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學學科知識與能力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職預算教學;綜合實踐能力
我國目前建筑業(yè)的職業(yè)技術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擺脫不了普教模式的影響,即教學以學科為中心,重理論,輕實踐,忽視能力培養(yǎng)。但近年在教學改革中出現(xiàn)了另一種主張,即中職教育的目的就是單純地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技能,教學的方法就是通過大量的實操訓練來強化這種職業(yè)技能。對于這兩種教育的思維與方向,應結合具體的專業(yè)進行分析,筆者不敢妄加論斷。筆者從事多年的建筑、裝飾等工程預算學科的課程教學,目前仍存在著不少問題和爭議。以下是筆者對當前中職預算課程的特點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一些看法,以及筆者在教學思維與方法方面的一些探索與實踐。
預算課程的特點
預算課程的綜合性這是因為預算課程是建立在建筑類的相關課程包括建筑識圖、建筑結構與構造、建筑施工與建筑材料等課程基礎之上的一門課程,需要學生具有綜合應用上述課程的能力,即學生要看懂建筑施工圖,對建筑結構構造要有較全面深入的理解,對施工的過程、工藝及建筑材料能大致了解,才能準確地計算工程量及其費用。
預算課程的實操性預算課程教學的基本目標是會獨立編制單位工程預算。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僅憑理論上學會預算方法是不行的,學習者必須通過大量的實踐,了解各種各樣的工程量計算及計價中的實際情況和問題,并且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預算方法的理解。
中職預算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預算課程教學不注重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目前的中職學生學習基礎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較差,他們在學習預算之前已經學過建筑類相關基礎課程,但學習這些課程時是孤立地學習,真正做預算時不善于將建筑構造、結構、施工及建筑材料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以形成對建筑物的整體感覺與認識。有的學生甚至連施工圖都看不懂,所以在學習預算時根本無從下手。因此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是中職預算課教學中最大的難點,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環(huán)節(jié)。目前中職預算課教學中有一種誤解,認為預算課就是教預算方法,因此缺乏對學生綜合應用基礎知識的能力的培養(yǎng)。有些教師認為學生已經具備學習預算的基礎知識與能力,因而按自己的思路去組織教學。結果發(fā)現(xiàn)一遍遍地重復工程量計算方法或預算方法,而學生仍然無法理解和接受,從而導致學生喪失信心,教師也失去耐心,最終收不到好的教學效果。
預算課程教學理論化,學習時過于抽象預算課是實踐性非常強的一門課程。雖然教師很清楚該學科的性質,但在教學的過程中仍然會由于案例準備不夠或者由于傳統(tǒng)教學習慣的影響而使教學理論化。如定額工程量計算規(guī)則很細,條款很多,教師最容易、最省事的方法是將規(guī)則解釋一遍,缺乏直觀地演示具體的實例,給學生實訓準備的預算實例又太過簡單,缺乏代表性。結果學生學完預算后只是背了大量的條款規(guī)則,理論上的預算知識很豐富,實際做預算時無從下手。
將預算課程的教學變成單純的技能訓練課與理論化的教學方式相反,另一種預算教學傾向是將預算課程看成是單純的技能課,在教學中只注重實訓,而不注重教學中的歸納和總結。預算課既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型課程,也是一門需要應用各種建筑相關知識的綜合課程,它既要求學生在實踐中會進行具體的計算,又要求學生有較強的綜合應用各種知識解決問題以及觸類旁通的能力。簡單地說,如果教師只是在教學中單純地通過實訓讓學生去理解預算方法而不注重對方法的歸納、總結,學生通過實訓可能確實會做一份或幾份簡單的單位工程預算。但學生就業(yè)后所接觸的工程會很復雜,這種教學方式很難使學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做到舉一反三、靈活應變。
預算課程教學的思維和方法探討
預算課程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注重培養(yǎng)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能力,增強學生的“建筑感覺”學習預算課需要學生具有綜合應用建筑類的相關課程的能力,這并不是要求教師簡單地復習建筑識圖、建筑結構與構造、建筑施工與建筑材料等課程的相關知識,而是要求教師能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引導學生從建筑、結構、施工、建材等幾個方面來綜合認識建筑物。筆者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的同時,進行建筑相關基礎知識的傳授。學生如果對自己所學知識能看得見,摸得著,那么就很容易將教師講授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認知。為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一切機會讓學生去參觀工地。例如在講土石方工程量計算前,帶學生去正在開挖基坑的工地參觀。這樣學生對坑槽開挖為何要放坡、如何留工作面、坑槽應挖的深度有了非常直觀的認識。在講解挖坑槽體積的計算時,不用教師費勁地講解其工程量計算方法。學生就會根據所學基礎的尺寸和標高計算應挖坑槽的長寬高,自己完成計算。
注重學生實訓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預算課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其方法和原理很簡單,但實際計算過程中遇到的情況較復雜。如在計算工程量時具體計算步驟怎樣,遇到不同材質、不同構件、不同工程特征及一些特殊情況如何處理,這些問題學生在沒有實際做過具體預算之前是不清楚的,而教師在知識講授時也不宜面面俱到,把所有可能遇到的情況都講一遍,最好讓學生在自己實踐的過程中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在預算課程教學中應以學生的學和練為主導,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提示及歸納總結上。如筆者在講解墻體工程量的計算時,先將墻體工程量計算的基本方法講解給學生:墻體工程量按體積計算,應扣除柱、梁、板等砼構件所占體積及門窗洞口所占體積。在學生練習時遇到了具體的問題:柱、梁、板的體積和門、窗體積怎樣扣除?這時教師便引導學生看教室墻體構造,框架結構柱、梁、板在整個墻體高或長度方向是通長的,而門、窗洞口在墻的高度和長度方向都不是通長的,就像一個大的四方板上挖了一個小洞。這時學生很直觀地看出:計算墻體凈高時可由層高減去梁板高度得出,而墻的凈長可由墻體軸線長度減去柱位即可。墻體按凈長、凈高及墻厚計算出體積后,最后再扣除門、窗洞口所占體積。這樣學生便在學習的過程中將實際計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解決了,比教師直接講解具體的計算步驟效果要好得多,且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啟發(fā)式教學,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展能力學生在完成一個部分的實訓后,對預算的具體過程熟悉了,對預算方法也能更直觀地理解了。那么,如何讓學生對預算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不同情況時靈活應變呢?筆者的方法是采用啟發(fā)式教學,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如學生在學完建筑面積的計算方法后,學生往往會遇到很多計算規(guī)則中沒有講到的情況:如天井要不要計算面積?外飄窗臺要不要計算面積?等等。教師如果只是直接回答學生問題,學生工作后就很難處理其他情況。因此筆者引導學生總結了計算建筑面積的三個條件:一是上有頂蓋;二是四周有圍護;三是層高大于2.2m。這樣學生工作后遇到什么情況都可以用這三個條件來自己解決計算建筑面積的問題了。在學生學完課程并有一定實操經驗之后進行歸納總結,能進一步理清學生的思路,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靈活處理各種不同的情況,培養(yǎng)學生在專業(yè)學習上融會貫通的能力。
[關鍵詞]職業(yè)高中;實訓課;素質;能力
一、實訓課教學貫徹素質教育已是當務之急
應試教育是“為應試而教,為應試而學”,學生、學校和社會都以考試為中心,以分論人。培養(yǎng)出來的職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各方面能力無法應對多元社會的復雜多變。隨著社會發(fā)展和市場經濟對人才素質能力要求日益嚴格,許多職高畢業(yè)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歷練,面對嚴峻的就業(yè)形勢難過求職關;有的畢業(yè)生即使進入用人單位后,難以承受快節(jié)奏的生活與工作壓力,難以經受挫折與失敗,無法獨立開創(chuàng)工作局面等原因,最終不得不就業(yè)又失業(yè)。結合實作課教學,加強職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yǎng)已是當務之急。
二、轉變教師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勢在必行
1.轉變目標觀。由單一的強化學生專業(yè)技能訓練和形成,轉化為對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yǎng):從提高部分實訓課優(yōu)秀學生素質轉為提高全體受教育者素質。
2.轉變人才觀。改變以分數論人的偏見,從多樣化、多層次、多規(guī)格育人出發(fā),把人的發(fā)展作為實作課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高作為培養(yǎng)人的著眼點。
3.是轉變施教觀。由只對少數優(yōu)秀生和學生學習期間負責,轉變到對學生群體和進入社會后負責。使每個學生受教育權利和機會“均等”,通過實訓課培養(yǎng)素質提高技能,為畢業(yè)后融入社會負責。
三、教學中應以師表作用和人格魅力育人
“教書育人”是黨的教育方針和人民對教育的根本要求。職高實作課教學在向學生傳授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技能的同時,應以“育人”為本位,把鑄造學生靈魂、生命精神作為一項重要教學任務來完成。教師在專業(yè)知識和技藝的傳授中,應自覺加強“立師德、樹師表、強師能”方面的自我修養(yǎng),注重以自己知識豐厚、技藝精湛的良好人文素質;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關愛學生的高尚師德;勤奮好學、廣采博覽的嚴謹學風;心胸開闊、品格高雅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學生,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偶像與行為的楷模。
四、重視加強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yǎng)
1.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1)專業(yè)氣質。教師應結合實訓課教學,引導學生加強知識道德修養(yǎng),使自己的外在氣質與自己所要從事的行業(yè)相符合:(2)自信心。引導學生不要因自己學歷低或社會經驗少喪失信心,鼓勵他們努力提高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增強能力,做好自我定位,重樹自信心;(3)堅強意志力和承受壓力與挫折的能力。教育學生充分認識社會的復雜性,對壓力和困難產生一定預見性,并刻意在技能訓練中磨練其意志,培養(yǎng)他們承受壓力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質與耐挫能力:(4)良好的人格素質。教育學生充分認識人格素質是進入社會求職、就業(yè)、成就一番事業(yè)的基本心理素質和條件,從而自覺養(yǎng)成寬容、大度、善良、關心他人的高尚人格。
2.培養(yǎng)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教師應重視自身情感與學生情感的溝通,通過聽講座或多與外界交流,培養(yǎng)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的情緒自知力、情感調控力和理解他人的能力。正確認識他人、悅納他人,養(yǎng)成善與人交往、與人溝通、與人相處的素質和技巧。并通過實作課社會實踐,增強社會適應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良好人際關系素質的形成。
3.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技術能力。教師針對職高生堅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專業(yè)技術能力。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認真學好專業(yè)技術,實現(xiàn)一專多能的全面發(fā)展。
技師學院的學生英語基礎薄弱,缺乏明確目標的激勵,學習英語變得極其被動。此時,必須尋找一種行之有效的技師學院的英語教學模式,來徹底改變學生學習英語的現(xiàn)狀,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多元智能關注課堂、融入課堂的研究引發(fā)了關于如何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改進教師的教學策略和教學行為的思考。
二、多元智能理論在技師學院英語課堂教學中的理論探討和意義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一個人都擁有不同的強勢智能。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經多年實驗和研究后,提出了人的智能至少有九種: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空間感知智能、音樂智能、肢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和生命存在智能。
把多元智能理論應用于技師學院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本專業(yè)的特點,借鑒多元智能理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方法學習,展示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三、多元智能理論在技師學院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教學模式
1.奇思妙問,改善數理邏輯智能
加德納認為數理邏輯智能蘊涵多種智能。數理邏輯智能涉及計算里程、時間、重量、價格、面積等。英語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下列方法幫助學生改善數理邏輯智能。
(1)采用不同的提問策略,追求高品質的思考。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進行回憶、分類、比較和計算后給出答案。
(2)分清因果,理清次序。如在教學“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時,可讓學生排列正確的順序,學生在文中找出所給12個句子的關鍵詞,很快就能以時間順序排列,生命的起源發(fā)展就很清楚了。
2.創(chuàng)設視覺化學習環(huán)境,刺激視覺空間智能的發(fā)展
通過學習環(huán)境的布置、視覺構圖和多媒體的運用等可以增強學生對于所學語言知識的感應能力,提高認知水平。
(1)學習環(huán)境的布置。如在教學“Sailing round the world”時,可在教室內張貼世界地圖。
(2)視覺構圖。如在分析文章結構時,可以為學生提供圖表框架。如在教學“Is there life on the earth?”時,教師提供如下圖所示的圖表框架,并問How is the conclusion generally drawn by the chart?
(3)多媒體的運用。英語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可以將文字轉化為圖片、動畫和視頻,加強對學生視覺的刺激,從而增強學生的認知程度。
3.創(chuàng)意活動,開發(fā)肢體運動智能
肢體的運動提供我們大量感性認識,通過學生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創(chuàng)意身體活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語言學習效率。
(1)戲劇演出。課本不僅適合課文教學,而且適合對話的教學。如在教學“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Act Ⅰ, Scene 4)時,可在學完課文后讓學生看視頻,模仿每個角色的語音語調和動作,并分小組進行表演。
(2)啞劇和雙簧。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用肢體語言表演出故事情節(jié)。如在學習“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中的《淘金記》時,讓學生表演出滑稽、夸張的動作表情,體會在瑣碎、卑微之中所隱藏的深刻本質。
4.剖析歌曲,聆聽音樂,增進音樂智能
音樂由音調、節(jié)奏、音色三部分組成。欣賞音樂與剖析歌詞不僅可以刺激情緒中樞,提高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增強長期記憶的效果,還能提高學生的樂感,增進音樂智能。
(1)欣賞與課文有關的歌曲。如在教“Sailing round the world”時,可以讓學生欣賞“Sailing”(遠航)歌曲,I am sailing, I am sailing. Home again, cross the sea.(我在遠航,我在遠航,穿越海洋,重回故鄉(xiāng)),從中可體會到哥倫布富有理想的心智和勇敢無畏的精神。
(2)用學到的語言為歌曲填詞并演唱。這一方法具有挑戰(zhàn)性,因此,在學生進行填詞前,應在押韻和語句節(jié)奏方面稍加指導。
5.鼓勵自我表述,提高內省智能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內省智能的提高有賴于自我表述能力的提高。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評價人物性格、續(xù)寫課文等形式提高內省能力。
(1)評價人物性格。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評價他人的過程中學到自己究竟贊賞他人什么樣的品質、什么樣的行為方式等。
(2)續(xù)寫課文。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學會生活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如在學習“The present”時,可讓學生續(xù)寫課文,在大女兒得知老太太把支票撕碎以后,故事又將如何發(fā)展?
四、結論
目前,技師學院還很難進行跨專業(yè)、跨年級的教學整合,一個教學單元或一堂課只能涉及三到四項智能的培養(yǎng)。但教師可以在一個較長的教學周期中兼顧這九種智能,綜合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運用語言—修辭智能、批判性思考、合作學習、獨立學習等),較正確客觀地評價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智能,提供有利于九種智能發(fā)展的學習環(huán)境,讓每個學生的九種智能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關鍵詞: 培養(yǎng) 意志品質 自信心 情感健康
體育教師要培養(yǎng)、誘發(fā)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愛好,教育學生養(yǎng)成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在教學內容上要改變單調和枯燥的教學模式,轉變教學思想,使學生對體育教學產生良好的情趣,讓學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對體育的興趣,在體育運動中充分享受運動的樂趣,有效地促進學生參加鍛煉和上好體育課的積極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養(yǎng)成堅持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不僅在校期間有健康的身心、充沛的體力和精力完成學習任務,同時也為以后從事繁重、復雜、艱苦的工作,奠定堅實的身體基礎。
一、體育教學有利于學生的意志品質培養(yǎng)
首先,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動機,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只有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掌握體育的知識、技術、技能,增強體質,將來成為建設的合格人才,才能激發(fā)學生自覺地培養(yǎng)自己的意志品質。
其次,利用課堂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品質。首先,利用競賽法。競賽法是在比賽的條件下進行的一種方法,它能使學生在競爭條件下進行學習。其次,還可利用游戲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品質。所謂游戲法就是指以游戲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練習的方法,學生在條件變化的情況下掌握和運用體育的知識、技術、技能,培養(yǎng)機智,靈敏和獨立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集體主義精神,自覺遵守紀律和勇敢、果斷的意志品質。
第三,選擇適當的體育項目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品質。其它學科主要在理論上,思想上對學生進行教育,而體育教學則是通過學生自身的本體感覺承受一定的生理負荷,調節(jié)因受場地器材的約束和周圍環(huán)境的干擾所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不同的情緒和行為。體育運動項目繁多,不同的運動項目所培養(yǎng)的意志品質不同。如球類運動,這是一種集體合作的項目,能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進取心、高度的紀律性、集體主義精神以及勇敢拼搏、不畏強手的意志品質。游泳、單杠、高低杠等項目,田徑中的跨欄,撐桿跳等難度大、技術性高、危險性大的運動項目,則可以培養(yǎng)學生競爭意識以及機智勇敢,頑強果斷的意志品質。隊列練習,則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目的性、紀律性、堅韌性。由此可見,只要合理地選擇各種不同的運動項目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就能使他們的意志品質得到全面的培養(yǎng)。 另外在體育教學中,還可以通過觀察法、對比法和示范法的運用,能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技術動作的練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記憶力、想象力的發(fā)展;通過教學比賽和各種體育游戲,可以潛移默化地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靈敏性與應變能力。
二、 在體育課中有利于加強對學生自信心的訓練
職高學生現(xiàn)處于心理發(fā)展的不成熟期,他們可塑性強,隨意性大,正是建立學生自信心的關鍵時期。激勵學生充滿自信地面對學習,面對生活,避免陷進自卑心理的泥潭而影響他們的一生。我在上課前到班主任老師處了解班級學生的性格特點,在體育課上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做到因勢利導,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愿意去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盡量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在教學中我經常利用表揚的話語,贊美的目光給學生以鼓勵和肯定,來增強小學生的自信心。我利用體育課堂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臺,讓他們在體育課中鍛煉自我,磨練自我。這樣,每位學生都得到戰(zhàn)勝自己的懼怕心理,增強自己的自信心的鍛煉,體育課變成了學生們展示自信心的樂園。
三、抓好課堂常規(guī)教學有利于學生思想教育
在體育教學中,利用各個教學主要環(huán)節(jié),進行課堂常規(guī)教育,使課堂教學規(guī)范化、制度化,通過課堂常規(guī)的建立和貫徹,向學生進行文明禮貌、組織紀律、思想作風和安全教育,逐步養(yǎng)成學生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和一些優(yōu)良的思想品質。
課的開始要對學生進行動員,提出本次課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項,結束時要進行講評總結。通過動員,對他們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通過競賽和游戲,培養(yǎng)他們集體主義精神和果斷、機智、勇敢、頑強的優(yōu)良思想品質;通過隊列隊形的練習,可以培養(yǎng)他們組織紀律性和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們反映速度、動作準確和協(xié)調一致的能力;值日生借還體育器材和整理場地,可以培養(yǎng)他們熱愛集體、熱愛公益勞動和愛護公物的良好品質。這樣,將思想教育同體育教學中的組織與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又能增強思想教育的效果。
意志品質的形成總是和克服困難相聯(lián)系的。在教學練習中增大難度、強度,使他們的意志品質在完成各種所能承受的運動中得到磨練。學生在課堂練習中處于運動的狀態(tài),他們的思想品質上的各種弱點也會在練習強度和教學不斷深入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針對出現(xiàn)的問題要及時處理,及時教育。
四、體育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情感的作用
學校體育的諸多方面,蘊含著競爭因素,體育課中的教學比賽和對抗練習,課余時間班級和校際之間各種形式的對抗賽、邀請賽、達標賽、選拔賽,全校性的運動會,都為學生投入競爭提供了參與機會。一方面,體育比賽反映了青少年學生樂于參與競爭的心理需求,是他們參加體育活動最喜聞樂見、容易接受的一種形式;另一方面,體育比賽的效應,在于以運動競爭為媒介,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參與體育的興趣,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推動群眾性體育活動的廣泛開展,而且必將在學生(包括參賽學生和觀賽學生)中產生一種凝聚力和向心力,激發(fā)他們對所代表群體(班級和學校)的集體感,從而起到體育比賽部分學生直接參加,多數或全體學生間接參與,共同受教育,激發(fā)集體情感的作用。
體育的終身受益的任務,還要強調對學生掌握實用能力的教育,要重視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比如:指揮隊列的能力、組織小型體育活動的能力、體育競賽的基本裁判能力、處置簡單的運動損傷的能力以及指導他人參加體育實踐的能力等等。
參考文獻:
[1]孫樹偉;;淺談中職學校的終生鍛煉[J];品牌(理論月刊);2011年03期
[2]顧鵬;;改進體育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意識[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0年14期
[3]王和彥;;淺談健康體育教育與中職體育教學改革[J];科技致富向導;2011年21期
知識能力素質課堂教學“知識、能力、素質”是我國各級、各類、各層次、各教學環(huán)節(jié)人才培養(yǎng)的三大核心要素。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指出學校在人才培養(yǎng)上應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的教學理念,在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方面,要“著力培養(yǎng)信念執(zhí)著、品德優(yōu)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人才”。那么,具體到大學物理課程的課堂教學來說,我們究竟該如何做才能使學生的知識、能力與素質三位一體協(xié)調發(fā)展呢?
一、明確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地位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一直把學習已有的工業(yè)文明成果當作培養(yǎng)大學生的首要目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是根據規(guī)定的教材和預估的學生共同認知規(guī)律在進行單向傳授,過分強調了知識的繼承與積累,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與個性特征,在課堂教學中實施“滿堂灌”。結果灌輸式、保姆式、應試型的教學方法占據了整個課堂,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始終處于被動,課堂失去了活力,學習熱情大減,上課僅僅是在走過場。為此,教師有必要更新教育理念,樹立起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做到在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發(fā)揮其導向作用。記得有人曾形容師生關系是“導師在學生面前‘噴煙’,直到把學生心中的火把點燃”。教師只有明確了自己的這一角色,教什么?怎么教?也就容易解決了。
二、研究每堂課知識、能力與素質的關系
在知識、能力與素質的關系中,知識是基礎,傳授學生知識是教育本身的首要職責,只有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談得上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與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以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現(xiàn)就大學物理課程來講,怎樣處理好知識、能力與素質的關系,我們暫且可以從宏觀、微觀兩個層面進行討論,本文只就微觀層面進行表述。所謂微觀層次就是指從每節(jié)課做起,教師在授課前,不僅要做到明確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而且也要重點思考本節(jié)課在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與科學素質方面的作為。依照教育部高等學校非物理類專業(yè)物理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提出的《非物理類理工學科大學物理課程基本教學要求》的A、B類知識點,目前,我校部分班級大學物理課程的安排為:大一學生在第二學期學習經典物理基礎(72學時),包括力、熱、電磁、光四部分共十七章;大二學生在第一學期學習近代物理基礎(56學時),包括相對論、量子、激光、固體、原子核五部分共十三章。按照教學日歷,我們針對每節(jié)課(或每一小節(jié))都制定出一套融知識、能力、素質于一體的教學方案,具體包括有:形象圖片、核心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目的、講授方案、重點、難點、能力要求、素質提升及知識點應用十大方面。這里,不妨以第三章第三節(jié)理想流體定常流動一節(jié)為例予以介紹。具體教案是這樣的:
(1)形象圖片(略);
(2)核心內容:如何表征理想流體定常流動的連續(xù)性;
(3)教學目標:探討連續(xù)性方程數學表達式的提出與意義;
(4)教學目的:為什么連續(xù)性方程是質量守恒定律在理想流體定常流動中的表現(xiàn);
(5)講授方案:以幾何、代數、積分的不同方法描述流場,從均勻流場到非均勻流場,從非定常流到定常流,利用質量守恒引入連續(xù)性方程;
(6)重點:如何引入與表示通過可控閉合面的體積流量;
(7)難點:如何規(guī)定流入、流出閉合面體積流量的正、負;
(8)能力要求:應用數學方法描述理想流體定常流動特征的能力;
(9)素質提升:從復雜的流體運動中抽象出理想流體模型,運用幾何、代數、分析的數學語言建立連續(xù)性方程的思路;
(10)應用:保溫桶的流速計算。
在本次課的課程教學中,探究理想流體定常流動的連續(xù)性方程這一知識點是課堂教學的基礎,而通過本節(jié)課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方法去描述理想流體定常流動特征的能力則是培養(yǎng)的重點與核心;提升學生從復雜的流體運動中抽象出描述理想流體的模型,能運用幾何、代數的數學語言去建立連續(xù)性方程則又成為本次課課堂教學的難點與關鍵。因為我們知道,要在課堂教學有限的時空域里建立起學生觀察、分析、解決理想流體問題的思路與視角,達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并非易事。但我們在本學期這一教學方案的試行過程中,卻確實感覺到了通過給學生營造這樣一種教學氛圍,學生是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大學物理更多地傾向于研究掌握各種問題的物理學思想,更加注重于培養(yǎng)獨立應用這些思想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我們學生自己來講,除了應改變思路、變換學習方法外,還需要下更多的功夫”(學生發(fā)表感言);另外,也有一些學生真實體會到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受益最多的是在方法上和將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講解……突然間‘學海無涯’再次閃現(xiàn)在我心中。在大學里,我們所學的不僅僅是課本上的那些東西,我們需要學習的還有和他人相處的禮節(jié)、各項事物的處理、個人生活的方成以及社會生存的經驗。”(學生真實感言)
三、注重物理學方法向課堂教學的滲透
教學方法的改革是當前教學改革的切入點,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案制定了,思想明確了之后,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注意什么,才能使學生的知識、能力與素質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呢?
在摒棄傳統(tǒng)教學方法,樹立以人為本、照顧個性的教學理念的同時,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在課堂教學中,時刻以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能力為基礎,想方設法給學生創(chuàng)建探索知識的環(huán)境與氛圍,并注重物理學方法向課堂教學進行滲透,做到能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研究。因為我們知道,任何一種物理學方法都離不開物理學知識,而物理學知識又貫穿于物理學的方法論中,所以教師有必要在講授物理學基本概念、原理的同時,盡最大可能將物理學方法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機融合,讓學生真正意識到學習物理知識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有了解了物理學方法的應用,才能從物理學方法的視角上去更好地把握內容。經實踐,這一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還是很受學生歡迎的。用學生自己在課程學習小結中的話來說,就是“老師在課堂上對物理學方法的專門講解和重視在學習中的應用使我受益匪淺”;“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感受到了大學物理學的強大魅力……但使我感受最深的還是大學物理學中對各類方法的巧妙運用。這些方法使我真切體會到了人類智慧的博大精深以及科學的艱辛,物理學的思想、方法在一點一點地強化著我的思維?!?/p>
四、結束語
學生們能體會到“學好大學物理不僅為學業(yè)增添砝碼,同時也能更好地鍛煉自己的思維,為以后的就業(yè)、擇業(yè)奠定良好的基礎”……看著學生們寫的學習物理課程的各種體會,我們不得不驚嘆“以人為本,集知識、能力、素質于課堂教學”的教育理念與方法的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新思維、新舉措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予以完善……
參考文獻:
\[1\]姚青榮,潘順康,周沁,陳旭.工科物理教學改革的研究\[J\].教學研究,2009,(5):59-61.
關鍵詞:后殖民主義 女性主義 中國科學史
Abstract
Postcolonialism,F(xiàn)eminism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of Science: Some Theoretical Possibilities in HistoriographyDuring its different periods, the study of history of science has different topics, and made the same topics had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and meaning. New theories and perspective bring the study of history of science with new form and new interpretation constantly. Very often, some ideas,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that came from other fields, have influenced history of science. For example, in recent years, postcolonialism and feminism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text, and they have shown their vitality in many fields,including history of science. Some scholars have noticed already these new theories’ value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of science, however, related studies have not become mainstream in this field. Based on the standpoint of historiographical perspective and methodology,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possible influence and value of postcolonialism and feminism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of science.
Key words: postcolonialism feminism Chinese history of science.
柯林伍德說過,研究任何歷史問題都不能不研究其次級的歷史,這里的次級歷史指的是對該問題進行歷史思考的歷史。[1]站在科學編史學的立場,反思科學史研究的過去,分析和借鑒新的研究視角與綱領,對于促進科學史學科發(fā)展來說極為重要。
一 引言
20世紀之前的西方科學史研究基本從屬于科學家與哲學-歷史學家兩大陣營,形成了相應的兩大編史傳統(tǒng)。這兩類編史者基本上都不是職業(yè)的科學史家,他們編寫出的??剖泛途C合史,都是實現(xiàn)各自領域某種目的一種手段,沒有形成獨特的編史綱領。在編史方法上,直到薩頓為止的這些編史學傳統(tǒng),往往都以編年史研究為主導,[2]在編史觀念或多或少受實證主義哲學思潮的影響。實證主義哲學把科學史看成是一系列新發(fā)現(xiàn)的出現(xiàn),以及對既有觀察材料的歸納總結過程,是不斷趨向真理和進步的歷史。在這種哲學背景中的科學觀和科學史觀影響下的科學編史工作,大多采用的是編年史方法,把科學史看成是最新理論在過去漸次出現(xiàn)的大事年表。
20世紀30年代以來,由亞歷山大柯瓦雷開創(chuàng)的“觀念論”科學史研究傳統(tǒng)開始在科學史領域占據重要地位。這一編史傳統(tǒng)強調科學的進步體現(xiàn)在科學理論與科學概念的進化上,可以說是新康德主義哲學史方法在科學史研究領域的某種體現(xiàn)。與此同時,另一種編史綱領也逐漸形成,這種社會史的編史綱領受歷史觀和默頓的科學社會學的影響,強調把科學的發(fā)展置于復雜的背景下進行考察,更加關注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宗教、軍事等環(huán)境對科學發(fā)展的影響。([3], p.24)20世紀80年代以來,“后現(xiàn)代主義”和“社會建構論”等思潮對西方科學史研究產生的影響也開始明顯起來。
可見,西方科學史學史上的歷次重大變化都受到了其他領域新觀念和新方法的影響,積極吸收這些新的觀念和方法,促成了科學史學科的不斷進步。目前我國科學史研究仍然以實證傳統(tǒng)為主,研究方法大多限于歷史文獻的考據和分析。盡管實證傳統(tǒng)今后仍然可能是中國科學史研究的主要編史綱領之一,但要促進科學史學科的全面發(fā)展,我們也必須及時、合理地吸收相關領域的新觀念和新方法。近些年來,西方科學史研究開始引入了后殖民主義與女性主義的理論和方法,展現(xiàn)出了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和發(fā)展?jié)摿?。對此,我們需要給予適當的關注。
二 后殖民主義科學史及其啟示
后殖民主義是一種帶有鮮明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學術思潮,是多種文化政治理論和批評方法的集合性話語。它主要研究殖民時期之“后”,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文化話語權力關系,以及有關種族主義、文化帝國主義、國家民族文化、文化權力身份等新問題。[4]這一思潮是在對殖民主義的長期反省中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其代表人物有葛蘭西、法農、福柯、賽義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莫漢蒂和湯林森等。
后殖民主義思潮最初集中在文化領域,主要關注東方主義與西方主義、文化霸權與文化身份、文化認同與闡釋焦慮、文化殖民與語言殖民、跨文化經驗與歷史記憶等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一思潮開始影響到科學史研究,有關學者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科學在文化殖民中的作用與位置。雖然目前國內在文化研究等領域對后殖民主義的已形成了某種熱點,但在科學哲學和科學史領域中,有分量的相關的研究卻依然不多見。
美國科學史家路易斯佩爾森(Lewis Pyenson)將“殖民地科學”作為一個專門領域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他從1982年開始,以“文化帝國主義與精密科學”為題,論述了德國、荷蘭和法國的物理學、地球物理學、天文學與文化帝國主義的關系。佩爾森認為,西方人總是把自然的數學法則看成是文明的顯著標志,把由資本家支持發(fā)展起來的近代科學擺在世界面前,以顯示其文化人的姿態(tài);而實際上,對于非西方國家來說,牛頓原理等這樣一些物理法則對于實際應用來說,并非唯一有效。例如,對于建造結實耐用的橋梁來說,牛頓原理的作用,如同哥白尼理論對于航海那樣,都不那么必需。理論上的一致性并不等于實踐上的一致性。但是,殖民地科學家的工作由于顯示出對自然的操控能力而得到了殖民地居民的尊敬,他們的工作為歐洲的優(yōu)越性提供了根據,他們通過抽象活動抑制了從屬地區(qū)的獨立情感。通過文本分析,佩爾森還揭示了法國殖民者的科學文化殖民策略:僅僅顯示科學優(yōu)勢還不能完全抑制殖民地人們的自由思想,他們還必須被說服,解放的程度是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而自然提高的,任何東西也不能取代由科學帶來的發(fā)展及其價值和意義。[5]
佩爾森的工作在科學史界產生了很大影響,醫(yī)學史家保羅帕拉蒂諾(Paolo Palladino)和米切爾沃伯斯(Michael Worboys)在對他的工作進行批評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了后殖民主義視野中的科學史研究。他們批判了佩爾森關于描述性科學和精密科學的劃分,認為精密科學同樣帶有帝國主義色彩;批判了佩爾森把文化殖民主義單獨抽離出來考察的做法,認為科學文化殖民與經濟、政治殖民等是交織在一起的;批判佩爾森忽略了殖民地科學文化對于宗主國科學文化的影響,忽略了殖民地人群的視角,并在潛意識將科學與帝國主義的關系簡單地看成是帝國科學向殖民地單向的流動等缺陷,強調西方科學與殖民地科學之間的互動關系。[6]
此后,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動向是,西方女性主義學者桑德拉哈?。⊿andra. Harding)將其女性主義理論置于后殖民主義研究這樣一個更廣闊的背景之中,堅持科學在文化上具有多元性這樣一個基本立場,闡明了歐洲擴張與現(xiàn)代科學出現(xiàn)在歐洲之間的因果關系。在哈丁的工作中,充分地體現(xiàn)了后現(xiàn)代主義、后殖民主義和女性主義在深層背景上的趨同。哈丁認為,后殖民時期的科學技術研究是從歐洲中心文化之外確立其關注和概念框架的,這一研究將運用包容性更廣的科學定義,這一定義鼓勵我們重新考察它何時是有用的、何時求助于一個更有限制性的定義代價太高?!翱茖W”將被用來指稱任何旨在系統(tǒng)地生產有關物質世界知識的活動。在這種寬泛的科學定義下,所有的科學知識,包括近代西方確立起來的科學,都是所謂的“地方性知識”,或者“本土知識體系”。她認為,后殖民主義的科學技術研究的這種策略使得其能夠探究不同文化的科技思想和實踐的特色,它不僅可以為原有的概念框架添加新的研究主題,還能迫使概念框架本身發(fā)生變化。([7], p.11)在這里,“本土知識”,或者說“地方性知識”的概念,是一個及其重要核心概念,正是在對這個基本概念予以注重的基礎上,我們才會推論出一系列重要可能結論。
后殖民主義科學史站在與傳統(tǒng)科學史完全不同的立場上,從一種新的視角提出了諸多全新的見解。例如,在傳統(tǒng)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研究中,往往只關注近現(xiàn)代歐洲的科學,那種“地方性的知識”只在人類學之類的領域中才被合法地研究;而后殖民主義的研究立場則在多元文化的意義上,把“科學”的概念進行泛化,將各種“地方性知識”包容進來。后者的觀念對中國古代科學史研究來說,有很大的價值。
首先,涉及到的是中國古代科學史研究的合法性問題。
“中國古代有無科學”和“李約瑟難題”這兩個問題曾一直困擾著中國科學史的研究者們,至今仍無定論。早自20世紀初,任鴻雋、竺可楨等老一輩科學史家就已討論過前一個問題。實際上,這些前輩們所指的科學,是在近代歐洲出現(xiàn)的科學理論、實驗方法、組織機構、評判規(guī)則等一整套東西。如果我們將科學定義在這個范疇,那么中國古代無疑是沒有科學的。很多持“無”觀點的學者也多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的。而持“有”的學者,往往更多的是從民族自尊心的立場來考慮,要為中國古代科學史研究提供一個合法性的地位。因為如果說中國古代沒有科學,還哪來的科學史研究?然而,立足于后殖民主義科學史的立場,這一問題已經被消解了。因為在后殖民主義看來,與其他文化的系統(tǒng)知識傳統(tǒng)一樣,現(xiàn)代科學技術從若干重要方面看也屬于地方性的知識體系,它們也產生過系統(tǒng)的無知模式。([7], p.74)在這樣一種觀點下,中國古代科學史研究的合法性地位便勿庸置疑。既然普適的、唯一的、標準的科學體系是不存在的,近代西方科學也是地方性的科學體系,我們不需要拿它來作為參照對象,就可以找到自身的研究合法性。同樣,“李約瑟難題”在此也可以得到解決。因為都是地方性知識,所以就不需去討論“為什么中國沒有產生近代意義上的科學”的問題。正所謂“在當我們采取了新的、不將歐洲的近代科學作為參照標準,而是以一種非輝格式的立場,更關注非西方科學的本土與境及其意義,‘李約瑟問題’就不再成為一個必然的研究出發(fā)點,不再是采取這種立場的科學史家首要關心的核心問題了?!盵8]
其次,從這一擴展的科學定義出發(fā),后殖民主義的視野將為中國科學史研究,尤其是古代科學史研究開辟廣闊的問題域。
由此所涉及到的,實質上是一個科學觀的基本問題。原來被看作是民間信仰或巫術迷信(而在實際的分析中卻可以看出情況并非如此簡單)的那些知識,在這里也取得了被研究的合法性。例如,針灸學、草藥學、古代婦科、女醫(yī)等都可得到與傳統(tǒng)的數學、天文、物理等知識相類似的重視。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主流科學史也曾研究過燃素說、煉金術等內容,然而不同的是,它是把這些主流科學之外的內容作為與主流科學相關的背景來研究,而后殖民主義科學史卻給予這些非主流的知識以獨立的合法性地位。此外,后殖民主義作為一種學術思潮,其研究方法十分多樣豐富,大多采用解構主義、女性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的方法,這些具體的分析方法也可為中國科學史研究所借鑒。
三 女性主義科學史及其啟示
上個世紀中葉以來,從西方女權主義政治運動中派生出了女性主義學術研究,它運用女性主義特有的觀點和立場,將關注的焦點對準了范圍廣泛的各門學科。([3], pp88-89)其中,女性主義科學史研究源于與科學相關的政治運動,這些政治運動使得學者們開始思考科學史上女性科學家如此之少的根本原因:究竟是女性出了問題,還是科學出了問題?科學在本質上是否與父權制相關?
為回答這些問題,西方女性主義科學史和科學哲學者一方面開始致力于尋找科學史中被忽略的重要女性科學家,恢復她們在科學史上的“席位”。這些研究既希望通過補充女性科學家的歷史來完善既有的科學史,也試圖確證不是女性出了問題,而是科學出了問題。另一方面,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批的學者轉向批判科學中的男性中心主義偏見,揭示近代科學的“父權制”根源。例如,女性主義學者卡洛林麥茜特(Carolyn Merchant)、伊芙琳福克斯凱勒(Evelyn Fox Keller)、桑德拉哈丁等都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揭示了科學從其歷史起源開始,便具有性別建構的性質。[9]與此同時,很多女性主義學者注意到,這種被社會性別觀念和性別意識形態(tài)建構的科學,反過來又進一步說明和強化著社會性別觀念本身。他們通過研究自古希臘到20世紀的生物學史和醫(yī)學史,充分說明了科學對性別差異和性別本質的建構和強化關系。例如,席賓格爾(Londa Schiebinger)、圖安娜(Nancy Tuana)、歐德蘇瑞(Nelly Oudshoorn)等就從不同角度進一步揭示了科學與性別意識形態(tài)互相建構、互相強化的本質。[10]可見,正如唐娜哈拉威(Donna Haraway)所認為的,批判性女性主義科學編史學不必將自身局限在科學中的女性主題上,而應該從各種角度深入分析科學中隨處存在的父權制現(xiàn)象,[11]也正是這種批判性的分析視角,構成了女性主義科學編史學在科學史研究領域的重要位置。使得女性主義科學編史學越來越成為西方科學史研究的一個新穎而極具潛力的方面,越來越受到關注。 [12]這里就這一新的編史觀念之于中國科學史研究可能產生的影響與價值做初步的理論分析。
第一,這種新的科學觀和編史綱領的引入,將給中國科學史研究提供新的問題域。
如同思想史編史傳統(tǒng)的出現(xiàn)為科學史研究開辟了廣闊的空間一樣,女性主義科學史研究關注女性對科學所做的貢獻,關注科學背后隱藏著的性別權力關系結構,關注科學事件對女性的影響,關注科學對女性本質的規(guī)定,關注與女性相關的“邊緣”科學史等這些不能為以往科學史研究所注意到的內容。如果把女性主義視角納入到中國科學史的研究中去,無疑將會為中國科學史研究開辟廣闊的問題域。
傳統(tǒng)中國科學史研究對女性關注很少,有的學者可能認為,女性科技人物研究得少,不是因為他們不關注女性,而是因為她們本來就對科學貢獻少,歷史文獻記載的也少。事實上,在近期學者對中國古代所有科技人物的生卒年資料進行搜集時,收編了上溯春秋時代,下迄民國末年,甚至少數延伸到20世紀50年代;空間上限于在中國出生和去世者,以致少數在外國去世者在內的中國古代科技人物;本著凡是能找到的婦女科技人物,全部收編的原則,最后在所收入的1522名人物之中,女性確實僅占19名。[13]然而,站在女性主義立場來看,這正說明了女性在科學史上的“集體失憶”,她們無法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她們的科學工作被由男性掌控的歷史文本所忽略和邊緣化,她們沒有話語權,沒有歷史記憶。為此,女性主義科學史研究除了要挖掘和恢復被以往科學史忽略的女性科學人物之外,更重要的是從既有科學歷史文本中分析女性受壓制、被忽略的原因,解構文本背后的性別權力關系。 ([14], p.166)
以醫(yī)學史為例,要研究中國古代女醫(yī)問題,從女性主義編史學的視角出發(fā),首先必須進行古代女醫(yī)的發(fā)現(xiàn)、填補研究。然后還要深入探討中國傳統(tǒng)性別制度的規(guī)定及其在醫(yī)學領域的體現(xiàn)、古代醫(yī)學實踐中的實際運作與性別制度、觀念的規(guī)范之間的差距、男醫(yī)與女醫(yī)的個人身份認同、醫(yī)學文本中的“女性形象”與“女醫(yī)形象”等問題,分析古代各種醫(yī)學話語本身的非中立性、非客觀性,重新思考古代醫(yī)學領域的基本概念、范疇和理論假定等等,這些都是不可能在有性別盲點的科學史中被考慮到的內容。醫(yī)學史的情況如此,其他學科史研究的情況也如此。
第二,這種新的科學觀和編史綱領的引入,將為中國科學史研究提供新的分析視角和方法。
盡管女性主義學術研究內部流派紛呈、觀點多樣,但作為學術研究,它們共享一個基本的概念范疇,即社會性別(Gender)。這一概念指的是,社會文化建構起來的一套強加于男女的不同看法和標準以及男女必須遵循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等,它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生理性別(sex),是社會建構的產物,隨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14],p.4)社會性別既是女性主義科學史研究的重要范疇,同時也是其基本的分析視角,從這一視角出發(fā),除了會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科學史研究發(fā)現(xiàn)不了的新問題之外,還能對傳統(tǒng)科學史已經研究或正在研究的問題,從新的分析方法和切入點入手,得出與前者不同的結論和評價。
筆者曾以第八屆東亞國家科學史會議論文集中的兩篇醫(yī)學史論文作為案例,進行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這兩篇論文考察的都是中國古代女醫(yī)問題,但由于采用的視角和方法不同,得出的結論和分析的深度也有所不同。[15]具體而言,其中一位學者通過對古代女醫(yī)的醫(yī)術技能、醫(yī)學教育和醫(yī)學地位等的分析認為:古代一些下層女醫(yī)在醫(yī)術和道德上都不行,杰出的男女醫(yī)得到的尊敬一樣。這些結論限于文獻表面文字的搜集和總結,沒有對文獻作者及其意圖進行深入分析,對于中國古代記載女醫(yī)的文獻為何如此稀少的原因,也只是簡單地從封建傳統(tǒng)文化對女性的壓迫角度稍做分析,因而結論也鮮有新意。[16]另外一位西方學者則從社會性別視角來分析這個問題,首先揭示了古代男女醫(yī)的社會地位并不平等,認為得到尊重的女醫(yī)只是少數有家學背景的人;然后分析認為文獻材料的男性作者們對女醫(yī)的醫(yī)術和道德進行了詆毀,并認為詆毀的背后掩藏著上層社會意識形態(tài)與男醫(yī)共有的對女醫(yī)的排斥立場和意圖。此外,她還注意到了不同女醫(yī)之間的差異,以及醫(yī)學文化的多元化等問題。[17]這種不同的立場,特別是因有無社會性別意識以及對于醫(yī)學的社會性別維度的認識的差異所導致的研究風格與結論的差異,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
此外,女性主義對科學史進行研究所采用的具體分析方法包括隱喻分析、解釋學方法和深度訪談等,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別于傳統(tǒng)科學史研究的方法,值得借鑒。其中,隱喻分析是西方女性主義科學史研究的關鍵方法。因為隱喻常常表達著人們對于事物的基本認知和評價方式,通過對科學中涉及到的性別隱喻進行分析,能揭示出科學史中的性別關系結構。
第三,這種新的科學觀和編史綱領的引入,將引起對傳統(tǒng)科學觀和科學史觀的反思。
女性主義科學編史學與女性主義科學批判是緊密相關的,它們除了對傳統(tǒng)科學史研究的
視角、方法和內容等產生影響之外,更重要的是對支撐在其背后的科學觀與科學史觀進行了反思和批判。
傳統(tǒng)的科學觀認為,科學是價值中立的、純粹客觀的、超乎社會之外的知識活動,它與
性別之間不存在任何的內在關聯(lián),即使科學中存在性別不平等的現(xiàn)象,那也只是科學之外的社會中的性別不平等在科學領域的折射而已。建立在此科學觀基礎上的傳統(tǒng)科學史研究,則把科學史看成是普遍的、抽象的、客觀的、價值中立的科學活動的歷史,且這一歷史有其獨立的內在發(fā)展邏輯。女性主義科學觀則認為,所謂價值中立、性別無涉的純粹科學只不過是父權制文化從封建教會時期轉向資本主義發(fā)展時期的一種觀念上的人為建構,它并不具有建構者所認定和宣稱的普遍性,它本身就代表著一種價值取向。[18]
可見,在女性主義科學史研究者看來,近代西方科學“進步”的歷史是其與父權制意識形態(tài)相互結合、加強的歷史,傳統(tǒng)的科學編史學將科學看成是脫離社會情境的、純粹的、抽象的、價值中立的智力活動,因而無法揭示社會、經濟、政治、性別等對科學的影響。也就是說,科學活動不僅與性別、政治、經濟等社會情境緊密相關,科學知識本身就是社會建構的產物,它的形成是負載了利益與價值取向的。隨著女性主義科學編史學傳統(tǒng)的引入,這種新的科學觀與科學史觀將會在中國科學史研究領域產生深遠影響??茖W史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內史”實證研究,而應該考慮到歷史的具體情景及其與多種社會因素,尤其是與社會性別之間的交互作用。
四 余論
后殖民主義與女性主義都是西方20世紀以來興起的重要思潮,它們有很多相似之處。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在白人男性心目中,婦女與殖民地民族之間存在著一種內在相似性。他(她)們都處在邊緣、從屬的位置,都被白人男性看作是異己的他者,正是這種相似性,使女性主義與后殖民主義有了一種天然的親合力,二者之間展開了頻繁的交流和對話。[19]
對于科學史研究來說,它們都為傳統(tǒng)科學史研究開辟了廣闊的問題域,引入了新的分析視角與方法,對傳統(tǒng)的科學觀與科學史觀都將產生深刻的影響。后殖民主義背景下的女性主義科學史研究,因其主要關注第三世界的女性科學史,對于身處第三世界,具有性別研究盲點的中國科學史研究來說,尤其需要引起關注。然而盡管如此,國內科學史界對這些新思潮持有的仍是或漠視或誤解的態(tài)度,為此,有必要對一些問題給予澄清。
第一,女性主義科學史研究的目的不是狹隘的‘女性’目的,而是更強調以邊緣人的視角對主導地位的科學建制進行批判、審視和重建。第二,研究女性主義科學史的學者不一定就是女性。女性主義科學史研究同傳統(tǒng)科學史研究一樣,是男女主體都可從事的工作。第三,研究科學中的婦女不一定就是女性主義科學史,沒有直接關涉女性主題不一定就不是女性主義科學史,判斷的標準在于社會性別視角和批判性分析維度的運用。 ([14], pp.166-167)第四,后殖民主義視角下的科學史研究不是完全否定西方近代科學,而是要消解其普遍性與抽象性,不是要以弱勢邊緣的“科學”取代它,而是強調科學文化的多樣性、多元化共存與相互協(xié)調發(fā)展。第五,研究殖民地的帝國科學機構和科學活動,不一定就是后殖民主義的科學史研究,后者的關鍵在于對帝國科學文化的殖民化性質進行揭示與批判。第六,采用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方法,并不表示拋棄傳統(tǒng)科學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例如文獻考證與分析等仍將是具體研究過程中重要方法。第七,不是在西方可能過時的理論就不能引入和研究。有的學者認為,后殖民主義和女性主義在美國已經沒有當初那么受歡迎,言下之意,我們沒必要去關注和研究。首先,對某個思潮或流派的歷史研究并不會因為其過時而停止;其次,在沒有認真分析過這些對西方科學史研究產生深刻影響的新思潮之前,就不假思索地將其棄置一旁,無論如何都不是一種合理的態(tài)度。再次,我們還可以提問:在當下并不過時的思潮又是什么?要回答這樣的問題,恐怕也遠非易事。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對后殖民主義和女性主義思潮,我們可以照搬來應用于我們的科學史研究。對于這些理論本身的缺陷和不足,我們需要做冷靜的分析,要時刻注意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殊性、中國傳統(tǒng)科學及科學觀的特殊性,充分考慮中西方在文化、民族、性別制度、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種種差異,在差異的基礎上尋找共同點和特性,立足于本國具體情境,在避免極端保守的民族主義傾向的同時,也謹防后殖民主義文化對我們形成的新的文化殖民。
參考文獻
[1] [英]柯林伍德(陳靜譯): 柯林伍德自傳(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124-125.
[2] 吳國盛編: 科學思想史指南[C].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編者前言,1997: 7.
[3] 劉兵: 克麗奧眼中的科學[M].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6.
[4] 王岳川: 后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M].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9.
[5] Lewis Pyenson, Science and Imperialism [A], in R.C.Olby, et al. eds, Companion to the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C], London: Routledge, 1990: 920-933.
[6] Paolo Palladino and Michael Worboys, Science and Imperialism [J], Isis, 1993, (vol. 84):91-102.
[7] [美]桑德拉哈?。ㄏ暮畋?、譚兆民譯): 科學的文化多元性——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和認識論[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2.
[8] 劉兵: 若干西方學者關于李約瑟工作的評述——兼論中國科學技術研究的編史學問題[J]. 自然科學史研究, 2003(1): 76.
[9] Carolyn Merchant, The Death of Nature: Women, Ecology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0; Evelyn Fox Keller, Reflections on Gender and Science [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S. Harding, The Science Question in Feminism [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6.
[10] Londa Schiebinger, Mind has no sex? : Women in the origins of modern science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Nancy Tuana, The Weaker Seed: The Sexist Bias of Reproductive Theory [A], in Nancy Tuana, ed. Feminism and Science[C],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9. Nelly Oudshoorn, Beyond the Natural Body: An Archaeology of Sex Hormones [M],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11] Donna Jeanne. Haraway, Primate Visions: Gender, Race, and Nature in the World of Modern Science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89.
[12]J. R. R. Christie, Feminism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 in R.C.Olby, et al. eds, Companion to the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C], London: Routledge, 1990: 107-108.
[13] 李迪、查永平編: 中國歷代科技人物生卒年表[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2.
[14] 劉兵、章梅芳: 性別視角中的中國古代科學技術[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5.
[15] 章梅芳、劉兵: 女性主義醫(yī)學史研究的意義——對兩個相關科學史研究案例的比較研究[J]. 中國科技史雜志, 2005(2): 167-175.
[16] ZHENG Jin-sheng, Female Medical Workers in Ancient China[A], in Yung Sik Kim and Francesca Bray, eds. Current Perspectiv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C],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1999: 460-466.
[17] Charlotte Furth, Women as Healers in the Ming Dynasty China[A], in Yung Sik Kim and Francesca Bray, eds. Current Perspectiv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C],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1999:467-477.
關鍵詞:初中;物理實驗;學生;智能發(fā)展;高效課堂
近年來,物理實驗教學越發(fā)受到重視,尤其在初中階段的物理教學中,物理實驗教學更承擔著學生物理實驗學習的重要啟蒙任務,是學生接觸物理實驗的關鍵階段,所以教師要有效地把握時機,利用物理實驗教學的優(yōu)勢,將學生智能發(fā)展的概念融入物理實驗教學中,從而使其能夠在高效課堂中發(fā)揮出較為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借助實驗教學的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
1.利用實驗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由興趣產生動機,由動機走向成功,從成功的中產生新的興趣和動機,以推動學生的進一步深入。物理教學中,教師對物理現(xiàn)象最形象、最清楚地敘述,也無法代替學生對實物和現(xiàn)象的直接觀察鮮明生動的實驗,如同觀看魔術師表演,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有關的演示實驗,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時實驗具有“百聞不如一見”的功效。
2.利用實驗教學,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物理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各種實驗教學,讓學生借助直觀的實驗,啟發(fā)學生思考,開啟學生思維,使之既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又有一些感性材料,并使之由形象思維發(fā)展到抽象思維,創(chuàng)造性的核心在于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其思維特征應該是從思維的發(fā)散到思維的集中。應先培養(yǎng)學生求同、求異兩種思維能力中,偏重于后者的思維能力,因此建議教師在實驗教學中采用變化各種實驗因素讓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得到鍛煉。比如,在設計分組實驗探究時,讓學生用不一樣的器材去完成一個相同的實驗:或讓學生在新的條件下,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達到同樣的實驗目的;或讓學生完成同一實驗目的,要求從不同的角度去收集實驗數據;或讓這許多的變化使學生加深對實驗原理的理解,更深刻地熟悉儀器結構和工作原理,同時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也會大大提高。
3.利用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感官協(xié)調能力
實驗教學的目的不僅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是提高學生的基本協(xié)調性,使學生能夠達到全面發(fā)展的基本目標,避免過于偏重某些方面,而荒廢了其余方面的學習與研究。學生感官協(xié)調能力的培養(yǎng)從根本上提高了學生的基本學習意識,采用手、腦、眼及耳等器官相結合的方式,提升物理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實際應用效果。
(1)動眼,觀察現(xiàn)象
觀察是物理實驗中最為直接的實驗數據分析方式。對實驗中所產生的物理反應進行觀察,能夠有效得到可靠的實驗數據,進而提升學生對物理實驗的分析能力,以便學生能夠更為直接地指出實驗中無法理解的實驗步驟與現(xiàn)象,從而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
能力。
(2)動手,具體操作
物理實驗對實際操作要求較高,初期接觸物理實驗的學生動手能力相對較差,需要在后期的多次物理實驗中提高動手能力,以便學生能夠科學合理地對物理實驗設備與器材進行操作,繼而為學生后期的物理實驗操作做好鋪墊。
(3)動筆,記錄數據
數據信息的記錄不容忽視,是實驗結果的重要體現(xiàn)。首先要求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數據記錄習慣,每一項數據的記錄均不能進行任意更改。其次要做好數據信息記錄的保存工作,避免記錄信息的丟失。最后要促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γ懇幌釷據均能及時地做好信息記錄,進而方便后期對各實驗環(huán)節(jié)數據信息的查閱。
(4)動耳,聽取信息
信息的聽取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1)教師所講述的實驗流程及相關的實驗技巧,對每一個實驗步驟中所需注意的事項,需要學生能夠通過聽的方式,牢牢地記在腦海當中,進而確保實驗的順利進行。(2)小組成員的意見,物理實驗多以小組形式進行分組實驗,組員的意見對于實驗而言至關重要,一方面能夠有效地統(tǒng)一意見,避免分歧,提高團隊合作能力,另一方面能夠有效地提升實驗結果的準確性,確保實驗數據與實際相符。
(5)動腦,分析思考
動腦是實驗的關鍵所在,物理實驗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思考能力,使學生能夠在實驗中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識,同時驗證在課堂中所學的理論知識,所以需要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有效地發(fā)散思維,繼而充分理解物理實驗的基本含義,讓學生在物理實驗過程中能夠獲得更多更為實用的知識,以便提高學生對物理的學習熱情,從而激發(fā)學生在物理學習方面的潛能。
(6)動口,表述討論
物理實驗過程中,動口問題往往容易被忽視,不僅使學生間的溝通能力有所下降,同時也促使學生對難以理解的實驗步驟無法進行及時的表達,導致物理實驗的效果有所下降,難以達到預期的實驗目標。在現(xiàn)階段的物理實驗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動口,不僅是在物理知識的交流方面,在難以理解的物理知識學習方面,也應及時與教師進一步溝通,繼而使其能夠深度地理解與剖析。
二、借助實驗教學,抓好學生各種技能的培養(yǎng)
1.變演示實驗為分組實驗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在物理實驗中,這句話可以變通為“百看不如一練”,這里的“看”指的是教師演示,“練”指的是學生親自動手試驗?,F(xiàn)行物理教材中,很多演示實驗都可變?yōu)橛山處熤笇АW生親自動手的分組實驗,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比如,講到壓力和壓強這節(jié)時,教師可讓每個學生把鉛筆削尖,先用一端對準鉛筆壓一下,再調過來用末梢的一端在同一部位用同樣大小的力壓一下,這樣一壓,就使學生體會到兩次都有明顯不同的感覺,最后由教師告訴學生,壓力對作用面的受力結果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還跟受力面積大小有關。
2.認真指導學生搞好分組實驗
分組實驗能讓學生較多地參與實驗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課堂或實驗室里進行分組實驗,能讓學生觀察和研究各種物理現(xiàn)象、驗證物理原理、認識物理規(guī)律,從中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合作能力、認識能力、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1)驗證性實驗
驗證性實驗目的性強,一方面可有效地對物理理論學習中所學的物理定律及相關公式通過實驗的方式進行呈現(xiàn),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深入地對物理知識進行了解,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種積極的物理知識學習意識。
(2)研究性實驗
相比于驗證性實驗,研究性實驗專業(yè)性較強,實驗目標也相對較為明確,能夠在實驗過程中有效地指明實驗方向,繼而進一步提升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能力。研究性實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對于物理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與相關的質疑,均可在研究性實驗過程中得以解決,從根本上確保了教師物理知識教學的教學成果,并達到了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基本目標。
(3)創(chuàng)造性實驗
創(chuàng)造性實驗對于促進學生的智能發(fā)展至關重要,能夠使學生有效地利用已學的相關知識進行實驗,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邏輯與理解能力,從最基礎的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智能發(fā)展水平,進而為高效課堂的學習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教育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使物理教學不斷向實踐化與標準化邁進,物理實驗教學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為了有效促進學生智能發(fā)展,需要教師在高效課堂中有效地運用物理實驗教學的基本知識,采用實踐與理論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充分理解相關定律與概念。
參考文獻:
摘要:“五環(huán)四步職業(yè)教育能力本位教學模式”是由重慶市教科院職成教研究所副所長譚紹華等人探索建構,目的是要解決好職業(yè)教育教什么和如何教的問題。筆者有幸參與該模式的推廣學習,并結合我校實際情況,針對《PLC控制及應用》課程進行探索實踐。在此,將經驗共同分享,期望得到同行交流和指點,共同促進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的發(fā)展。
關鍵詞:五環(huán)四步職業(yè)教育能力本位PLC
能力本位職業(yè)教育是當今世界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五環(huán)四步職業(yè)教育能力本位模式”主要職教理論依據是能力本位職業(yè)教育,用行為目標來設計和開發(fā)課程與教學,是能力本位職業(yè)教育的基本特征。五環(huán)即:能力發(fā)展動員、基礎能力診斷、能力發(fā)展訓練、能力發(fā)展鑒定和能力發(fā)展反思五個環(huán)節(jié);能力發(fā)展訓練分為四步,四步即:任務、行動、展示和評價四個步驟。
每一門課程、每一個能力領域、每一個能力單元、每一個工作任務的教學都包含“五環(huán)四步”,大的“五環(huán)四步”套著中的“五環(huán)四步”,中的“五環(huán)四步”套著小的“五環(huán)四步”,小的“五環(huán)四步” 套著小小的“五環(huán)四步”。比如,開展一門課程的教學先要進行能力發(fā)展動員,開展一個能力領域的教學也是先要進行能力發(fā)展動員,進行一個能力單元的教學還是先要進行能力發(fā)展動員,進行一個工作任務的教學仍然是先要進行能力發(fā)展動員。其它四個環(huán)節(jié)也如此。
以下用2課時“競賽搶答器控制程序”的課程設計,闡述“五環(huán)四步職業(yè)教育能力本位教學模式”在PLC課程中的應用。整個課程設計包括教學準備和教學過程兩個部分。
一、教學準備
授課地點為PLC理實一體化教室,學生30人,分6個小組,每組5人。每個小組自選隊長一名,觀察員一名,信息員一名,研究員兩名。由任課教師確立各組員任務,小組隊長負責統(tǒng)籌安排小組行動及明確組員任務,觀察員負責小組成果總結和匯報,信息員負責任務進行中資料收集和記錄,研究員負責小組任務進行中遇見問題的資料查詢和解決。要求各小組對自己小組命名,由各小組隊長將小組名填寫至評價表“小組”一欄,信息員將列出小組成員名單和組員職責,便于教學互評。教師要課前準備“診斷卡”,以便了解學生課前知識儲備和技能掌握情況。
表1診斷卡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評價表”, 并實時根據各小組任務完成進度和質量進行評分。
表2評價表
二、教學過程
1.能力發(fā)展動員
通過播放一段知識競賽搶答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教學環(huán)境,之后提出學習目標,一是了解搶答規(guī)則,明白搶答器的功能,為程序設計做準備;二是學習猶如知識競賽搶答一般,要富有敢于競爭、勇于挑戰(zhàn)的精神,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三是告知學生,人生充滿競爭與挑戰(zhàn),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現(xiàn)在的學習就是為了以后的挑戰(zhàn)而準備。
2.基礎能力診斷
進行基礎能力診斷,除了能幫助教師和學生把握教與學的進度之外,最重要的價值是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利用他們自己的學習經驗,把自己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個別學習需要更好地協(xié)調起來,使學生容易掌握相關技能。教師將準備好的“診斷卡”發(fā)放給每個小組,要求如實填寫,填寫完之后由信息員交給老師并做出評價。
3.能發(fā)展訓練
采用小組教學方式和“任務、行動、展示和評價”四個步驟進行,讓學生掌握能力,發(fā)展所必須的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教師起到安排學習環(huán)境,準備教學材料,提供學習方法,解答疑問,及時補救教學和特別輔導的作用。本次訓練內容分為4個任務,每個任務都按照“四步”進行,由老師設定職業(yè)情景、職業(yè)任務,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和任務。當該任務完成之后,再次進行如下循環(huán)。
圖1“四步”循環(huán)
本次訓練使用三菱FX2N系列PLC完成,控制要求:搶答器可以4個隊伍同事參加搶答,搶答成功者將在一個七段碼LED上顯示隊伍編號,裁判臺設置開始按鈕盒復位按鈕,只有在裁判按下開始按鈕后才能搶答,按下復位按鈕之后才能進行第二輪搶答,如有人在裁判按開始按鈕之前搶答,則蜂鳴器響3S。
任務1:根據控制要求,填寫I/O配置表。
表3I/O配置表
任務2:畫出接線圖并進行實物接線。
圖2PLC接線圖
任務3:編寫梯形圖程序。
任務4:將編寫好的梯形圖下載至PLC,完成程序調試。
4.能力發(fā)展鑒定
組織學生互評和自評,最后由教師做出綜合評定,完成評價表。
5.能力發(fā)展反思
要求小組討論,反思學習過程中的好與差,提出改進方案,并給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出意見。只有通過經常性教學反思,才能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參考文獻:
關鍵詞:樓宇智能化技術;課程改革;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樓宇智能化技術”是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yè)的主干課程,是一門多學科新技術相融合的集理論、實踐、實用于一體的課程。常州機電學院從開設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yè)至今已有10年。近年來本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總結了一些經驗,希望能和教此類課程的老師進行交流。
一、課程內容
“樓宇智能化技術”課程內容的設置需要跟蹤智能建筑中相關新技術的發(fā)展做出相應的調整,從近年來看“樓宇智能化技術”課程的主要內容已經固定,包括樓宇自動化系統(tǒng)、通信自動化系統(tǒng)、辦公自動化系統(tǒng)和綜合布線系統(tǒng)等,實際上為了突出樓宇智能化的具體特色,課程中會具體介紹如消防自動化系統(tǒng)和安防自動化系統(tǒng)等目前智能樓宇必備的子系統(tǒng),在具體教學中可以做到重點突出而不需要一味求全。目前已經將各個子系統(tǒng)項目化,即作為一個項目來進行教學,從原理的學習角度來說沒有什么問題,但是沒有考慮到各個項目之間的關聯(lián)性,學生學習后得到的知識是零散的。經過分析,如果從工程的角度來看每一個項目具體實現(xiàn)在實際上需要一個工程公司獨立完成,包括工程項目的設計、施工、安裝和調試等等,基于此,我們的項目化教學的具體任務也可以抽象包括設計任務、施工任務、安裝任務和調試任務等。這樣做的目的是告訴學生將來從事的工作崗位是具體的,在全面掌握知識點的同時需要精通一個方面的技能。
為了更好地基于工程模式的課程項目化教學,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學院加強了實訓室建設,重新構造了樓宇綜合布線系統(tǒng)、樓宇安防監(jiān)控系統(tǒng)、樓宇火災報警監(jiān)控系統(tǒng)以及樓宇智能照明系統(tǒng)等實訓設備,學生可以將這些系統(tǒng)作為工程對象進行系統(tǒng)設計、施工、安裝和調試的學習。
二、教學方法
任何一種有效的、成功的教學都必須有學生的參與。如果沒有學生主動學習,光靠老師教的話很可能到最后學生只是一知半解,無法真正掌握所學知識。教學的效果好壞最終取決于學生自身的努力,取決于學生對教學過程參與的程度以及參與的方式,所以教師的作用就是實現(xiàn)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真正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在改進教學方法時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從目前來看,興趣是大部分學生學習的主要原因與動力,同時通過學習反過來可以進一步增加興趣。教育專家認為:合格的教師首先就是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實訓部分都在實訓室設備進行實操,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教授課程之前,可組織學生到智能樓宇工程項目進行參觀或觀看錄像,讓學生觀察了解整個工程項目是如何運作的,然后對工程項目再從下位到上位給學生進行系統(tǒng)介紹,使學生對工程項目有一個全面、直觀的認識,了解工程項目包含的具體崗位以及實際所需要的技能,針對工程項目中各種不同的崗位,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感興趣的崗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基于工程模式的課程項目化教學的具體實施。將實際工程項目中的關鍵技術按照其中所涉及的崗位進行抽象,學生可以在實訓中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崗位,當然也可以由教師制定崗位。事實上根據工程項目實際的安裝和施工的特點應該是將一個大項目分解為若干個子項目,每一個團隊負責一個子項目的工作,實際上這些子項目開展在時間上是并行的即同時進行的,待到各子項目基本完成后即可進行一個大項目的總體調試。從教學的角度需要做的就是將選定的工程項目模擬抽象化后分成若干子任務,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或者特長自由報名或教師指定組成若干工作任務組,在進行充分理論與實踐知識學習后每個組負責一個子任務,各組同時進行各自的子任務安裝和調試等工作,其間可以設一個總的負責人對各個小組進行協(xié)調并把握總的進度,總負責人一般由指導教師出任,當然也鼓勵各方面特別優(yōu)秀的學生出任。一個大項目實際上可以反復練習,因為每次各個小組之間可以交換子任務后重新開始,所以每次都會給學生帶來全新的感受。
當學生以崗位劃分不同而組成不同的任務團隊后很快便明確了自己和團隊在整個模擬工程項目中的重要性,責任感油然而生,為了完成任務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間進行交流變得越來越主動,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課內應留有專門時間給學生提問,也可以組織團隊小組討論,通過這些交流不但可以使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也能加強學生的反應能力、提升實際的操作技能,而且通過交流,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對某項技能的掌握程度,及時發(fā)現(xiàn)教學的不足之處并加以改進。
當一個模擬工程項目完成后,每個學生都應該會有成就感,明白了自己在工程項目中的重要性,同時激發(fā)學生自己進行獨立的思考,例如有些問題的解決可能有多種不同的解決方法,這些方法各有什么優(yōu)勢以及不足,在進一步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的思路。
三、考核方式
本課程考核方式不同于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建立了以教師考核和學生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全新考核方式,逐步摸索出既適合本課程內容、又能反映學生水平的能力考核方式??偝煽冊u定包括職業(yè)能力、職業(yè)素質和課程總結,共三個部分,其中職業(yè)能力是指基于具體崗位技能的完成情況由教師評定,職業(yè)素質是指團隊協(xié)作、學習態(tài)度以及表現(xiàn)由團隊其他成員評定,課程總結為具體的項目報告由教師評定??偝煽?職業(yè)能力考核(60%)+職業(yè)素質考核(30%)+課程總結考核(10%)。新的考核方式既可以使學生學會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更能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能夠更加客觀地對學生做出評價。
四、教學效果
經過近兩年的教學改革探索,學生對課程的興趣被激發(fā)出來,取得了比以前更好的教學效果,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傮w而言,學生對這種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是比較歡迎的。他們一致認為,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雖然所花費的精力更多一些,但能夠更深層次地理解和掌握知識。例如有些問題必須要上網、上圖書館查資料才能很好地完成,使得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因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做系統(tǒng)設計時對系統(tǒng)有一個全面整體的理解,考慮問題會更細致,思維會更清晰,條理性會更強,學會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基于工程模式的課程項目化教學探索,“樓宇智能化技術”的課程教學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樓宇智能化技術”課程必須緊跟智能建筑行業(yè)的發(fā)展步伐,面向市場,立足創(chuàng)新,不斷改革,力求培養(yǎng)出具備良好綜合素質、滿足智能建筑行業(yè)發(fā)展需求的、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復合型與應用型專業(yè)人才。
參考文獻:
[1]吳會敏,黃宗建.樓宇智能化專業(y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研究[J].技術與市場,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