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管理學基礎導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診 斷
原有上消化道疾?。喝缥?、十二指腸潰瘍、門靜脈高壓、慢性胃炎、出血性胃炎、胃癌、有膽絞痛病史等患者出現(xiàn)大量嘔血或者黑便,無其他原因可查者,惡心、頭暈、出冷汗、煩躁不安、脈細速、血壓下降或者脈壓差縮小,即可考慮為上消化道大出血。19例病人中原有胃、十二指腸潰瘍10例、門靜脈高壓4例、出血性胃炎2例、胃癌2例、1例原因不明。
判定出血部位:幽門以下部位出血以黑便為主,幽門以上部位出血以嘔血為主,可通過X線或者內鏡檢查發(fā)現(xiàn)出血部位。
估計出血量:可采取4種方法。①通過嘔血、便血的性質估計出血量:出血量多、血液在胃內停留時間短,可出現(xiàn)暗紅色至鮮紅色大便,嘔血性質多為咖啡渣樣,出血量多時,未經胃酸充分混合,嘔出液呈鮮紅色或帶血塊。②通過全身癥狀觀察:收縮壓低于90mmHg或者低于基礎血壓30mmHg,脈搏比原來增快20次,伴有口渴、惡心、頭暈,估計失血量約1000mml。脈細速、血壓繼續(xù)下降,且畏汗、皮膚發(fā)冷、煩躁不安、精神錯亂,估計病人急性失血約2000ml(占循環(huán)血量的40%)。③根據(jù)血紅蛋白估計:中度,
處理及護理
上消化道出血的處理包括初級處理,病因處理及對部位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的處理。
要針對病情進行生理護理及心理護理:病人絕對臥床,取側位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盡量保持病室安靜,謝絕探視,保證病人充分休息,避免情緒激動、興奮、悲觀、過冷、過熱等不良誘因,做好口腔護理,減少血腥味刺激。
飲食護理:出血期間應禁食,潰瘍病出血停止后24小時,門靜脈高壓引起的出血,應在出血停止后48~72小時方可進流食。進食原則:少食多餐,易于消化、清淡、無刺激性,保持足夠的營養(yǎng),禁用咖啡、濃茶、過酸、過甜的飲料,濃肉湯,雞湯,防止促使胃酸分泌過多。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大出血時,0.5~1小時測血壓1次,同時注意T、P、R、神志及精神狀態(tài)的改變,嘔吐物及黑便的性質、量、氣味和顏色。
大出血期間護理要點
必須住院處理,有條件的醫(yī)院病人應進監(jiān)護室。備齊急救藥品及用物。建立1條夠大的靜脈通道,以4小時輸液量大致相當于失血量+尿量+1000ml為準。已有失血性休克的病人,應接放存留導尿管,記錄每小時尿量。有1份出血情況記錄單。床旁連續(xù)觀察,記錄T、P、R、BP及尿量,必要時監(jiān)護。失血量達25%以上者首要任務是輸血。行特殊檢查的病人,做好檢查前的準備。
止血措施:可根據(j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止血措施。冰水洗胃,使胃溫度降低,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而達到止血目的。止血藥的應用,可選用垂體后葉素、去甲腎上腺素、甲氰咪胍等。三腔管氣囊填壓:有條件者采用高頻電凝止血、激光止血。
因用藥種類多,要嚴格無菌操作,防止種藥物混合發(fā)生配伍禁忌。
【中圖分類號】R24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09)10-0150-01
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是內科護理人員觀察及護理,重要對象之一不同的疾病所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在不同的病人,觀察和護理的重點,各有側重點和不同,對此,護理人員要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較高的專業(yè)的護理水平,因為此病人病情復雜,變化快,易危生命。故此要密切觀察和護理,下面談一下觀察和護理體會。
1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有許多種,病情也較復雜,常見的有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消化性潰瘍,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慢性胃炎,出血性胃炎,胃癌等疾病,均可以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2上消化道出血的觀察
2.1血壓的改變生命體征是循環(huán)血容量顯著的指標,上消化道出血往往可導致病人休克,生命體征明顯改變,血壓下降程度標志著休克的深度(和病情是否穩(wěn)定有無兇險的指標)若脈壓差縮小,即使血壓正?;蚱咭蔡崾拘菘说拇嬖冢虼藢ι舷莱鲅牟∪顺跗趹?5分鐘測量血壓一次,隨著病情的好轉逐漸延長測量時間,直至病人病情穩(wěn)定為止。
2.2脈搏的改變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在休克早期血壓下降前,往往出現(xiàn)脈搏細速,在休克的晚期,由于心搏無力,故脈搏細而慢,除觀察脈率外,還須注意脈搏是否有力,如病人雖然血壓偏低,膽脈搏有力,說明該項病人循環(huán)灌注尚可。
2.3體溫的改變上消化道出血休克時,病人體溫可不升高,一般出血后于24小時內或休克被控制后,可有低熱或中等熱,一般病人體溫不超過38.5℃,時間可持續(xù)數(shù)日或一周左右,如病人出現(xiàn)持續(xù)熱不退,或退后又上升應考慮是否有在出血可能,應急時處理,對老年患者,護理人員要特殊觀察,因老年患者,反映遲鈍,病情往往說不清,有出血時,并不一定表現(xiàn)明顯的煩躁,出汗,口渴而僅表現(xiàn)血壓下降或脈搏增快,一旦發(fā)現(xiàn)患者嘔吐癥狀時,往往病情處于嚴重階段,且由于老年人動脈硬化,出血常不容易止血,故護理人員要根據(jù)老年人特點嚴密觀察出血的早期癥狀,作出相應的判斷。
3出血量的估計
3.1觀察病人全身癥狀估計出血量生命體征和全身癥狀,常因出血量多少和出血速度快慢而不同,如病人失血速度緩慢,失血量在300毫升以內,可無癥狀或有輕微的頭暈乏力心慌。呼吸脈搏血壓大多在正常范圍,如出血量在400毫升以上時病人可出現(xiàn)眩暈、眼花,面蒼白,心悸,口渴等。如病人出現(xiàn)煩燥不安,出冷汗,四肢厥冷,脈搏細速,血壓下降,暈厥等休克征象時,提示失血量在1000毫升以上。如病人收縮壓繼續(xù)下降,脈搏細速,畏寒皮膚發(fā)涼,煩燥不安,精神錯亂,提示病人急性失血約2000毫升,為病情嚴重征兆,應立即進行搶救。
3.2從嘔血便血性質估計出血量幽門以上的病變常兼有嘔血,嘔血量的多少與病情的不同而不同,部分病人由于出血速度慢出血量較少,往往并無嘔血,以下病變,如十二腸,若出血量多,速度快,血液反流入胃,除有黑便外常伴有嘔血現(xiàn)象,嘔血性質多為咖啡色渣樣液體如出血量未經胃酸充分混合,嘔吐液可呈鮮紅色,或帶血塊,這是因為血液經胃酸作用下形成了正鐵紅素所致。幽門以下出血的黑便為主,一般出血大于60毫升,可出現(xiàn)黑便,呈柏油樣便粘稠而發(fā)光,這是因為血紅蛋白的鐵經腸道內硫化物作用而形成硫化鐵所致。也有病人因出血量多血液在腸道停留時間短,可見暗紅色甚至鮮紅色的大便。
4上消化道出血病人護理
4.1絕對臥床休息解除病人緊張恐懼心理因素,保持安靜。
4.2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出血量出血性質,顏色,氣味,并記錄。觀察病人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及面色的變化,如發(fā)現(xiàn)病人上腹部不適,頭暈,惡心,口渴,煩躁不安,脈搏細弱,四肢發(fā)冷,應考慮有內出血情況,應及時匯報醫(yī)生,備好止血藥物,三腔管等用物以便搶救。
4.3出血期間應禁食出血停止后,按醫(yī)囑進食。
4.4出血期間應30分到1小時測量血壓一次出血停止后,血壓按醫(yī)囑測量。
4.5補液應有止血藥物時,經常巡視并觀察藥物的療效,準確掌握輸液速度,特別是老年人,心肺功能較差,自身調節(jié)能力差,快速輸液,輸血后,輸液量過多時。容易發(fā)生副作用,如心功能不全,急性肺水腫等,故護理人員嚴格掌握,對明顯脫水或失血情況下必須快速輸液,或輸血時定時觀察心率,及有無肺水腫發(fā)生。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9例患者,平均年齡39.9歲。病史4天~10年不等,臨床癥狀均為消化道出血,其中反復大量嘔血6例(4例伴黑糞),單黑糞或便血者3例,出現(xiàn)失血性休克5例,見表1。
特檢資料:9例均經內窺鏡檢查1~3次,共計檢查19例次,確診4例;有3例行血管造影檢查,確診2例,其他由手術等證實6例。
1.2 病例資料
血管畸變的診斷均符合Miko和philip提出的相關診斷標準。9例中3例為Dieulafoy Lesion(簡稱杜弗氏?。?,5例為動靜脈畸形(簡稱AVMs),1例為靜脈血管瘤。
2 討 論
2.1 誤診原因的探討
血管畸變致消化道出血,確因臨床經過無特異性,出血病灶初診確診常較困難,本文6例病人初診誤診占67%,均反復出血達2~4次之多,曾輾轉多處就醫(yī)后始得確認,其中1例終因延誤治療而亡,究其教訓歸納如下:
內鏡檢查無發(fā)現(xiàn)被誤診者2例:本文例4、例5,初診上消化道出血,僅2~3天后自然終止,內鏡檢查未被發(fā)現(xiàn),其后雖又間歇性出現(xiàn)嘔血或黑糞,但內鏡始終未發(fā)現(xiàn)病灶而誤診為出血性胃炎。
并存病灶被誤認:本文例8因并存返流性食道潰瘍,在出血期內鏡發(fā)現(xiàn)潰瘍,忽視并存的杜弗氏病,所以在并未確定潰瘍活動出血的情況下,確定為出血病因,直至數(shù)月后潰瘍愈合,仍發(fā)生相同部位出血時始得發(fā)現(xiàn)。
對此類病灶缺乏認識而誤診:本文例6,曾因多次大量嘔血和黑糞,曾于外院二次內鏡檢查,后行手術探查,均被疏漏,直致第三次嘔血轉入本院手術再探查時被確認。
病灶位置特異而致誤診:本文例5在檢查前雖已有臨床提示,但內鏡檢查僅注意常見胃底部小彎側,忽視少見部位(此例畸變血管位于胃體中部大彎側)。本文例1、例4均系小腸部位病灶,X線和內鏡難以確診,其中例1靠血管造影確認。
本文病例誤診的主要因素歸結于診斷前缺乏臨床鑒別分析和對本病的認識,內鏡檢查又不夠全面和細致,以致有的病例病情延誤,失去搶救機會。故凡出現(xiàn)病因不清無痛性的反復消化道出血、尤急癥內鏡檢查(包括多次檢查),無明確發(fā)現(xiàn)者,無論年齡分布均應高度警惕血管畸變性出血。
2.2 提高內窺鏡陽檢率的幾點意見
Al-Kawas等提出血管畸變的臨床診斷82%靠內窺鏡檢查確定。但由于出血視野不清、病灶過小、胃粘膜皺襞干擾、損害區(qū)血灌注量下降致活動性出血不著等原因,使其陽檢率降低。Railly提出其內鏡初檢陽性率為49%,本文初檢陽性率僅為33%。下述幾點可能減少誤診率,有助于提高內鏡檢查陽性率。
強調急癥內鏡檢查:血管畸形性出血多數(shù)病灶范圍狹小,在非活動性出血期,內鏡難以發(fā)現(xiàn)病灶,急癥內鏡因活動出血的提示,可明顯提高其陽檢率。本文3例初診病例均為出血期急診內鏡確診。反之例2雖多次出血住院檢查,皆因未作急診內鏡檢查,致使盲目手術仍未止血,教訓慘痛。
常見出血部位的重點與全面搜索相結合:Ketg等指出,75%~95%的杜弗氏病損害發(fā)生于胃―食道聯(lián)結部6cm內,集中胃小彎側。本文3例杜弗氏病中有1例病損血管位于胃體中部大彎側。另5例動靜脈畸形病例中,有2例位于少見胃底部位,均易被疏漏。因此內鏡應全面地對胃―十二指腸進行詳盡細致的搜索是必要的。
強調重復內鏡檢查:Reilly曾強調第二次重復檢查的陽檢率可增加33%。本文例8、例9等均為第二次復檢內鏡時發(fā)現(xiàn)病灶,占陽檢率的22%。所以初檢內鏡陰性結果,如臨床仍支持血管病損性出血,無論是否再有出血,可考慮即行第二次內鏡檢查。
提高對本病的認癥水平:發(fā)生血管病損性出血,診斷較困難,要求檢查醫(yī)師對各種原因的出血有較高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水平。
2.3 對手術療效的評估
Bronner等提出血管畸變性出血的藥物療法,其中包括生長抑素和雌激素等。本文病例中采用生長抑素3例,僅1例暫時有效止血。本文4例在內鏡下行電凝治療,僅當即止血后均出現(xiàn)復發(fā)性出血,間隔時間短者3天,長者月余。6例手術止血,隨診0.5~2年者皆療效滿意。臨床手術止血其優(yōu)點:1)可探查和治療小腸等內鏡檢查較困難的部位,如例1、4;2)直視下易于明確病灶所在的性質,不易漏診;3)療效可靠,復發(fā)率低;4)手術結扎治療安全可靠、損傷小。
【關鍵詞】行為引導方法;經濟管理類專業(yè)
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必然需要大量的經濟管理類專業(yè)人才,只是現(xiàn)今由于該專業(yè)教學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很多該專業(yè)的畢業(yè)生不能就業(yè),但是企業(yè)人才的需求卻有很大的缺口,這一矛盾現(xiàn)象值得相關學者反思。行為引導教學方法的應用,對改善這一現(xiàn)狀具有積極的作用,因為此種方法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而這是企業(yè)對經濟管理類人才最看重的兩種能力。
1.行為引導教學方法概述
經濟管理類專業(yè)是培養(yǎng)經濟管理人才的重要人才,只是由于教學方式的影響,使得該專業(yè)所培養(yǎng)的人才與市場需求有很多的差距,因此開設經濟管理類專業(yè)的院校都應該嘗試著應用其他教學方式,行為引導教學方法完全可以嘗試著應用,因為這種教學方法注重培養(yǎng)的是學生實踐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而這兩種能力正是現(xiàn)代經濟管理行業(yè)需要從業(yè)者具備的能力?,F(xiàn)如今,此種教學方法已經在其他專業(yè)應用,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行為引導教學方法的應用應該具備相應的條件,第一,經濟管理類專業(yè)教師的素質必須要放達到一定程度,既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同時也需要具備該種教學方法的相關技能,比如引導調控技術、多媒體應用技術等,第二,教師應充分的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師要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思考能力以及動手能力,只有學生的積極配合,教師才能將行為引導的方法應用到最佳,因此教師要采取相應的方法調動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
行為引導教學方法具有自己的優(yōu)勢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應用方法非常多,教師可以依據(jù)課堂內容進行選擇,比如課文引導法、知識競賽法以及角色互換法等。在眾多的方法中,效果最佳的應該是項目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將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每完成一個任務,學生的能力就會提升一大截,所以教師通常都會傾向于這種方法,但是這種方法的實施難度比較大,教師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需要進行調查研究以及資料的收集,盡可能的讓項目完整沒有缺陷,這樣制定的任務才能夠提升學生的各種能力,尤其是創(chuàng)造力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除此之外,行為引導教學方法的特點還涵蓋了很多內容,比如以學生為中心,注重職業(yè)能力的訓練,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為教學目標等。可以說。行為引導教學方法是一種跨學科的課程改革,教學期間,要求學生不僅要動腦,更要動手,教與學要合一,所以要求教師與學生要完全的互動起來,教師要改變自己的角色,由知識傳授者到項目導演者,在這其中,學生通過主動參與獲得知識,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團隊精神要有一定的幫助。
2.行為引導的經濟管理類專業(yè)教學中的應用
我國很多的高校都課設了經濟管理類專業(yè)課程,該專業(yè)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其陪養(yǎng)目標就是要求學生能夠學以致用,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起來。學生只重視實踐,對理論不會有深入的理解,只重視理論,將難以就業(yè)。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安排時,要根據(jù)詳細的人才培養(yǎng)計劃,并結合專業(yè)的實際發(fā)展特點,對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理論聯(lián)系實際能力和分工協(xié)作的能力進行培養(yǎng),從而使學生能夠達到企業(yè)的要求。所以,將行為引導教學方式應用到經濟管理類專業(yè)的課程教學中去,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要求。
2.1應用案例教學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
行為引導教學法中的案例教學法主要是指通過實際的案例討論和分析,來輔助學生熟練掌握相關專業(yè)的理論知識,并將其進行實踐應用的教學方法。例如,進行“商品包裝”章節(jié)的學習時,可以將中國社會目前普遍出現(xiàn)的“過度包裝”引入進來,并組織學生組成討論小組對這一案例進行共同探討。同時,要讓學生分析思考如下問題:怎樣的包裝為過度包裝;過度包裝的產生原因;針對過度包裝采取的解決措施等。學生在思考和分析過程中,就能夠加深“商品包裝”相關理論知識的認識。案例教學法不僅能夠增進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增強學生對問題的解決能力,還能提高學生小組討論過程中的表達和交流能力。
2.2應用頭腦風暴法促進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應用頭腦風暴法主要是為了幫助教師確定課程內容的主題,同時增強組織和引導能力,促進學生能夠針對主題提出獨立見解的能力。通過頭腦風暴法的應用,能夠將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充分調動起來,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的目標。例如,在對“商品學研究對象”章節(jié)進行學習時,可以通過下面的問題提出:商品使用價值包括兩個方面表現(xiàn)形式,其中,質的方面為商品的質量,量的方面為商品的品種。那么,如果你是企業(yè)負責人,那么你認為企業(yè)應該注重商品的品種還是注重商品的質量?然后可以讓學生根據(jù)這個問題進行積極的思考和討論,并踴躍發(fā)言,這樣就能夠營造一個熱情的討論環(huán)境,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達到創(chuàng)造解決問題的目標。
2.3應用張貼板法增加學生對知識的直觀印象
張貼板教學法主要是通過對一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紙卡的黏貼,然后對紙卡上的內容進行匯總討論,并最終得出結論的教學方法。例如,學習《商品學》中關于“條形碼”的內容時,可以將各種條形碼制成不同的紙卡,然后通過對這些條形碼的比較,使學生能夠形象地掌握各個條形碼的區(qū)別和特點。
3.結語
綜上所述,可知對對基于行為引導的經濟管理類專業(yè)教學進行簡單的探討很有必要,因為這能夠讓經濟管理類專業(yè)教職員工開闊眼界,認識到新的教學途徑,為該專業(yè)日后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但是行為引導教學方法的應用并不簡單,其對教學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因為教師作為指導者,要有掌握全局的能力,知識儲備量一定要大,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進行研究。 [科]
【參考文獻】
[1]孫承練,王友鳳.行為引導型教學法在專業(yè)課教學中的運用[J].輕工科技,2013(07).
[2]苗雨君,李喜云,楊春梅.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探討[J].職業(yè)時空,2014(06).
【關鍵詞】職校 經濟管理課程 就業(yè)導向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B-0055-02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教育教學目標開始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并在潛移默化中發(fā)生了變化。尤其是在現(xiàn)階段,我國市場經濟逐步趨向成熟,競爭和機遇接踵而至,使得我國對人才的需求量開始不斷增加,這對我國經濟管理專業(yè)的教學現(xiàn)狀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雖然職校經濟管理專業(yè)已經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技術型和高素質的管理人才,但是從整體來看,卻依然存在著影響職校經濟管理專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的深層次問題。其中,這些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職校經濟管理類人才的就業(yè)效率和市場需求的對比差異上面。而且,多數(shù)經濟管理專業(yè)的學生在畢業(yè)后上崗時依然需要度過較長的適應期。所以,構建以就業(yè)為導向的職校經濟管理課程教學,就成為了時下發(fā)展的重點課題。
一、順應未來社會職業(yè)變化需求
隨著互聯(lián)網、數(shù)碼等高端設備的不斷普及,一些新興行業(yè)的發(fā)展幅度在市場上開始呈現(xiàn)出遞增的趨勢,這些新興的或者是未來幾年間可能成為時代主力軍的行業(yè),恰恰為職校經濟管理專業(yè)的發(fā)展提出了嚴格的挑戰(zhàn)和要求。職校經濟管理專業(yè)在設置課程教學方案時,首先要考慮到未來社會職業(yè)的變化需求,并針對社會上的一些新興行業(yè)的發(fā)展動態(tài),按照其技術特點和崗位需求靈活設置課程教學內容,以此讓職校經濟管理專業(yè)的教學方案符合時代的發(fā)展走向與趨勢。例如,筆者在教學中在滲透工學合作機制的同時,還將一些企業(yè)文化傳達給了學生,讓他們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感受崗位工作的特點。此外,在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案方面,筆者也作出了系統(tǒng)的整改,如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參與實習,鼓勵他們利用新型技術(互聯(lián)網)調查當前市場發(fā)展規(guī)律和走向,總結調查報告,以此增強他們對崗位的代入感。
二、將崗位就業(yè)設定為教學目標
我國畢業(yè)生在參加崗位工作時,普遍存在著一個尷尬的問題:教學與工作崗位脫軌嚴重,課程設置無法滿足職業(yè)崗位需求。長此以往,畢業(yè)生在參加工作的時候,將很難應對崗位上的挑戰(zhàn)。所以,在設置職校經濟管理課程教學內容時,教師有必要將教學目標定位在就業(yè)導向上,并根據(jù)學生的專業(yè)課程科學地導入崗位情境,讓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態(tài)度都獲得最充分的提高與成長。例如,在制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筆者全面改革傳統(tǒng)教學目標(提高分數(shù),可以完成理論試題),將目標確定在面試和實習上面。目前,我國多數(shù)畢業(yè)生在面試和實習上容易出現(xiàn)問題,常常無法準確回答人事部門提出的問題,無法學以致用。而通過這種教學目標的變革,學生將面試和實習視做學習的最終目標,可以讓他們在畢業(yè)之后更好地應對企業(yè)的人事部門和實習崗位。此外,在設定教學目標時,其目標主旨方向不但要設計大量的工作技能,同時還要涵蓋許多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概念。
三、根據(jù)崗位工作主線設定課程
在構建職校經濟管理課程時,教師要根據(jù)崗位工作主線設定課程內容,并將就業(yè)導向當中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主要方向,從崗位職責的需求出發(fā),以此讓學生在課堂中更好地感受工作氛圍。其中,因為課程教學內容要滿足崗位工作主線要求,所以在設置專業(yè)課程時,設置的方法和內容要滿足學生所學專業(yè)所面向的崗位要求。以會計專業(yè)為例,傳統(tǒng)教學中,當學生畢業(yè)參加工作后,很難快速上手,經常需要一些企業(yè)的老人手把手教才能快速勝任崗位工作。所以,在為該專業(yè)的學生布置課程內容時,要格外注重對制單、出納、成本核算等課程的規(guī)劃,爭取提高學生的這些專業(yè)技能,讓理論知識和實踐操練完美結合,從而讓他們在畢業(yè)之后可以快速勝任崗位工作。此外,在構建職校經管類課程的時候,構建方向要以技術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為主,并幫助學生現(xiàn)場解決一些技術類的問題,讓他們明確學習的重心所在。
四、構建目標職業(yè)崗位能力體系
構建目標職業(yè)崗位能力體系是落實以就業(yè)為導向的職校經濟管理課程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其中,筆者主要參照了KAS培訓模式。在教學的時候,筆者是這樣解讀KAS模式的:首先,將K比作學生的知識結構和人格素養(yǎng);其次,將A比作學生的一般實踐能力,主要體現(xiàn)為學生對工作崗位的理解能力和使命感;最后,將S比作為學生的綜合職業(yè)技能,這個環(huán)節(jié)時整個培訓模式的關鍵部分。在培養(yǎng)的過程中,針對這三個方向的性質及特點,需要學生達到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以市場營銷專業(yè)為例,在針對K時,只需要學生了解市場營銷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專業(yè)理論,并能理解財經雜志中所提出的一些術語;針對A時,學生不但要全面掌握市場營銷方面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要提出自己的市場營銷規(guī)律及走向的見解和想法;針對S時,學生在熟練掌握相關知識的同時還要參與市場調查,并可以初步撰寫經濟文章。不過,從長遠的角度來看,K和A的培養(yǎng)結果則會決定畢業(yè)生在崗位中的業(yè)績。所以,教師要正確處理KAS的關系。
關鍵詞:行動導向;物流管理基礎;教學方法
行動導向教學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歐美職業(yè)教育教學論中出現(xiàn)的一種新思潮。由于行動導向教學對于培養(yǎng)人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它迅速在各國職業(yè)教育教學中得到傳播,推動著世界職業(yè)教育教學的發(fā)展。
一、行動導向法的內涵
所謂行動導向法,是指教師不再按照傳統(tǒng)的學科體系來循序漸進地傳授教學內容 ,而是按照職業(yè)工作過程來確定學習領域,設置學習情境,開展教學活動。教學內容以職業(yè)活動為核心,注重學科間的橫向聯(lián)系,遵循“實踐在前,理論在后;行動在前,知識在后”的原則,讓學生先在做中學,然后在學中做,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通過解決接近實際工作過程的案例或項目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發(fā)現(xiàn)式的學習。教學組織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起到咨詢和輔導作用,一般多以小組學習形式進行,強調學習過程的合作與交流。
行動導向教學的目標是“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F(xiàn)代技術工人除應該具備職業(yè)領域的專門能力外,還應具備諸如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計劃和決策能力、團隊工作能力、與人交往與合作的能力、將自己融于集體的意識和能力,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飽滿的工作熱情、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質量意識等等。這些跨專業(yè)的能力和專業(yè)能力一起構成現(xiàn)代技術工人的綜合職業(yè)能力,是高素質的體現(xiàn)。
二、《物流管理基礎》的教學目標
《物流管理基礎》作為高職物流管理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程,是一門綜合應用多學科知識系統(tǒng)探討物流管理的指導思想、基本原理、基本程序和技能的課程。課程的應用性較強,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掌握物流管理中的一些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并能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和解決當前物流企業(y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為學生將來的后續(xù)學習和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礎。
因此,《物流管理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可以定為:學生應能正確理解物流和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體系,初步樹立物流的觀念,為后續(xù)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xié)作精神,使學生在面對具體的一個物流問題時,能夠擬定一個基本可行的研究方案。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提升和終身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三、《物流管理基礎》教學方法改革
在行動導向教學方法思想的指導下,針對以往教學中面臨的問題,《物流管理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應根據(jù)高職學校和學生的現(xiàn)狀,結合現(xiàn)有的教學條件,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來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關鍵”能力。
(一)項目導向法
項目導向法是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由學生自己處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的實施及最終的評價,都由學生自己負責。學生通過該項目的進行,了解并把握整個項目過程及每一環(huán)節(jié)中的基本要求。
項目的選取是項目教學法成功的關鍵。項目的選取要以教學的內容為依據(jù),既要與書本知識緊密結合,又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既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又可以自主創(chuàng)新。項目的難易程度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來確定,要讓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桃子,使每個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都能完成規(guī)定的項目活動任務,這不是一件輕松隨便的事,需要教師們經過多次的研討,緊緊結合崗位能力的要求來確定。
(二)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把案例作為一種教學工具,把學生引導到實際問題中去,它是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jù)各章節(jié)的內容選擇適當?shù)陌咐沼诮虒W內容。同時,案例的選擇還要注意與項目任務的配合,即案例與需要學生完成的項目任務,從內容到形式要有一定的相似或近似。如地域不同的調查項目、名稱不同的物流新技術調查項目。由于,學生是初學者,模仿是初學者的“拐棍”。通過相似的案例引導學生觀察視線、調查方向、文字組織形式和分析方法。如通過長三角的案例分析,引導學生根據(jù)珠三角產業(yè)特點分析物流流動方向,分析物流服務需求的變化。將案例與身邊實際緊密聯(lián)系起來,促使學生接觸到當前經濟社會的實際,對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幫助。這種相似案例分析教學,對項目任務的完成具有模板效果,防止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提高自信心,同時又留有一定學生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的空間。對提高學生完成項目任務的質量和培養(yǎng)專業(yè)興趣具有重要作用。
(三)問題導向法
問題導向法是首先讓學生針對某一學習單元提出問題,這不是一兩個問題, 而是一組問題、一堆問題,再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去尋找答案,在尋找答案的行動中來展開學習。這是一種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方法,而且是先學整體,再學細節(jié),這與傳統(tǒng)教學法的方向是相反的。問題導向法的討論方式一般有:教師提問,學生解答;學生提問,教師解答;學生提問,其他學生解答。問題導向法給出的問題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但教師必須讓學生了解每一種答案的優(yōu)缺點,教師不要事先給出答案,讓學生自己找答案,教師進行觀察并給出指導和評價。問題導向法,在實施過程中,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問題設計是成功的關鍵。問題設計應符合下列條件:常遇見涉及廣泛科學技術領域的實際問題;可能導致嚴重后果必須防止的問題;學習的結果可能達到教學期望目標的問題;帶有實際任務的問題;適合學生現(xiàn)已具有的知識并能促進高階認知技能的問題;要求參與者具有團隊精神的問題。
(四)卡片展示法
卡片展示法是在展示板上,釘上由學生或教師填寫的有關討論或教學內容的卡通紙片,通過添加、移動、拿掉或更換卡通紙片進行討論、得出結論的研討班教學方法??ㄆ故窘虒W法的結果總是一張張掛滿各種卡通紙片的張貼板。
1、開題。常采用談話或討論方式。教師提出要討論或解決的課題,并將題目寫在蓋紙、云彩形或特殊的卡片上,用大頭針釘在展示板上。例如,第三方物流方案的選擇與實施,老師把企業(yè)面臨的問題和現(xiàn)有條件等展示在板上。
2、收集意見。學生把自己的意見以關鍵詞的形式寫在卡片上,并由教師、學生自己或某個學生代表釘在展示板上。
3、加工整理。師生共同通過添加、移動、取消、分組和歸類等方法,將卡片進行整理合并,進行系統(tǒng)處理,得出必要的結論。
4、總結。教師總結討論結果。
5、將卡片用膠棒粘貼在蓋紙上固定,成為最終結果。原則上講,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盡量節(jié)制自己的主動行為,而只是通過富有藝術性的提問或介紹,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討論和表達自己的意見。采用卡片展示法的目的,是要獲得一個所希望的、能夠代表大多數(shù)同學意見的結果。
以上是筆者在《物流管理基礎》教學過程中常用教學方法,其他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還有諸如過程教學法、大腦風暴法、角色扮演法、實物展示法、模擬情境法、思維導圖法等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一般使用較少。筆者在開展行動導向法時,一般都采取分組活動的形式,教師把教學內容分配給各個小組,由小組長帶領全組同學來完成學習任務,再選出代表在課堂上做總結和演示。教師在下面聽并及時給以指導,體現(xiàn)了教師和學生的學習伙伴關系。
四、總結
行動導向教學法具有發(fā)展學生自主性的獨特功能,它在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將有利于高等職業(yè)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有利于學生全面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高等職業(yè)教育改革向縱深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yè)教育學新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鄭文昭.試論案例教學法的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2006(11).
3、高健.行動導向教學法探析[J].珠海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3).
4、李肖夫.高職院校物流管理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探討[J].中國市場,2008(2).
5、潘悅.行為導向在國際物流教學中的應用[J].江蘇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3).
【關鍵詞】 微創(chuàng)技術; 硬通道; 高血壓; 腦出血
doi:10.14033/ki.cfmr.2017.15.01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5-0028-02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與致死率,目前高血壓患者逐年增多,接近1.5億人,并發(fā)癥較多,腦出血就是其中較為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腦出血的治療除了應用外科開顱手術、小骨窗術、槽位錐顱術以外,應用YL-1型穿刺針行顱內血腫粉碎穿刺治療術臨床應用越來越多,技術越來越成熟,成為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常見的微創(chuàng)手術[1]。本研究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05年7月-2012年9月收治的118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部分患者采用微創(chuàng)硬通道技術治療取得了顯著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抽簽的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05年
7月-2012年9月收治的118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平均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59例,試驗組男38例,女21例,年齡48~67歲,平均(57.5±4.4)歲;基底節(jié)區(qū)出血48例,破入腦室出血12例,腦葉出血11例;出血量30~49 ml 32例,50~69 ml 23例,70~89 ml 4例。對照組男34例,女25例,年齡51~74歲,平均(62.5±3.2)歲;49例基底節(jié)區(qū)出血,
10例腦葉出血,13例出血破入腦室。出血量30~49 ml 32例,50~69 ml 24例,70~89 ml 3例[1]。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年齡、性別、出血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為保守治療組,給予常規(guī)腦出血治療方法,脫水降壓,對患者血壓與顱內壓密切監(jiān)控,過高或過低根據(jù)文獻[1]腦出血治療指南《2015年度高血壓研究領域要點回顧》,進行調節(jié)。維持患者的水電解質平衡,預防出現(xiàn)其他并發(fā)癥,比如,消化道出血、感染等,采取有效的對癥治療方法。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硬通道治療,先通過CT檢查患者顱內腦血腫情況,測量血腫體積,找到血腫中心靶點,通過CT片三維定位法確定穿刺位置[2]。然后,應用YL-1型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進行手術,治療時嚴格消毒、預防感染,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電鉆處安裝YL-1型穿刺針,驅動電鉆,鉆進顱內血腫,需要始終保持穿刺針對準血腫中心靶點,直到將顱骨鉆透為止,在有空落感以后將電鉆芯取出,再將塑料針芯安裝上,推進至血腫內,去塑料針芯,插入金屬針芯,接側管,應用5 ml針管緩慢將血腫抽出,控制好抽吸量,每次≤3 ml,抽吸的血腫量以20%~60%為宜[3]。抽吸不暢的患者應用振蕩法在血腫內鉆出一個空隙,然后應用生理鹽水反復清洗血腫位置,直到液體顏色變淡為止,注入血腫液化劑,包括20 000 U尿激酶和12 500 U肝素,退出金屬針芯,蓋上蓋帽,將蓋擰緊,2 h后行開放引流術,每日需沖洗引流3~4次,血腫清除50%~75%即可將穿刺針拔出[4]。
1.3 判定標準
采用HIHSS評分標準對兩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分。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視為治愈,0級病殘;功能缺損評分減少50%~80%,視為顯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20%~40%,視為有效;評分減少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使用SPSS 15.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血腫消失情況對比
試驗組7 d血腫消失50%及14 d血腫消失70%例數(shù)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試驗組59例患者死亡2例,對照組59例患者死亡7例,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3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治療前兩組患者神經缺損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神經功能缺損均明顯改善,試驗組改善較對照組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高血壓腦出血是一種常見病,發(fā)病率與病死率均較高,既往臨床多使用開顱手術,但是術后并發(fā)癥多,對神經組織創(chuàng)傷大,有較高的致死率。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小骨瓣開顱,鉆孔引流治療清除血腫取得了顯著效果,而到了80年代,通過CT,鉆顱抽吸,應用立體化定向穿刺法使腦部創(chuàng)傷減少,但是這一技術應用范圍有限,且操作難度大,臨床應用較少。一種創(chuàng)傷更小、手術更快的顱內血腫微創(chuàng)清除術應時而生,該技術應用CT和激光技術配合生化酶技術可使血腫盡快消除,縮短了手術時間,更加安全、可靠,成為臨床上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新技術。應用YL-1型一次性顱內血腫粉碎穿刺技術,真正將鉆針一體化,將穿刺針固定在顱骨上,增強了硬通道的穩(wěn)定性,更加靈活、方便,可以更加靈活地對引流區(qū)域進行調整,盲區(qū)較少[5]。硬通道微創(chuàng)技術可將顱內血腫快速消除,使顱內壓快速降低,機制如下:(1)采用更加良好的密封技術,確保抽吸時管腔保持穩(wěn)定的負壓,增強了對血腫的抽吸能力。(2)穿刺針管是鋼制的,更加鋒利、尖銳,可一步到位,準確固定,能夠快速有效將液態(tài)化的血腫清除。(3)應用血腫粉碎器和生化酶技術,可以有效將血腫變得液化,更有利于排除。(4)應用硬通道技術有利于快速將血腫清除,有明顯的減壓作用,預防腦疝,減輕腦水腫。(5)對不規(guī)則大血腫的出現(xiàn),可以應用雙針法或者多針法引流,臨床效果更加顯著。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多伴有神經功能缺損,造成日常生活質量大大降低,引發(fā)一系列心理障礙,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評估與疏導成為術后護理的重要內容,顱內血腫清除經歷了漫長的演化與進步,從粗糙到精準,從大創(chuàng)傷到微創(chuàng),表現(xiàn)了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技術的不斷進步[6]。在臨床上應用硬通道顱內血腫微創(chuàng)清除術,手術成功率高,有效消除血腫[7-8]。手術簡單快速,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好,經濟。但缺點是靈活性較弱,進針后不能調整與改變針的方向,需要在進針前準確定位,因為針的方向不能改變,少數(shù)病例顯示了引流不充分,血腫殘留較多,臨床效果不好的結果。
本研究采用分組的方法探究了微創(chuàng)硬通道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效果,結果表明,治療總有效率上試驗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神經缺損評分試驗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微創(chuàng)硬通道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效果顯著,神經功能恢復好,治療總有效率高,死亡率低,臨床應用已很廣泛,特別適合基層醫(yī)院開展。
參考文獻
[1]郭藝芳.2015年度高血壓研究領域要點回顧[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5,12(5):1106-1108.
[2]朱端權,張曉亮,蔣向東.軟-硬通道微創(chuàng)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合并腦室積血的臨床分析[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2,9(21):904-905.
[3]呂傳華.CT定位下微創(chuàng)硬通道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療效評價與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5,12(33):359.
[4]李江,施申啟.簡易CT定位下微創(chuàng)硬通道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病腦出血32例臨床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上旬刊),2014,24(5):2970.
[5]張占偉.CT定位微創(chuàng)硬通道手術治療高血壓性丘腦出血(附48例報告)[J].中國醫(yī)師雜志,2012,14(1):67-68.
[6]陳宏寶,黃玉春,孫仁泉,等.微創(chuàng)硬通道穿刺引流為主治療高血壓腦出血2826例療效觀察[J].首都醫(yī)藥,2011,12(20):20-21.
對高血壓腦出血傳統(tǒng)的治療觀念是采取內科治療,但療效不滿意,本世紀初神經外科醫(yī)生努力探索外科治療,從1993—2008年已有十余萬例臨床報道,對高血壓腦出血的外科治療探索研究,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通過CT片可直接了解出血情況并判斷預后再結合臨床表現(xiàn)即可確定相應的治療對策。目前對高血壓腦出血手術治療及其指征的認識已漸趨一致,尤其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清除技術。結合本院資料,現(xiàn)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124例,男56例,女68例,年齡41~75歲,均為高血壓腦出血,其中基底節(jié)區(qū)出血114例,丘腦出血3例,小腦3例,腦葉4例,出血量在基底節(jié)區(qū)和腦葉25~70ml,丘腦血腫5~15ml破入腦室系統(tǒng)并鑄型,小腦5~10ml以上破入腦室系統(tǒng)并有腦積水,均有意識障礙和一側肢體癱瘓,手術時間6h以內10例,6~24h 106例,24h以上8例,術后能生活自理90%,中殘5.2%,死亡1.6%。中途病情好轉放棄治療2.2%。
1.2 適應證[1]
高血壓腦出血 (1) 腦葉出血≥30ml;(2)基底節(jié)區(qū)出血≥25ml;(3)小腦出血≥10ml;(4)丘腦出血≥10ml;(5)腦室內出血引起阻塞性腦積水,鑄型性腦室積血者;(6)顱內血腫雖然未達到手術指征量,但出現(xiàn)嚴重神經功能障礙者。
2手術時機[2]
高血壓腦出血手術時機分為超早期(發(fā)病6h以內)、早期(發(fā)病48h以內)和延期手術(發(fā)病48h以后)。關于手術時機的選擇目前國內外學者意見也未統(tǒng)一,這與采取的手術方法不同有一定的關系,病理發(fā)現(xiàn)在發(fā)病6h后,與血腫接觸的腦實質內會發(fā)生隨著時間的變化由近及遠的出現(xiàn)伴隨紅細胞浸潤的壞死層,發(fā)生血腫周圍外側的小血管出血層,海綿樣變性和水腫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因此認為在這些繼發(fā)性變化出現(xiàn)之前清除血腫,可使血腫周圍的腦實質的繼發(fā)性損害降至最低程度。這對降低腦出血患者病死率,提高生存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據(jù)統(tǒng)計,在高血壓腦出血死亡患者中,47.2%死于發(fā)病后24h,對腦出血患者早期積極干預也會對患者病情繼續(xù)惡化起到阻斷作用。鑒于這些原因,20世紀70年代后主張早期(發(fā)病48h以內)甚至超早期(發(fā)病6h以內)手術者日趨增多,顱內血腫微創(chuàng)清除技術由于其自身的優(yōu)勢,許多學者認為進行超早期手術對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生存質量更有幫助,但在發(fā)病后6h內,患者繼續(xù)出血或再出血的幾率較高,對缺乏超早期手術經驗者,手術在發(fā)病6~7h后進行更為穩(wěn)妥。
2002年11月顱內血腫微創(chuàng)清除技術全國研究與推廣協(xié)作組在第二屆全國顱內血腫微創(chuàng)清除技術臨床應用研討會中對于手術時機做了以下說明:自發(fā)性腦出血,如果病情快速進展,復查CT血腫明顯增大,有發(fā)展成腦疝的趨勢或已發(fā)生腦疝者,應立即手術;如果病情趨于穩(wěn)定,建議手術在發(fā)病6h左右進行,條件允許或病情進展的,可進行超早期手術;部分患者經內科治療,生命體征基本穩(wěn)定,但仍持續(xù)昏迷或呈嗜睡狀態(tài),復查CT顯示顱內血腫仍有占位效應,中線結構移位,仍應手術治療。
3微創(chuàng)術全程治療原則
3.1微創(chuàng)手術方案的選擇
應該根據(jù)不同的出血形狀、出血部位、出血量,選擇單點或多點穿刺。(1)類圓形或橢圓形的腦內出血,出血量
3.2微創(chuàng)術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注意保持顱內壓平穩(wěn)過渡,忌顱內壓忽高忽低。(2)調控血壓應緩和適度,使血壓平穩(wěn)過渡,忌忽高忽低,影響腦血流灌注。(3)努力維持體內環(huán)境穩(wěn)定,忌血鉀、血鈉、血糖過高過低,忌過度脫水而出現(xiàn)脫水癥,忌血紅蛋白、紅細胞過高,血液濃縮,忌短期內輸入液體過多,根據(jù)24h尿量、顱內壓情況,合理使用脫水劑和調整每小時入液量。(4)術中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
4定位方法[3]
避開重要血管和功能區(qū),盡量選擇在靠近血腫的顱骨部位或血腫距頭皮最近的部位。
4.1 CT片定位法
(1)確定顱表基線。根據(jù)CT片拍下的側位頭顱掃描示意圖基線的骨性標志及外耳門、耳廓標志,確定基線,標出前后兩點。(2)確定血腫穿刺平面??梢酝ㄟ^測量每層血腫的最大長軸與橫軸加以確定,一般10mm為一層CT掃描。如果血腫層面是奇數(shù),其中間數(shù)值一般為最大層面,如偶數(shù),可取中間兩層面進行比較,以確定最大層面。(3)確定血腫最大層面的中線,矢狀線AB即將大腦鐮的前后緣連成直線。(4)確定血腫中心點D,過D點做矢狀線的垂線,分別與矢狀線及頭皮相交于C、E。此時血腫中心D至頭皮E點的距離即為血腫穿刺深度。(5)確定穿刺點的前后距離即額部至穿刺點的距離。它可以是額部中線A點至C點之間的距離。亦可分別做過A、E點的額、顳切線相交F,則EF即為穿刺點的前后距離。(6)確定血腫最大層面的體表投影線。根據(jù)基線,標出平行于基線的平行線每線間距10mm,找出血腫最大層面的體表投影線。(7)確定穿刺點??捎靡缓喴譒型直角尺或經簡易加工的木工用可滑動直角尺,確定穿刺點的前后距離。將L型尺的一面與血腫最大層面體表投景線保持一致,另一面與額部相切并與頭部矢狀線垂直。此時已標出的前后距離在血腫最大層面投影線的對應點即為血腫穿刺點。
4.2 CT下定位法根據(jù)CT片確定穿刺點后用電極片固定在相應點上,進行CT掃描,確定最大血腫層面,再確定穿刺點。尤其對丘腦、小腦及出血點較小但占位效應較明顯的血腫,使穿刺更精準。
5穿刺方法
(1)準備血腫沖洗液,液化液(劑),型號、長度合適的穿刺針。冷生理鹽水500ml(0℃~10℃左右),腎上腺素1mg,尿激酶等。(2)具體操作步驟:①根據(jù)血腫的部位選擇仰臥位或側臥位。②常規(guī)消毒、鋪巾。③局麻。④在所需穿刺針上,距針尖2.0~2.5cm處安裝限位器,以免鉆顱時由于高速旋轉的鉆頭鉆入過深,引發(fā)腦組織損傷。穿刺點應避開如下部位:額竇;在矢狀竇、枕竇、橫竇、乙狀竇操作應相距1.5cm以上,穿刺點應盡量避開翼點(顴弓上4.0cm、太陽穴附近)、中央溝、腦膜中動脈起始部(眼眶外側)。將穿刺針的尾部鉆軸夾持固定在電鉆夾具頭上。檢查穿刺針旋轉時位置居正中避免有搖擺。穿刺點指向靶點方向線,鉆顱時始終讓穿刺針嚴格對準此軸線進針,避免在鉆穿顱骨后再調整角度引起穿刺針斷裂。鉆透顱骨硬膜后,去除限位器,剪斷針托部塑料卡環(huán)后拔出針芯,插入圓鈍頭塑料針芯,使針體緩慢進入血腫邊緣,拔出塑料針芯,針體側管連接塑料管,針體后端擰緊蓋帽,用5ml注射器經連接管進行抽吸,抽吸時緩慢旋轉穿刺針方向,調整針尖部側孔的方位,將血腫邊緣的液態(tài)部分吸除后,插入塑料針芯緩慢深入穿刺針直至血腫中心繼續(xù)抽吸。抽吸時不宜用力過猛、負壓過大,以免引起再出血或者導致顱內積氣,抽吸出一定量的血腫后,可將注射器取下,抬高連接管,觀察管內液平面高度(如無液面可注入一定量的生理鹽水進行觀察)。若上下波動的液面低于顱平面上15cm時,應停止抽吸。抽吸量以不超過30%為宜。去掉穿刺針尾端蓋帽,連接針形粉碎器,將冷生理鹽水(0℃~10℃,冰箱儲藏室制冷)通過針形粉碎器沖洗血腫。深部及丘腦血腫盡量用常溫鹽水,無出血傾向者用常溫生理鹽水。注意一定要等量沖洗,待沖洗流出液清亮后,注入尿激酶(1~5萬單位),夾管4h。根據(jù)血腫量及腦內壓情況,必要時提前開放引流。
6術后處理
6.1 復查CT通常在術后12~24h內復查。根據(jù)病人神志、瞳孔、血壓變化、引流液顏色、量情況可適當延期。如情況不穩(wěn)定,應立即復查CT,據(jù)CT檢查情況調整穿刺針的位置或再次手術。
6.2術后沖洗、液化方法微創(chuàng)術后根據(jù)復查CT情況,進入重復沖洗、液化周期。此時期應重復進行抽吸血腫沖洗清除血腫注入液化劑閉管開放引流。一般第一個24h運用上述方法做3~4個周期。夾管4h開放2h,重復。第二個24h酌情使用2~3個周期,一般血腫在3~5天內基本清除,在1周內拔針。(1)沖洗過程應嚴格消毒及遵守無菌操作技術規(guī)范。(2)沖洗前可先緩慢抽吸,負壓應維持在0.5~1ml之內,亦可先用振蕩手法在針尖處制造一個空間,以利于進行沖洗,沖洗時以一定力度推注沖洗液,同時觀察經注入后,自引流管流出液體的質和量的情況,如果流出不暢,可以自引流口用空注射器抽吸。應精確計算出入液量,保證出入量相等。沖洗液變清后即停止沖洗,經粉碎針注入液化劑,夾閉管4h后開放,但在閉管4h內出現(xiàn)病情惡化,顱內壓增高表現(xiàn)者,應立即開放引流,并需查明原因,對癥處理。(3)血腫液化不良的處理。個別病例在治療初期可能出現(xiàn)血腫液化不良的情況,其原因除了沖洗、液化時次數(shù)太少或者使用液化劑單一等原因外,還與液化劑活性有關。出現(xiàn)這種情況時,可加快沖洗頻率、加大液化劑濃度和(或)采用復合液化劑。對首次清除血腫不理想的巨大血腫(殘存血腫較大,腦疝未能及時解除)者應果斷采用多靶點穿刺,對口沖洗的方法治療,同時使用各種方法減輕腦水腫,保護腦組織。
6.3引流方法(1)術中有再出血的病例采取開放引流,待出血停止后根據(jù)復查CT情況,決定是否沖洗和液化血腫。(2)血腫引流采取低位。與腦室相通的血腫引流或單純腦室引流,根據(jù)引流量和顱內壓情況及時調整引流袋的高度,抬高引流袋頂端高于穿刺點10~15cm。(3)一般引流時間3~7天,如病情需要可適當延長。停止引流前,先抬高引流袋或夾管1天,若無顱內壓增高表現(xiàn),方可最后終止引流。
6.4拔針的指征與方法(1)拔針指征:血腫基本清除,無顱內壓增高癥狀者;復查CT,無明顯中線結構移位及腦受壓表現(xiàn)者;引流管與腦室相通,可有大量腦脊液被引流,如果腦脊液基本變清,且閉管24h無顱內壓升高者。(2)拔針方法:敞開帽蓋,分段拔針,即每拔出0.5cm時停止1min,無出血時再拔0.5cm直至拔出。當發(fā)現(xiàn)有新鮮出血時,應立即插入針型粉碎器,按再出血處理。
7體會
微創(chuàng)血腫清除技術在高血壓腦出血中應用廣泛,療效確切,適用于各個部位的出血,如丘腦出血、腦實質出血伴腦室出血等。由于本法不能徹底止血,尤其對有活動性出血者,故只有當無活動性出血時方可進行。有人認為以出血后3天為宜,但文獻中也有不同看法,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出血后6~24h手術為宜。本組50例在6~24h內手術,沒有發(fā)生再出血;6例在6h以內手術,其中有1例入院時腦出血破入腦室并深度昏迷病人微創(chuàng)術后發(fā)生再出血,且出血量較大,短期內發(fā)生腦疝而死亡,占17%;24h以上6例,術后能生活自理的占90%。早期6~24h行微創(chuàng)血腫清除術效果較好,超早期穿刺再出血幾率較大,再出血可能與超早期手術、術中、術后血壓過高、過度吸引有關。認為高血壓腦出血微創(chuàng)血腫清除技術應嚴格掌握適應證,正確把握手術時機、精準定位、低壓吸引、定期血腫液化、分次引流、控制血壓、定期復查CT,是手術成功的關鍵,且創(chuàng)傷小、療效滿意。
【參考文獻】
1王忠誠.神經外科學.武漢:湖北科技出版社,1998.
[關鍵詞] 奧美拉唑; 血凝酶; 手術后應激; 上消化道出血
[中圖分類號] R573.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7-046-01
創(chuàng)傷進行手術后應激導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為術后常見并發(fā)癥癥,起病急、病情重。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間共發(fā)現(xiàn)創(chuàng)傷患者手術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60例,其中,30例用胃灌注血凝酶(邦亭)加靜脈應用奧美拉唑治療,30例單用靜脈滴注奧美拉唑治療,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將60例ASAI-II級創(chuàng)傷患者手術后發(fā)生應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按住院先后次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共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27~68歲,平均41.6歲。其中,脛腓骨骨折10例,股骨干骨折20例。對照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齡22~70歲,平均45歲。其中,脛腓骨骨折16例,股骨干骨折14例。兩組年齡、性別、病情無明顯差異。
1.2 方法 對照組單用奧美拉唑進行治療,即在及時糾正休克狀態(tài),禁食,抗感染,行支持治療,必要時輸血。在此基礎上予以奧美拉唑鈉40mg,bid,iv,連用3d。治療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留置胃管,將0.9%氯化鈉溶液100mL分次經胃管內注入,洗胃,抽凈胃液,然后注入血凝酶2kU,夾閉胃管,每4h以相同劑量重復1次,連用3d。
1.3 觀察項目 有效:經治療后嘔血、黑便癥狀消失,生命體征平穩(wěn),胃鏡復查出血已止。無效:經治療后出血難以控制,出現(xiàn)休克。
2 結果 治療組:有效28例(96.1%),無效2例。對照組:有效22例(86.3%),無效8例。治療組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能與觀察例較 較少有關。 便隱血轉陰時間:治療組3.3天,對照組4.7天。
3 討論 血凝酶(邦亭)一種從長白山白眉蝮蛇的毒液中制備的白眉蛇毒血凝酶,是含有類凝血酶和類凝血激酶的復合制劑,可用于需減少流血或止血的各種醫(yī)療情況,如:外科、內科、婦產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臨床科室的出血及出血性疾??;可用來預防出血,如手術前用藥,可避免或減少手術部位及手術后出血。并且此藥可以局部用藥起到止血作用。其作用機理是纖維蛋白多聚體在凝血酶及凝血因子ⅩⅢa作用下相互交聯(lián)形成不可溶的纖維蛋白絲,交織成網,網羅血細胞覆蓋在血管破損處,加固凝血塊完成止血。而且,在正常血管內不會形成血栓,具有速效、高效、安全的特點。由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作用,上消化道出血時體內的止血功能受到影響,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塊形成受抑制,即使形成凝血塊,在胃液pH6時才能發(fā)揮體液及血小板的誘導止血作用和止血藥物的止血作用[1,2]。奧美拉唑為較強的質子泵抑制劑,在24小時內能均勻控制胃酸的分泌,有效降低胃內酸度,促進潰瘍面的愈合,起到止血作用。因此,血凝酶聯(lián)用奧美拉唑起到了相加作用。通過臨床觀察未見不良反應,兩者合用提高了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