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護理相關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心血管疾??;老年;生活質量;舒適護理
[中圖分類號] R541.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4(a)-0155-03
Comparison of impact of different nursing modes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ANG Ping
Cardiac Care Unit,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Clinical Department of South Buiding, PLA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85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nursing modes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their improvement conditions. Methods The 200 study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10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respectively.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medica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omfort nursing mode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nursing mode. The Chinesization version of simple health questionnaire (SF-36) was used to evaluate once the patients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 nursing modes and one week before patient discharge. The statistical indicator was the total score. The data was analyzed using the SPSS 13.0 statistical package (t test).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fort nursing mode, various dimensions of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ll improved significantly, with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01). In the control group, various dimensions of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except the psychological function, physical disease, general health conditions and energy,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nursing (P < 0.05). Scores of the other dimension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before nursing (P > 0.05). Various dimensions of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before discharg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howed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ll P < 0.001), with the observation group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mode, the comfort nursing mode can satisfy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o the maximum degree, promote rehabilitation and improve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lderly; Quality of life; Comfort nursing
全世界每年大約有5 000萬人死亡,其中80%(4 000萬)發(fā)生在發(fā)展中國家。經證實發(fā)展中國家約1/4,發(fā)達國家?guī)缀跻话氲乃劳雠c心血管疾病有關[1]。在這一患病群體特別是65歲以上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常因疾病本身所具有的隱蔽性、突發(fā)性、嚴重性等特點,導致患者身心健康受到嚴重的損害,同時也是導致老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因素之一[2]。因此,老年心血管疾病護理的重要性也受到人們廣泛的關注[3],如何降低和消除引起疾病發(fā)生或者復發(fā)、加重的危險因素,促進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更是值得護理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對此,我科采用不同護理模式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并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進行觀察比較?,F(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對象200例,均為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間住院治療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或國際心臟病學會制訂的冠心病診斷標準[4],對參與本次研究均知情并同意,并排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認知障礙、語言交流障礙者。按照入院治療的先后順序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觀察組男71例,女29例;年齡50~87歲,平均(48.2±4.2)歲;病程5~22年,平均(10.9±3.5)年;冠心病心絞痛21例,高血壓心臟病17例,心肌梗死型14例,心肌病13例,無癥狀心肌缺血型17例,高脂血癥10例,心率失常8例。對照組男68例,女32例;年齡47~85歲,平均(45.7±3.9)歲;病程6~20年,平均(8.8±3.6)年;冠心病心絞痛19例,高血壓心臟病20例,心肌梗死型16例,心肌病11例,無癥狀心肌缺血型14例,高脂血癥10例,心率失常10例。兩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傳統(tǒng)護理模式即功能制護理:以工作為導向,將患者所需的護理活動,依工作性質機械地分配給護理人員,護理工作的主要內容為完成醫(yī)囑和執(zhí)行各項護理操作,護士按照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分為“治療護士”、“巡回護士”、“辦公室護士”等。觀察組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用舒適護理模式,即生理舒適+心理舒適+社會舒適。具體的方法為:
1.2.1 生理舒適 ①營造良好的住院環(huán)境,促進生理舒適。②患者所用物品擺放合理,滿足生理需求。③實施個性化護理促進生理舒適。④通過加強和保證患者機體的清潔衛(wèi)生促進生理舒適。⑤通過防止醫(yī)源性損傷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生理舒適。
1.2.2 心理舒適 ①采用溝通交流和音樂療法,并通過心理疏導促進心理舒適。②對疾病相關知識進行講解,患者通過信息的獲得,緩解文化休克狀態(tài)促進心理舒適。③利用認知治療理論,通過建立良好的知信行模式促進心理舒適。
1.2.3 社會舒適 主要通過了解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完善社會支持系統(tǒng)而促進社會舒適。包括兩個方面:①開展預見性的護理活動,杜絕促使疾病惡化或者加重的諸多不良因素,使患者在疾病治療與護理過程中,感受到被尊重、被關心、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體驗,提高其滿意程度。②要求親人、朋友、同事、領導等給予精神或者物質上的援助以滿足患者社會舒適。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采用不同護理模式前后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
1.4 療效評定標準
兩組患者均采用漢化版簡明健康調查表(SF-36)[5]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定。該量表包括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疾病、一般狀況、精力、社會功能、精神健康、情感功能8個維度。統(tǒng)計指標為各維度總分。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至于生活質量的評定時間為不同護理模式實施前(下文稱第1次評估)和患者出院前1周各評估1次。在問卷評定的過程中,排除認為的暗示或者誘導,統(tǒng)一指導語,由專人負責評定,并要求患者在規(guī)定的時間完成問卷各條目的回答。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實施舒適護理模式干預后,患者生活質量各維度得分均明顯提高,其中生理機能、軀體疾病、精力、社會功能、精神健康四個維度得分、生理職能、一般狀況、情感功能與干預前相比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1或P < 0.01)。對照組實施傳統(tǒng)護理模式干預后,患者生活質量各維度得分除生理職能、軀體疾病、一般狀況、精力四個維度明顯提高,與護理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其余生理機能、社會功能、情感功能、精神健康四個維度得分與護理前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患者出院前生活質量各維度得分結果比較,各維度得分均具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1或P < 0.001)。提示舒適護理模式的實施,對患者疾病的康復和生活質量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影響作用。見表1。
3 討論
舒適護理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會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tài),縮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6-7]?;颊呷朐汉?,從住院環(huán)境的安靜、整潔、安全、美觀,溫濕度適宜,光線柔和,到安排特殊患者(打鼾患者)居住單間病室以及到保持床單位舒適(如床鋪平整,及時進行調整,利于呼吸和肌肉放松,保持心情寧靜,床墊軟硬度適中,床單被褥的及時更換)、日用品擺放位置合理等方面,均充分顯示了對患者高度的護理人文關懷。根據病情配備合適的膳食,并對注意事項講解,如保持大便通暢的重要性,患者保持口腔、皮膚、頭發(fā)等部位的個人衛(wèi)生的意義,既體現(xiàn)出對護理細節(jié)的管理,使患者獲得知識和信息以及服務更加全面,又對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及增強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理念和信心起到較好的影響作用。同時加強對各種管道和監(jiān)護的護理如,加強藥物副作用的觀察,為減輕患者臥床疲勞、預防壓瘡、增加舒適感而對四肢和受壓部位進行的協(xié)助按摩等,均有效地防止繼發(fā)性感染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同時,在護理患者的過程中,護士還想盡一切辦法如按摩、足浴、降低和消除各種噪聲,通過促進或者保證患者有效的睡眠來提高生理舒適度,也是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睡眠覺醒節(jié)律,防止誘發(fā)焦慮、抑郁情緒,避免加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的重要措施[8-10],這些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患者的生理舒適程度。而針對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對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影響,采用“認知治療理論”,幫助患者認識疾病,解釋其目前的病情轉歸、治療和護理,了解其心理變化,做好心理疏導,給予心理支持,協(xié)同家屬安慰、鼓勵患者,同病友聽音樂、談開心事,消除恐懼感,既不夸大疾病的危害,又著重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從而指導并督促、幫助改變以往錯誤的“知-信-行”模式。同時提供的有關疾病治療方面的信息、對患者知情同意權的尊重,最大限度地讓患者擁有并體驗到了被理解、被尊重、被關懷的情緒體驗,從而為患者多角度、多層面地獲得心理上的舒適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預見性護理活動的開展,特別是護士針對影響患者發(fā)病的諸多應激因素,如情緒、焦慮、抑郁、婚姻、工作、年齡、性別、社會環(huán)境等進行研究,制訂個性化的護理方案,并作為健康教育的內容之一,提醒指導患者避免上述不利因素,對患者自覺健康意識的加強和自覺健康行為效能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另外對患者進行的認知指導,減輕了患者心理顧慮,取得親人、朋友及過去的同事對患者不同程度的關心和鼓勵,并根據病情適當安排家屬陪床等措施,單位領導、朋友親屬來院探視,客觀上給予的物質和經濟上的援助,主觀上給予的精神上的支持,均讓患者得到了更多的溫暖和安全感,使患者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完善,進而促進社會功能的舒適。
至于生活質量概念,目前隨著在醫(yī)學領域的引入,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實驗、衛(wèi)生政策的制訂、衛(wèi)生資源效益的評價等。通過該項研究,筆者認為,生活質量既可以作為一種指標,評價護理質量的優(yōu)劣,也可以作為一種目標和結果,驗證某種護理模式的科學性、實用性等。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舒適護理模式可很好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與傳統(tǒng)護理模式比較,舒適護理模式不但最大程度地減輕了患者的身心痛苦,而且從生理、心理、社會功能等方面讓患者處于接受治療和護理的最佳狀態(tài),還可以增強患者包括身體和諧、欲望和諧、心態(tài)和諧、與人和諧、處事和諧等五個方面的內心和諧狀態(tài),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模式可最大限度地滿足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身心需要,減少并發(fā)癥,加快疾病的康復,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吳軍,劉澤.受體阻滯劑在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20):2697-2699.
[2] 孫艷.常見老年心血管病的護理要點[J].基層醫(yī)學論壇,2008,12(12):2.
[3] 薛衛(wèi)紅.老年心血管病整體護理的體會[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08,4(6):2.
[4] 江一清,劉朝中,朱國英.現(xiàn)代冠心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1:345-346.
[5] 李春波,何燕玲.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的介紹[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2,29(2):116-119.
[6] 楊潔.舒適護理模式之我見[J].護士進修雜志,1999,14(10):23.
[7] 張佩雯,文桂珍.冠心病介入治療的舒適護理[J].現(xiàn)代醫(yī)院,2008,8(8):92-93.
[8] 劉華,劉旦丹.老年心血管病病人失眠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家庭護士,2008,6(2):410-411.
[9] 王正英,彭敏.CCU患者睡眠障礙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8,7(3):70-71.
關鍵詞 財務共享服務 財務管理創(chuàng)新 創(chuàng)造價值、
經濟全球化、移動互聯(lián)及大數據技術的發(fā)展為財務共享服務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基礎和技術支撐。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發(fā)展,企業(yè)的會計工作也隨著企業(yè)的國際化經營而得到最大程度的擴散。如果還是按照傳統(tǒng)財務會計工作方式來組織公司的財務工作,勢必會造成會計工作量的大量增加。另一方面,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又使得企業(yè)的會計工作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簡化,提高了效率。在“互聯(lián)網+”的背景下,企業(yè)可以實時地獲取生產、銷售、財務以及倉儲等各方面的信息,并根據這些實時的數據來決定企業(yè)的管理決策?!盎ヂ?lián)網+”已經深刻地影響了企業(yè)的運作模式,傳統(tǒng)職能部門的服務模式也由分散向共享服務方向轉變。特別是對于企業(yè)的財務管理工作來說,利用網絡信息手段來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和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我們利用“互聯(lián)網+”進行財務管理創(chuàng)新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通過互聯(lián)網技術對財務業(yè)務進行流程上的再造和標準化。企業(yè)的財務業(yè)務由共享服務中心來統(tǒng)一處理,這是一種新興的財務事務處理模式,將傳統(tǒng)的各自為戰(zhàn)的財務處理方式變?yōu)榻y(tǒng)一、聯(lián)合的方式。統(tǒng)一的財務處理方式保證了各種會計工作的標準化,如統(tǒng)一的會計記錄、會計報告以及會計結構等。這樣就不用在每個職能部門或者每個辦事機構都設立會計,于是大大節(jié)省了企業(yè)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降低了企業(yè)的管理成本,提高了財務業(yè)務處理的效率。
我們對財務管理共享服務中心的基本含義和意義都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分析,但是具體來說,應該如何搭建這樣的一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呢?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本質就是在信息網絡技術的支撐下實現(xiàn)財務管理模式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下面,我們從統(tǒng)一的系統(tǒng)平臺、ERP系統(tǒng)、統(tǒng)一的會計核算方法、操作流程等方面,來具體探討如何構建財務管理共享服務中心。
一、打破傳統(tǒng)財務管理思想的束縛
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是企業(yè)在自身管理變革的過程中形成的,并不是由一個或者幾個部門發(fā)起。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并非是“趕時髦”,而是在企業(yè)自身規(guī)模不斷擴大,經營種類不斷增加,由此造成財務管理困境的背景下形成的。傳統(tǒng)的財務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已經成為制約企業(yè)發(fā)展的瓶頸,因此,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要打破傳統(tǒng)財務管理思想的束縛。具體來說,我們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打破企業(yè)內部“大而全、小而全”的傳統(tǒng)財務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按照標準化、專業(yè)化和流程化的要求,調整財務管理組織框架,從而實現(xiàn)財務管理的流程再造。其次,引入電子化的財務處理方式和技術,逐步淘汰傳統(tǒng)的、手工的、紙質文件的財務處理手段,并且還要加大安全保障力度,確保財務管理電子化操作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最后,建立陽光財政,及時通過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來公布相關的財務信息,大力宣傳正確的財務觀念,從而實現(xiàn)陽光財政的建設。
二、建立健全財務信息技術支持系統(tǒng)
建立健全財務信息支持系統(tǒng)是保障財務共享的基礎和前提。因為只有完善的財務信息支持系統(tǒng)才能夠實現(xiàn)財務信息的實時處理,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而為企業(yè)各個部門提供內容廣泛的、持續(xù)的、反應迅速的財務信息服務。從這一方面來說,系統(tǒng)平臺的統(tǒng)一搭建是實現(xiàn)共享服務的關鍵一步。統(tǒng)一的ERP系統(tǒng)是保證共享服務平臺順利搭建的關鍵因素,其與財務其他子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應該將所有財務制度固化在統(tǒng)一的數據庫中,由信息系統(tǒng)進行統(tǒng)一設定,從而保證總部的戰(zhàn)略得到有效貫徹落實。
具體來說,我們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在企業(yè)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中建立“共享服務作業(yè)平臺”,通過這一平臺來支持財務管理人員的工作。其次,建立“影像數據采集系統(tǒng)”,利用這一系統(tǒng),將原始的單據通過數據化的方式來處理,實現(xiàn)財務審批。并且在這一系統(tǒng)的建設過程中,要有防偽機制,通過大數據的處理對票據真實性作出判斷,有效識別財務信息的真假,實現(xiàn)對分支機構的一點結算付款操作。通過資金共享服務,實現(xiàn)原有資金管理平臺和網上銀行系統(tǒng)的直連,完成資金收付的共享集中。再次,實現(xiàn)財務信息的一站式服務,即款項支付、憑證審核和賬目的匯總核算等環(huán)節(jié)可以在一個財務系統(tǒng)內靈活開展,實現(xiàn)信息化的查詢和核算。最后,財務系統(tǒng)的建立是為了方便企業(yè)的財務信息整理,其最終是為方便企業(yè)管理服務的,因此,除了完善財務系統(tǒng)以外,還要加強人工對于這些系統(tǒng)的處理和監(jiān)督,防止一些漏洞出現(xiàn),嚴格財務流程。
三、多措并舉優(yōu)化企業(yè)財務組織結構
我們要在企業(yè)內部建立一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那么首先就必須要對企業(yè)的財務組織結構進行變革。因為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要求財務部門高效率、多維度地提供企業(yè)發(fā)展所需要的財務信息,而傳統(tǒng)的集權式或者分權式的財務組織框架無法滿足這些基本的需求。在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建設過程中,要摒除傳統(tǒng)管理方式的弊端,同時汲取相關的優(yōu)勢,這樣就使得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變成企業(yè)財務處理的核心和關鍵部門,讓財務管理在企業(yè)的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更多價值增值的作用。
我們對財務組織結構進行優(yōu)化后,企業(yè)就可以有更多的資金、人力等投入到其他的職能部門中去,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地企業(yè)管理的控制。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財務人員的角色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由以往的算賬角色變成了企業(yè)的合作伙伴,財務人員真正成為企業(yè)的規(guī)則設計師、決策參謀、數據分析專家、風險管理師,進而體系化地開展企業(yè)管理會計工作,為公司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為公司的決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制定統(tǒng)一的制度,進行流程的梳理
我們要構建企業(yè)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還必須要對相關的財務管理制度和財務管理流程等進行統(tǒng)一化和標準化的處理。通過對相關制度的有效整合,將相關制度措施切入到企業(yè)內部的制度中去,從而保證前端業(yè)務部門按照制度(下轉第頁)(上接第頁)和政策去運營,并根據外部環(huán)境和內部管理的需要不斷完善與改進。同時,我們還必須制定統(tǒng)一化的財務報賬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對相關的工作職責、工作流程、財務審批等進行明確性的規(guī)定,從而確保相關制度有章可循,進行規(guī)范化的操作。
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本質就是對財務流程的共享,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實質就是財務流程上的再造。我們在對流程進行再造的過程中,遵循的主要思想就是建立相關的流程管理機制,進而規(guī)劃、衡量、優(yōu)化這個機制,使其發(fā)揮自身應有的作用。在進一步優(yōu)化相關財務業(yè)務審批的過程中,必須要按照相關的電子化報賬的要求,在財務系統(tǒng)中設置財務審批模塊和相關的電子化審核模塊等。同時,還要通過相關的財務培訓措施,讓全體工作人員明確相關財務報賬要求,從而提高財務管理效率。
五、財務共享服務適用范圍
我們通過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并不是所有的企業(yè)都適合建立財務管理共享服務中心,只有符合以下特點的企業(yè)才比較適合建立這一服務系統(tǒng):
第一,企業(yè)發(fā)展規(guī)模比較大,并且形成了眾多的分支機構。
第二,企業(yè)自身經營種類單一,經營業(yè)務并不復雜。
第三,各個分支機構財務管理事項能夠實行統(tǒng)一化和標準化處理,能夠實行電子化的批量處理。
第四,企業(yè)總部有集中財務處理和控制的需求,對各個分支機構的管控能力較強。
六、結語
建設企業(yè)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是企業(yè)財務管理的一個重要創(chuàng)新行為,對于企業(yè)自身的發(fā)展來說意義重大。但其在開展過程中同樣面臨一些問題,企業(yè)必須站在大局的高度,為實現(xiàn)財務共享服務工作提供條件,逐步開展,試點推廣,并結合其他公司財務共享服務成功的案例,設計適合自己的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提高企業(yè)財務的辦事效率,使企業(yè)的財務管理真正實現(xiàn)從守護價值到創(chuàng)造價值的轉變。
(作者單位為聯(lián)通華盛通信有限公司)
[作者簡介:梁海濤(1983―),山東泰安人,本科,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
參考文獻
[1] 王婷婷,李振國.商業(yè)銀行互聯(lián)網金融門戶風險管理研究[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2).
[2] 張漫春,邢科.我國商業(yè)銀行風險管理的兩次數據革命[J].武漢金融,2015 (02).
[3] 高建峰,張志榮.大數據時代商業(yè)銀行風險管理優(yōu)化[J].上海金融,2014(08).
[4] 魏國雄.大數據與銀行風險管理[J].中國金融,2014(15).
[5] 劉丹.互聯(lián)網理財對商業(yè)銀行風險管理的挑戰(zhàn)及對策建議[J].金融縱橫,2014 (05).
[6] 梁慧.互聯(lián)網金融對傳統(tǒng)商業(yè)銀行風險管理的新挑戰(zhàn)與應對[J].統(tǒng)計與管理, 2014(01).
[7] 周繼述,王雪松.大數據助推銀行全面風險管理[J].中國金融,2013(14).
[8] 董艷,葛梁.經濟下行趨勢下銀行的風險管理研究[J].新經濟,2016(15).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選擇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某院住院治療的PCI患者128例患者均采用股動脈穿刺法,沒有出現(xiàn)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等嚴重并發(fā)癥。將這128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64例,男性48例,女性16例,最小的50歲,最大的83歲,平均年齡66.9歲;對照組64例,男性45例,女性19例,最小的51歲,最大的82歲,平均年齡67.5歲,兩組病人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之前要先做青霉素和碘過敏試驗。醫(yī)護人員要耐心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屬降解手術的目的、方法、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及需要配合的內容。進行手術治療之后,患者要在監(jiān)控病房內度過24小時的觀察期。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采用舒適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2.1術前護理
術前護理時,醫(yī)護人員要以患者為中心,結合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等進行個體化護理,耐心細致地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冠心病的有關知識,并借助宣傳手冊或者口頭向患者及其家屬宣傳心臟的生理功能,講解疾病的發(fā)病原因、發(fā)病機制以及治療方法,介紹手術的目的、意義、方法以及必要性,指導患者做好術前準備,并向患者介紹介入治療成功的例子,消除患者術前緊張、焦慮、抑郁的情緒,增加患者的信心,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對康復充滿信心。醫(yī)護人員要叮囑患者在手術前的5小時內進食、更衣并排空大小便,并對患者的血壓、脈搏、呼吸等進行記錄,建立靜脈通道,進入手術室之前要耐心疏導,排除患者的緊張隋緒。
1.2.2術中護理
患者進入到導管室之后,導管室的護士要對患者的情緒進行安撫,向其解釋手術的相關事宜,使患者放松心態(tài)。在手術過程中,醫(yī)護人員要全程陪伴,隨時詢問患者的癥狀,必要時給予安慰,并告知患者手術進展情況。
1.2.3術后護理
手術結束后,陪同的護士要用溫鹽水紗布擦拭患者皮膚上的消毒液和血跡,拔管之前,醫(yī)護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安慰,并與醫(yī)生配合,使用心電監(jiān)控患者的心率、血壓、意識的變化,如果患者出現(xiàn)面色蒼白、心率減慢、血壓下降等情況,應當及時給患者補液,增加血容量。手術之后,患者要由護士和醫(yī)生護送到監(jiān)護病房,心電監(jiān)護24小時,并測量患者的血壓、心率、呼吸、意識等。醫(yī)護人員要注意觀察患者穿刺部位敷料有無滲血、血腫的現(xiàn)象,觀察術肢足背動脈波動情況及皮膚色澤、溫度情況并記錄,囑咐患者多飲水。
1.2.4心理舒適護理
醫(yī)護人員要多與患者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了解其家庭關系、經濟情況等,盡可能幫助解決患者的實際困難,爭取有效的社會支持。
1.3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的數據統(tǒng)計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平均數±平方差)來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如果P
1.4觀察指標
在患者入院治療6個月之后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評分的內容包括角色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情緒功能、生活質量5個方面,評判時要統(tǒng)一標準進行評分并記錄,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健康狀態(tài)越好,生活質量越高。焦慮、抑郁情緒測評分別采用SAS和SDS來表示,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越重。
2結果
2.1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析觀察數據可以發(fā)現(xiàn),比較護理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角色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情緒功能、生活質量的評分,兩組之間的差異并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比較護理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角色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情緒功能、生活質量的評分,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2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護理前后SAS和SDS評分比較
分析觀察數據可以發(fā)現(xiàn),比較護理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兩組之間的差異并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比較護理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討論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28-0120-03
醫(yī)院是一個復雜的場所,在這樣一個緊張的環(huán)境中,護士的身心健康、工作態(tài)度甚至工作質量都會受到影響,加之社會地位、薪酬水平以及醫(yī)院之間劇烈的競爭等一系列因素導致護士的流失率和流動現(xiàn)象日趨增多。如何降低護士的離職率,擁有高質量的護士隊伍,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除合理配置有限的護理人力資源外,強化有效的激勵機制也至關重要,心理授權就是內在激勵之一,它是授權對象內心體驗的綜合體,反映個體對其角色的積極定位[1]。國外研究表明[2],心理授權水平與個體對組織的認同感有關,它不僅能增強個體對組織的認同感,而且對個體的離職率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因此,本研究擬通過橫斷面調查,了解河南省某三甲醫(yī)院護士心理授權水平及組織認同感狀況,并探討兩者之間的相關性,為進一步制定管理措施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采用方便取樣法,抽取河南省某三甲醫(yī)院護士。納入標準為注冊護士,在崗且在本單位工作≥1年;所有調查對象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
1.2 調查工具
1.2.1 護士一般情況調查表 該量表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包括調查對象的工作單位、科室、性別、年齡、婚姻、學歷、工作年限、工作職務、職稱和工作目的等。
1.2.2 心理授權量表 心理授權量表(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Questionnaire,PEQ)采用的是李超平等[3]于2006年翻譯修訂的,量表由12個條目、4個維度組成(自我效能、工作意義、自主性和工作影響),每個維度包含3個條目。李超平等對該量表進行文化調試,檢驗其4個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在0.72~0.86之間。近年來,國內研究者李秋潔等運用該量表對護士這一群體進行研究,也證明了其良好的信效度。每個條目應用Likerts 5級評分法,由“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條目的分值范圍為1~5分,維度的得分范圍為3~15分,量表的總得分范圍為12~60分,得分越高,表明個體心里授權水平越高。
1.2.3 組織認同感的測量 采用凌文輇教授等[4]在Meyer和Allen研究的基礎上,經過漢化、文化調試而編制的個體組織認同感量表,包含25個條目,5個維度,分別是情感承諾、規(guī)范承諾、理想承諾、經濟承諾和機會承諾。得分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以Likerts 5分制計分,分別給予1~5分,量表的總得分范圍為25~125分,分數越高,說明對組織的認同程度越高??偭勘淼腃ronbach’a系數為0.82,其中感情承諾為0.78,規(guī)范承諾為0.71,理想承諾為0.81,經濟承諾為0.72,機會承諾為0.74,目前己經在國內推廣應用。
1.3 資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嚴格根據納入標準,基于自愿同意的原則隨機選取調查對象。調查開始前,由研究者本人向調查對象解釋本次調查的目的和方法,并解釋填寫方法和注意事項,然后由調查者自行填寫,最后研究人員進行核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錄入SPSS17.0,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及Pearson相關性分析。
2 結果
本研究共發(fā)放調查問卷201份,回收有效問卷200份,有效回收率達99.5%。
2.1 一般資料
200例調查對象中,男9例(4.5%),女191例(95.5%);年齡30歲以下176例(88.0%),31~39歲22例(11.0%),40~49歲2例(1.0%);未婚121例(60.5%),已婚或其他79例(39.5%);工作年限5年以內157例(78.5%),6~10年27例(13.5%),11~19年14例(7.0%),20年以上2例(1.0%);學歷為中專18例(9.0%),大專102例(51.0%),研究生3例(1.5%);職稱為護士105例(52.5%),護師82例(41.0%),主管護師及以上13例(6.5%);正式在編36例(18.0%),聘用制164例(82.0%);工作目的為熱愛護理事業(yè)53例(26.5%),滿足家人需求26例(13.0%),滿足生存需求及其他85例(42.5%)。
2.2 護士的心理授權得分情況
本次調查護士心理授權總得分(43.36±7.55)分,處于中等水平,各維度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自我效能(12.12±1.76)分、工作意義(11.44±2.31)分、工作自主性(10.67±2.51)分、工作影響(9.13±2.79)分。
2.3 護士組織認同感得分情況
本次調查護士組織認同感總得分(88.13±11.99)分,各維度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規(guī)范承諾(19.18±2.90)分、理想承諾(18.24±3.49)分、情感承諾(17.93±3.65)分、經濟承諾(17.55±3.09)分、機會承諾(15.23±3.61)分。
2.4 護士心理授權水平與組織認同感的相關性分析
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護士的心理授權水平與組織認同感呈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r=0.674,P=0.0000.05。
3 討論
3.1 護士的心理授權水平較低
心理授權是從微觀角度出發(fā),關注個體對工作及自己在組織中角色的感知。本次調查護士心理授權總得分(43.36±7.55)分,處于中等水平。這一點受我國護理隊伍結構的影響,調查對象中88%的護士年齡在30歲以下,并且工作年限在5年以內占78.5%,這一點得到Spreitzer等[1]研究的支持,由于年齡和工作時間長短的原因,護士所體驗到的心理授權程度是有差異的。國內學者李秋潔等[5]和蘭佳慶等[6]的調查也證明了這一點。此外,本次調查中聘用制護士比例占82%,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護士整體的心理授權水平[7]。
本次調查護士心理授權處于中等水平,其中自我效能維度得分最高,其次是工作意義、自主性,而工作影響得分最低,與國內其他研究者的調查結果基本一致[5,6],這可能與我國統(tǒng)一的醫(yī)療背景有關。自我效能得分最高,說明護士對自己完成工作任務的技術和能力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夠完成職責范圍內的工作。工作意義得分反映了該醫(yī)院的工作活動與護士個人的價值體系較一致,能夠感知到工作的意義,說明護士對護理工作有一定的職業(yè)認同感,對工作持積極態(tài)度,并且能夠與醫(yī)院的發(fā)展規(guī)劃鏈接在一起。在工作自主性方面得分不高,說明大多數護士不能選擇如何開展工作,并對工作過程進行控制,工作缺乏創(chuàng)新[8],這可能與本次調查中年輕護士居多、資歷淺、臨床經驗相對不足有關。這就需要管理者對護士進行分層級培訓,提供更多的成長和發(fā)展機會,增加護士自主性,從而推動整個醫(yī)院的創(chuàng)新。工作影響是指護士關于自己能夠影響組織戰(zhàn)略、管理或者經營結果的信念,或對醫(yī)院的戰(zhàn)略、決策、管理或工作結果的影響程度,該維度得分最低,說明護士感覺自己對醫(yī)院和自己所在的科室的管理決策、發(fā)展前景等沒有影響力,進一步說明管理者在制定決策時并沒有使護士參與進來,這與我國權威式的衛(wèi)生管理體制和國情直接相關。盡管近年來護士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但是人們對護理工作的刻板印象尚未扭轉。因此,作為管理者應該重視年輕護士的心理授權狀況,給他們提供一些教育培訓、參與決策和分享信息的機會[9],從心理上提高他們對授權的體驗或認知,最大限度地挖掘他們的潛能以適應醫(yī)院的長遠發(fā)展。
3.2 護士的組織認同感現(xiàn)狀
組織認同感是反映護士對醫(yī)院的忠誠度和工作投入程度的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變量,直接影響護士的離職率和工作績效。本次調查護士的組織認同感總得分是(88.13±11.99)分,高于蘭佳慶等[6]的研究(82.38±9.79)分,這與本醫(yī)院特殊的管理制度和薪酬體制有關。其中規(guī)范承諾得分最高,說明護士普遍能夠以職業(yè)道德為準則,全身心投入工作,對工作有很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一點與國內其他學者的研究相一致。機會承諾得分最低,這與本次調查中護士多為聘用制護士、工作時間
3.3 護士心理授權水平與組織認同感呈正相關
由表1可見,本次調查護士的心理授權總體水平與組織認同感顯著相關(r=0.675,P
4 研究啟示
目前,醫(yī)護人員超負荷的工作量及緊張的醫(yī)患關系,給廣大醫(yī)護工作者帶來了恐懼、焦慮、職業(yè)懈怠等負性心理問題,使更多的管理者開始思考,組織如何管理員工,怎樣鼓勵積極的個人行為,才能增加他們的歸屬感,而不僅局限于職業(yè)防護。本研究給我們的啟示:首先需要優(yōu)化護理職業(yè)環(huán)境,制定授權管理體制,如建立信息分享平臺和信息反饋機制;此外管理者要著眼于增加護士積極的心理感知[10],與護士分享醫(yī)院發(fā)展規(guī)劃等管理信息,按需求對護士進行分層培訓,對新員工提供心理支持和培訓機會,從而促進員工的授權感、提高他們的工作績效,最終增強醫(yī)院的競爭力,提升為人民服務的質量。
【關鍵詞】冠心?。焕夏昊颊?;護理方法;注意事項
1心絞痛發(fā)作時自我護理方法
高齡患者在心絞痛突然發(fā)病的情況下,不要過度緊張,應該馬上臥床休息,舌下還要含1-2片的硝酸甘油,一般情況下在服藥后5min內能夠緩解,如果不能減輕病情,可以反復服藥2-3次,藥物可以在20-30min內發(fā)揮藥效。在醫(yī)院或條件具備的情況下,要立即高流量吸氧,囑咐患者要保持心情的放松。
2心理護理
心理不穩(wěn)定或情緒波動對冠心病患者來說是個不利因素,尤其是焦慮緊張心理更是不利于診斷、治療及護理工作,因此,對患者進行綜合性的心理干預意義重大,這樣不僅能夠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病情,還能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對臨床治療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都有促進作用[3]。該類患者大部分都是老年病人,患病后他們的性格都會變的異常,正常的生理功能也會衰退,還會出現(xiàn)很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因此,護士首先在態(tài)度上要和藹可親,不急不躁。另外,在生活上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溫暖患者的心,使患者心情舒暢,清除不良情緒,安心養(yǎng)病。往往醫(yī)務人員的一舉一動能起到藥物所起不到的作用。
3合理用藥的重要性
應該說對于冠心病患者,藥物治療時改善病情的根本的有效的手段,在臨床上不論用何種藥物都要堅持遵醫(yī)囑的原則。同時,作為護士還要熟知該病需要服用哪些藥物,及每味藥物的藥理作用特點及用藥的原則,了解每位藥物的毒副作用,確保在臨床上能夠做到科學合理用藥,以起到積極的治療作用。
由于患者的年齡都比較大,對用藥的方法不能很好地掌握,作為護士要反復地向患者介紹每種藥物的服用方法及用量。還要告訴患者一次不能服用太多的藥物,服藥時要保持正確的姿勢,用溫開水服藥,對刺激性的藥物可以將其溶解在水中或果汁中,以減弱其刺激性,利于服用。有的不易被吞下的藥物可以壓碎,服用時用水沖下。對不能正常吞咽的患者,要協(xié)助其張口,以保證藥物被吞服。不能用語言表達的患者,要仔細觀察患者的表情、動作,以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的要求?;颊叻盟幒?,要仔細觀察患者出現(xiàn)的各種異常表現(xiàn)。在患者日常的用藥中,盡量不隨意增加藥量,在服藥時最好有家屬陪伴,患者一旦發(fā)生氣促、心悸、頭痛、頭暈、眼花及胃腸道反應,要即刻返院治療,緊急情況下也可以通過電話向醫(yī)生咨詢。正常用完藥,要囑咐患者平臥休息片刻,用藥后的效果,可以通過電話聯(lián)系醫(yī)生反映情況。存在有慢性心功能不全者,在出院之后還要堅持服用地高辛,告訴患者一定要掌握好用藥的治療量和中毒量,既不能讓藥量不足,達不到治療的效果,也不能讓藥量過大,而引起中毒反應。教會患者或家屬測量脈搏的方法,要確保在每次服藥前脈搏要≥60次/min,當發(fā)現(xiàn)患者的病情有所加重,或出現(xiàn)頭暈、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時,要立即停藥,并及時來醫(yī)院就診。如出現(xiàn)惡心、嘔吐、頭暈或原有心臟病加重,應及時就診、及時停藥。
4對家屬進行指導
護士要了解家屬和患者之間的具體關系、關心程度及家庭的經濟收入情況,進而可以對患者家屬提出適當的要求。告訴患者家屬患者平時所需要服用的藥物,藥物的用法、用量及服藥后的毒副作用,在為患者輸液的過程中,可以告訴患者家屬協(xié)助監(jiān)視好藥液的滴速。對醫(yī)生給患者開的藥物放置上,告訴家屬要放在患者觸手可及的地方。告訴患者家屬在為患者服用藥物時要仔細查看藥物的有效期,不能用過期的藥物。對嚴重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要告訴家屬全方位地位患者提供幫助。
5飲食護理指導
在飲食給予患者細心的護理也是配合治療的一種手段,這樣可以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還有利于病情的康復??梢韵蚧颊咧v述一些有關飲食護理方面的科學知識,讓患者從思想上認識到飲食的重要性,自覺主動地接受飲食護理,并能主動地控制好飲食的量及結構,更講究飲食的方法,讓患者做到每天進餐4-5次,每次進餐達到6-7成飽。對于肥胖的患者,飲食護理指導更顯得意義重大,因為這種肥胖易引發(fā)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增加心臟的負擔,要通過飲食護理,使患者的體重、血壓等相關指標達到正常的水平,這有利于改善病情,也有利于預防遠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5.1強調多樣化飲食,在進食上要注意葷素搭配,偏于清淡,限制脂類物質的攝入,不能攝取過多的鹽,可以多食一些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及植物蛋白的食物,以保持營養(yǎng)上的均衡,盡量避免在飲食上的偏重或結構不合理的情況,還要避免暴飲暴食,不要飲咖啡、濃茶等飲料,以防止心率的加快,影響到病情。
5.2可進食適量的優(yōu)質蛋白食物,如各種瘦肉、魚類、蝦類、去脂奶類及其制品、蛋清等,還可增加植物蛋白的攝入,如豆類及其制品等。
5.3多食水果蔬菜,有條件的情況下盡量生吃。
5.4多食各類谷物,尤其是粗糧。多食菌、藻類食物,如香菇、木耳、海帶、紫菜等。
5.5少食或禁食動物脂肪,如肥肉、豬油、雞油、牛油等。少食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骨髓、魚子、蛋黃、鵪鶉蛋、魷魚等。少食糖、巧克力、水果罐頭等高熱量食物。
5.6忌煙酒,吸煙是冠心病患者最大的危險因素,它能引起心肌梗死導致患者發(fā)生猝死,煙草中的尼古丁還能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兒茶酚胺,升高血壓,加快心率,收縮冠狀動脈,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心肌梗死復發(fā)或使梗死范圍擴大,還能引發(fā)嚴重的并發(fā)癥,甚者導致猝死。有研究顯示,心肌梗死患者中有吸煙史或吸煙習慣者發(fā)生猝死或復發(fā)心肌梗死幾率是非吸煙患者的2-4倍[4]。因此,對該類患者要告訴他戒煙,要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徹底戒掉吸煙的壞習慣。
6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運動方式及注意事項
運動療法是冠心病患者較好的輔助治療方法,適當的運動量可以起到鍛煉心肌的作用,提高心輸出量,增強心肌對活動的適應性,還能擴張冠狀動脈,降低血壓,增加心肌的供血供養(yǎng),加速心臟自身的新陳代謝,降低膽固醇水平,預防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另外,運動還能夠加速分解脂肪,減少脂肪的堆積,減輕心臟的負擔,增強心肺功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整體素質。但對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來說,要注意做到適量運動,還要循序漸進,逐漸地增加運動強度。
參考文獻
[1]玲子,陳游英.現(xiàn)代護理學[M].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2:21.
[2]李銀雪,曲維香.在整體護理中如何進行病人教育[J].中華護理雜志,1999,34(1):53.
[3]張桂香,謝萍.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前后健康教育需求的研究[J].護理雜志,2003 ,20(6):41.
[4]刁葳菲,孫洪波.冠心病病人自我保健能力調查與健康教育[J].護士進修雜志,2002,17(4):318.
目的 探討手術室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實施心理干預的效果。方法 將130例擇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65例。對照組由病房護士提供常規(guī)的心理護理。實驗組除接受常規(guī)的心理護理外,術前由手術室護士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值、心率、血壓及對手術麻醉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結果 實驗組焦慮值、心率、血壓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對手術麻醉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也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手術室術前心理干預可緩解患者焦慮情緒,穩(wěn)定血壓和心率,提高患者對手術麻醉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手術室心理干預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心理護理。
【關鍵詞】 心理干預 ;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焦慮;手術室護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nursing before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Methods 130 cases of selective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2 groups: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65 cases in each; routine psychological nursing was given to all the cases in both groups by ward nurses while specific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nursing performed by nurses of operation room was added to cases in experiment group; the anxiety index, heart beat, blood pressure and the cognition on operation and anesthesia of the patients in the 2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anxiety index, heart beat and blood pressure of the patients in experiment group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hile their cognition on operation and anesthesia was much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s The specific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performed by nurses of operation room on patients before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is superior to the routine psychological nursing.
KEYWORD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laparoscopy cholecystectomy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一種新興的微創(chuàng)外科技術,具有手術時間短、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恢復快等優(yōu)點,現(xiàn)已逐步取代傳統(tǒng)的剖腹膽囊切除手術。手術和麻醉作為一種應激源,常導致患者產生焦慮恐懼等心理應激反應,甚至引起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一系列生理變化,影響手術麻醉的順利進行。心理干預是在心理學理論指導下有計劃、按步驟地對一定對象的心理活動、個性特征或心理問題施加影響,使之發(fā)生指向預期目標變化的過程[1]。為探討手術室術前心理干預對患者心理生理指標的影響,我科于2009年1月~2009年12月對符合條件的130例患者進行了臨床觀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 1 對象
選擇2009年1月~2009年12月符合條件的130例擇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130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5例,實驗組患者男30例,女35例,年齡22~66歲,平均年齡46.38±3.15歲。對照組患者男38例,女27例,年齡20歲~62歲,平均年齡46.08±3.95歲;本組患者均采用氣管插管全麻,既往無手術史和心血管疾患,兩組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病種等方面經統(tǒng)計學檢驗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心理干預方法及內容
1.2.1 對照組
病房護士術前一日遵醫(yī)囑行術前準備并告知手術時間、術前注意事項、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不適等,給與常規(guī)的心理護理。
1.2.2 實驗組
在病房常規(guī)心理護理的基礎上,術前一日手術室護士到病房訪視患者,根據患者心理特點有針對性進行心理干預。心理干預內容: 查閱病歷了解病情,自我介紹與患者溝通交流消除陌生感,向患者說明手術目的、方法、注意事項、麻醉方式、配合,同時發(fā)放手術室服務指南,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膽囊疾病與腹腔鏡手術相關知識,介紹手術室環(huán)境及主刀醫(yī)生的技術、手術設備的可靠性與先進性、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不適等,耐心解答病人及家屬的疑問,同時教授患者應用放松、深呼吸、咳嗽等情緒松弛方法,以對抗術前焦慮情緒。術日患者入室后, 陪伴患者并與之親切交談, 分散其注意力,撫摸患者的頭部并告知患者自己會一直陪伴在他的身邊直到手術結束,采用安慰性的語言穩(wěn)定患者的情緒,增加安全感與舒適感,使患者平靜地接受手術。
1. 3 觀察指標、方法及測量時間
1.3.1 心理指標
采用zung 焦慮狀態(tài)自評量表( SAS )測量兩組患者的焦慮值,總分超過40分有焦慮存在,分數越高焦慮程度越重[1]。測量時間為手術室護士術前到病房訪視患者前(干預前)和患者入手術室麻醉手術前(干預后)各1次。由患者自行或在手術室護士指導下采用提問方式進行。
1.3.2 生理指標
對患者血壓、心率進行測量。分別于2次心理測評之后進行,血壓和心率的測量分別采用臺式血壓計并設專人測量。
1.3.3 自制腹腔鏡膽囊手術相關知識問卷調查表,與焦慮量表同時發(fā)放,由患者自行填寫,回收率100%。
1.4 統(tǒng)計方法
使用SPSS 10. 0 統(tǒng)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 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 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焦慮值測量結果干預前兩組焦慮值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實驗組焦慮值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焦慮值的比較(略)注:*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心率測量結果
見表2。干預前實驗組和對照組血壓、心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實驗組血壓、心率明顯低于對照(P<0.05)。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心率測量結果比較(略)注:*干預前兩組間各項指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干預后兩組間各項指標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2. 3 兩組患者干預后對手術麻醉相關知識認知結果
實施手術室心理干預后,實驗組對手術麻醉相關知識認知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表3 兩組患者干預后對手術麻醉相關知識認知結果比較[n(略)]注:兩組間各項指標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3 討 論
3.1 手術和麻醉作為一種應激源,常使患者產生焦慮、恐懼等心理應激反應,應激源通過交感神經系統(tǒng)的作用,使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壓升高、心率加快[2],術前患者的心理應激反應隨著手術時間的臨近逐漸加劇[3]。從表1、2可以看出干預前兩組患者焦慮值、血壓、心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實驗組焦慮值、血壓、心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手術室心理干預能滿足患者對手術相關信息的心理需求,同時患者掌握了放松、深呼吸、咳嗽等情緒松弛訓練法,有效地緩解了患者的焦慮情緒,維持血壓心率穩(wěn)定,保證手術麻醉順利實施。對照組接受的心理護理內容有限,患者對手術麻醉相關知識未形成完整、準確、適度的認識,心理應激反應較大,引起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生理反應,產生應激綜合征[4]。
3. 2 本組患者均為初次手術,從表1可見術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從表3可見兩組患者對手術麻醉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具有顯著性差異,實驗組接受手術室心理干預后,對手術麻醉、手術設備、術后情況的認知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對手術及手術帶來的種種問題有正確的認識和充分的心理準備,能主動參與心理應激的調節(jié),以積極的心態(tài)接受手術。
3. 3 通過臨床實踐證明, 手術室心理干預在減輕患者術前焦慮情緒、維持血壓心率穩(wěn)定、提高患者對手術麻醉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方面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心理護理。同時使患者在圍手術期得到了連續(xù)、全面及人性化的護理,充分顯示出整體護理模式的先進性和科學性[5],進一步推動了手術室整體護理工作,全面提高了手術室護理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姜乾金.醫(yī)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85-88,117,183.
[2]邱麗琴,楊旭云,張研,等.術前護理訪視對擇期手術患者應激反應的臨場觀察[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06,3(6):28-29.
[3]英玉,李美清,馬育璇,等.綜合護理干預對腎移植手術患者焦慮影響的臨床效果研究[J].現(xiàn)代護理,2007,10(13):2660.
【關鍵詞】小兒癲癇;健康教育;護理;價值
本文選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間的分別應用常規(guī)護理和健康教育護理干預的癲癇患兒68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68例患兒均為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間的癲癇患兒,按照相關診斷標準,結合臨床癥狀及病史,經腦電圖檢查后均確診,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齡(2-14)歲,平均年齡(5.2±3.1)歲;按照患兒入院時間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每組各34例,對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進行分析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給予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健康護理干預,具體護理干預方法如下:(1)提高對疾病的認識。由于癲癇先兆癥狀不明顯,或者很短暫,發(fā)作程度多樣性,或者治療長期性,讓很大一部分癲癇患兒未能夠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如果患兒長時間服用抗癲癇藥物,會嚴重影響其智力發(fā)育。其次,應對患兒家屬耐心講解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患者講述疾病的相關知識,促使其了解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轉歸,疾病發(fā)作因素等,使其對癲癇病產生一個豐富而全面的認識。(2)安全護理:患兒癲癇發(fā)作時應將裹有紗布的壓舌板放好,以免患兒咬傷自己;按壓抽出肢體時不可用力,以免造成骨折、脫臼等損傷;實施專人守護,在床旁加護欄;盡可能地確?;純翰粏为毻獬觥#?)心理疏導:由于癲癇病反復多次發(fā)作可能會導致患兒腦細胞缺血缺氧、形成不可逆的腦損傷,進而造成患兒智力下降。同時,患兒心理還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很容易發(fā)生情緒波動、行為異常的情況。因此,在護理過程中,需要根據患兒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還要對其實施心理咨詢和干預,盡量消除患兒的恐懼、自卑心理,培養(yǎng)其樂觀的心態(tài),提高其治療信心。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2.1 兩組對疾病相關知識知曉程度比較
護理后兩組患兒家長對疾病認知、用藥方法、注意事項、疾病發(fā)作因素等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和患兒服藥依從性均有明顯提高,與護理前相比,差異顯著(P
2.2 兩組滿意度比較
干預組總滿意度達到100%,對照組總滿意度為88.24%,干預組護理后總滿意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
3 討論
癲癇為臨床多發(fā)病,疾病的病因復雜,目前的治療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臨床有效的護理干預是控制癲癇發(fā)作,保證治療效果的重要措施[1]。癲癇反復發(fā)作給患兒帶來極大的痛苦,同時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很容易產生自卑、焦慮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到疾病的有效控制,因此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應積極地對患兒實施健康教育,幫助患兒紓解消極心理,消除負性情緒;對提高癲癇患者治療依從性,改善患者臨床療效有著重要的作用[2]。同時,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正確指導患兒家長給患兒用藥,使其遵照醫(yī)生的要求科學用藥,以保持穩(wěn)定的血藥濃度,合理控制癲癇發(fā)作,不可隨意增減藥物,更不能隨便使用具有一定興奮功效的補腦藥物。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護理后兩組患兒家長對疾病認知、用藥方法、注意事項、疾病發(fā)作因素等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和患兒服藥依從性均有明顯提高,干預組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疾病相關知識了解程度及服藥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總之,對癲癇患兒應用健康教育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患兒家長滿意度及對疾病相關知識知曉程度,減少患兒癲癇發(fā)作次數,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 上消化道出血 健康教育 應用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16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2)01-0129-02
健康教育是臨床護理的重要措施,如何通過健康教育使患者的恢復達到最佳效果,是值得研究的問題。上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病,心理和社會因素也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其治療除藥物手段外,必要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也是重要途徑。我院自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次研究中,治療組患者對相關知識的掌握也證實了臨床護理路徑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健康教育中的良好效果,現(xiàn)做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于2009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治療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齡22~71歲,平均年齡42.1歲,均以黑便、嘔血入院,主要病因包括出血性胃炎、消化性潰瘍、門脈高壓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等。其中41例患者存在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飲食不規(guī)律等。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型等方面無明顯差異,臨床資料均完整,具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30例,不制定護理計劃,護理人員在日常護理過程中自由發(fā)揮,利用和患者接觸的機會進行自由教育,教育內容由護理人員自行決定;治療組30例,根據上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病機制、規(guī)律,制定健康教育護理路徑表(見表1),護理人員每天按照路徑表上的護理計劃和內容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向患者解釋臨床護理的意義,爭取其配合。護理結束后對比兩組患者對相關知識的了解、恢復情況和住院時間,總結護理經驗和效果。
1.3 評價方法。以下列項目為考核指標:①對相關知識的認識和掌握;②對治療的配合;③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④出院時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X2檢驗,計量資料以t檢驗,以P
2 結果
護理結束后,兩組患者的相關知識均有所提高,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患者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治療時也能積極配合,住院時間較短,差異明顯(見表2),具統(tǒng)計學意義。
3 討論
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見急性病之一,常以黑便、嘔血為特征,患者患病后大多焦慮不安,加重病情,因此在治療的同時進行健康教育,消除患者焦慮緊張是保證治療順利,促進患者康復的重要措施。臨床護理路徑具有針對性、計劃性和目的性,護理人員每天都須依據計劃對患者進行科學的指導,從而使患者在飲食、用藥和心理上加強科學性,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從而促進病情恢復。總而言之,臨床護理路徑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能有效提高護理效率和質量,促進患者康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石明蘭.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1(06):116-117
[2] 遲俊新,池慶麗,李繼紅.臨床護理路徑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護理中的應用[J].吉林醫(yī)學.2009(24):3221
[3] 李金蓮,陳齊鳳,林翠珍.臨床護理路徑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應用[J].現(xiàn)代醫(yī)院.2010(03):114-115
關鍵詞:外周靜脈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護理知識態(tài)度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1)002-061-03
目前經外周靜脈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是臨床常見的治療手術。其特點為過程簡單,操作安全,成功率高,疼痛性小。由于PICC是一種臨床介入性手術,可能在手術過程中或手術后出現(xiàn)導管引起的血管栓塞、阻塞等后遺癥但隨之而來,患者因置管發(fā)生感染的危險性也會增加。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的選擇和方法的使用
1.1.1 調查對象的選擇
本次調查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選取我市8家醫(yī)院22和科室163名從事PICC置管后護理工作的人員。收回完整調查問卷154份,回收率為94.5%。
1.1.2 調查問卷的制定和完善
本次調查調查問卷一共分為三部分,分別為基礎資料部分,相關知識調查部分和相關態(tài)度調查部分。
(1)基礎資料部分包括九項,分別為哦年齡,性別,職稱,等。
(2)調查問卷相關知識部分本部分是在查閱大量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考慮我市臨床PICC置管后日常護理的實際情況,本次調查問卷的相關知識部分Cronbach’a系數為0.753。
(3)調查問卷相關態(tài)度部分采用里克特五分級的評分標準,最高為5分,最低為1分。調查結束后計算得分。計算過程如下:得分=(原始得分/最高得分)*100。
1.1.3 數據分析與質量控制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包進行數據的分析與統(tǒng)計
1.2 結果
1.2.1 調查對象的基礎資料情況
本次調查選取我市8家醫(yī)院22各科室的PICC置管后日常護理人員154名作為研究對象,性別均為女性。調查對象基礎資料分布情況見表1。
1.2.2 護理人員PICC置管后護理相關知識得分分析
不同工作所在科室、PICC職業(yè)許可、學歷和目前職務臨床PICC置管后日常護理得分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
1.2.3 護理人員PICC置管后護理相關態(tài)度得分分析
不同工作所在年齡、護理工作年限、PICC職業(yè)許可、PICC相關培訓、和目前職務臨床PICC置管后日常護理得分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
1.2.4 調查問卷相關知識和態(tài)度回歸分析
將調查問卷分析中的有意義的因素納入方程,進行回歸分析??梢娪绊懪R床PICC置管后相關知識的因素為PICC許可、目前職務和學歷(P
1.2.5 調查問卷相關知識和態(tài)度相關分析
將調查問卷和相關知識得分情況進行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不存在相關性(P>0.05)。
2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