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數學教學輔導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小學數學 數學思想 數學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學習的精髓不在于數學知識,而在于數學學習中所包含的數學思想;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在于讓孩子們掌握多少數學知識,而在于提高孩子們運用數學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課堂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如何培養(yǎng)孩子們的數學思想上。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挖掘教科書中的數學思想,采取多種方法對孩子們進行數學思想的滲透,并逐步提高孩子們的數學思維能力。
一、小學數學思想方法內涵
數學思想方法是指孩子們在學習具體數學內容和對其認知過程中總結概括出來的學習方法和理性認識,它是孩子們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的指導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向孩子們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并使孩子們領悟到學習的真諦,懂得學習數學的意義,學會用數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并把三維目標有機結合起來,還要注意情感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正是小學數學教育教學改革所強調的。
二、小學階段如何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由于孩子們認知能力不強,因此我們只能將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落實到課外教學輔導中,并且對一些數學思想方法不應該要求過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主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有化歸思想方法、符號思想方法、類比思想方法、分類思想方法和數形結合方法這五種。這些數學思想方法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和他們的實際生活,易于他們理解和掌握。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有效的思想方法能夠很好地分析、處理和解決數學問題,掌握這些思想方法能夠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小學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小學階段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途徑
1.通過小結和復習及時概括數學思想方法。
因為同一內容可以表現(xiàn)為多種數學思想方法,而同一數學思想方法又可以體現(xiàn)在很多不同的知識點里,所以在單元小結時要對數學思想方法進行有效的整理和概括。例如,在講分數應用題時,我們在小結中可概括性地向孩子們指出分數應用題實質是對應思想,找準相應的數量關系,然后通過數量關系解決問題。
2.培養(yǎng)積極提問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培養(yǎng)孩子們提問質疑的能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給孩子們留下充足的思考時間和空間,鼓勵孩子們用批判的眼光看問題,我們要鼓勵孩子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多用批判的眼光觀察和分析問題。另外,還要培養(yǎng)孩子們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對應用原有知識不能解釋的老問題,可以引申出新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可以延伸出新問題等,培養(yǎng)孩子們從多個角度分析和考慮問題,訓練孩子們良好的思維方式,使他們的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3.教學中注意數形結合。
數與形是社會生活中客觀事物的反映,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兩類基本對象。在小學數學中的“數”主要指自然數、小數和分數,屬于抽象思維,是孩子們左腦思維的產物。而“形“主要指三角形、四邊形、圓等幾何圖形,屬于形象思維,是孩子們右腦思維的產物,數形結合使孩子們充分運用左、右兩腦的思維功能,彼此補充調動,全面、協(xié)調、有效地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數形結合的實質就是通過數與形的有效轉化,把抽象的數量關系和學習方法,轉化為形象具體的幾何圖形,從圖形的結構體現(xiàn)數量之間存在的內在關系,解決有關數量的數學問題或者是把一些幾何圖形的問題用數量或方程加以表示,進而研究相關圖形的性質和特征。在數學學習中,數量關系通過圖形展示,能夠使那些抽象的數學概念和關系直觀化、形象化,有利于探究解題的新方法;而有些幾何圖形的問題轉化為數量關系問題,又能獲得嚴謹的論證,這就是以數輔形。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有效運用數形結合思想,不僅有利于孩子們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提供更有效的解決方法,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們數學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孩子們自覺地檢查自己的數學思維,反思自己學習過程,及時總結經驗教訓等。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對數學思想方法有科學有效的認識,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由量的積累上升到質的飛躍。
4.問題解決教學過程中,著重體現(xiàn)數學思想方法。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 含義 特點 實施
一、探究性學習的含義
探究性學習是這樣的一種學習和教學方式。它注重培養(yǎng)培養(yǎng)人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從學習程序看,探究性學習能培養(yǎng)學生收集、綜合、分析和運用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他們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從學習內容看,探究性學習使學生能根據自身的興趣,自主選擇內容,進行個性化的探究活動,這有利于他們差異發(fā)展,培養(yǎng)個性特長;從學習資源看,探究性學習把學生的學習生活、社會實踐和個人經驗都納入其中,這有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的人格發(fā)展奠定好基礎。因此,可以說實施探究性學習是推進素質教育,應對知識經濟挑戰(zhàn)的必由之路。
二、探究性學習的特點
(一)開放性
探究性學習的目標在于:第一,發(fā)展學生的能力,包括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制定計劃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培養(yǎng)學生主動積極、科學嚴密、不折不撓的態(tài)度;第三,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第四,獲得關于社會的、自然的、生活的綜合知識,而不僅僅是學科知識。這些目標是一個整體,通過長期的潛移默化而逐步形成;不能把它們割裂開來說第一學期要形成提出問題能力,第二學期要形成制定計劃能力……這些目標也沒有像知識目標那樣明確具體的要求和水平,不應該硬性規(guī)定到了哪個年級學生必須掌握什么或達到什么水平。探究性學習的目標應該是很靈活的,可以因地因人而異。
探究性學習在內容上是開放的。不應把學習內容限制在某些方面,只要學生想到而且力所能及的,都可以成為探究的內容。通過探究性學習,希望學生獲得一種關于社會的、自然的、生活的綜合知識,而不僅僅是學科知識。這是因為今天學生所面對的許多問題,都是綜合性問題。解決這些綜合性問題,所需要的知識遠遠超出某一學科的范圍。在探究過程中,不論是關于生活的、社會的、還是自然的知識,只要需要就應該用上。因此,就需要的知識而言,探究性學習是開放性的。
探究性學習的開放性要求教師不要因為學生提出的課題“不夠深刻”或“不夠水平”而去干涉他們。探究性學習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問題意識即一種懷疑精神,一種探索意識,它是創(chuàng)造的起點,沒有問題意識就沒有創(chuàng)新精神。要養(yǎng)成問題意識,就需要養(yǎng)成問為什么的習慣,同時養(yǎng)成尊重他人提出問題的習慣,教師應該以身作則。特別對正在成長過程中的中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需要成年人的呵護和鼓勵,才不至于被扼殺。
(二)自主性
自主性是實現(xiàn)探究性學習的目標所必需的,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探究性學習的目的。不論是探究的能力,主動積極、科學嚴密、不折不撓的態(tài)度,還是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都是只有通過親自實踐才能逐步形成,就算是知識,也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建構生成,靠傳授式的教學難以獲得。
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究,是否就意味著教師是多余的,或者說教師沒有什么作用呢?當然不是。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是組織者。教師應該開闊學生的視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要向學生提供經驗,幫助學生進行價值判斷;要幫助學生整理思路和計劃;要檢查學生計劃的可行性;要提醒學生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和困難;要安排學生活動、防止事故;要向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源和幫助;要糾正學生不規(guī)范的做法,防止偏見和差錯,提醒學生注意實事求是,注意結論的可靠性;要注意引導學生對探究的過程進行總結反思;要引導學生自己進行評價,其中包括:對課題意義的再認識,對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進行總結,引導學生報告自己的收獲等等。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應當把自己擺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
我們認為,從探究性學習的理念出發(fā),不應過分強調教師的“指導”作用,應強調教師是探究性學習的組織者和協(xié)助者,向學生提供的是幫助和支持。
(三)過程性
探究性學習的最主要價值在于其對學生成長發(fā)展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其教育價值。
強調探究性學習的教育價值,注重的自然是探究的過程。學生的體驗和表現(xiàn)出結果更重要,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交流和合作,在探究中得到發(fā)展,是探究性學習的最主要目的。
強調探究的過程,但不能讓探究的過程模式化、固定化。探究的過程沒有固定的模式,提出問題、進行假設、制定計劃、收集數據、整理分析、得出結論、評鑒預測,是科學探究過程的要素,而不是固定的規(guī)范。它們之間也沒有固定的先后順序,不能硬性規(guī)定哪一個步驟在先,哪一個步驟在后,也不必強求探究過程的完整性。一次活動可以集中在如何提出問題,如何制定計劃,如何進行評鑒等任何一個方面或幾個方面,也可以是相對完整的探究活動。
(四)實踐性
探究性學習不同于學科知識傳授,不能只是坐而論道,要實踐,要活動。過去我們往往把實踐狹隘地理解為與體力活動或動手技能相關的操作活動,如過去在理科的實驗課中強調的就是動手操作技能?,F(xiàn)在隨著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動手操作的技能在科學實驗中的重要性相對下降,更重要的是能發(fā)現(xiàn)問題;能夠制定一套方案去解決問題,技術的問題由專門人員去解決。實踐并不等于操作,而包括從提出問題到求得結論、做出評價的整個過程,除了操作之外,思考、計劃、找資料、理論探討、收集數據、分析整理、歸納總結、寫報告、寫文章,都是實踐。所謂探究性學習的實踐性就是強調探究性學習應以活動為主、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過程、體驗感受探究過程,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
三、如何實施探究性學習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探究性學習”的前提。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以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活動,是學生已有認知結構的必要發(fā)展,是已有認知結構的重新組織。新的認知結構是通過學生自身與環(huán)境的“同化”或“順應”過程逐步建立起來的。在這一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誘發(fā)求知欲望顯得十分重要。
1.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恰當的問題情境能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如何激發(fā)探究欲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探索是教師的主要任務。教師要創(chuàng)設學生喜愛或熟悉的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戲情境……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中來,激起他們探求知識的欲望,主動開展探究。
2.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數學課的教學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但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由老師提出問題,學生接受問題,對問題缺少深入的認識與體驗。實際上,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教師開發(fā)一個探索問題的空間,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比較、實驗、調查、研究等方法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更能鍛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學一開始,教師通過各種方法創(chuàng)設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的空間,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誘發(fā)學生感受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例如我在教商不變的性質時,課一開始就出示了課題,然后問學生,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孩子們馬上就舉起手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整節(jié)課的內容一下子豐富了許多,氣氛也活躍起來,孩子們都躍躍欲試,將枯燥的知識一下子變得生動而貼近生活,讓孩子真切地體會到數學知識可以為生活更好地服務。通過學生的提問題既可鍛煉學生的洞察力和思維能力,也能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積極探索、敢于創(chuàng)新的個性品質。
(二)探索研究是“探究性學習”的核心。
問題情境確定后,學習過程即進入探究階段。探究是一種有目的的探索,研究的過程及過程的真實性,往往比結果更重要。學生的自學能力、認識水平和數學素質的提高與形成,就是在對相關信息提取、加工、分析、處理的過程中發(fā)展生成的。學生的探究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和充實的情感體驗、健全的人格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受到熏陶、感染,歷練而成的。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寬裕的學習空間和主動權,讓他們充分地理解、討論、感悟,高效率地達到目標,獲得豐富的體驗和最大限度的發(fā)展。探索研究問題的組織形式主要有兩種:
1.自主探究。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學生,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獨立思考、探求新知。只有這樣,學生的探究體驗才會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個性才能得到發(fā)展和張揚,創(chuàng)造潛能才會得到挖掘。只要教師有耐心,多給學生自信,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對問題的解決常常有獨特的辦法和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甘當配角,讓學生始終處于探索的地位,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既獲得所學知識,又學會探索知識的方法。
2.合作探究?!疤骄啃詫W習”極力倡導學生在學習中積極合作、群體參與。這既可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及參與、合作、競爭、交往等現(xiàn)代意識;又有利于學生形成會學、善學的良好習慣,進一步提高學習能力;同時能使優(yōu)等生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鍛煉,學困生得到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平等競爭、彼此交往合作,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合作探究學習是群體智慧的結晶,是異中求同的結果,對知識的探求、方法的探討、規(guī)律的揭示有著不可估量的潛在內驅力。通過小組合作,可以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簡單的問題明了化,深邃的問題淺表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探究問題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動手操作。從“我聽見了就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這三句話中,可知動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學數學教學,更要注重動手操作。學生自主操作、動手實踐,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對知識的理解才能深化,記憶才會牢固,推理才能嚴密。
(2)調查研究。數學知識與技能的獲取,一般是直接在課堂上,通過設計問題情境,探索研究而獲得的。但有些課題需要學生對問題情境進行調查、統(tǒng)計,對所需要的數據進行收集、整理、研究、分析。例如教學“統(tǒng)計知識”一節(jié),可讓學生自主開展零花錢使用情況統(tǒng)計調查,收集全班每個同學一周時間零花錢總數、用于購買學習用具支出、用于購買教學輔導材料的支出、用于早餐支出、用于吃零食支出等數據,然后進行整理分析,摸索統(tǒng)計方法。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讓學生深切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能服務于生活。
(三)交流溝通是“探究性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學生經過了艱苦的探索過程,獲得了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和較豐富的主觀感受,心中有“意”,胸中有“情”,產生強烈的表達意向,不吐不快。交流溝通就是在探索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小組或班集體內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探究過程,揭示規(guī)律、解決問題,從而加強學生之間、群體之間的交往、溝通及相互了解,促進學生不斷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分析思考其他同學的思路并做出自己的判斷。交流給每個同學提供了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不僅使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更全面,而且豐富了想象力,使能力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