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當代藝術教育問題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藝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文化的核心與精髓。古今中外,藝術的歷史源遠流長,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也是歷代思想學家們共同關注的問題,早在我國先秦與西方古希臘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注意藝術教育問題。我們知道,審美性是藝術特有的屬性,藝術教育是審美教育的核心,培養(yǎng)人類的審美意識對促進人類文化素質的提升和人的全面發(fā)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對藝術教育問題的研究,是當今研究藝術理論的重要方向。
關鍵詞:藝術教育;美育;情感
貫穿古今,藝術對人類文化的作用不容小覷。早期的人類藝術多以詩歌和舞蹈作為表現(xiàn)形式,或抒發(fā)人類情感陶冶情操,或與宗教巫術有關。即便如此,也著力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fā)展與前進。因而,對藝術的普及和發(fā)展是我們應當重視的問題,我們研究藝術教育,既需借以古人之前見,又需結合當代之實況,聯(lián)系實際探討藝術教育問題。
一、中外藝術教育問題概述
藝術教育的歷史源遠流長,我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開始重視藝術的普及和實施,樂是我國古代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早期的藝術教育以禮樂結合作為開端,是人類文明發(fā)展歷程的重大措舉。西方的藝術教育最早可追隨到古希臘時期,那時的藝術多以宗教和原始巫術相關聯(lián),它們既是藝術,又是文化。
(一)中國藝術教育概述
我國從周代開始,就將禮與樂正式結合在了一起,制禮作樂,禮樂并舉,成就了周公時期的和諧社會。儒家經典《周禮》規(guī)定,授教之人必須懂樂,授教內容也應與“樂”相關聯(lián),例如“禮”就是由“樂德”、“樂語”、“樂舞”三部分組成,分別指的是與樂相結合的德行、語言和歌舞。到了孔子時期,對“禮樂”的重視更為盛行??鬃恿卸Y樂為六藝之首,提出教育應當以樂為原則,奠定了中國古代教育“禮樂相濟”的理論基礎。近代以來,我國著名學者王國維提出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將審美教育與德智教育相提并論。我國近代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更是把德國美學家席勒的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相結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主張,倡導美學,還提出了實施美育的辦法,但都因當時社會條件不允許而未能實現(xiàn)。
(二)西方藝術教育概述
西方的藝術最早盛行于古希臘時期,當時人們將詩、歌、舞結合在一起,推動了人類精神文明的發(fā)展。到了18世紀,德國著名美學家席勒提出培養(yǎng)品格完善的人必須經過美育的熏陶,并在《美育書簡》中正式提出“美育”這一概念,突出了美育在人類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近代以來,西方經歷了兩次工業(yè)革命,開始強調科學的重要性,科學逐步取代了藝術的地位。直到20世紀20年代后,人們在杜威教育思想的影響下,重新認識到藝術的重要性,藝術教育也不斷被人類提及和強調。
二、藝術教育在當代社會中的重要意義
藝術促進了人類社會的文明發(fā)展,藝術教育對社會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偟膩碚f,可以概括為以下兩點:
(一)培養(yǎng)人類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
藝術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的藝術教育是指培育出有藝術技能的人,此義并非我們所談及的藝術教育。廣義上的藝術教育是指普及藝術的基本知識,通過欣賞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來提高人們的審美修養(yǎng)和藝術鑒賞力,并最終以培養(yǎng)出健全的審美心理為目的。當今社會,隨著工業(yè)化的迅速發(fā)展,人們對科學的重視不斷提高,理性的科學帶給人們不斷的創(chuàng)新,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便利了人類生活,但這種高物質化的生活環(huán)境同時也帶給人們巨大的精神壓力,人類身心的物質和精神產生分裂,使人如同機器一般沒有精神的寄托,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急需在藝術的天地中獲得放松,感受藝術作品帶給人們的精神愉悅,讓人類身心的感性與理性達到平衡,使人類的審美心理結構的得以健全,這樣才能促進人類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二)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
人的全面發(fā)展是內在美與外在美的統(tǒng)一,是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平衡,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藝術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核心,不僅能夠健全人的審美心理結構,對人類思維能力的提高和道德的完善也有重要作用,人的思維能力分為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兩種,二者雖有區(qū)別卻密不可分,邏輯思維主要應用于科學,形象思維主要應用于藝術,如果只重視其中一種,就會產生機械唯物論的偏見,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對藝術的愛好豐富和培養(yǎng)了他的想象力、感知力和創(chuàng)造力,愛因斯坦雖致力于科學研究,但在閑暇之余,也喜歡欣賞音樂和閱讀小說。道德強調“真”與“善”,藝術則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因而,藝術教育對促進道德的完善也起著重要的作用。藝術教育的實施,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藝術教育的任務和目標
我們實施藝術教育,首先就應該認識到藝術教育的任務和目標。
(一)藝術基本知識的普及與藝術修養(yǎng)的提高
藝術的基本知識能夠幫助我們更完善地欣賞藝術作品,用更具體的理論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藝術創(chuàng)作的角度出發(fā),充分的感受深刻的審美體驗。掌握藝術的基本知識能夠提高藝術修養(yǎng),藝術修養(yǎng)是人文修養(yǎng)的集中體現(xiàn),人文修養(yǎng)是全面發(fā)展的人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此,藝術基本知識的普及和藝術修養(yǎng)的提高是藝術教育的任務與目標之一。
(二)審美心理結構的健全與想象力的發(fā)揮
前面我們已經了解到健全審美心理結構對人類的重要意義。藝術的精神活動不受時間與空間的制約,能夠充分發(fā)揮人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我們知道,藝術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在藝術創(chuàng)造活動中,我們必須通過想象才能將生活素材提煉出來,構成生動的藝術畫面。審美心理結構的健全和想象力的發(fā)揮是藝術教育任務和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培養(yǎng)完美的人格
藝術是審美情感的集中體現(xiàn),藝術家將自己的思想情感注入到藝術作品當中,運用豐富的藝術媒介表現(xiàn)出來,人們在認真欣賞藝術作品時,聯(lián)系自身經歷,與藝術家產生共鳴,反省自身,使欣賞者進入到更高的精神境界,成為一名具有完美人格、全面發(fā)展的人,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這也是藝術教育的最終任務和目標。
四、結語
藝術教育以審美價值為基礎,具有美學的意義和藝術的魅力。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育出具有完美人格、全面發(fā)展的人,這一類型的人是當今社會最需要的人才,它們不僅能促進科學技術的提高,還具有高尚的品格、睿智的大腦,是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因此,藝術教育的普及和發(fā)展對現(xiàn)階段社會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工作,我們應大力發(fā)展藝術教育,進一步完善藝術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張黔.藝術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滕守饒.回歸生態(tài)的藝術教育[M].南京出版社,2008.
作者:胡倩 單位:武漢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