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啟發(fā)性的教學原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啟發(fā)性教學 主動性 靈活性 創(chuàng)造性
【中圖分類號】G6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3-0166-02
經過幾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我發(fā)現(xiàn)啟發(fā)性教學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如能靈活應用這一教學原則,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所謂啟發(fā)性教學就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突出重點,深入講解,同時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通過獨立思考,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
一、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目的性教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實踐證明:學生對學習目的的認識越明確,學習興趣就越高,注意力越集中,學習效果越好。對于一堂課的伊始--導入,我非常重視,因為導語往往寥寥數語便能引人入勝,甚至使整堂課都充滿生機,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tài),產生更高的求知欲。在教學《比尾巴》這一課時,我這樣導入:一年級學《狐貍和烏鴉》時,我們知道烏鴉是非常聰明的??墒墙裉?,這么聰明的烏鴉卻被狐貍給騙了,怎么回事呢?馬上引起了學生探索的欲望,還沒等我說"打開書",學生就已經嘩嘩地翻起來。當然,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導入,因文而異。"靜靜的深夜,群星在閃耀。老師的窗前,徹夜明亮,每當我輕輕走過您窗前,明亮的燈光照耀我心房……"深沉、悠揚的歌聲響起,學生們凝神屏息地聽著,慢慢被歌聲感染。我望著他們,用舒緩的語調說:"教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從事著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為了我們,不知疲倦的日夜操勞著,就讓我們一起為老師栽一株紫丁香,表達我們深深的敬意吧!"再板書課題《孔子拜師》。這樣美妙的歌聲和我動情的講述,叩響了學生的感情之弦,也為課文定下了感情基調。
二、教師要抓住重點、難點,"少而精",起到"點播"作用,給學生留下更多的思維空間和思考空間
《學記》指出:"道而弗牽,強而弗異,開而弗達。"即闡明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激勵學生,而不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或強迫、代替學生。《秋天的雨》是北師大版第五冊的課文,我在教學這課第一自然段的時候,首先讓學生自學質疑,結果有兩個學生的問題出乎我的意料,請看教學片段。
生:老師,第一句話說:"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怎樣的一把鑰匙呢?
師:誰能替他解決這個問題?(沒有一個舉手回答)
師: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是怎樣的顏料呢?
生:銀杏樹是黃色。
生:秋天的雨,藏著好聞的氣味,怎樣的氣味呢?
生:(搶說)像香香的梨一樣。
師:最后,秋天的雨,又成了什么樣呢?
生:金色的喇叭。
生:它告訴大家,冬天來啦。
生:(齊背)"……秋天的雨是一曲豐收的歌,是一首歡樂的歌……"
這兩個學生提出的問題,是不能用語言來直接表述的,而是需要領悟的知識。所以根據啟發(fā)性教學原則,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入手,學生自然而然地領悟、明白了。
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思維
因為學生的愿望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發(fā)生的,只有創(chuàng)設恰當的問題情境,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比如在學完寓言《狼和小羊》這一課后,我安排學生自由結合,給他們佩戴上狼和小羊的頭飾,讓他們進入角色進行表演。表演是孩子的天性,再者小動物的角色又很吸引他們。表演更是對課文內容的一種內化吸收,能讓學生進入真實的情境中去。表演完后,我隨即扮演一個記者,對眾多的"狼"和"小羊"進行采訪。請看片段:
師:請問狼先生們,你們在發(fā)現(xiàn)小羊后,心里想些什么?
生1:啊,多么嫩的小羊啊,我又可以美餐一頓了!
生2:這頓美味我吃定了!
生3:小羊啊小羊,今天無論如何你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了。
……
師:看來,不管哪只狼,都一心想吃掉小羊。作為小羊的同類,你們想些什么呢?
(扮演羊的學生發(fā)表看法)
生1:狼都是兇殘的。
生2:對狼是不能講道理的。
生3:以后再碰到狼,我們一定要趁早離開,不要和他爭辯。
還有一生說得更精彩。
生4:狼在一開始對小羊很兇,還找小羊的茬,我都能原諒。但后來卻把小羊給吃了,我怎么都不能原諒他了。我想對狼說:如果你們不改掉兇殘的本性,總有一天,你們也會遇到比自己更兇殘的動物,得到和小羊一樣的下場。
一、貫徹啟發(fā)性原則
有心理學家曾做實驗證明:思維不靈活的學生,寧可只聽教師的講解;而思維靈活敏捷的學生,則對于自己運用思考的學習最感興趣,并且長進比前一類學生更快。把這一結論反過來,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多提問題,并鼓勵學生多提問題,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問題的整個情境,分辨事物的概念和規(guī)律。那么,這樣的教學,就能夠使學生對學習的對象感興趣,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信心,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教學能夠激起并保持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能夠訓練學生的思維。
啟發(fā)性原則,作為思維訓練的原則,與它作為整個教學的原則,兩者并不矛盾。因為思維訓練雖然只是這個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但它與掌握知識密不可分,它貫穿在整個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方面,貫徹啟發(fā)性原則,可以說是思維訓練反過來對于整個教學的方式的規(guī)范和要求。這一原則不僅要貫徹在掌握知識中,也要貫徹在物理教學的其他內容中。
貫徹啟發(fā)性原則的關鍵,是要把握好教師指導的有無與多少。就教學中某一具體的問題,教師指導的有無或多少,必須兼顧學生主觀方面能力的強弱、已有知識的多少,以及客觀方面問題本身的難易等,做出綜合的選擇,這種選擇,以使學生經過努力能夠解決問題為合適。如果教師的指導過少,學生的學習就會遇到困難,其思維就會中斷,注意就會轉移,這顯然不符合啟發(fā)性原則;如果指導過多,往往發(fā)生教師對學生思維的包辦代替,學生的思維就得不到鍛煉,這同樣違背了啟發(fā)性原則,是注入式教學。只有兼顧學生主觀方面能力的強弱、知識準備情況,以及客觀方面所學內容的難易兩方面的情況,給學生以合適的、恰當的指導,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知識,并從中受到有效的思維訓練,這樣才符合啟發(fā)性原則。
二、按照扶放結合的原則處理教與學的關系
由于中學生的知識儲備有限,心理因素的發(fā)展不夠充分,這就決定了中學生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因而。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學習之間存在著一定矛盾,同時兩者又密不可分。教學中,扶與放兩者的配合是否協(xié)調統(tǒng)一,決定著掌握知識、訓練思維等目的能否同時達到。如果沒有扶,學生就無法克服學習中的有些困難,學習難有成效;但如果扶得過多,而忽視放,往往又會代替學生的思維,這樣的學習對學生來說等于沒有學習。教學中的扶,其意義不在它本身,更不是用它來取代放,扶的目的和意義都在于用它作為手段來促進放。
教學中只有遵循扶放結合的原則處理教與學的關系,才能把扶與放兩者統(tǒng)一起來,避免顧此失彼。就某一具體內容的教學而言,扶放結合即指教學中要做到既扶又放,并且隨著學生思路的發(fā)展把扶和放穿行,使兩者互相配合,保證學生既運用思考又不敢到困難,始終保持積極的思維活動,保持思路的連續(xù)性。這樣,才能把扶和放統(tǒng)一起來,做到通過扶促進放,而不是扶取代放,從而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受到有效的思維訓練。
三、從整體出發(fā)實施思維訓練
在物理教學中,對思維訓練有價值的因素包括在三個方面,物理知識、物理研究方法及基本思維方法。所謂把握訓練的整體性,就是指物理教學中的思維訓練應該全面落實在上述幾個方面,而不應該有任何一種偏廢或遺漏,否則,都會給思維發(fā)展造成損失。
換一個說法,把握物理教學中思維效率的整體性,就是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物理學科的“思維定勢”。這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基本訓練。什么是物理學科的“思維定勢”呢?筆者的體會,它就是人們在物理學科的學習實踐活動中對該學科所產生的一種感覺經驗。因此,要學好物理,就要首先對物理學科有所感知,在思想上建立起一種“思維定勢”,然后才能從所知的大量材料中去抽象、歸納,找出其中的一些帶規(guī)律性的理論認識。能夠做到這些,物理學科的學習實踐活動就會進入一種自動化反應的境界。不論是處理物理問題,還是解題答卷,都能輕松愉快,而且效率和準確率極高。如果沒有這樣的“思維定勢”,學生往往處在被架空的物理知識里,當然感覺枯燥乏味,其效果也可想而知。
關鍵詞:準確;生動;通俗;啟發(fā)性;語言藝術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思維的載體,也是人們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蘇霍姆斯基曾經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知識的傳授、思想的引導、認識的提高、能力的培養(yǎng)、情感的升華,都要通過教師的語言來實現(xiàn),準確、規(guī)范、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富于啟發(fā)性的教學語言,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課堂語言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工具,這就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師要在課堂教學的語言錘煉上多下功夫。筆者認為要把初中思想品德課講活、講透、講精彩,教師的教學語言應體現(xiàn)如下要求:
一、語言要準確、規(guī)范
準確規(guī)范是教學語言科學性的要求。語言的準確是指表達內容要準確、用詞要準確;語言的規(guī)范則是指表達清楚、層次分明、合乎語法、沒有語病以及不用方言而用普通話教學。在講授中,教師應始終注意語言準確,體現(xiàn)思想品德課高度的科學性和嚴密的邏輯性要求。八年級思想品德教學中,對法律概念的表達一定要嚴肅,不容有半點隨意和馬虎,若用詞不當就會面目全非。例如:我國政府對香港于1997年“恢復行使”不能講成“開始行使”;“香港、澳門是特別行政區(qū)”不能理解成“香港、澳門是特區(qū)”;刑事處罰中的“罰金”不能理解成“罰款”等。九年級教材我國公民的政治權利教學中,對公民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限定條件是“凡年滿十八歲的中國公民一律平等的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這里的“公民”就不能與“人民”混為一談。教學語言準確規(guī)范,還要求教師在講解時要層次清楚,條理分明,對教材的每一個概念、原理、觀點的論證、推導都要理由充分,合乎邏輯的引出必然結論,做到言之有理。教師的語言既是傳道授業(yè)的工具,又能直接影響學生的語言實踐。準確而規(guī)范的語言對學生起著示范作用,能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師從語言到用語、到講解都要努力做到規(guī)范。
二、語言要生動、形象
依據新課程標準,為突出新課改理念,初中思想品德課教材,從內容到形式都作了大量的改革,通俗易懂、事理相融、圖文并茂,貼近生活。要使教材中的書面語言變成口頭語言,使躺著的文字站起來、豐滿起來,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生動、形象。語言的生動,要求語言新鮮活潑,富有情趣,能吸引人,不枯燥無味,呆板無力;語言的形象,是說表達的情景要讓具體形象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生動、形象的語言極具感染力,很容易使學生的情感同教師的講授交融起來,形成共鳴效應。
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選用典型材料,引用生動事例可增強語言的生動、形象。例如:在講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內容時,可舉出原北京市市長、市委書記、原江西省副省長,省人大代表等雖身居要職,但違反法律同樣受到法律懲處的事例,來加深學生對公民平等權重要性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教學語言的生動、形象離不開教師真摯的情感,收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效果。
三、語言要通俗、易懂
初中思想品德課概念較多,有的比較抽象,如果教師的語言艱深晦澀,更會增加學生理解的難度,因此教師講授的語言要通俗、易懂。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解中盡可能多用口語,少用書面語??谡Z靈活,允許必要的重復,學生聽起來輕松省勁,教師要用淺顯、貼切的詞語講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例如:理解“言論自由”可以表達為“公民有通過語言表達意思的自由”,還可以表達為“公民有說話的自由”,但顯然后者的表述比前者的表述更通俗,更容易使學生理解。
四、語言要富有啟發(fā)性
教師的講解必須具有啟發(fā)性,這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貫徹啟發(fā)性原則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一大趨勢,啟發(fā)的關鍵在于教師通過各種手段和途徑,啟發(fā)學生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學生固然應掌握現(xiàn)成的基本概念、觀點,應該知道“是什么”和“這么做”,但如果學生只知道寫,他們還是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教師的主要責任應在于培養(yǎng)他們主動發(fā)現(xiàn)、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合作學習的意識,即不但使他們知道“是什么”和“這么做”,更要使他們知道“為什么”和“怎么辦”。因此,教師在講解時要積極挖掘教材內容中的啟發(fā)性因素,及時提出富有啟發(fā)性、能夠誘發(fā)學生探求知識欲望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培養(yǎng)他們自主、探究、合作、愉快接收知識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
五、要恰當運用體態(tài)語言
關鍵詞: 過渡語 課堂效能 英語教學活動
過渡語就是課堂中各任務板塊之間的銜接語,也是各任務板塊之間的連接紐帶。魏書生說:“好的過渡語像磁鐵,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币虼耍O計“精”“準”的過渡語非常重要,我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認真?zhèn)湔n,設計精準的過渡語
在教學預設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盡可能多地把學生考慮在內,讓學生成為教學主體,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教師的過渡語不但要清晰、規(guī)范,而且要有激情、有感染力,感動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
記得一次聽課,某教師課上得比較成功,但美中不足的是他的過渡語出現(xiàn)了幾個賓語從句的錯誤,如:Can you tell me what is it?I want to know do you like it?的確,在上課過程中我也經常犯這樣的錯誤。如果學生長期聽這樣的句子,他們肯定就會犯同樣的錯誤。因而,學生只有在長期準確語言的熏陶下,才會變得敢說,會說,說得準確。
二、運用教學機智,設計具有啟發(fā)性的過渡語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學生“憤”、“悱”之際正是引導學生探究的最佳時機,有了探究,就有了尋求答案的內需動力,唯有如此,新知導入才能找準最佳的切入點。因此,要運用啟發(fā)性原則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的探求欲。教師的過渡語要讓學生有所思,并思有所得,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從不同角度和側面思考問題的能力。
例:教學《牛津小學英語》6B Unit 5 The seasons第一課時,為了鋪墊語篇,進行了如下啟發(fā)性對話:
T:What day is it today?
S1:It’s ...
T:What date is it today?
S2:It’s ...
T: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S3:It’s sunny and windy.
T:In Sihong,it is usually sunny and windy.Many flowers are open.So in Sihong spring is ...
Ss:Beautiful.
T:I like spring best.Do you like spring?
S4:Yes,I do.
T: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ummer in Sihong?
S5:It’s very hot.Sometimes rainy.
T:Indeed.But the crops like the hot weather and they can grow quickly.Do you like swimming in summer?
S6:No,I don’t.I like eating ice-creams.
T:Oh,many students like eating ice-creams.But don’t eat too many.Because it’s not good for your health.You may drink much water in summer.
Ss:OK.
T: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autumn?
S7:It’s sunny.Sometimes cloudy.
S8:Sometime hot,sometimes cool.
T:Great.We usually go camping in the countryside.And what else?
S9:We often go fishing.
S10:We can walk in the mountains.
T:Wonderful!
...
T:In Sihong,different weather in different seasons.Maybe in New York,there are different weathers from Sihong.Let’s listen.
這樣有啟發(fā)性的過渡語,可以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闡述本地的四季天氣,并激發(fā)對紐約天氣的興趣,把本地四季天氣作為教學資源,對語篇的閱讀進行了很好的鋪墊,一舉多得。
三、設計循序漸進性的過渡語
循序漸進性原則尊重了學生的記憶規(guī)律,也體現(xiàn)老師掌控新舊知識的能力。古人云:溫故而知新。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板塊與板塊之間的“平穩(wěn)過渡”。
啟發(fā)式教學,強調的是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統(tǒng)一,教師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獨立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為了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應善于運用啟發(fā)性的教學語言,讓學生在教師富有啟發(fā)性和誘導性語言的作用下,始終處于緊張而積極的思考狀態(tài),從而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用當前熱點問題為引子,以學生所聞所見為例子充實教學內容,以啟發(fā)的形式引導學生暢所欲言,調節(jié)學生情緒,創(chuàng)造輕松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樂學”、“好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同時結合教學內容,利用現(xiàn)實中的小案例進行分析,從而將抽象、枯燥的理論說教變得有趣有味,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案例教學內容的選擇,應遵循實用性、典型性、針對性、理論性、借鑒性的原則,將復雜的理論內容簡單化。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具有啟發(fā)性。教師的教育、教學不是一種單向的簡單傳授和灌輸,而是通過富有啟迪、暗示、點撥、引導性的教學語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產生內在的自我學習要求與愿望,產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教學語言的啟發(fā)性,還要求通過特定的教學方法和語言表達形式,把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觀性結合起來,重在啟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教師還要善于誘導學生質疑問難,多為學生制造懸念和設置問題的情境。教師要善于通過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等思維方式,用歸納、演繹的邏輯思維方法去推導知識,保證學生準確地理解知識。
二、教學語言的精練性
語言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之一,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其中語言精練是提高課堂效益的關鍵,不論你準備了多么好的教具,采用了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如果語言不精練,表達不清楚,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備課時還要考慮自己的教學語言。語言精練,是不是少講幾句就叫語言精練呢?不是。語言精練是指措詞精當,言簡意賅,干凈利索,語句長短適中,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對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問題應講明、講透,避免較多的“題外話”破壞了教學語言的連貫和流暢,浪費課堂的教學時間。那么精練的語言是從哪里來的呢?是從認真?zhèn)湔n、深鉆教材中得來的。精練的語言是教師上好課、教好學的前提條件,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向課堂時間要效率的重要保障。只有這樣,才能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更多的相互討論和雙邊活動,進而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三、教學語言的通俗性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后作業(yè)設計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16)32-0032
數學課后作業(yè)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和創(chuàng)造才能,是整個數學教學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設計初中數學課后作業(yè)時,我們要考慮對各章節(jié)的重難點知識進行有效鞏固與反饋,著眼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遵循循序漸進、精選精練的原則,使數學課后作業(yè)設計得到最優(yōu)化,具體來說,我們要確保數學課后作業(yè)的有效性,在設計時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整合綜合性習題。著力鞏固知識體系
在設計數學課后作業(yè)時,要將各章節(jié)知識準確地進行歸類,形成整體知識體系,并針對各組、各類不同知識精選綜合性習題,讓學生通過訓練來理解、鞏固數學基本概念、公式、定理,掌握解題基本技能,綜合性習題指的是能全面涵括教材知識點的練習題,“基礎、容易、全面、重要”是這類練習題的特點,掌握好這類習題,能有效引導學生鞏固教材知識,同時也為突破難點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突出⒎⑿韻疤狻C魅誹逑炙嘉訓練
啟發(fā)性習題是指針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利用學生容易感興趣或容易引發(fā)思維的話題作為情境進行設計的一類題目,“綜合、靈活、開放”是這類習題的特點,在啟發(fā)性習題的設計中,我們要注重核心知識的變式運用,努力拓展學生的思維探究空間,讓學生在訓練中真正學會融會貫通,避免思維固化。
例如,在學生學完相似三角形的有關知識后,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yè)時,可在其中設置“證明相似三角形”的啟發(fā)性習題,先讓學生根據相似三角形的定義,從“對應角”和“對應邊”兩個角度設計證明題,然后再從“在三角形中添加輔助線”的角度設計證明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總結證明相似三角形的常用方法,這樣,相似三角形的核心知識在課后作業(yè)設計中得以充分體現(xiàn),又如,學生在學完二次函數后,我們可利用營銷情境,從“建立函數模型”“利用配方法求最值”“根據二次函數的增減性求最值”等角度設計一道極具啟發(fā)性的二次函數綜合運用題,將二次函數的核心知識盡數涵括其中,通過這種啟發(fā)性習題的練習,既使學生牢固掌握數學核心知識,又使學生的解題思維得到充分啟發(fā),并且使學生學會了對數學習題進行歸納總結,學生以后再遇到類似的習題就會感到非常熟悉,從而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三、精選適應性習題。尊重個體差異
由于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不同,因此我們設計課后作業(yè)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精選適合各層次學生的適應性習題,讓優(yōu)等生在練習中能夠綜合、靈活運用各項數學公式和定理,中等生在練習中能夠掌握基本解題技能,學困生在練習中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并彌補自己的知識短板,這樣,不同層次學生通過對適應性習題的訓練,知識基礎、能力水平都得到相應的提高,適應性習題的核心是與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相適應,與學困生知識能力水平相適應的應是一些基礎性習題,與中等生相適應的應是一些具有啟發(fā)性的習題,與優(yōu)等生相適應的應是一些具有探索性的習題,因此,一份優(yōu)秀的數學課后作業(yè)應具備能夠代表各層次學生在學習中體現(xiàn)的代表性問題,使不同層次學生通過完成作業(yè)都能感受到收獲的喜悅和成功的快樂。
關鍵詞:新課程 高中語文教學 板書設計
教學是一門學問很深的藝術,理想的教學能給學生美好的享受。其中板書設計在課堂教學藝術中占用舉足輕重的作用。板書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配合語言、媒體等,運用文字、符號、圖表向學生傳播信息的教學行為方式。優(yōu)秀的板書應該具備概括性、條理性、啟發(fā)性和生動性,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心靈,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使得課堂教學到達理想的教學效果。
1.板書設計的原則
設計高中語文板書,既要反映語文教學內容的特點及其內在聯(lián)系,突出重點,又要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消化知識,因此,應注意以下幾點設計原則。
(1)概括性。板書內容應當準確無誤地表達教材的原意,即集中寫出那些最能體現(xiàn)教學目的、突出教學重點的內容,力求文字簡明,要言不煩,好懂易記,不至于成為師生的負擔。
(2)條理性。板書的結構既應符合課文中作者思路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又應符合課堂上教學進程發(fā)展的內在邏輯,還應符合學生認識課文內容的思維發(fā)展的內在邏輯。語文教師通過清晰的思路,用板書的形式,將課文中深刻的思想內涵、復雜的感情意蘊、多變的結構框架、精妙的語言表達,深入淺出、化繁為簡、由遠及近、從難到易地體現(xiàn)出來,做到綱目分明,脈絡清楚,一目了然。學生通過板書能直觀地把握課文重點,明確學習目標,減少學習過程的盲目性。
(3)啟發(fā)性。好的語文板書就像交給學生的金鑰匙,幫助學生用它去打開所學課文的大門,自己去體驗、領悟,去發(fā)現(xiàn)知識、掌握知識。教師應該合理布局課文各知識點,使之在整個板書結構中占有恰當的位置,讓各知識點呈層次性。因此,板書內容應當具有啟發(fā)性,能夠促使學生引起聯(lián)想和想象,加深理解和記憶。
2.板書設計的方法
板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要真正發(fā)揮好板書的作用,需要注意板書設計的方法。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試總結如下:
(1)板書內容方面:板書的內容應是一堂語文課教學內容的核心。它既包含一堂課的框架結構,也需體現(xiàn)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點。因此,教師在板書設計時應注意:
1.抓住重點。板書內容必須是課堂內容的精華,它必須體現(xiàn)出教學的目的、教學的重點、難點。板書就是一堂課的關鍵詞,通過它讓學生迅速領會課堂內容。因此,教師的板書設計必須深入教材,認真研究,務必抓到重點。
2.力求簡潔。根據板書的簡約性原則,語文教學的板書應力求簡潔。這就要求教師在板書設計時,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高度概括,力求做到語言簡潔,言簡意賅。板書語言,力求字字千鈞,畫龍點睛。
3.條理系統(tǒng)。板書內容,要按一定的層次和順序組織起來。條理的板書,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系統(tǒng)的內容,便于學生建立起自己的記憶網絡,提高記憶的效率。
(2)板書形式方面:優(yōu)美的板書形式不僅有利于知識的傳授,也能成為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陣地。因此,教師在板書時應注意:
便于運用教學中,教學內容不同板書內容也不同。為方便板書,教師在板書時可把黑板分為主版和副版兩部分。主版部分內容相對固定,體現(xiàn)板書內容的核心;副版部分可根據教學需要靈活使用。
布局合理板書設計要注意構圖美。合理的結構布局,是板書藝術的重要內容。教學內容要主次分明,條理清晰;板書的主板、副板搭配得當;構圖上下左右邊距合理,大小勻稱,協(xié)調美觀。
書寫優(yōu)美教師的板書應力求書寫正確、工整、美觀。工整的書寫、優(yōu)美的字體和變化的字型,都能激發(fā)起學生的美感,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色彩映襯根據板書設計的形象性原則,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的具體情況,充分利用注意的選擇性原理,在板書時使用不同的色彩,加強學生對板書的注意力,提高板書的利用效率。
一、多媒體輔助數學教學的原則
1.啟發(fā)性原則。 數學科學的最大特點是集嚴密性、邏輯性、應用性于一身,而這也正是數學被公認為"難"的地方,因此多媒體輔助教學應力求促進學生對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嚴謹的數學證明的有效認知。使用多媒體技術不能追求表面的生動、界面的漂亮,而應注重啟發(fā)性,讓學生有思考的欲望。有些內容過去單憑教師的"說",學生不好理解,現(xiàn)在多媒體能幫助教師"說話",抽象和直觀有機結合起來,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啟發(fā)性是數學教學的靈魂,在多媒體輔技術的支持下設計出了比傳統(tǒng)教學更富于啟發(fā)性的教學。
2.針對性原則。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師只能用統(tǒng)一的節(jié)奏,同樣的策略,面對全班學生,更多地只能考慮共性,難于照顧個性。而每個學生原有的基礎知識與經驗不同、思維有快有慢,教師在課堂上不可能做到針對每一個學生。多媒體輔助教學情況有了一些變化,學生一人一機利用教學軟件學習,他們可以利用鍵盤或鼠標控制學習節(jié)奏,還能通過菜單選擇他們需要的內容或幫助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多媒體輔助教學要有針對性,就要設想電腦在和學生面對面地交談,學生看到電腦的每一屏他可能怎么想,下一步屏幕上又該顯示怎樣的具有啟發(fā)性的文字或圖像。
3.主體性原則。學生是認知活動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傳統(tǒng)教學強調學生為主體,而現(xiàn)實依然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處在一種被動的地位。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改變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方式,借助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數學學習情境,讓學生參與到數學的活動中,甚至是自做課件,可以更好地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更好地促進認知。把多媒體技術作為一個認知數學的工具與環(huán)境,應能改善學生的數學活動,給學生的參與開辟更為廣闊的空間,以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由原來被動聽講的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臃e極的參與者,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多媒體技術與傳統(tǒng)教學的融合
多媒體技術與傳統(tǒng)教學的融合,主要是數學軟件、數學課件等在教學中的運用。多媒體技術怎樣融入傳統(tǒng)教學中的呢?
1.充當電子黑板,提高教學效率。數學理論性強,它是許多實際背景的高度抽象,邏輯推理十分嚴謹。對這些理論性強,思維難度大的內容,則宜采用傳統(tǒng)教學,多媒體技術不宜融入過多。比較難的定理只能用粉筆在黑板上一步一步的推理,才有利于師生思維同步。教師一句話能說明白的就不必用演示,需要訓練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就不要馬上展示一個直觀的畫面,需要讓學生動手計算畫圖時就不要融入多媒體技術。對于有些信息量大、內容較多的章節(jié),可利用多媒體的"電子黑板"功能。如把講課內容設計成模塊結構:概念產生的背景,內在聯(lián)系,實際應用,歸納總結等制作成"電子教案",并在某些模塊中通過超級鏈接播放一些教材上沒有的內容,開闊學生的眼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這樣不僅省去了課堂上板書的時間,而且增加了教學信息量,使課堂教學更加緊湊和有效。
2.模擬仿真形象,化結果為過程。 數學軟件如mathematica,matlab等,功能非常強大,基本上可以完成從小學到大學所有的數學問題。數學軟件給數學形象化提高了有力工具。例如傳統(tǒng)教學說不清、道不明的概念,借助多媒體動態(tài)仿真形象能幫助學生度過這一難關。又如數學中有大量的空間圖形,傳統(tǒng)教學中臨時畫圖就比較難以處理。若圖畫的太少,則可能看不出問題的實質;若畫的太多,不僅時間不允許,而且會使學生不耐煩,影響學生的思維;若事先在小黑板上畫好,則無法引導學生探索結論的形成過程。而在計算機上用可以輕易的解決這個問題。而利用計算機上數學軟件我們只需一兩分鐘就能畫出動態(tài)仿真的圖形:動態(tài)的三維坐標、特殊的二次曲面、空間中的立體等。還可以用畫面反復閃爍引起學生的注意,運用隱去一部分不相關的內容來突出主體內容,用畫面的迭加和分解來揭示某個結論形成的過程,過去許多用口頭用語言難以講清楚的概念,現(xiàn)在一看圖形就完全明白了。
3.模擬數學實驗,體驗數學發(fā)現(xiàn)。對于某些數學問題的探究,可以模擬數學實驗。傳統(tǒng)的研究或學習數學的方法大多數是沿著"定義--假設--定理--證明--推論"的道路進行的。模擬數學實驗則采用:教師提出問題和思路、學生上機實驗仿真和模擬、教師小結和講評等步驟。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參與解決理論和實際問題的全過程,通過自己動手選擇方法、借助數學軟件、計算結果、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原因等環(huán)節(jié),來體會數學分析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這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數學的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模擬數學實驗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即數學建模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應用計算機進行科學計算的能力,包括數值計算、符號演變以及機器證明等,要求能給出圖形或數據結果。模擬數學實驗可以讓學生換個角度來學習數學,以學生動手為主,使學生以更直觀、更真切的方式感受課堂上聽起來枯燥玄妙的數學理論和數學原理,對實驗內容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是加強實踐性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案例教學是指教師本著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的原則,依據教學目標的要求,針對教學內容,選擇符合主題的案例,通過對案例的閱讀、理解、分析,將學生引入一個特定的真實情境中,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雙向和多向交流互動,積極參與,促使學生充分理解教學內容,達成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形式。案例教學的優(yōu)點主要表現(xiàn)在:它能夠緊抓教學目標,密切聯(lián)系教學內容,針對學生具備的知識經驗能力組織案例教學,通過引導學生共同參與對典型案例的討論、理解、分析,最終達成共識。引導學生掌握某一理論的原理或基本概念,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教師在選擇和使用案例時,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案例的選擇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1.案例選擇要有典型性。這是案例教學的關鍵所在。典型的案例反映社會生活的普遍問題,讓大家產生共鳴,增強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教師要在諸多案例中進行推敲、篩選,案例要符合本課主題,典型、有代表性。
2.案例選擇要貼近生活,增加趣味性。案例選擇要來自于學生的生活,符合其年齡特點。在涉及具體的法律觀點時,可以列舉一些學生身邊的有趣的事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理解生硬的條條框框。讓學生感覺法律就在我們身邊,法律的作用無處不在。
3.案例的選擇要具有啟發(fā)性。教師在案例選擇時要遵循啟發(fā)性原則,案例選擇時所反映的問題不是簡單的是非性問題,而是通過對事例的分析,明白其中蘊含的法理。教師要通過層層問題的設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過程。這樣得出來的結論才是最有說服力的,這樣的學習過程才能達到知識、能力、情感與價值觀的統(tǒng)一。
二、案例的使用要講究方法和策略
1.要圍繞案例設計富有啟發(fā)性和指向性的問題,通過對問題的探究和思考,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達到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問題的設計要緊扣主題,有一定的層次和梯度。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有利于學生對觀點的整體把握和理解,有助于學習目標的最終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