免失之膚淺,"書"則更具思辨性,它給人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間。以《紅樓夢》而論,觀眾眼里的林妹妹僅一個定格,而原著里的林妹妹,一千個讀者的頭腦里就有一千個。文字的形象要比"圖"的形象更豐富更生動,那是網(wǎng)絡、視頻,電影、電視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讀圖不能代替讀書!"南大教師董建發(fā)出了一聲斷喝。這也就是美國媒體雖然非常發(fā)達,他們的高校還是要要求學生每天讀書不得少于100頁的道理吧。
再次,要教育學生讀書貴勤、貴用心、貴持之以恒。
常說:讀書治學沒有什么捷徑和不費力的竅門,就是一要珍惜時間,二要勤奮刻苦。華羅庚也認為:"學習必須先從踏踏實實的讀書開始"。"天才出于勤奮",讀書的時間是要靠擠的。斯大林雖日理萬機,每天仍擠出時間讀書。他曾對懷疑他每天讀書的人說:"無論如何,我每天都要讀書500頁,……這是我的定額。"書,對于懶惰的人是一堆廢紙,對于虛偽的人是一堆擺設,對于勤奮的人是一座寶藏。誠然!
讀書是要用心的。用心就要全身心地投入,讀書人要能耐得住寂寞,經(jīng)得起清苦。就像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所說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樣三種境界。李白讀書讀到"片言茍會心,掩卷忽而笑";陶淵明讀書"沒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高爾基自言"我撲在書籍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書讀到了這種近乎無我的境界,"才高八斗,學富五車"還會遠嗎?
讀書要持之以恒。魯迅先生說:"倘能生存,我仍要學習"。知識的豐富是要靠積累的,積累的功夫是長期的,甚至是終生的。持之以恒才能厚積薄發(fā),終生受用。被譽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的學者張中行,75歲前默默無聞,75歲后大作迭出,部部精彩,短短幾年就奠定了他散文大家的地位,靠的就是他數(shù)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讀書積累。他97歲謝世,給后人留下了數(shù)百萬字的佳作美文,堪稱讀書人的典范。
復次,要告誡學生注意選讀、泛讀和精讀。書海無涯,而"吾生也有涯",書是讀不完的,必須有讀,有不讀;有泛讀有精讀。書大抵可分三類:可讀書、應讀書、必讀書。按照培根的說法:有些書可供一嘗,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部分書則應當咀嚼。書選得正確,閱讀的收獲就大。泛讀是指廣泛涉獵,可以觀其大略,不求甚解,為的是開闊視野,博取眾家之長。精讀是:一書在手,讀時全神貫注,細細品味,讀后掩卷,自問自答:書中寫了些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重要的部分要能熟讀成誦,甚或抄錄下來,為的是助成消化,吸收精華。掌握本領(lǐng)重在精讀,切切不可輕忽。
最后,要要求學生邊讀、邊思、邊寫。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讀書)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稱為科學家的",可見思考的重要。思考可以發(fā)疑、解疑,在解疑過程中融會貫通,豁然開朗,終至無疑。于是,學有進焉。
【關(guān)鍵詞】文言文 提高 閱讀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nèi)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并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 在實施建議部分要求:古代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guān)的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shù)量的優(yōu)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誦讀的習慣。 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是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關(guān)鍵。
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提高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欲要工其事,必先利其器
1.1 學會使用工具書。
人類學會了使用工具的時候,自身的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樣,當我們學會了使用工具書的時候,我們的學習能力也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文言文學習最常用的工具書主要有《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說文解字》《漢語大字典》《辭源》(修訂本)以及楊柏峻著的《古代漢語虛詞》等。因此高中語文教師須向?qū)W生介紹幾種常見工具書的特點以及使用方法,如筆畫、部首檢字法,音序檢字法和四角號碼檢字法等。工具書的使用是我們學習文言文的第一步,在學生的實際學習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工具書的作用來解決問題,效果要好。但是工具書只能提供一些參考意見,真正解決問題還需要學生自己結(jié)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去分析。
1.2 學會一些語法知識。
中學生語文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定詞匯量的積累,學生應了解并掌握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實詞是意義比較具體的詞,離開了文言實詞的積累,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就不可能得到快速發(fā)展。 古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實詞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古漢語的實詞多一詞多義或多詞一義、古今異義、詞性的活用、通假現(xiàn)象等現(xiàn)象,因此要引導學生及時總結(jié)。
1.2.1 一詞多義。如:“益”字,在“少益啫食和于身”中譯作“增多、增加”;在“滿招損,謙受益”中譯作“利益、好處”;在“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中譯作“更加”等。多詞一義的如:吾、余、子、朕、臣、妾等都是第一人稱代詞“我”的用法。
1.2.2 古今異義詞。包括詞義的擴大、詞義的縮小和詞義的轉(zhuǎn)移等。詞義的擴大如:“河”字,在漢代以前,“河”特指黃河,一般的河流多用“水”來表示,在“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中,“河內(nèi)”春秋戰(zhàn)國時代指黃河北岸,“河東”指黃河以東。在“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中,“河”也指“黃河”,后來詞義擴大,泛指河流。詞義的縮小如:“宮”,古代“宮”泛指人們居住的房子,后來只有皇帝居住的房子才稱作“宮”,做皇宮、宮殿之意。現(xiàn)在僅指皇宮、少年宮,詞義較古代縮小了。又如“臭”古代泛指所有氣味,現(xiàn)在則專指穢氣。詞義的轉(zhuǎn)移如“恨”字,在古代“恨”是遺憾的意思,“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中作“痛心遺憾”講,后來詞義發(fā)生了轉(zhuǎn)移,“恨”指仇恨。
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培養(yǎng)逐字審視的習慣,了解這些字的古今變化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自覺性。
1.2.3 了解實詞的活用。詞類活用是古今漢語語法的重要差異之一。 實詞的活用實際上是古漢語的一種特殊的詞性變化和詞序關(guān)系。
詞類的活用最主要的是掌握名詞、形容詞、動詞的用法。首先名詞活用為動詞。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薄八北臼敲~,句中活用為動詞,意思是“游泳”。其次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如:“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短”,本是形容詞,指長短,句中活用為動詞,意為“說壞話”。再次是使動用法。動詞的使動用法如“項伯殺人,臣活之?!薄盎睢笔恰笆怪睢敝?,即“獲救”之意。名詞的使動用法如“先破咸陽者王之?!薄巴酢笔恰白屗麨橥酢敝狻P稳菰~的使動用法如:“既來之,則安之。”“安”,是“使之安”之意。最后是意動用法,包括形容詞和名詞的意動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薄懊馈笔恰罢J為我很美”之意。另外少量的數(shù)詞也有活用的現(xiàn)象。掌握了詞類的活用可以幫助學生解決閱讀文言文的一大障礙。
1.2.4. 了解一些虛詞的用法。古今漢語的差異還表現(xiàn)在虛詞的使用上,虛詞的使用是閱讀古文的難點之一。常見的文言文虛詞共三十二個,大體上可分為四類,一是副詞,包括其、惟、即、且、故、遂、則、既、因、蓋、安、或、乃、已等;二是介詞,包括于、以、為、因等;三是連詞,包括而、以、則、乃、然、雖、遂等;四是助詞,包括之、者、所、夫、蓋、也、焉、矣、耳、乎、已、為、哉等。有的虛詞兼作兩種以上的詞性,要注意根據(jù)不同的語境來判斷虛詞的含義。熟悉了虛詞的用法之后,對文言文的閱讀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1.2.5 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古今漢語句子的成分基本相同,但是在表現(xiàn)形式上,古代漢語又有著自己的特殊性,高中語文教材列舉了四種特殊的句式: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和省略句。
判斷句的主要格式多種多樣,有用主語、謂語的前后順序表示判斷;有用“……者……也”表示判斷;有用副詞“乃、即、皆、非”表示判斷;有用動詞“為”表示判斷等。被動句的句式有用于引出主動者表示被動;有用“見”字表示被動;有用“見……于”式表示被動;有用“為”表示被動;還有沒有標志的等句式來表示被動。倒裝句的情況主要包括主謂倒裝、動賓前置、介賓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等情況。省略句有省略主語、省略謂語等情況,教師要指導學生不斷地總結(jié)這些特殊的用法,并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高屋建瓴,學生就不會對文言文閱讀望而卻步了。
另外在翻譯的過程中要注意遵循“信、雅、達”的翻譯標準,也要注意直譯與意譯相結(jié)合,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同時語文教師還要教給學生一些文學史、天文、地理、歷法、官職等知識,加強對古代文化的理解,幫助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人就是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習的,因此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途徑。首先讀準字音、讀準句讀。尤其注意通假字和多義字的讀音。然后分清句讀,不要破讀。最后讀出語氣,不可唱讀。在讀的過程中老師要給予方法的指導,如:確定重音的方法,掌握速度的方法,以及語調(diào)的變化等。桐城派講的“因聲求氣”, “聲”就是文詞的音節(jié)美,“氣”就是作者在表達思想感情時所形成的氣勢的抑揚疾徐頓挫。 古人就是在疾讀和緩讀,久讀和熟讀中悟入的。
當然誦讀要選擇那些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來玩味。高中教材是精選之文,因此要立足于教材進行誦讀練習。不僅如此,教師還應引導學生背誦文本,借助課內(nèi)外文質(zhì)兼美的文言文的背誦,以期在學生頭腦中多儲存一些文言文的信息,鍛煉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3.天高任鳥飛,海闊任魚躍
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加固和補充,是提高高中生文言文能力的必經(jīng)之路。語文教師只有正確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才能真正激發(fā)他們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1)教師可以根據(jù)古漢語的特點,追朔字源,幫助學生積累字義,激起學生的熱情。(2)教師幫助學生建立“文言知識庫”,形成一個知識鏈。(3)教師可以授之學生利用字形特點,猜測字義、詞義等方法讓學生找到閱讀古文的“入口”,真切體驗到翻譯古文其實并不是一件難事,閱讀古文甚至會變得很有意思。(4)教師應給學生的思維提供一個自由發(fā)展的平臺,讓學生讀完文言文后,談古論今、以古論古,讓他們的思想在分享閱讀成果中撞出美麗的火花。
總之,文言文的閱讀能力不僅要老師在課堂上教學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同時還要求學生主動的閱讀,只有雙管齊下才能共同提高高中生的文言文閱讀的能力。因為現(xiàn)在的課堂教學不僅僅是教師的教,同時還是學生主動的學的過程,離開了誰都不可能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 周振甫講怎樣學習古文.周振甫著 [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1.
[2] 古代漢語基礎.吳鴻清編著 [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
[3] 文言津逮.張中行著 [M] .北京:中華書局,2007.5.
[4] 古代漢語教學參考與訓練. 嚴修,楊劍橋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2.
[5] 如何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劉飛鳳 [J]. 教研天地,2004年 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