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會治理的核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社區(qū)在建立過程中,通過規(guī)劃一定數(shù)量的地域面積、人口數(shù)量,使其成為了黨、政府、人民等各個社會群體的結合體,且功能完備。在城市,由于社區(qū)的功能的完備性、居民集中性、私人部門的完善性等原因,使社會管理和社區(qū)治理具備了新的內涵。
一、社區(qū)概述
我國社會管理當中,社區(qū)作為社會管理中人們生存與互動場所的最小管理單位,屬于一種社會體系,屬于一定地域空間的投影。社區(qū)主要坐落在社會固定的空間當中,體現(xiàn)了政府能夠有效的管理社會,并實現(xiàn)了政府職能,作為政府工作落實的載體,社區(qū)成為了一種功能完善的有機體,在滿足社區(qū)居民日常生活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我國城市社區(qū)治理興起的必要性
在我國的近幾年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使人口的流動性不斷增強,在我國的2012年人口普查時發(fā)現(xiàn),我國的流動性人口數(shù),在城市社區(qū)中,占固定人口總數(shù)的20%左右,這種現(xiàn)象,已經(jīng)成為我國城市社區(qū)治理的重要因素,中國城市社區(qū)治理,對于城市的穩(wěn)定與興起,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它具有深刻的時代背景,是我國經(jīng)濟轉軌與社會轉型下的必然結果。
三、社會管理中社區(qū)治理上的不足
1.社區(qū)管理機構的行政性
在我國目前,各個社區(qū)的居委會,其主要角色是對社區(qū)行使社會管理職能,要樹立起自我服務群眾的意識,擔負著便民、助人、維護居民的權益,以及公益事業(yè)等,對于居民矛盾進行及時的解決,維護社區(qū)的治安。在社區(qū)工作中,一些社區(qū)管理機構,隨著行政化的喪失,社區(qū)管理機構的功能漸漸不能為居民提供幫助或者是服務,使居民對社區(qū)管理機構的信任度逐漸降低,使得社區(qū)管理機構的功能逐漸減弱。
2.社區(qū)公民參與的有限性
由于社區(qū)治理機構職能的減弱,使居民對于社區(qū)的認同和主動參與性漸漸降低。并且在目前情況來看,居民的參與程度不足,參與機制不完善,這主要是由于社區(qū)的參與渠道不完善、管理不夠等原因造成的。
3.社區(qū)政府職能的缺位與越位
我國在傳統(tǒng)的計劃經(jīng)濟體制下,“政府一手抓”的理念,使社會組織呈現(xiàn)出空白的狀態(tài),且生存空間也十分狹小。市場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在利益多樣化格局多元化的今天,政府與公民合作共治的管理模式,逐漸被認可。但是在政府部門當中,還存在職責功能劃分不明確的現(xiàn)象,有些管理職能呈現(xiàn)越位且還有的方面還呈現(xiàn)缺位的現(xiàn)象。
四、社會管理與社區(qū)治理的新特點
在我國目前,我國的社會管理與社區(qū)治理,既有新的特點,又存在著新的矛盾和風險。如下:
一是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以及利益訴求的多元化,使得我國的社會矛盾也逐漸復雜起來,在矛盾突出的情況下,做到統(tǒng)籌兼顧,這給政府和社會提出了新的課題。在我國當前的局勢下,如何做好統(tǒng)籌兼顧,絕對不是一件易事。這對我國政府決策與職能的發(fā)揮均是一個考驗。
二是廣大群眾的權利意識也在不斷的增強。公民的思想隨著素質的提高,使政府的權威以及公信力受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有許多的社會學家都意識到了一個新的時代特色,正在形成,即以理性化為特征的個體意識,正在市場機制崛起的過程中滲透到廣大群眾中。如個體產(chǎn)權的要求,環(huán)境意識、住房問題等等,成為了新時期社會管理與社區(qū)治理當中的一個新的內容。
三是群眾的風險意識正在不斷的加強,使整個社會的安全感日益下降,這些變化,都給政府的管理帶來了考驗。面對復雜化的多元利益影響,使得社會利益風險加大,政府在新時期如何應對新的變化,如何應對各種風險,這些無不考驗著政府的管理能力。
四是在近幾年,隨著網(wǎng)絡時代的到來,信息社會使得社會的發(fā)展與時俱進,改變了傳統(tǒng)的時空限制,使各種信息交流更加的頻繁,生活更加的動蕩不居??梢杂谩办`動、輕盈”等詞來形容這種狀態(tài)。網(wǎng)絡是把“雙刃劍”,在對人類造福的同時,一個微小的動態(tài),都有可能導致重大事件的發(fā)生,如“搶鹽事件”、“世界末日”謠言等等。這些,都給社會管理與社區(qū)治理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五、中國社會管理與社區(qū)治理新趨勢
1.社會管理與社區(qū)治理體制的復合化
體制問題是制約社會管理和社區(qū)治理的重要問題,所以各地社會管理和社區(qū)治理實踐都企圖尋求體制上的突破,通過觀察各地近年來的創(chuàng)新實踐,不難看出,傳統(tǒng)的政府一元主體,導致社會管理與社區(qū)治理的過度行政化,就社會管理來說,過度行政化使得社會資源配置模式過于單一,導致整個社會的僵化,而且在社會沖突中把自身置于矛盾的焦點地位!引火燒身。就社區(qū)治理來說,過度行政化,也影響了社區(qū)資源的配置效益。
2.社會管理與社區(qū)治理方式的多元化
在多元主體合作共治與復合治理的總體原則中,根據(jù)治理對象的類型差異實施分類治理的特征,這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對不同的社會組織,需要有針對性地實行不同的管理方式“如深圳市將社會組織分為五種類型,對前四種類型的社會組織,特別是社區(qū)民間養(yǎng)老服務機構通過制定優(yōu)惠政策鼓勵其發(fā)展,對維權類組織重點則是規(guī)范限制其發(fā)展。
從大的方面,可將我國社區(qū)分為城市社區(qū)、農(nóng)村社區(qū)、城中村社區(qū)、城鄉(xiāng)結合部社區(qū)四種類型。目前,我國社區(qū)治理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要探索針對不同類型社區(qū)的不同治理模式。
3.社會管理和社區(qū)治理手段的藝術化
當前,我國社會矛盾空前尖銳,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難以控制的局面,因此,尤其要強調剛柔并濟。矛盾糾紛化解是一門藝術,要防止兩個極端:
第一,無原則的妥協(xié)。人民內部矛盾用人民幣來解決,這種行為取向反過來又鼓勵了群眾用鬧矛盾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大鬧和小鬧解決的方式不同。
第二,粗暴機械地執(zhí)法。正確的做法應該做到情理法兼顧,不僅要合法,而且要合情合理,讓老百姓心服口服。
當前,制約我國社會管理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社會共識的缺失,用迪爾凱姆的概念來說就是社會失范。中央開始大力倡導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進文化建設; 提高全民的凝聚力。
4.社會管理和社區(qū)治理機制的科學化
4.1如何應對信息化特別是網(wǎng)絡化帶來的挑戰(zhàn),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擁有信息權,政府稍有錯誤就會成為網(wǎng)友嘲弄、責罵的對象。這都增加了社會管理的難度。對于社區(qū)治理來說,英國社會學家馬丁?阿爾布勞(M.Albrow)所說的“脫域的共同體” 。這些問題均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
關鍵詞:獨立學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最高抽象。黨的十報告明確提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之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價值理念,已經(jīng)成為當務之急。獨立學院教育模式具有特殊性,而獨立學院學生是具有自身特性的群體,做好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顯得極其必要和緊迫。應對社會思潮復雜化和多樣化趨勢,應全力維護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主導權和領導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靈活應用于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為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全新課題。
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視閾下審視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意義
第一,有助于提高獨立學院學生的整體思想政治素質和覺悟。獨立院校的學生較之普通高校有自己的特殊性,這就要求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機制、方法等方面都應有別于普通高校。第二,有助于維護獨立學院思想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正確導向,推動獨立學院和諧發(fā)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在我國經(jīng)濟社會處于全面轉型的國情、社情下,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對我國思想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沖擊和滲透日益加劇,各種各樣的不良社會思潮不斷涌現(xiàn)。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入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中,幫助學生增強抵御西方腐朽價值觀的能力。高校獨立學院成為維護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不可忽視的陣地。第三,有助于獨立學院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的建設者和繼承人。如何保證獨立學院學生成為社會所需的合格人才,扎實深厚的專業(yè)知識和動手實踐能力固然重要,而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敏銳的政治覺悟以及忠誠的政治立場更加重要,這決定著獨立學院培養(yǎng)的畢業(yè)生能否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人才的思想保障。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第一,選擇多角度地運用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于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主渠道作用。在秉承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常規(guī)教學手段的基礎上,獨立學院要重視當下社會思潮出現(xiàn)的新問題、新情況。針對獨立學院學生的思想特點,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新方法,新途徑。充分發(fā)揮教材和課堂教學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功能,做到正確、及時、有效教授知識;做到教學方式和方法有新意、有樂趣、有啟發(fā)、有感染。必須理論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思想現(xiàn)狀,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用吸引力和感染力把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拉回到課堂上。針對獨立學院學生思想活躍的特性,要根據(jù)信息技術和網(wǎng)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以及大學生接受信息渠道的多元化趨勢,運用新興現(xiàn)代網(wǎng)絡手段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教學方法。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要積極辯證地選用合理的教學方式,嘗試采用循循善誘的引導方式使學生能夠明辨是非,自覺抵制不良社會思潮的干擾。教師可以根據(jù)獨立學院的實際,因材施教,用案例教學、專題報告會、專題討論、企事業(yè)單位參觀學習、深入社會調研等形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教學之中。
第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于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和精神文明全過程。這就為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價值指針和方向指引。獨立學院要深入思考如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于學生思想教育的全過程,并且有機地融入到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中去。
首先,明確指導思想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頂層設計。在西方腐朽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滲透加劇的形勢下,在我國社會轉型期社會思潮多元化、復雜化背景下,要充分認識到指導思想對學生思想的引領作用。獨立學院學生思想活躍,抵制不良社會思潮和外來腐朽意識形態(tài)的“免疫力”較弱。大力加強指導思想對其武裝頭腦的作用力,有利于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培育他們成為指導思想的踐行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從而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其次,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作為學生思想教育的信念追求。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傳承這一共同理想的主渠道作用,在獨立學院師生中形成一致的精神奮斗目標。要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作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角色定位,為獨立學院學生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立志為祖國和人民最偉大利益奮斗提供精神動力。讓學生們樹立共同理想,實現(xiàn)自己的終極人生目標,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更高追求。
再次,明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支柱。中國特色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斷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撐。通過民族精神的感染力,不斷強化學生奮斗、向上、百折不撓的精神動力。不斷更新思想觀念,與時俱進,求真務實,開拓創(chuàng)新,創(chuàng)先爭優(yōu)。依靠時代精神的感召,轉化為獨立學院學生后來居上,銳意進取,不畏艱難險阻,經(jīng)受嚴峻考驗的時代精神,培養(yǎng)他們成為具有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的應用型合格人才。
高校校訓的價值內涵
校訓是辦學理念和育人要求的高度概括,是校風、教風、學風的內核,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體現(xiàn)一所學校的特點和風格,同時也反映著時代、地域文化積蘊和精神;它不僅是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學校所有教職員工都應牢記心頭、時刻遵守厲行的。
從大學校訓的內容看,它所表征的是大學的獨立思想、傳統(tǒng)精神和辦學特色;從大學校訓的確立依據(jù)看,它是以辦學實踐為基礎,根據(jù)社會要求和大學本質邏輯,在廣泛收集和征求師生意見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從大學校訓的功能看,大學校訓對大學師生的學術行為(科學研究、教學、管理和社會服務)具有導向性、規(guī)范性和勉勵性作用,它遵循的是高校的風格特色和歷史文化,凝練的是學校的人文傳統(tǒng)和文化精神,表達的是學校的精神氣質和理想愿景。
核心價值觀豐富內涵
在高校語境的具體展開
核心價值觀是社會的精神支柱,是貫通國家、社會和公民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代表國家層面,主張國家的自強與獨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代表社會層面,主張社會的公平與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代表公民個人層面,主張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它肯定了國家的價值根本,描繪了社會的理想藍圖,確立了公民的行為規(guī)范,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價值指南。
各個高校校訓,從字面上看體現(xiàn)了各自的特色。從校訓的提出、討論、研究到最終確立,各高校或從學校篳路藍縷、建校的艱辛提煉校訓,或從學校學科特色出發(fā)總結校訓,或通過對時代要求的考慮不斷創(chuàng)新、調整校訓的內容。這些無不體現(xiàn)出大學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優(yōu)良作風與獨立思考、嚴謹務實的治學精神。因此,高校校訓所承載的高校人文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度契合的,是核心價值觀豐富內涵結合高校語境的具體展開。
具體分析,一方面,從高校校訓與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角度看,二者互融互通、契合共振。一些高校校訓或直接引用經(jīng)典著述話語,或將經(jīng)典話語加以整合而形成,別具一格,富有特色,有效繼承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同時,中華民族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為培育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深厚土壤、源頭活水。比如,武漢大學的校訓是“自強、弘毅、求是、拓新”,前三個詞語都有經(jīng)典的明確出處。從整體上看,這一校訓體現(xiàn)的含義是: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樹立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刻苦學習、積極奉獻的偉大志向,以堅毅剛強的品格和科學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努力探求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不斷為國家做出新貢獻。毫無疑問,作為學校核心價值的表達,高校校訓用寥寥數(shù)語蘊藏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豐富的文化寶藏,為學人樹立遠大目標和崇高理想打下堅實基礎。
另一方面,高校校訓不僅植根于傳統(tǒng)文化,又富有現(xiàn)代氣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既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動力和支撐,也是當代中國夢語境下拼搏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的力量源泉,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而高校校訓所傳遞的價值信念、時代精神,對核心價值觀具有極強的涵養(yǎng)力,是新時期培育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這種涵養(yǎng)力主要體現(xiàn)在高校校訓塑造積極進取的校園精神氣質,以及培養(yǎng)青年健全人格和良好道德情操上。青年人進入高校,不僅學習專業(yè)知識,還在校園文化氛圍中接受熏陶。校訓中蘊含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基因滲入青年的內心世界,塑造其思維方式和處事原則。融入社會后,這種精神氣質和文化基因便擴展到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中,使校訓精神以及與之相契合的核心價值觀散播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成為推動國家和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
一項針對國內256所大學校訓的調查總結顯示,大學校訓普遍強調“求實”、“創(chuàng)新”、“勤奮”、“博學”、“團結”等。從這五個詞進行分析,“求實”、“創(chuàng)新”不僅是研究學問的態(tài)度,更是一個國家發(fā)展的前提;“團結”是學校的力量之源,也是社會共同進步的不竭動力;“勤奮”、“博學”是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也是個人前進的砝碼。頻率最高的五個詞分別對應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這充分證明了大學校訓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契合,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是大學精神的供養(yǎng)?!皥F結”是“愛國”精神的顯著標志;“求實”既是對“誠信”的彰顯,也是“民主、法治”的基本訴求;“創(chuàng)新”、“勤奮”、“博學”既是“敬業(yè)”精神的實現(xiàn)條件,又是國家“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實際工作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校訓互通共融。
正是基于這種互通共融,可以說,探討大學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本質上就是在探討大學和社會的關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大學校訓注入了活力,大學校訓則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寶貴資源,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⒕唧w化、形象化、生活化的直觀體現(xiàn)。
用校訓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
高校作為公民價值觀培養(yǎng)、傳播最重要的陣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起著涵養(yǎng)和承托作用。
對高校校訓精神進行重新解讀,注重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變遷,高校需要用校訓解釋好時代的精神特色,調整校訓不符合時代的元素,充實和豐富校訓的內涵。既要確保校訓內涵的“高度”,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校訓的應有之義;又要挖掘校訓內涵的“深度”,使校訓成為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力載體。此外,還要拓展校訓的“寬度”,使校訓成為學生走出校園后職業(yè)、生活、學習等終身的個性氣質和道德準則。
重視大學校訓與時代結合,突出承古納新。作為高校精神的校訓,在不拋棄原有歷史文化積淀的前提下要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時代的要求,是與時俱進的產(chǎn)物,是符合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價值取向,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只有將當前多元化社會的價值旨歸與時代的精神元素結合起來的校訓,才能彰顯出活力,才能發(fā)揮真正的價值,才能在時代的大背景下站得住腳、立得住身。要將國家價值觀與大學精神統(tǒng)一起來,讓二者發(fā)揮出最大的合力,補足“精神之鈣”,從而為建設社會主義努力奮斗。
師生共同努力踐行高校校訓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是普通民眾,它的提出高度契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需要,正所謂“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校訓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的表現(xiàn),也應該是高校師生集體智慧的結晶,更依靠高校師生共同努力踐行校訓精神,進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大學校訓是一個長久的過程,高校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是行為的主體,都有責任承擔起踐行高校校訓的任務。
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社會主義制度鞏固和發(fā)展的根本需要。職業(yè)學校學生是未來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對他們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幫助他們在思想上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職業(yè)學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護理教育 教學實踐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體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這一科學命題并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同時要求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家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貫穿于現(xiàn)代化建設的全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人們對社會主義價值的性質、構成、標準和評價的根本看法和態(tài)度,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馬克思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這四個方面的內容相互聯(lián)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并具有普遍性、民族性、崇高性的特點。
2.教育目的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1 教育目的。建國以來,我國教育目的的表述經(jīng)過了幾次變動,直至八屆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guī)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從這個“規(guī)定”的精神來看,我國目前的教育目的可以解讀為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即德、智、體、美和勞動技術教育全面發(fā)展,又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的教育目的。
2.2 教育目的屬性。教育是人類的一種特有的社會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活動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的,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是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的協(xié)調和統(tǒng)一,所以教育首先必須服務于當時的生產(chǎn)力,同時也要服務于生產(chǎn)力基礎上的生產(chǎn)關系。由此可見教育目的具有傳承社會生產(chǎn)力的自然屬性和體現(xiàn)生產(chǎn)資料所有者即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社會屬性。教育目的的二重性是辨證統(tǒng)一的,自然屬性決定著社會屬性,而社會屬性又制約和指導著自然屬性。與自然屬性相適應的社會屬性會促進其自然屬性的完善和發(fā)展,所以一名合格的教師在實際的工作中必須有一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即教育目的社會屬性的價值取向。
2.3 教育屬性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我國教育是全面發(fā)展的,其目的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見我國的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傳承社會主義生產(chǎn)力和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且這種建設者和接班人走向社會后必須體現(xiàn)社會主義的意志,必須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現(xiàn)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全面發(fā)展的“五育”之中,德育和美育就是形成受教育者價值觀和價值取向的重要方面,所以我們教師再傳受文化知識的同時必須把德、美教育貫穿于所教授的課程之首。
3.目前我校教學現(xiàn)狀
現(xiàn)階段我校中職教育在國家教育政策的支持下蓬勃發(fā)展,專業(yè)設置多樣化,各專業(yè)之間相互補充和滲透,逐步形成了以護理教育為主,其他教育為輔的綜合性醫(yī)學教育體系??墒窃趯嶋H的教學過程中,受國家“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yè)為導向”的精神影響下,我校在學生教育的方面卻只注重知識的傳承和技能的培訓而忽視了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例如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思想政治和護理倫理課程以外,很少有專業(yè)課老師去關心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教管的過程中只注重量化的“扣分”而沒有專門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的考評標準或有標準不依,只要能保證學生安全最低要求就萬事大吉;文體活動不少而沒有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有些班級為了比賽的結果出現(xiàn)辱罵甚或斗毆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就是在目前我國全面發(fā)展的“五育”教育之中而忽視了“德、美”教育,過分強調外加的紀律約束,而沒有內化為學生自己的道德和價值取向的結果。這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提出的“堅持德育為先”的指導思想相違背;與幫助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違背。
4.加強德美教育 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職教育任務繁重,教學時間較短(一般為三學年),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培養(yǎng)一批訓練有素而又技能高超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實屬不易!尤其是我校這樣的醫(yī)護教育學校?,F(xiàn)在的社會正屬于急速轉型期,價值取向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轉型的過程中教育者如忽視增強一元化普遍的約束作用與功能,就會導致學生的價值取向走向亡失!拜金主義、經(jīng)濟主義、個人主義等多元化思潮就會更趨向于功利性!這樣的“建設者”走向社會應該是非??膳碌模∷悦恳晃唤虒W教管人員在實際的工作中都要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同時加強學生的德、美教育,樹立他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培養(yǎng)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需要的人才。
5.教學實踐的對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對中職學生普遍性的價值取向教育非常重要,尤其是以“醫(yī)德醫(yī)風”教育為主的護理學生,她們走向工作崗位后接觸的是患者而面對的卻是生命!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后果可想而知!鑒于中職學生價值取向多元化的實際,并結合本人教學體會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德育教育,樹立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更好的為社會主義醫(yī)療教育事業(yè)服務。
5.1 加強德育教育宣傳,逐步增強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5.2 進一步完善課程教學的評價體系,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促進教師由教學者向教育者角色的轉變,強調教務人員的榜樣性作用。
5.3 提高班主任的素質修養(yǎng),發(fā)揮管理學生的指導性作用及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關鍵詞】 哮喘;生活質量;心理社會因素
Psychosocial Factors Influencing Quality of Life in Asthma. Zhuang Na, Sun Hongwei, Li Ping. Weifang Medical College, Weifang 26104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a basis for drawing up the proj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through studying the psychosocial factors of quality of life in asthma. Methods The methodology employed i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research results on psychosocial factors of quality of life in asthma in past ten years. Results Psychosocial factors of quality of life in asthma include mainly personality, coping style, social support and emotion. Conclusion It emphasized that we should change coping style of patients and raise their social support, improve emotion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asthma.
【Key words】 Asthma; Quality of life; Psychosocial factors
哮喘是一種反復發(fā)作的慢性心身疾病,其發(fā)作難以預料,常常起病急,病情變化快,可在幾分鐘內氣促、咳嗽、胸悶、呼吸困難等癥狀突然發(fā)作,其程度輕重不一,甚至危及生命。很多病人因此產(chǎn)生焦慮抑郁情緒和恐懼心理。同時,哮喘從經(jīng)濟負擔、貽誤工作和學業(yè)、夫妻關系和家庭生活等各個方面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哮喘病無論是在發(fā)作期還是持續(xù)期對哮喘患者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應激源。并且,對疾病本身及患病所帶來的身體功能及社會生活的限制的認知評價也往往影響著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心理健康水平[1],從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文獻顯示,影響哮喘患者生活質量的心理社會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人 格
人格是個體在行為上的內部傾向,它表現(xiàn)為個體適應環(huán)境時在能力、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tài)度、價值觀、氣質、性格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一致性和連續(xù)性的自我,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人以特色的心身組織[2]。個性特征作為影響人們心理健康的重要中介變量已得到專業(yè)人士的普遍認可[3]。Suls認為神經(jīng)質的人格更容易將事件評價為應激性的,應激反應更強烈,產(chǎn)生更多的負性情緒,而具有友善性和責任心人格的人對健康可能采取更積極的有意識的態(tài)度[4]。已有的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內外向維度與生活質量各因子顯著正相關,而神經(jīng)質維度與生活質量各因子顯著負相關[5,6]。
1.1 人格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目前已有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人格的哮喘患者其生活質量狀況存在明顯差異。張紹敏等曾運用艾森克人格問卷研究了影響哮喘患者生活質量的人格因素,結果發(fā)現(xiàn),不穩(wěn)定的性格特點,即較高的神經(jīng)質維度得分預示著較差的生活質量[7]。Vazquez MI通過對101名哮喘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的研究發(fā)現(xiàn),能夠覺察到的患者人格中的脆弱及驚恐等特點與生活質量呈明顯的負相關關系[8]。Peyrot等發(fā)現(xiàn),人格特質中的消極情感得分較高的哮喘患者往往有較多的負性情緒,生活質量也較差,從而說明了人格特質在哮喘患者情緒及生活質量間的中介作用[9]。
1.2 人格對應對的影響 在應對方式與人格特征的相關性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不同人格者對應激事件往往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外向者多采用理性行動、積極思維、轉換與克制的應對方式,而神經(jīng)質人格者傾向采取一些不成熟的應對方式,如敵對、幻想、逃避、自責、退縮、被動和優(yōu)柔寡斷[10]。對哮喘患者人格特點的綜合研究顯示,哮喘病人與常模比較主要表現(xiàn)為內向、依賴順從、缺乏自信和易受暗示[1]。因此對于哮喘患者來說,不穩(wěn)定的性格特點往往與消極的應對方式呈正相關[7],這也說明了哮喘患者獨特的人格特點決定了其在面臨疾病和其他生活事件時,易采用消極的應對方式,從而對生活質量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由于不同性格特征的個體所采用的應對方式不同,其最終產(chǎn)生的對應激的情緒反應也不相同。一般而言,個體采用的消極的應對方式會導致患者較強的負性情緒反應,從而進一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在對青少年哮喘患者的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就心理健康水平而言,應對方式和個性既有直接影響又存在交互作用[11]。
1.3 人格對社會支持的影響 人格是一種穩(wěn)定的行為方式和發(fā)生在個體身上的人際過程[12],它能影響個體實際的社會環(huán)境,影響外界環(huán)境為他們提供的社會支持的數(shù)量。人格類型不同的個體往往表現(xiàn)出不同的社會行為,這些社會行為導致他們社會網(wǎng)絡的成員也表現(xiàn)出不同的社會行為,即為他們提供不同數(shù)量的社會支持[13]性高的人有更多的社會資源,這增加了他們將潛在的社會資源轉化為社會支持的可能性,也有可能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14]。而哮喘病人內向、依賴順從、缺乏自信和易受暗示的人格特點[1]使他們可利用的社會資源減少,進一步造成其社會支持的水平降低。而社會支持的下降使病人在面對疾病時處于孤立無援的狀況,其由疾病而帶來的不良情緒難以得到合理的疏導,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2 應 對
應對是人們通過認知改變和行為努力去應付某些來自內部或外部的、超出了自身能力資源范圍及適應特定環(huán)境需要的過程,是處理問題或緩解由問題帶來的情緒反應的過程[15]。應對方式在個體應對應激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采取何種方式應對疾病這一應激源是關系患者生理、心理健康水平及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中介因素。Roglic等研究發(fā)現(xiàn)被試采取消極應對方式比采取積極應對方式所產(chǎn)生的應激反應更強烈[16]。Peyrot等的研究認為應對方式對應激的影響具有緩沖作用,既可增加也可降低應激對機體的影響,有效的應對方式可以保護機體免受應激的有害影響[9,17]。
應對方式是應激的一個調節(jié)變量,通過調節(jié)個體的身心狀態(tài)來影響生活質量的高低。Lazarus & Folkman等指出患者的良好應對方式有可能改善他們的生存質量[18]。在對哮喘患者應對方式與生活質量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哮喘病人的生活質量與消極應對方式呈負相關,與積極的應對方式呈正相關[7]。Allergy的研究發(fā)現(xiàn),很多哮喘患者應對疾病的方式如否認、生氣、沮喪等,不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而這些應對方式往往在他們得哮喘以前就已經(jīng)應用了,但是哮喘促進了這些應對方式的應用,而這些應對方式的應用也加重了哮喘,進而影響其生活質量[19]。Aalto的研究發(fā)現(xiàn),哮喘患者多采用限制生活方式、隱瞞哮喘、積極的重新評價、信息搜集,忽視哮喘和擔心哮喘發(fā)作等應對方式,并且發(fā)現(xiàn)哮喘患者的應對方式與社會心理資源、生活質量以及一般問題的應對有關[20]。Marsac ML通過對哮喘兒童的研究發(fā)現(xiàn),應對方式是影響哮喘兒童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回避應對預示著哮喘兒童較低的生活質量[21]。Van De對青少年哮喘患者應對策略與生活質量的關系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應對能夠調和哮喘癥狀對生活質量的影響。有限的生活方式和擔心哮喘發(fā)作的應對策略與較低的生活質量有關。而采用有益的生活方式、積極的認知評價和信息搜集的應對策略能夠提高生活質量正項領域的得分,而隱瞞哮喘的應對策略則與生活質量正項領域得分偏低有關[22]。Hesselink等的研究結果顯示,情緒化及回避的應對方式往往預示著哮喘患者較低的生活質量[23]。Cousson-Gelie F認為,哮喘病人往往采用情緒指向的應對方式,而這種應對方式往往與病人較低的生活質量有關[24]。
3 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指個體與社會各方面包括家屬、朋友、同事、伙伴等社會人以及家庭、單位、黨團、工會等社團組織所產(chǎn)生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聯(lián)系程度。良好的社會支持,一方面對應激狀態(tài)下的個體提供保護,對應激起緩沖作用,可影響應激的反應程度;另一方面,對維持一般的良好情緒體驗具有重要意義[25]。
蔡翥認為社會支持從以下3個方面對慢性病患者產(chǎn)生有益的影響:①從社會支持網(wǎng)絡的社會認知功能出發(fā),良好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將有助于建立正確的自我知覺,端正疾病認知。②從社會支持網(wǎng)絡的社會溝通功能出發(fā),良好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可以為患者及其家屬提供更多的疾病信息,獲取實質性幫助。③從社會支持網(wǎng)絡的心理調適功能出發(fā),社會支持網(wǎng)絡的良性運轉,有助于疏導不良情緒,提高對疾病的心理控制力。臨床中的調查及研究也證實了良好的社會支持在疾病預后及病人生活質量中的重要作用[26]。Erickson SR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支持是影響哮喘患者生活質量的獨立因素[27]。Hesselink等的研究結果顯示,社會支持得分較低的哮喘患者生活質量較差[28]。Bender BG等應用心理學量表對哮喘兒童及其父母的焦慮、抑郁、行為能力、社會支持、家庭功能等發(fā)面做了調查,發(fā)現(xiàn)哮喘兒童的心理適應能力與家庭的心理適應能力有關,并且發(fā)現(xiàn)哮喘兒童以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與哮喘兒童和家庭的所有心理特征有關,而與疾病的特點和嚴重程度的相關性較小[29]。Chiang LC通過對臺灣哮喘兒童的研究發(fā)現(xiàn),哮喘兒童與父母之間的關系緊張,以及在學校的社會活動減少都會嚴重影響哮喘兒童的生活質量[30]。Apter AJ的研究結果顯示社會經(jīng)濟地位是影響哮喘患者生活質量的獨立因素,如:較低的教育程度,失業(yè),家庭收入偏低,缺乏社會幫助,沒有健康保險等都預示著患者較低的生活質量,并且這些因素可以解釋AQLQ總變異量的67%和PSC總變異量的48%[31]。王琳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哮喘患者的社會支持水平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32]。而社會支持的下降使病人在面對疾病時缺少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幫助,從而以更消極的方式應對疾病,而消極的應對方式又使病人的社會支持繼續(xù)降低,形成惡性循環(huán),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4 情 緒
情緒一方面作為應激反應的結果,對機體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產(chǎn)生重要的作用,從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特定的情緒狀態(tài)如焦慮、抑郁、恐懼等也影響著個體對外界事物的認知評價,影響著患者的主觀感覺,進一步作用于機體的應對過程,從而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chǎn)生影響。眾多的研究結果顯示,慢性病患者出現(xiàn)的各種情緒障礙往往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
在對哮喘病人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哮喘病的不可治愈性及反復發(fā)作的臨床特征給病人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對哮喘再發(fā)作的恐懼和擔心疾病纏綿難愈而感到自己的前途暗淡,心情抑郁煩躁,這是生活質量下降的傾向性因素;有些病人喪失了勞動能力及缺乏必要的社交活動以及醫(yī)療費用的支出等客觀因素是病人生活質量下降的促成因素;另外,病人給家人帶來的負擔致使部分家屬對病人產(chǎn)生厭煩情緒,從而成為病人生活質量下降的強化因素。在這三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大多病人存在各種各樣的情緒問題,而情緒狀態(tài)又可進一步誘發(fā)和加重哮喘,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33]。Ekici A等應用SF-36,AQLQ和負性情緒調查量表研究負性情緒對哮喘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發(fā)現(xiàn),哮喘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低于由健康人群組成的對照組,并且負性情緒的得分與SF-36在軀體健康(PCS)和精神健康(MCS)的得分明顯負相關。同時研究還發(fā)現(xiàn),負性情緒的得分和疾病嚴重程度的得分能明顯的預測AQLQ的總分和各項的得分。因此,可以認為負性情緒和哮喘的嚴重程度明顯的損害了哮喘患者的生活質量[34]。Kullowatz等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哮喘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嚴重的影響著其生活質量,焦慮和抑郁水平越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差。同時,還發(fā)現(xiàn)當焦慮情緒被控制后,患者較高的抑郁得分仍然預示著患者較低的生活質量[35]。Lavoie KL等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在調查的157名哮喘患者中,有31%的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情緒障礙(其中8%的患者有抑郁情緒,12%的患者有焦慮情緒,而11%的患者有以上兩種負性情緒),并且研究顯示焦慮、抑郁水平與AQLQ的總分和各個因子分均存在明顯的負相關關系,并且不存在交互作用[36]。
總之,人格、社會支持、應對、情緒等是影響哮喘患者生活質量的心理社會因素。我們應該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制定適合哮喘患者的心理干預和教育管理方案,才能有效提高哮喘患者的生活質量。
5 參考文獻
[1]孫宏偉,郭繼志,黃淑文,等.支氣管哮喘危險因素的系統(tǒng)分析.醫(yī)學與哲學,1999,20(1):41-44
[2]黃希庭主編.人格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9
[3]姜乾金.醫(yī)學心理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73-92
[4]Suls J, Green P, Hillis S. Emotional reactivity to everyday problems, affective inertia, and neuroticism.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8,24:127-136
[5]張獻共,李思特,等.應對方式和人格特征對成年癲癇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中國臨床康復,2004,8(13):2444-2446
[6]邱曉惠.人格特征與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的相關性研究.哈爾濱醫(yī)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7]張紹敏,孫麗.影響哮喘病人生活質量的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中華護理雜志,2000,35(7)
[8]Vazquez MI. Relationships between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relevant to asthma and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Psycho Rep, 2000,86(1):31-3
[9]Peyrot M, Me Murry J. A biopsychosocial model of glycemic control in diabetes stress, coping and regimen adherence. J health Social Behavioral, 1999,40(2):141-158
[10]Kardum I, Hudek-knezevic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ysenck'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6,20(3):341-3
[11]梁建華,彭智勇,許文東,等.青少年哮喘患者心理社會因素特點的對比分析.海峽預防醫(yī)學雜志,2006,12(4):27-29
[12]Jerry MB. Personality (in Chinese, translated by Chen. HC). Beijing: China Light Industry Publishing House, 2000:3-4
[13]李文道,鄒泓,趙霞.初中生的社會支持與人格的關系.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28(4):868-871
[14]Luo L. Correlates of social support: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resources, Counse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1995,8:173-182
[15]Lazarus RS, Folkman S.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pro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1984:72-86
[16]Roglic G, Pibernik-Okanovic M. Effects of War-induced prolonged stress on cortisol of persons with type II diabetes ellitus. Behavioral Medicine, 1993,19:53-58
[17]Peyrot M, Me Murry J. Stress buffering and glycemic control. Diabetes Care, 1992,15(7):842-846
[18]解亞寧.簡易應對方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8,6(2):114-115
[19]J Allergy Clin Immunol. Coping styles in asthma, 1999,103(1 Pt 1):29-35
[20]Aalto AM, Harkapaa K, Aro AR, Rissanen P. Ways of coping with asthma in everyday life: validation of the Asthma Specific Coping Scale. J Psychosomatic Res, 2002,53(6):1061-9
[21]Coping styles,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and quality of life in children with asthma. Child Care Health Dev, 2007,33(4):360-7
[22]Van De Ven MO, Engels RC, Sawyer SM, et al. The role of coping strategies in quality of life of adolescents with asthma. Quality Life Res, 2007,1
[23]Hesselink AE, Penninx BW, Schlosser MA, et al. The role of coping resources and coping style in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asthma or COPD. Quality Life Res, 2004,13(2):509-18
[24]Cousson-Gelie F, Taytard A. Coping strategies utilized by asthma patients. Rev Mal Respire, 1999,16(3):353-9
[25]姜乾金.醫(yī)學心理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89-90
[26]蔡翥.社會支持對慢性病患者身心健康的影響.醫(yī)學與哲學,2006,27(3):54-56
[27]Erickson SR, Christian RD, Kirking DM,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ient and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adults with asthma. Respire Med, 2002,96(6):450-60
[28]Hesselink AE, Penninx BW, Schlosser MA, et al. The role of coping resources and coping style in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asthma or COPD. Quality Life Res, 2004,13(2):509-18
[29]Bender BG, Annett RD, Ikle D,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ease and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in children in the Childhood Asthma Management Program and their families. CAMP Research Group.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0,154(7):706-13
[30]Chiang LC. Exploring the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children with moderate asthma. J Nurs Res, 2005,13(1):31-40
[31]Apter AJ, Reisine ST, Affleck G, et al. The influence of demographic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asthma.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99,103(1 Pt 1):72-8
[32]王琳,蔡映云,秦興國,等.哮喘患者的心理情緒與社會支持.中華內科雜志,2000,39(3):192-193
[33]郝鳳賢,李曼.提高支氣管哮喘病人生活質量的對策.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1996,4(3):118
[34]Ekici A, Ekici M, Kara T, et al. Negative mood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asthma. Quality Life Res, 2007,16(2):359
[35]Kullowatz A, Kanniess F, Dahme B, et al. Association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with health care us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asthma patients. Respir Med, 2007,101(3):638-44
一、職業(yè)高中學生畢業(yè)前的心理特點
眾所周知,絕大多數(shù)同學選擇職高并不是真正地對技術有什么渴望,而是中考成績不理想,無可奈何之下來到了這里;而他們成績不好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他們比別人的智商低,而是因為他們沒有一個好的生活習慣,沒有一定的自制能力等。由于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學生在畢業(yè)前心理方面有這樣幾個特點:
1.對未來充滿憧憬。社會與學校相比,對學生的誘惑更大。因為,還沒有步入社會的學生,通過種種渠道已經(jīng)意識到自己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在社會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社會當中才能真正地運用自己的所學,去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天地和未來。因此,他們對自己即將面對的未來充滿了想象和希望。
2.對自己有較強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夠極快地適應社會,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學校三年,在老師的教育與引導之下,學生在學校掌握了相應的技能,而且通過與家人、老師、同學的交往也漸漸地感覺到自己的進步,感覺到自己在為人處事方面、在知識技能方面都相比以前有了長足的進步,再加上正是青春年少,大多數(shù)同學都會對自己充滿了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夠順利地解決在社會中所碰到的問題。
3.因為迫切想得到社會的認可而有一定的焦慮心理。雖然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學生也怕自己的第一步因為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而不能順利地邁出去,比如說第一份工作是否順利,在工作當中的第一次獨立的任務是否圓滿完成等等。因此,在充滿自信的同時,會突然出現(xiàn)持續(xù)時間比較短的焦慮心理也就完全正常了。
4.一些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一個長期的規(guī)劃。雖然在學校教育的過程當中,老師們曾告誡每位同學要對自己的人生有長期和短期的規(guī)劃,但實際情況是,有一部分同學總是認識不到這個對自己有什么樣的作用,不知道其重要性。因此在畢業(yè)之際,對自己步入社會以后做什么樣的工作并沒有一個自己成熟的看法,僅僅停留在聽從家長或者學校對自己的安排這個層面上。
二、教師對學生心理上的引導
1.通過開班會、個別談心等形式,讓學生意識到做什么事情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在工作當中碰到一些困難很正常,但如果一碰到困難就對自己的決定失去信心,不再按照自己的計劃來完成工作,那就不對了。因為一旦在工作當中因為一些困難而對自己失去信心,那么將很難再去做好自己的工作。所以,在學生步入社會以前就要讓學生意識到:碰到困難不怕,怕的是被困難打倒;真正對自己充滿信心不僅僅是在順境當中,更應該是在逆境當中同樣對自己充滿信心!
2.有陽光的地方就一定會有陰影,同樣,社會當中不僅僅有美的地方,也一定會有丑惡的地方。進入社會以后,不僅僅要能看到社會當中不好的現(xiàn)象,更要能發(fā)現(xiàn)社會當中的美麗。不要因為局部的黑暗而讓自己戴有色眼鏡去觀察社會。學生在剛剛進入社會時,原本對社會生活充滿了美好的想象,可是,一旦碰上一些丑惡的現(xiàn)象,因為難以接受,而極有可能對整個社會產(chǎn)生懷疑,讓自己不能再客觀地去看待社會當中的事物,而這種心態(tài)對學生在社會當中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為了防止這種心態(tài)的產(chǎn)生,我認為提前幫助學生學會用正確的方法和角度去看待社會當中的黑暗會更加有利于他們的成長。
[內容提要]伊斯蘭教倫理觀中所倡導的愛國理念、敬業(yè)精神、誠信美德、友善規(guī)范與黨的十所確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要求上具有一定的相通之處。探討兩者之間的相通之處,對于凝聚社會共識、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wěn)定、促進社會和諧具重要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伊斯蘭教;倫理觀
黨的十報告以24個字,囊括國家、社會、個人3個層面,提出了反映現(xiàn)階段全國人民“最大公約數(sh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層面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發(fā)展目標上的規(guī)定;從社會層面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價值導向上的規(guī)定;從公民個人層面看,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道德準則上的規(guī)定。這3個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符合歷史、合乎實踐,既有深厚的傳統(tǒng)底蘊又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當前,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包括廣大信教群眾在內的億萬人民的共同心愿,順民心、合民意。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努力,宗教界責無旁貸。
伊斯蘭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教義中蘊含了豐富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這些倫理道德規(guī)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要求上有一定的相通之處。探討兩者之間的相通之處,對于凝聚社會共識、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wěn)定、促進社會和諧具重要現(xiàn)實意義。
一、愛國理念
愛國,顧名思義,就是對養(yǎng)育自己成長、培育自己才智、施展自己才華的祖國母親的熱愛。愛國是調整個人與國家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也是支撐民族繁榮發(fā)展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千百年來,愛國理念作為一而旗幟,一種巨大的向心力,一直引導和鼓舞著中華民族保持著旺盛的生機和活力。而愛國也是中國伊斯蘭教極為倡導的。伊斯蘭教認為,最神圣的愛國責任,就是自覺捍衛(wèi)賴以生存的祖國。先知說:“愛國是伊瑪尼(信仰)的一部分?!薄澳銈儜撓聒B兒眷戀自己的窩巢一樣熱愛祖國。”
伊斯蘭教進入中國后,為適應當時特定社會歷史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中國穆斯林學者提出了“二元忠誠”的社會倫理道德觀,即提倡順從“忠主忠君”,成功地解決了伊斯蘭教在非教權國家神權與王權相統(tǒng)一的問題,實現(xiàn)了伊斯蘭教在中國從“一元忠誠”到“二元忠誠”的變革。這既堅持了伊斯蘭教關于“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的基本信仰,又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學說,形成了有別于其他伊斯蘭國家的“認主獨一”的特點,從而邁出了適應中國社會的極大一步。
近代以來,一些伊斯蘭教界的著名人士把國家的命運與民族、宗教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并把國家的存亡,即“愛國”、“保國”明確地放在首位。如清末民初回族知識分子丁竹園曾提出:“無論是哪一教,既為中國民,就當同心努力的維持我們國家大事,沒了國,還能保得住教嗎?”[1]并大聲疾呼:“保國即是保教,愛國即是愛身?!盵2]民國時期,云南人馬伯安也號召:“希望各位教胞更進一步團結起來,以愛宗教之熱誠愛國家,一起奮起,各盡其最大的努力,以爭取國家民族的獨立、自由、平等?;貪h同胞,共同團結起來,共赴國難?!盵3]1 000多年來,我國穆斯林始終與祖國共命運同呼吸,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愛國熱情。而在社會主義時期,伊斯蘭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中國穆斯林的愛國理念又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二、敬業(yè)精神
敬業(yè)精神是一個國家各項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基礎和保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所以把敬業(yè)作為其基本要求之一,因為敬業(yè)既是一種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反映了職業(yè)本身對職業(yè)者從事職業(yè)活動的客觀要求,又是一種主體需要,承載了職業(yè)者強烈的主觀愿望和明確的價值取向,也是一種社會道德要求,體現(xiàn)了民族素質、民族智慧,“可以說,敬業(yè)則國強,怠業(yè)則國弱”。[4]
伊斯蘭教也十分強調敬業(yè)精神。伊斯蘭教強調敬業(yè),主要源于其強烈的“入世性”。伊斯蘭以“兩世吉慶”為處世之本,在強調后世永恒福樂的同時,也允許穆斯林享受今世的生活,并認為兩者互為因果。伊斯蘭教“兩世吉慶”的思想,表明它是入世而不是出世的宗教――在今世和后世兼顧的思想指導下生產(chǎn)、生活,這是一種信仰融入務實的態(tài)度。
伊斯蘭教鼓勵穆斯林通過勞動追求合理的物質生活享受。《古蘭經(jīng)》說:“你說:‘你們工作吧!真主及其使者和信士們都要看見你們的工作;你們將被送到全知幽明者那里去,而他要將你們的工作告訴你們’?!保ā豆盘m經(jīng)》9:105)“最好的生活是靠自己的勞動而得者”,“要吃飯,自流汗”,“最好的收入是用體面的辛勤勞動所賺取的……當一位體面謀生而努力工作的勞動者,在夜晚渾身疲乏地回到家中時,他的罪已經(jīng)得到寬恕?!盵5]“任何人的生活,沒有比他自己拿手勞動來維持更好的了?!币蚨?,伊斯蘭教號召人們立足于塵世,在大地上耕種、放牧和經(jīng)商。同時,伊斯蘭教認為,真主在創(chuàng)造人類及大地上一切的同時,賦予了人類代治大地的責任。這種責任對于每一個社會成員,因其職業(y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具體要求。但共同的要求是: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穆圣說:“你們全都是牧人,對自己所牧者負有責任?!泵總€人只有都像稱職的牧者那樣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自己的知識和特殊技能服務于社會和他人,才能保證整個社會各項事業(yè)的正常運行。
正是伊斯蘭教所倡導的這種積極奮斗、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有機結合、今世和后世并重的思想,激發(fā)了穆斯林的生產(chǎn)積極性和勞動熱情,成為了其從事各項實踐活動的內在精神動力,極大地鼓舞了他們奮發(fā)向上的士氣,凝結為其獻身于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內在激勵機制。
三、誠信美德
“誠信”有兩層含義:一是誠實,二是守信?!懊駸o信不立”是中國人耳熟能詳?shù)娜寮倚艞l。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誠信既是個體道德要求的基石,也是社會秩序良性運行的基礎,又是規(guī)范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要條件。而伊斯蘭教也非常強調誠信美德。首先,伊斯蘭教強調為人要誠實。因為誠實是建立人與人之間信任關系的基礎?!豆盘m經(jīng)》說:“你們要敬畏真主,要和誠實的人在一起?!保ā豆盘m經(jīng)》9:119)穆圣也說:“你們要堅持誠實,因為誠實會導人于善,善會導人于天國。一個人只要誠實,并追求誠實,在那里他將被記錄為‘忠誠之士’?!币了固m教不僅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說真話、戒偽證,而且還要求在明知對自己或對自己的親人不利的情況下說真話、戒偽證。穆圣并把說假話、作偽證的危險性與以物配主、忤逆父母、殺人這3大罪相提并論。其次,在強調誠實的基礎上,伊斯蘭教還要求做到恪守信用?!澳銈儺斅男屑s言?!保ā豆盘m經(jīng)》5:1)“當你們締結盟約的時候,你們應當履行真主的盟約。你們既以真主為你們的保證者,則締結盟約之后就不要違背誓言。”(《古蘭經(jīng)》16:91)“偽信者的標志有三條:張口就說謊;締約后爽約;被信托時實施欺騙。”從這里可以看出,伊斯蘭教認為,人應當講信用,不接受信托則已,既已接受就要忠于自己所受的信托;不締結盟約則已,既已締結就要履行,切不可如小人一樣陽奉陰違。伊斯蘭教并把人與人之間的講求信義提到了信仰的高度來看待。穆圣說:“無忠誠之人無信仰,不守信之人無教門?!笨梢娨了固m教對于恪守信用之重視程度。
四、友善規(guī)范
“友”本義為朋友,“善”本義為吉祥?!坝选?、“善”相聯(lián),基本意思就是交好、親近、和睦。友善作為一種道德規(guī)范,要求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講求仁德、與人為善、關愛他人,即孔子所說的“仁者愛人”、墨子所說的“兼愛”。友善是中華民族古老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
伊斯蘭教也十分重視友善規(guī)范。伊斯蘭教所倡導的友善,涉及內容十分廣泛,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首先,友善的基礎――人人平等。伊斯蘭教認為,真主創(chuàng)造了人類,所以不分男女、膚色、地域、貧富、門第、民族、種族、階級、強弱,一律平等。“眾人?。∥掖_已從一男一女創(chuàng)造你們,我使你們成為許多民族和宗教,以便你們互相認識。”(《古蘭經(jīng)》49:13)這種“認識”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認識,而是在告訴人們:人的地位是平等的,沒有高低、尊卑之分;雖然各個民族有不同的民族屬性,但他們之間不存在民族界限。其次,寬容。伊斯蘭教所要求的“寬容”,其一,對他人和宗教禮儀的寬容?!澳銈冇心銈兊淖诮?,我也有我的宗教。”(《古蘭經(jīng)》109:6)“對于宗教絕無強迫?!保ā豆盘m經(jīng)》2:256)。其二,對惡行、錯誤的寬容?!皩捜萑套尩貙Υ龑δ爿p率魯莽的人,原諒對你不公正的人,向對你刻薄的人施恩,與跟你斷絕關系的人保持友誼。”從善如流,寬容為懷,無疑是伊斯蘭教要求友善的形式。再次,人道主義。伊斯蘭教在人人平等理念的基礎上,指出人與人之間應當相互支持、相互幫助、實行人道主義。伊斯蘭教有關人道主義的內容有:在家庭關系上,要求父母慈愛子女、子女孝敬贍養(yǎng)父母,夫妻之間互敬互愛、互諒互讓,兄弟姐妹之間團結友愛、互相體貼;在朋友關系上,提倡嚴于律已、寬以待人;在鄰里關系上,主張鄰居之間加強友誼,互相幫助等。最后,講“中道”。伊斯蘭教對任何事情都以中正、中庸、均衡為原則。伊斯蘭教認為,謹守“中道”就是要不偏不倚――既重后世又重今世;既重物質又重精神;既履行自己的義務,又保證應得的權利;既講究公平,又追求效率;既維護集體利益,又要確保個人的權益;既對人友善、寬容,又當行則行、行為有度等。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所提出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涵蓋了社會主義公民道德行為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貫穿了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的各個方面,具有全面性和系統(tǒng)性的特點。而伊斯蘭教倫理觀中所倡導的愛國理念、敬業(yè)精神、誠信美德、友善規(guī)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要求上具有一定的相通之處。發(fā)揮伊斯蘭教在促進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丁竹園.思想預防[N].北京:正宗愛國報.民國元年正月十五日
[2]馬壽千.時期回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對待民族宗教問題的態(tài)度[J].中國穆斯林.1981(2)
[3]楊兆鈞主編.云南回族史(修訂本)[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299
[4]任者春.敬 業(yè):從道德規(guī)范到精神信仰[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5)
1.1 心理服務人員的培訓不規(guī)范
首先心理服務人員考證容易,職業(yè)道德教育和專業(yè)水準比較差,大部分的考證的人并不是為了學習技能,僅是為了獲得資格證,主張高效快捷獲證,不追求實際操作技能二是從心理學教育市場來看,教理論比較容易,要帶學生實戰(zhàn)訓練卻很難,會占用大量的時間,心理培訓機構為了適應市場,也不對技術做硬性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咨詢師實訓的機會非常少,學員缺少專業(yè)的社會支持督導系統(tǒng)。心理教育市場存在兩個職業(yè)資格證的培訓,心理咨詢師培訓和沙盤游戲師培訓,目前心理咨詢培訓沒有嚴格的從業(yè)資格標準,僅以職業(yè)資格證的獲得為依據(jù),而獲得資格證書的咨詢師,并沒有實際操作經(jīng)驗,諸如某機構沙盤師培訓,機構內獲證考試多以文字考試為主,且不要求記憶,對個人職業(yè)素養(yǎng)和從業(yè)資格不作要求,以獲得證書為準,在每年參與沙盤師資格證培訓的人員中,證書通過率幾乎為100%,其中從事沙盤游戲治療的人數(shù)占到2%-4%,在這從事沙盤游戲咨詢的人中,有25%的人有后期的督導,看起來從事沙盤游戲咨詢的人員比例很高,實際上,普及勝的沙盤游戲技術提高可以在80%以上。目前對沙盤師資格培訓的從業(yè)資格和督導制度都沒有建立,這導致直接導致了沙盤游戲師的培訓和學習不夠規(guī)范。
1.2 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不溫不火
由于需要心理服務的來訪者不多,許多心理咨詢企業(yè)開始采用線上傳播的方式。一種是專門做線上的服務,諸如對某心理機構的訪談了解到,在前期進行線上宣傳時收到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此種方式缺乏公信力,導致服務片而,后期效果并不好另一種是先做線下服務,再提供線上的服務,在調查的沈陽19家咨詢機構中,多數(shù)采用這樣的方式,以線下咨詢?yōu)橹鳎{查問卷顯示,75%心理咨詢機構的宣傳方式以公益課和講座為主,機構的來訪者熟人介紹途徑占有很大比例,網(wǎng)絡宣傳來訪人數(shù)較少,據(jù)有電話咨詢的機構接咨詢電話1次/口。綜合調查數(shù)據(jù),可以看到此種方式對社會的支持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這種方式只圍繞咨詢機構自身來訪者進行服務,并未針對整個社會群體,并不能起到專業(yè)的社會支持向導作用。同時,據(jù)網(wǎng)絡宣傳方而的調查,目前權威機構(權威機構主要指具備心理服務能力的高校)也有網(wǎng)絡心理服務,部分高校不具備網(wǎng)絡心理服務,而具備網(wǎng)絡心理服務的高校只有網(wǎng)絡建設,不提供在線的服務支持。
目前來看,公眾了解心理咨詢主要是通過新媒體進行了解,網(wǎng)絡服務是心理咨詢公司的最大的不足,網(wǎng)絡推)‘一做的最好的心理咨詢公司,由于沒有線下咨詢,缺少公信力,而做線下咨詢的公司只有網(wǎng)站建設和宣傳,無嚴格意義上的網(wǎng)絡咨詢服務。所以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網(wǎng)絡平臺服務APP極具有現(xiàn)實意義。
1.3 缺少統(tǒng)一的心理服務人員評價體系
目前,政府缺乏統(tǒng)一專門的心理服務人員管理機構、法律、法規(guī)、行業(yè)規(guī)范和繼續(xù)教育與督導與“年檢”等機制、體制和制度。心理咨詢師屬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組織的職業(yè)技能鑒定,這個職稱社會上承認,人事與衛(wèi)生部門卻不能作為晉升職稱后加工資的依據(jù)。心理治療師屬于國家衛(wèi)生部,人事部組織實施的,可作為晉升職稱后加工資的依據(jù),承認是一個技師職稱,但沒有處方權。可是取得心理治療師后,有的醫(yī)院內部又沒有專設的崗位,大多是精神科臨床醫(yī)生兼職的。不管是心理治療師或心理咨詢師盡管理論考試通過了,并取得相應職稱,而執(zhí)業(yè)技能需要進行繼續(xù)教育和督導,無主管單位和具體規(guī)定,更無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綜合訪談調查了解到的信自、,我們建議解決市場混亂的重點在于實現(xiàn)行業(yè)聯(lián)盟,建立行規(guī),同時采取三年評價一次,由權威機構進行考核的方式,以實現(xiàn)資源整合,讓心理服務行業(yè)在智慧城市的背景下,具有方便、便捷、迅速的特點。
2 智慧城市構建心理援助中心建設的對策
2.1 網(wǎng)絡援助
主要解決如何實現(xiàn)智慧城市背景下心理服務行業(yè)的網(wǎng)絡化服務,讓心理服務不僅僅只是而對而的咨詢,也可以成為網(wǎng)絡平臺的咨詢,同時建立完善的心理督導考核系統(tǒng)。
首先,利用新聞媒體以及一切可能的措施,加大對心理咨詢的宣傳、普及心理衛(wèi)生方而的知識,讓人們知道什么是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需要咨詢。
其次,建立網(wǎng)絡APP或微信公眾號,提供專業(yè)的線上咨詢體系,APP對接公眾號,網(wǎng)絡頁而分為咨詢頁而和督導頁而。咨詢頁而首先應設置來訪者輸入問題即可匹配問題類型和咨詢師,來訪者可以自愿對咨詢師進行選擇,可以在網(wǎng)上直接預約線上或線下咨詢。
第三,來訪者可以在線觀看自我提升或者自我需求需要的課程,同時可以進行心理測評自評專業(yè)問卷。
第四,可以在線查看心理學書籍和學術文章,呈現(xiàn)心理服務行業(yè)專業(yè)的網(wǎng)上信自、資源平臺。督導頁而首先應提供督導咨詢平臺,根據(jù)問題類型輸入問題,找到適合的督導解決問題。
第五,設置個人主頁,需要經(jīng)過審批方可驗證加入,官方信息有咨詢時長統(tǒng)計和服務時長統(tǒng)計,私人信息有個人信息,預約咨詢等內容設置心理資源平臺,用于查看或上傳文章和視頻。
2.2 線上與線下結合
針對訪談企業(yè)中遇到的缺少公信力,缺少系統(tǒng)的支持服務等問題,應從線上輻射到整個城市,乃至整個社會的支持評價體系。整個體系的構建應由政府職能部門(衛(wèi)生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或者兩者結合)牽頭,科學研究部門和高校系統(tǒng)制定標準,醫(yī)師聯(lián)盟和心理咨詢協(xié)會執(zhí)行監(jiān)察的一個龐大系統(tǒng),包括線上和線下活動,以保障公信力和專業(yè)標準。將線上的心理服務和線下的心理服務結合,線下由合作機構定期為注冊的心理服務人員舉辦督導會議,心理沙龍等心理服務工作者自我提升課程,由合作機構為線上的咨詢師提供收費或免費的咨詢地點與來訪者進行而對而的咨詢。同時可以開展線下講座和課程,幫助更多人獲得成長。
2.3 權威機構與政府合作
摘 要:對在校大學生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獨立院校的學生與普通高校學
>> 淺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徑研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探析 如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閾下 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芻議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學 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研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淺探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引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徑研究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
[8]吳海燕,張耀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閾下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芻議[J].科教導刊,2014,(4).
[9]李亞莉.獨立學院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xiàn)狀調查――以西安某獨立學院為例[J].雞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6,16(1):12-14.
[10]袁貴仁.堅持立德樹人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深入學習貫徹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貫徹同志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N].人民日報,201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