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生英語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詞匯是語言教學的地基,是感知語言的觸角,是實現(xiàn)交際,促進溝通的神經(jīng)。高中階段的英語是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學的延續(xù)發(fā)展,閱讀材料的詞匯量與詞匯難度明顯加大,很多學生都產(chǎn)生了一時無法適應的高原現(xiàn)象。因此,筆者以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妨秉承“狠抓基礎,拓展詞匯,打好根基”的閱讀教學策略,從文本的構成源頭入手,豐富學生們的詞匯儲備量,奠定閱讀的基礎。教學譯林版高中英語模塊四《Unit1Advertising》這一單元時,筆者考慮到,隨著信息傳播的日新月異,各式各樣的廣告(Advertising)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可謂無孔不入。因此,在教學前,筆者采取頭腦風暴法,引導學生們以“Advertising”這個中心詞匯四面拓展,以日常生活中接觸過的各種廣告為素材,快速地說出與這個主題相關的詞匯。在學生們苦思冥想過程中,筆者適時地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xiàn)一些學生們?nèi)粘3R姷膹V告圖片或商標,給出提示,如當教師呈現(xiàn)著名運動品牌安踏的商標時,不少同學立馬脫口而出:“keepmoving!”通過這樣的詞匯互動,能夠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自覺地關注詞匯,夯實學生的詞匯基礎,為隨后的閱讀實踐活動奠定基礎。
二、找準關鍵,逆向推導準確定位內(nèi)容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較為獨立的邏輯思維能力,具有明確的抽象意識,因此,對他們而言,閱讀的過程不僅是一個審美的體驗,更是一個思維漫步之旅。筆者認為,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發(fā)展學生英語邏輯思維,引導學生學會抓文本的關鍵詞,以逆向推導的文本閱讀思維精準定位本文結構與所需內(nèi)容,從而提升學生的英語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教學譯林版高中英語模塊一《Uni3Lookinggood,feelinggood》時,筆者在引導學生閱讀“Dyingtobethin”這篇文本時,引導學生們采取“帶著問題抓關鍵”的閱讀策略攻克難關。在閱讀前,筆者引導學生以快速橫掃的方式,揪出所給問題的關鍵,如WheredoesAmycomefrom?(圈出關鍵詞Where);WhatkindofpillsdidAmytake?(圈出關鍵詞Where和pills),引導學生養(yǎng)成帶著問題、抓著關鍵找答案的閱讀技巧。在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通過由問題再閱讀的逆向推導方式,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縮小閱讀范圍,精準定位閱讀內(nèi)容,提高閱讀效率,促進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長足發(fā)展。
三、瞻前顧后,精泛結合提高閱讀效率
在閱讀學習中,瞻前顧后的閱讀能夠幫助學生科學合理地把握文本,周全有效地考慮問題,提高學生們的閱讀效率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往往會引導學生學會將精讀與泛讀相結合,通過泛讀快速地定位文本類型、情感基調以及題末問題;通過精讀,細細品味英語文化魅力,尋找細枝末節(jié)里的玄機,從而提高英語閱讀的有效性,提高閱讀課堂的目的性與指向性,讓每個學生都能明確閱讀目的,采取符合自己閱讀習慣的閱讀策略。教學譯林版高中英語二《Unit3Amazingpeople》時,筆者在課堂閱讀實踐活動中,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補充了一則關于BillsGates的閱讀材料,通過這則補充材料幫助學生理解比爾`蓋茨為什么被稱為“Amazingpeople”。在文本閱讀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采取瞻前不忘顧后、精讀泛讀巧妙結合的閱讀策略,結合教材中有關BillsGates的簡介,泛讀找相似,精讀破問題,在泛讀和精讀相結合的基礎上,總結回答“Howcanhebecomesorichatsuchayoungage?”這個探究性學習方法。
美國教育家溫斯頓·布倫姆伯格曾說過:“采取只知語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養(yǎng)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語言與文化自古以來就是不可分割且相互滲透的。人類用語言創(chuàng)造了文化,文化反過來又促進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廣義上說,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宗教信仰、風俗人情的總和。在教學中,我們常把文化分為兩個層面:即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通常交際文化要比知識文化更直接地影響跨文化交際和言語中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對文化所包含的這兩個層面的熟悉、掌握、運用程度,就是我們要探討的社會文化能力。
中國加入WTO以后,社會對涉外人才的培養(yǎng)數(shù)量和層次提出了更高要求,各行各業(yè)對外向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也愈益迫切。高職英語教學作為高職教育與社會需求接軌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日益受到重視。但從目前高職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來看,還存在很多不足。例如:(1)高職學生入學成績參差不齊,英語基礎相對薄弱,閱讀、聽說能力也比較差。大約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學生只能進行最簡單的日常生活會話。(2)高職英語教學的師資力量不是原來中專學?;蛑袑W里過來的,就是剛畢業(yè)的應屆生。教學方法不能適應高職教育的特點,事倍功半。(3)在英語教學中,人們普遍忽視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認為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語言知識的傳授,沒有把文化滲透和學生的語用能力相結合。
2000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組織修訂的《高職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明確提出了“以實用為主,應用為目的”的教學目標。[1]新的基本要求體現(xiàn)了以下特點:(1)高職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以高職人才培養(yǎng)目標為依據(jù),突出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2)以培養(yǎng)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為目標,突出教學內(nèi)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將語言基礎能力與實際涉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滿足21世紀經(jīng)濟發(fā)展對高職人才的要求。(3)為適應改革開放對涉外業(yè)務交際能力的需求,加強聽說能力的訓練以及加強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已成為高職外語教學的當務之急。
高職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進行涉外交際,高職英語教學應加強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應用能力不但泛指應用語言的一般能力,更是指把語言運用到實際涉外交際環(huán)境中的能力。后者也可稱為“社會文化能力”。應用能力是社會文化能力的基礎,社會文化能力則是應用能力的最終表現(xiàn)。因此,高職英語教學應以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為最終目的。
實際上,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在英語教學的各個階段、各個層次上都可以進行,它存在于語言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首先,作為高職英語教學引領者的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
海姆斯(Hymes)曾說過,外語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在什么時候該說話,什么時候不該說話,對誰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談什么。”從這個意義上看,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語言能力與文化能力是不可分離、相輔相成的。對英語學習者來說,學習英語既是為了掌握一種新的交際工具,也是為了學習和了解其他文化;從教師教學角度來看,教授一門語言同時也是在傳授一種文化。教師不能只顧教授語言知識,也不能教語音的只管教語音、教語法的只管教語法。英語教學“只有考慮到文化因素,我們才能全面地理解語言行為”(Crane,1981),才能更有效地交際。由此可見,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更新教育觀念,把教學指導思想從“語言為本”向“以語言運用為本”轉變,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為宗旨。
其次,教學模式也要作實質性的改革,具體描述如下:
以大綱為依據(jù)外語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予以取舍,而必須按大綱要求去做。要在仔細研究大綱,研究學習主體的入學水平、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個性差異等的基礎上準確施教。立足本校實際,加強集體備課,商定每一單元文化導入的內(nèi)容、要求、重點、難點等。日常教學中適時融入介紹、告別、聚會、訪問等文化因素的講解,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領會“不僅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還要重視語言運用的恰當性”,使其文化能力與語言能力同步提高。
課程設置及教材選擇課程設置應服從和服務于教學目標。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既可以請外籍教師開設口語課、語言文化系列知識講座,也可根據(jù)自身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目標嘗試開設一些輔修課,如“文化與交際”、“涉外禮儀”、“外企文化”等。這樣,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學生對不同文化的領悟力和接受程度。另外,教材不合適也會影響教學效果,阻礙學生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學校應選擇富含英美人實際交際中的“真實語料”的教材,在方便教師教語言的同時又能結合文化內(nèi)涵展開教學活動。當然,教材內(nèi)容應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學生有持續(xù)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其中的樂趣,同時也要使學生覺得“易學”和“好用”。另外,高職外語教學中讀、寫、譯的學習重點應是涉外應用文,所以教學素材的選擇在著眼于典型性的同時,也應注重實用性。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典型性、實用性、趣味性強的語言材料對學生進行職業(yè)文化的培養(yǎng)。
課堂教學英語課教學要注重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訓練,運用多種方式增加課堂語言實踐活動,如role-play,group discussion,pair-work,熱點話題辯論,實用文寫作等。要克服班級規(guī)模偏大、人數(shù)偏多的困難,實施教師為場外指導,學生為場上隊員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語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另外,針對不同課型的課堂教學,教師應有意識地加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比如口語訓練中,讓學生學會句式表達的同時,也要讓學生了解該語言適合的語境、包含的文化因素等,避免出現(xiàn)交際中的語用錯誤。因為缺乏文化背景知識的語用方面的錯誤,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后果,聽者或許會認為是粗魯和惡意傷害的自然流露,從而導致交際失敗。[2]又如閱讀課中應加強風俗、文化、宗教等的介紹,因為現(xiàn)今教材的閱讀材料多取自英美國家,只有放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文化背景下,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領會其中的含義,增強語言功底。此外,在詞匯教學中也應注重文化介紹,因為詞匯中同樣也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各種文化信息。有些詞語因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風俗習慣、歷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綜合起來的文化意識不同而在不同的語言中有著不同的內(nèi)涵。如blue一詞,在英美人的眼里,除了顏色,還可代表心情憂郁;在中國,稱贊人家小孩的時候往往用“胖乎乎”這個詞,但英美人受社會文化影響認為“fat”是個貶義詞,因而不用“fat”而用“cute”。類似的例子很多,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文化差異在詞匯教學中進行有意識的跨文化教育,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
考試項目的調整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該語言進行成功的涉外交際。如果對學生語言學習的測試僅停留在知識點的考查上,那么最終導致學生只會用紙筆交流,掌握的只是用規(guī)則硬套的啞巴英語。因此,我們應提供多種 測試途徑(聽、說、讀、寫),設置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考查學生實際語言運用的恰當性和應對變化的靈活性,使語言學習真正為語言交際服務。
英語教師培訓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高職英語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學方法的墨守成規(guī)和師資隊伍的年輕化是兩個最大的問題。許多英語教師自身就缺乏對語言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的廣泛了解。因此,一方面教師本人應及時“充電”,進修專業(yè)知識、提高學歷;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為英語教師創(chuàng)造更多的培訓機會,讓教師走出國門,感受英美國家的語言及文化環(huán)境。教師要具有較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才能在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時起到指導作用。
第二課堂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限于課堂上進行,而且還可以充分利用其他渠道。例如,課余利用英語廣播電臺播放原汁原味的英語新聞、英語歌曲,或利用多媒體電教設備播放一些原版的影碟,這樣既能培養(yǎng)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又可讓學生對異國的生活習俗、風土人情等方面有直觀的感性認識。還可以請一些外籍人士與學生定期開展交流活動,或以講座形式向學生介紹國外的社會生活風貌等。通過這些方法獲得的文化背景知識更容易讓學生領會、掌握,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
關鍵詞 英語教學 英語文學閱讀課 學生中心論 參與性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Impact of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Participatory in English Literature Reading Class
LIU C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 Tonghua, Jilin 134000)
Abstract English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strategies focusing on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the play, that is, to fully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this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strategi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language skills, develop their English reading skills. This article will b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strategies as a starting point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implemented, tentatively proposed teaching strategies student body in practice the use of the method.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 English literature reading; student-centered; participatory
1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理論基礎
據(jù)相關文獻,學生中心論是由專家學者提出的一種與交際語言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原則。在英語中,對于學生中心論有許多相關術語,例如student-dominations,student-centeredness,learner-centeredness,student-oriented等。
據(jù)相關分析得知,以下三方面研究的發(fā)展促進了學生中心論的發(fā)展。第一,語言學的研究是學生中心論的發(fā)展根源。美國語言學家,轉換生成語法的創(chuàng)始人喬姆斯基(Chomsky)的語言學理論在上世紀60年代激起了一場革命,Chomsky以習者的角度為出發(fā)點,進行對語言的研究。第二,學生中心論的發(fā)展在心理學的啟示與幫助下,尤其在成熟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幫助下得到長足發(fā)展。Brown(1980)提出心理學的應用能夠提高關于學習的認知情況,在學院情境下有更大的作用。最后,學生中心論的提出離不開教學法研究的啟發(fā)。在1982年版《語言教學中的新思路》中,R.W.Blair提到,“學習者是學習過程的中心,并非學習的內(nèi)容”,在70年代,新的教學法為了創(chuàng)造一種最優(yōu)的外部和心理環(huán)境做了測試,讓習得過程變得順利。
以這些觀點中觀察視角以及所強調的重點為依據(jù),可以將學生中心論分為三類。其一是以課程設計層面為出發(fā)點,假設課程設計是發(fā)生在師生之間的交談的過程;其二是建立在“學習者自治”和“學生自我指導”的觀點基礎上,對學生獨立學習的設想;其三,教師在課堂學習中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學習過程中的知識與語言內(nèi)容選擇上,由學生自主決定而不是教師決定,這種做法能夠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從而切實提高學生實際學習能力。
2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的特征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提高學生學習參與性的有效手段。教師在英語文學閱讀課堂上,要積極創(chuàng)造學生自主學習的條件,使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激發(fā),其學習主動性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教學策略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民主性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給予充分尊重,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積極主動地完成英語文學閱讀任務,給學生在課堂上以引導,改變以往教學模式中對于學生而言是“要我學”的狀況,幫助學生建立“我要學”的學習模式。在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愿意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發(fā)揮其能動性不斷思考。第二,雙主體性。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策略不是將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弱化,而是改變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被動地位,師生在課堂上都是教學與學習的主體,教學活動的完成需要以師生的配合為前提。教師在進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時,需要較多地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學習任務為根據(jù)進行,通過趣味化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其精神與思想雙方面集中于英語文學閱讀上,體驗學習的快樂,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參與性。第三,互動性。自我國英語課堂設置以來,在教學活動中大部分教師都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對學生的知識傳授方面,對于學生的“學”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忽視,因而在課堂上,學生多是被動接受,教師講得唾沫橫飛,但是教學效果并不好,這是在課堂上師生缺乏交流而造成的。學生主體的教學策略改變了以往的課堂狀況,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教師扮演著指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發(fā)揮積極性參與到教學中。在對教學知識的選擇與獲取上,教師以自身的思維判斷進行。學生也不再是一味地接受,而是在學習過程中獨立思考,積極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師生以平等合作為基礎進行互動交流,對教學過程進行全方面審視,從而提供學生更多的學習、交流機會。
3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在英語文學閱讀課堂中的運用
3.1 營造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堅持公平、平等和民主的原則,尤其是在英語文學閱讀課這種需要學生發(fā)揮積極性主動參與的課程當中。教師應當充分發(fā)揚民主,減小施加在學生身上的壓力,促進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形成。在英語文學閱讀課上,教學效果的提高需要以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為前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實施中,應當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共同進步,積極建立師生、學生之間平等的人格關系。需要明確的是在英語文學閱讀的課堂教學上,教師并不是像以往一樣處于一種較高的地位自上而下地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師需要走下講臺,走入學生之中,積極與學生交流溝通,消除學生的顧慮,使學生在課堂上認真思考,積極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大膽地提出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探索與討論,相互之間交換意見。師生之間建立起朋友關系,能夠加強師生之間的對話與合作,從而提高學生在英語文學閱讀課堂上的學習參與性。
3.2 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
相關調查資料表明: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對學習效果起到?jīng)Q定性作用,學生若對英語文化較為感興趣則會在英語學習中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學生學習興趣,之所以決定學習效果,是由于人對該語言及其相關文化感興趣,則會對此種語言抱有肯定態(tài)度。態(tài)度決定一切,因此在英語文學閱讀的教學中,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學習動機才能夠做到自主學習。當今的時代是知識經(jīng)濟時代,學生處于信息爆炸的社會環(huán)境下,對于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等較多學生都感興趣或者愿意深入了解的領域,教師在英語文學閱讀課中能夠從學生的興趣方面入手,如音樂、電影、西方自然地理等,根據(jù)學生不同的愛好、興趣,有針對性地選擇相關資料進行介紹,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引導學生參與到更深層次的學習與討論過程中。
3.3 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
在教學過程中,語言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能夠有效保證學生的課堂參與性。語言環(huán)境在外語的學習中是一項重要的外在條件。純英語教學的語言環(huán)境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幫助其提高聽力、口語水平,同時在聽與說的過程中對英語文學閱讀中學到的知識進行鞏固。教師需要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通過這種方法逐步引導學生進入新課程的學習中去,也能夠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思考、討論留下時間與空間,從而做到以學生為課堂中心,提高學生的參與性。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是一種新時代下科學的教學理念,在英語文學閱讀課堂中應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參與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段成艷.參與性教學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運用[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7).
[2] 李欣倩.如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參與性[J].語數(shù)外學習,2013(8).
【關鍵詞】元認知 學習策略 學習動機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122-02
一、研究背景
自從遼寧2006課程改革年至今,教育理念不斷發(fā)展,教師應該努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形成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就顯得格外重要,諸多國內(nèi)外有識之士和一線教師都對英語學習中的動機問題進行了研究,但目前很少有研究者從元認知對高中生英語學習動機的影響進行研究。作者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在高中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在高中英語的教學中,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教學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考試,特別是應對高考,學生在學習英語方面沒有激情,沒有興趣。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文獻綜述
《元認知理論對高中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影響》這一課題以情知教學理論,元認知理論和中國教育部制定的最新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為理論基礎進行調查研究。
元認知是弗拉維爾(Flavel)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個概念,中文譯法主要有這樣幾種:反審認知,反省認知,超認知,后設認知。弗拉維爾認為,元認知就是個體關于自己的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jié)這些過程的能力。元認知策略是一種典型的學習策略,指學生對自己整個學習過程的有效監(jiān)視及控制的策略。學習時,學習者要學會使用一些策略去評估自己的理解、預計學習時間、選擇有效的計劃來學習解決問題。例如,假如你讀一本書,遇到一段讀不懂,你該怎么辦呢?你或許會慢慢再讀一遍;你或許會尋找其他線索,如圖、表、索引等來幫助理解;或許你還會知道這一章更前面的部分,這意味著你要學會如何知道你什么地方不懂,以及如何去改正你自己。此外,你還要能預測可能會發(fā)生什么,或者能說出什么是明智的,什么不是明智的。所有這些都屬元認知策略。
情知教學是教育家冷冉同志首創(chuàng)的。此理論在大連市中小學廣泛進行實驗與推廣已達十余年。情知教學不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以現(xiàn)代先進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為指導的充分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實踐活動,它在哲學、心理學、教育學、腦科學中都有其充分的依據(jù)。情知教學的著眼點明確地放到全面提高人的素質、關注人的發(fā)展上,不僅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和其他精神需求,還促進他們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幫助他們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為培養(yǎng)個性發(fā)展與全面發(fā)展完美結合的、和諧發(fā)展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情知教學理論認為,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心理成分有兩類要素:一大要素是情感要素,它包括興趣、動機、意志、信念等,以“情”概之;另一大要素是認知要素,它包括感知、思維、記憶、想象等,以“知”概之。教學過程正是以這兩類心理活動為基礎的情意過程和認知過程統(tǒng)一發(fā)展的完整結構。情知教學就是有意識地把“知”的心理過程和“情”的心理過程統(tǒng)一于教學活動之中,實施品德、智能、情意統(tǒng)一的教學。
普通高中英語新課程標將“明確和持續(xù)的學習動機”放在了總體目標的首位,在情感態(tài)度目標中也要求學生“有正確的英語學習動機”(七級)以及“有穩(wěn)定和持久的英語學習動機”(八級)。
三、研究過程
學習動機可以分為內(nèi)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nèi)部動機是指由個體內(nèi)在的需要引起的動機。外部動機是指人們由于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學生是教育活動的個體,學生的求知欲,學習興趣、愛好和學習信念等內(nèi)部學習動機因素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學習知識的選擇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我們在教育活動中,要注重學生內(nèi)部的學習動機。按照學習動機的四個緯度可分為內(nèi)部動機高外部動機高、內(nèi)部動機高外部動機低、內(nèi)部動機低外部動機高和內(nèi)部動機低外部動機低四種。通過對高二4班5班同學進行英語學習情況問卷調查,結果總結如下:
內(nèi)部動機高外部動機高的學生的現(xiàn)象:對英語特別喜愛并對其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是內(nèi)部動機的驅使;會得到家長的贊許和獎勵,社會英語人才的大量需求并且社會的競爭很激烈,這是外部動機的驅使。
內(nèi)部動機高外部動機低的學生的現(xiàn)象:對英語特別喜愛并對其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是內(nèi)部動機的驅使;家長對他沒有什么要求,家里很富裕且有地位,他對未來找工作或其他的事情不用發(fā)愁,這是他的外部動機。
內(nèi)部動機低外部動機高的學生的現(xiàn)象:本身不喜歡英語甚至會產(chǎn)生厭惡,這是內(nèi)部動機;會得到家長的贊許和獎勵,社會對英語人才的大量需求并且社會的競爭很激烈,這是外部動機的驅使。
內(nèi)部動機低外部動機低的學生的現(xiàn)象:談不上喜歡或不喜歡英語,自己沒有一定的目標,這是內(nèi)部動機;家長對他沒有什么要求,家里很富裕且有地位,他對未來找工作或其他的事情不用發(fā)愁,這是他的外部動機。
在學習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收獲學習的樂趣。使外部動機轉化為內(nèi)部動機,增加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蓮娜缦路矫嫒胧郑?/p>
(一)計劃策略
計劃策略包括設置學習目標、瀏覽閱讀材料、產(chǎn)生待回答的問題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學習任務。成功的學生并不只是聽課、做筆記和等待教師布置測查的材料。他們會預測完成作業(yè)需要多長時間,在寫作前獲取相關信息,在考試前復習筆記,在必要時組織學習小組,以及使用其他各種方法。換句話說,成功的學生是一個積極的而不是被動的學習者。
(二)監(jiān)控策略
監(jiān)控策略包括閱讀時對注意加以跟蹤、對材料進行自我提問、考試時監(jiān)視自己的速度和時間。
這些策略使學習者警覺自己在注意和理解方面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以便找出來,并加以修改。當你為了應考而學習時,你會向自己提出問題,并且會意識到某些章節(jié)你并不懂、你的閱讀和記筆記方法對這些章節(jié)行不通,你需要嘗試其它學習策略。下面說說兩種具體的監(jiān)控策略――領會監(jiān)控和集中注意。
1)領會監(jiān)控
一種具體的監(jiān)控策略就是領會監(jiān)控。熟練的讀者在閱讀時自始至終都持續(xù)著這一過程。熟練的讀者在頭腦里有一個領會的目標,諸如發(fā)現(xiàn)某個細節(jié),找出要點等,于是,為了該目標而瀏覽課文。隨著這一策略的執(zhí)行,如果找出了這個重要細節(jié),或抓住了課文的要點,熟練的讀者會因達到目標而體驗到一種滿意感。但是,如果沒有找到這個細節(jié),或者不懂課文,則會產(chǎn)生一種挫折感。如果領會監(jiān)控最終顯示目標沒有達到,就會采取補救措施,比如重新瀏覽材料,或者更仔細地閱讀課文。
一些研究表明,從幼兒到大學生有許多人都缺乏這種領會監(jiān)控技能,好多學生總是把重復(如再讀、抄筆記等)作為他們的主要策略,從課本或講演中學習新知識,為了幫助這樣的學生,德文(Devine,1987)建議他們使用以下策略以監(jiān)視并提高他們的領會:
①變化閱讀的速度。以適應對不同課文領會能力的差異。對于比較容易的章節(jié)讀快點,抓住作者的整體觀點;對于較難的章節(jié),則要放慢速度。
②中止判斷。如果某些事不太明白,繼續(xù)讀下去。作者可能會在后面填補這一空隙、增加更多的信息、或在后文中會有明確說明。
③猜測。當所讀的某些事不明白時,養(yǎng)成猜測的習慣。猜測不清楚段落的含義,并且讀下去,看看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④重讀較難的段落。重新閱讀較難的段落,尤其是當信息仿佛自相矛盾或模棱兩可時。最簡單的策略往往是最有效的。
2)集中注意
注意和金錢、能源一樣,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在某時刻,只能注意有限的事物。當教師要求學生將他們有限的注意能量全都花在他所說的每一件事上,學生只得放棄對其他刺激的積極注意,只得變換優(yōu)先度,將其他刺激全部清除出去。
例如,當人們?nèi)淖⒁庖粋€有趣的談話者時,他們就意識不到細微的身體感覺(如饑餓),甚至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其他刺激。有經(jīng)驗的講演家知道,聽眾一旦心不在焉時,他們已經(jīng)不再集中注意聽講了,可能已經(jīng)轉向注意午餐或其他活動了,因此就要重新抓回他們的注意力。
(三)調節(jié)策略
調節(jié)策略與監(jiān)控策略有關。例如,當學習者意識到他不理解課的某一部分時,他們就會退回去讀困難的段落;在閱讀困難或不熟的材料時放慢速度;復習他們不懂的課程材料;測驗時跳過某個難題,先做簡單的題目等。調節(jié)策略能幫助學生矯正他們的學習行為,使他們補救理解上的不足。
四、結論
通過調查研究得出了元認知理論能夠影響高中生的英語學習動機的結論,同時也說明了學習動機是影響英語學習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影響學生英語學習成績的主要變量之一。學生一旦形成英語學習動機,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高一虹.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強度與自我認同變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 (5): 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