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地理常用的教學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地理教學 比較法 圖表直觀比較法 地理科學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4)03-037-01
“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yǎng)”是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地理比較法適用范圍廣、應用簡明、邏輯性強,日益成為高中地理教與學的方法和目標。運用地理比較法進行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地理事物或現(xiàn)象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揭示其各個發(fā)展階段間的異同點,而且有利于分析預測其未來的發(fā)展變化趨勢。如何科學、有效地運用地理比較法進行高中地理教學、實現(xiàn)高中地理教學目標,從而促進高中生地理素養(yǎng)的提高,是值得每位地理教師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地理比較法要與其它教學方法結合使用
任何教學方法都具有針對性和局限性,因此,要綜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以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比較法也毫不例外地要與其它教學方法結合使用。
1. 地理比較法要與其它地理邏輯方法結合使用。地理比較法是教師引導學生確定各種被比較的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在某些特征或關系上的共同點與不同點的方法。它與地理綜合分析法、地理歸納法與地理演繹法等方法組成重要的地理邏輯方法體系,而且又是這些邏輯方法體系中最為常用和最為重要的方法,其它各種地理邏輯方法都不同程度地依賴于地理比較法而進行;反之,地理比較法也要與其它地理邏輯方法結合使用。例如,我們可以對世界四大漁場的分布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北海漁場位于東格陵蘭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匯處,北海道漁場位于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處,紐芬蘭漁場位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灣暖流交匯處,秘魯漁場位于秘魯寒流的上升補償流處;然后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前三大漁場具有共性,即都位于寒、暖流交匯處,而秘魯漁場則不然,位于寒流流經(jīng)處;最后綜合四大漁場的分布特征和洋流的關系,歸納得出洋流對海洋漁業(yè)生產(chǎn)具有重要影響的結論。
2. 地理比較法要與地理直觀教學方法結合使用。高中地理教學在重視地理比較法應用的同時,不能忽略地圖冊、地理版畫、地理圖表、多媒體輔助地理教學等手段的運用以及與地理觀察法、地理參觀法和地理實驗法等直觀教學方法的結合使用。一方面,直觀教學方法以其形象性、直接性、真實性、多樣性不僅有利于獲得直觀感受和地理感性知識,也有利于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地理形象思維能力;另一方面,在獲得地理感性知識的基礎上,通過運用地理比較法,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提高地理邏輯思維能力,從而螺旋式地推進地理教學。
二、地理比較法是教師教的方法,也要成為學生學的方法
在高中地理教材的“致同學們”中,非常明確地提出:“地理的學習,要注意比較法的運用??梢岳靡延械闹R和新知識,對地理數(shù)據(jù)、地理事物、地理現(xiàn)象和地理區(qū)域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通過比較,認識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的本質,有助于對所學的地理知識形成鮮明而準確的印象?!笨梢?,地理比較法不僅是教師教的方法,也應該成為學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地理能力和觀點的重要方法。
但是,從目前來看,許多學生還沒有真正樹立起學習和運用地理學習方法的意識,沒有真正掌握地理學習方法的要領,這就要求地理教師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地理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學習并受用終身。因此,建議地理教師在運用地理比較法進行教學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首先指導學生根據(jù)教學需要和已知可比事物確定比較目的、選擇比較對象,然后根據(jù)分析綜合列出比較項目、找出比較內容,最后運用不同的比較方式進行比較。通過適時地進行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大膽嘗試應用各種地理比較法,使學生學會運用地理比較法,并將靈活、科學地應用地理比較法內化為自己的一種能力和素養(yǎng)。
三、地理比較法的方法論基礎主要是地理科學方法論
地理學的研究領域十分寬廣,涉及的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復雜多樣,綜合性和區(qū)域性顯著。從學科性質來講,高中地理是跨“人文與社會”、“科學”兩個學習領域的綜合性學科。受學科內容及學科性質的影響,地理比較法在運用中區(qū)別于一般的比較法,其方法論基礎主要是地理科學方法論,具有“地理性”。它與地圖法、地理統(tǒng)計方法、野外考察、參觀法等方法一樣是地理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教學中重要的教學方法。地理比較法的應用要以地理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指導,遵循地理學習和地理教學的規(guī)律,充分體現(xiàn)地理科學的思想與方法,發(fā)揮地理學科育人的獨特功能,完成時代賦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地理比較法是高中地理教學中重要的地理邏輯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課程的一項重要目標,更是高中生地理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內容。所以,教師要樹立地理比較法的教學意識,科學有效地應用地理比較法進行地理教學,學生要逐漸學會運用地理比較法學習地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
[ 參 考 文 獻 ]
[1]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4第4期.
【關鍵詞】情景教學 高中 地理課堂 策略研究
通常而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能將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設置出來是教育失敗的主要原因,實踐研究與教學理論模式同步發(fā)展,教學改革實踐與基礎教育需求,尤其是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推進,是踐行情境教學模式的主要動力。
情境教學,指的是以學習環(huán)境為中心,以生活情景與現(xiàn)實社會為背景,對學生所面臨的社會歷史與文化背景、身份與意義所造就的社會屬性進行關注一種現(xiàn)代化教學模式。情境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是開放性與探究性,情境教學有利于發(fā)展學生個性與認知能力。通過探討與研究高中地理課堂中踐行情境教學的策略,以使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
一、結合生活設置教學情境
從根本上說,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其實就是有效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與日常教學內容的一種現(xiàn)代化教學方法,在深入性實施新課程改革進程中,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逐漸應用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然而,到目前為止,依舊有大量地理教師無法對怎樣將生活情境創(chuàng)設在高中地理課堂中進行全面把握。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能夠從根本上打破枯燥的高中地理課程學習氛圍,能夠讓學生在地理課堂中感受到生活的氣息,以此激發(fā)學生對高中地理進行學習與研究的興趣[1]。
比如,在向學生講授“地球的形狀”一節(jié)時,為向學生全面闡述地球整體為不規(guī)則球形,可以如此設計情境教學:開始本課程之前,先讓學生觀看與欣賞一些大海的視頻,畫面中有從遠方駛來的一艘艘巨型輪船,同學們會感嘆這樣壯觀的生活場景是多么刺激。因為很多地理知識都是比較枯燥的,所以會使得日常地理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臥倒一片”的現(xiàn)象,所以,為改善學生枯燥地理學習氛圍,最佳教學方法就是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這樣一方面能夠有效調節(jié)地理課堂氣氛,另一方面還能使學生學習興趣得以激發(fā)。
二、結合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
問題情境在不斷深入的新課改中逐漸被更多高中地理教師所熟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指的是怎樣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最佳問題氛圍,保證學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積極探索地理問題,以此對相關地理知識進行全面掌握。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一方面能夠對學生地理學習興趣進行有效激發(fā),另一方面還能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質量。
比如,在向學生傳授“水循環(huán)”一節(jié)時,可以先將李白的《將進酒》展示給學生,再向學生發(fā)出疑問:“為何黃河之水是從天上來?難道奔流到海不復還是真的嗎?”由此就會激發(fā)學生對這一問題的興趣,通過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以此得出“水循環(huán)”的概念與結論。就本質而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這門學問比較深,而且這種教學方式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也有多方面涉及。例如,結合多媒體對問題情境進行創(chuàng)設,結合游戲對問題情境進行創(chuàng)設等,都屬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教學方式。由此可見,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對地理進行學習的興趣,而且還能促使學生深入性探究地理問題,屬于一種行之有效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方法。
三、結合角色扮演創(chuàng)設情境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比較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就是結合角色扮演創(chuàng)設情境,地理教學中,可通過角色扮演進行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這樣能夠使學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而且很多角色扮演都含有游戲的精髓,因此,那些與高中生活相貼近的故事形式與充滿情趣的表演往往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2]。此外,在角色扮演中,學生不但對相關地理知識進行了全面掌握,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使學生想象力得以豐富[3]。
比如,班里很多學生有不注意個人衛(wèi)生、亂丟垃圾的習慣,所以,為對其不良習慣予以糾正,在向學生傳授“環(huán)境保護”一節(jié)時,與角色表演進行有效結合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第一步,讓幾位學生將垃圾隨意扔掉,再讓幾位同學將垃圾撿起來,然后讓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想法。其中一位同學說:“我平時也喜歡在教師亂丟垃圾,但是當看到剛才的情境時,我為自己以前的行為感到可恥。”另一位同學則表示:“這讓我懂得了保護生態(tài)的重要性,也讓我明白了‘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的本質內涵。”討論結束后,同學們提議需要制定環(huán)保制度來保證我們教室的干凈與整潔,像懲罰亂丟垃圾的同學,表揚撿垃圾的同學等。
結合角色扮演創(chuàng)設情境能夠使學生全身心融入教學情境中,能夠讓學生明白老師對教學情境進行設置的目的,這一教學方法受到了同學們的喜愛與歡迎。然而,結合角色扮演創(chuàng)設情境的高中地理教學模式,必須教師做足課前工作,由此才可以有效指導學生在課程中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來學習地理。
四、結語
研究表明,情境教學可以使高中學生地理學習成績得到顯著提高,具有非常好的教學效果。通過情境教學,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學習地理的心態(tài),他們逐漸對地理課程感興趣,而且也產(chǎn)生了極為強烈的學習激情與興趣,奠定了良好的地理學習基礎。
【參考文獻】
[1]歐陽芬.新課程下教師課堂教學情境設計能力培養(yǎng)與提升[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關鍵詞:高中地理;比較法教學;有效實施
在現(xiàn)代高中地理教材中,其突出特征就是照片、插畫、配圖,內容豐富多樣,有很強的吸引力,同時集藝術性、科學性、趣味性、知識性于一體,組成了完善、龐大的圖像系統(tǒng)。而在地理教學中,怎樣才可充分體現(xiàn)學科特色,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地理能力,這是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而圖表教學法則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在圖表教學法指導下,可通過圖像、表格、圖形等來體現(xiàn)地理事物及其特點,將廣闊、遙遠的地理事物展現(xiàn)于學生面前,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引導學生擴大、遷移、延伸、深化地理表象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素質,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現(xiàn)代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傳統(tǒng)教學方法使得地理課程的教學過程變得非常枯燥,學生掌握知識的積極性不高,所以比較法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被引入到高中地理的課堂教學中。它的使用能夠幫助學生理清各種地理思維和答題技能,能夠使學生從本質上了解到地理要素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從而更加系統(tǒng)化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
一、采用同類比較法
現(xiàn)代教師在高中地理課程中最常用的一類方法就是將同一類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xiàn)象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這就是同類比較法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使用。詳細來說,就是以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地理知識和技能作為前提條件,與教學中新的地理知識和內容進行比較,從而使他們發(fā)現(xiàn)這幾個地理事物和內容之間的異同點,并在此基礎上理解和掌握。如教師在關于北美溫帶氣候環(huán)境的講述過程中,就可與前幾天所講述的亞洲的溫帶氣候狀況做比較。先請一位學生回想亞洲溫帶大陸的氣候,該學生指出亞洲溫帶大陸氣候的形成在于它處于最大大陸和最大大洋之間,因為熱量在海陸中的分布差異從而導致了季風的明顯變化。通過該學生的講述,學生們在關于北美大陸氣候的學習過程中就能很容易地掌握這部分的內容,就該地區(qū)的氣候形成原因進行學習,即該地區(qū)受到海陸影響不大,季風的變化不明顯。所以說同類比較法的使用能夠幫助學生快速認識和掌握地理知識。
二、采用概念比較法
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其課本教學內容中關于地理教學的概念往往很少,這就造成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地理概念的混淆十分嚴重,如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很容易將“氣象災害”與“地質災害”混淆,采用概念比較法之后,他們明白了這兩者之間的區(qū)別在于不同類型的災害。又如地理教學課程中常見的概念“天氣”與“氣候”的差別,雖然很多學生都知道它們之間存在著差異,但是要讓他們準確地進行這二者之間的區(qū)別,還有一定的難度。對此概念的理解使用概念比較法就能夠使學生掌握二者之間的真正區(qū)別,即天氣和氣候的差異在于一個是某一地區(qū)短時間內的氣象變化,另一個是某一地區(qū)長時期內天氣的變化情況。
三、采用圖表比較法
高中地理課程教學離不開各種地圖和圖表的使用,地理課本中的各種插圖和圖表能幫助學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地理教學的基本內容,所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在地理課程中的讀圖用圖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在關于潛水與承壓水的教學過程中就可以使用圖標和圖像來進行抽象內容的轉化,使學生通過圖像來了解潛水與承壓水的差異。簡單來說,它們二者均屬于地下水,只是潛水是位于隔水層之上的,承壓水是處于兩個隔水層之間的。從圖像上來看,二者的區(qū)別在于地下所處的深度不一樣,這就使學生牢牢掌握了二者的差異。又如在農業(yè)區(qū)位的選擇中,地理課本中有兩張關于三江種植區(qū)和青藏高原放牧區(qū)的圖片,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兩張圖片進行比較。從圖中可以看出三江平原的地勢平坦,適合于農作物的耕種,并且氣候環(huán)境對于農作物的生長非常良好,而青藏高原地勢海拔較高,氣候環(huán)境比較寒冷,只能適合于放牧業(yè)。這種采用圖片比較法的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詳細掌握這兩種地貌類型的差異,并使他們進一步思考影響農作物生產(chǎn)的各種因素。
四、采用綜合比較法
高中地理課程中涉及的地理內容較多,要對各種地理要素做到掌握就要采用綜合比較法。通常情況下,此方法主要用于地理復習課程中。這種方法的使用能夠使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的復習和掌握。比如在關于各種不同農業(yè)地域內容的講述結束后,教師要求學生進行關于水稻種植業(yè)、大牧場放牧業(yè)及商品谷物農業(yè)等地域類型的氣候狀況、地形及其他情況的比較,并請他們以圖表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又如可以將中國三個大的自然區(qū)域的各種情況進行比較和分析,將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羅列出來進行比較分析,最終進行地理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五、采用專題比較法
專題比較法的使用指的是就某一個自然狀況或者社會經(jīng)濟條件對各個不同國家或地域進行比較和分析。專題比較法的使用能夠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各個事物之間的本質和內涵,使得分散的知識體系系統(tǒng)化。如在北美洲、大洋洲等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將這些洲際之間的比較做成一個專題來進行教學,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并找出形成這些異同點的原因,最后做出歸納和總結,這樣既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教學時間,又可以使學生快速地進行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地理比較法應用分析高中地理知識不但涉及了自然地理,還涵蓋了人文地理,由于其內容構成的復雜性,學生對其的學習較為吃力,因而為強化對學生的教學引導,地理教師逐漸總結了比較法的教學模式。地理比較法是綜合利用師生的邏輯思維,通過將有關聯(lián)的內容進行比較逐漸為學生構建一個完整的地理知識框架體系,不但有利于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鞏固,還有利于幫助學生認識并掌握地理知識的相關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學過程中具體地理知識的不同決定了比較法的不同,每種比較法都有其特定的應用范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展開有針對性的比較教學,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高中地理教學中常見的比較法
1.概念比較法
地理知識中有絕大部分的內容均需要靠學生的理解記憶,而其中很多相似的概念學生在具體的學習中容易發(fā)生混淆,因而教師要將這樣的知識內容總結到一起,并以更詳細的舉例說明,將二者或多者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具體地闡述清楚,以更方便學生記憶。
例如,在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學中,地方時與區(qū)時這一部分知識的教學一直是教學的難點,該部分知識除了計算上的難點還有理解上的難點,很多學生容易將二者概念混淆起來,從而更加影響其計算的精準性。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圖示法的形式,將二者具體的體現(xiàn)出來,從而使學生明確地方時與經(jīng)線相關,每一條經(jīng)線上都對應著一個新的地方時,而區(qū)時是指每隔15個經(jīng)度便為一個區(qū)時,全球共劃分為24個區(qū)時。地球上有無數(shù)個經(jīng)線決定了有無數(shù)個地方時,而區(qū)時則固定只有24個,也就是說在一個時區(qū)內會有無數(shù)個地方時,但區(qū)時只有一個,通過圖示法將二者的范圍進行了比對分析,學生便將二者具體區(qū)分開,從而可以進一步保證其在運算過程中的精確度。
2.同類比較法
同類比較法在地理區(qū)域地理教學中應用的頻率較高,受自然或人文環(huán)境的影響,世界范圍內會形成很多自然區(qū)域或人文發(fā)展狀況類似的地區(qū),在對這些有相同之處的區(qū)域的地理知識進行講授時,教師有必要將存在具體相同點的地區(qū)聯(lián)系起來進行綜合講解,從而在促使學生加深知識印象的同時,逐漸培養(yǎng)其舉一反三與邏輯思維的能力。
例如,在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農業(yè)區(qū)位因素與地域類型》一節(jié)知識的講述過程中,我在向學生詳細地介紹世界范圍內重要的農業(yè)區(qū)位的形成因素與地域類型時,愿意以中國東北的玉米帶與美國五大湖區(qū)的玉米帶綜合起來進行對比分析,從兩個玉米帶的分布緯度、適宜生長環(huán)境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對比分析,在對比過程中,我也會適當?shù)靥岢觥盀槭裁次宕蠛^(qū)玉米帶比我國東北地區(qū)的玉米帶偏南”等問題來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從而強化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再如,在引領學生做習題的時候遇見山西煤炭工業(yè)基地的發(fā)展與改革方面的知識時,我會適時地舉出《德國魯爾區(qū)的探索》一節(jié)中的相關內容,將兩個同為以煤炭為主的老工業(yè)區(qū)進行對比分析,從而使學生能更加輕松地解決相關的問題,更有效地實現(xiàn)舉一反三。
3.圖表比較法
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為更加直觀地向學生闡述某些地理知識,其可以采用圖表對比法強化直觀教學,當然,新時期圖表教學中為加強對學生的吸引力,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各種生動的圖形、圖表。
例如,我在必修一《大氣的熱狀況與大氣運動》一節(jié)的教學實踐中,便結合多媒體制作生動的圖像課件,通過具體的圖像展示冷鋒、暖鋒以及準靜止鋒的生成與運動,從而以更生動的形式強化學生對重要知識點的理解。
二、地理比較法應用中應注意的事項
1.注意地理比較法與其他方法的綜合運用
教學過程中,教師會逐漸發(fā)現(xiàn)很多內容單純依靠比較法是很難實現(xiàn)精簡講解的,而是需要教師將其與其他教學方法有機的綜合起來以強化比較法作用的發(fā)揮。除地理比較法外,還可以應用畫圖法、歸納法、推理演繹法以及綜合分析法等具體的教學方法,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展開地理教學實踐更利于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使學生可以更輕松地掌握重要的地理知識,促其地理學習效率的提高。
例如,《水的運動》等章節(jié)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洋流運動的相關圖示,向學生具體闡述不同的因素形成的寒、暖流的運動,同一性質的洋流在不同半球、不同風帶的作用下發(fā)生的運動方向的變化等對比內容,使學生在兩種教學方法的相互作用下,能夠更加深入地掌握相關的知識點并可以靈活地運用。
2.注意強化比較后的歸納與分析
教師教學過程中融入比較法的目的,是通過對比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歸納與分析能力,對比只是教學引導的一部分,只有學生通過相關的比對形成自己的知識認知體系,其才能真正掌握地理知識。因而,教師在利用地理對比法開展教學實踐后,必須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歸納與總結,從而促使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知識認知結構并強化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例如,在區(qū)域地理部分教學中,我利用地理比對法對兩個工業(yè)區(qū)形成原因、發(fā)展動力與阻礙、未來發(fā)展方向等進行對比分析后,要通過詳細的講解,使學生真正將具體知識融入到自己的地理知識框架體系中去,這樣更有利于其養(yǎng)成舉一反三的能力,在面對與上面兩個工業(yè)區(qū)存在相同點的第三個工業(yè)區(qū)的分析過程中,學生將在對前兩者進行歸納分析時總結出的內容或結論,成功地應用到對第三個工業(yè)區(qū)的分析中,以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
三、總結
綜上,地理比較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應強化對其的應用探究,從而促使更多具體的對比方法的完善與應用,為高中地理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提供教學方法上的支持。
參考文獻:
[1]王偉.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的幾種變化[J].學周刊,2011,(32).
[2]王艷榮,黃東民.試論比較研究法在教學中的應用[J]. 學周刊,2011,(13).
[3]鄂焱.比較法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09.
[4]白瑞敏,徐寶芳.地理比較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8,(08).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 高中地理; 踐行;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5)04-040-001
何謂情境教學法呢?所謂的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特定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教學情景中對相關知識進行有效學習的一種現(xiàn)代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是李吉林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所提出的,其后逐漸被發(fā)揚光大。目前,情境教學法在中小學各個學科中已經(jīng)得到廣泛的運用。那么,究竟如何在高中地理課堂中有效踐行情境教學法呢?下面,我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結合古詩詞創(chuàng)設情境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當中曾經(jīng)誕生過無數(shù)首古詩詞,而這些古詩詞當中也有很多與地理知識密切相關。為了有效激發(fā)同學們的地理學習興趣,有時我也會結合古詩詞在高中地理課堂中創(chuàng)設情境,這樣的情境教學法的踐行方式別致新穎,往往可以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成效。
例如執(zhí)教《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一課的時候,在課堂導入階段我結合古詩詞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教學情境:“同學們,相信大家對‘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句古詩詞已經(jīng)非常了解。在這里我想問一下大家,黃河的水真的會一去不復回了嗎?”問題提出之后,有的同學說是,有的同學說不是??吹酱朔N情況,我進一步問其原因。說黃河之水不復回的同學說道:“黃河的水是自西向東流淌的,流到大海之后肯定是回不來了,因為我國的海拔是西高東低?!闭f黃河之水會復回的同學說:“黃河之水流到大海之后,大海的水被陽光照射會變成水蒸氣,最后形成云,云隨著風力的作用會移動,最終形成雨,又降落到地面上。所以說黃河之水會復回的?!甭牭竭@樣的回答,我感到非常滿意,說道:“這位同學回答的很對,事實上這就是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該內容也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課內容……”
古詩詞大都是同學們所熟悉的,結合古詩詞創(chuàng)設相關的教學情境,不僅可以激發(fā)同學們的地理學習興趣,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二、結合實驗創(chuàng)設情境
實驗是檢驗真理的重要途徑,為了讓同學們更加直觀的了解和掌握相關的地理知識,很多教師也會在課堂中結合實驗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很多地理教師也許會認為在地理課堂中做實驗無非是多此一舉,但是事實并非如此。
例如執(zhí)教《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一課的時候,為了讓同學們更加深刻的理解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這一知識內容,我事先準備了一個類似孔明燈的塑料罩子,然后再在下面點上酒精燈,隨著時間的推移,燈罩可以左右飄動,并最終慢慢上升起來。看到這一現(xiàn)象,同學們均大呼不可思議,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大家便開始七嘴八舌的說了起來。有的同學說:“這一定是老師施了魔法,才讓燈罩飄起來的。”有的同學說:“這根本不可能,是不是老師在燈籠上拴了一條透明的細線???”……各種猜測都有??吹酵瑢W們疑惑不解的表情,我說道:“事實上,之所以會產(chǎn)生這樣的實驗現(xiàn)象,老師并沒有施什么魔法,也沒有做什么手腳。燈罩的上升主要是因為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所造成的?!甭牭轿疫@樣說,大家仍然不愿意相信。無奈之下,我只好說道:“要想理解其中的原理并不難,只要學習完今天的新課內容你們就全部了解了?!痹诮酉聛淼膶W習當中,同學們表現(xiàn)的非常積極,他們均想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其中的原理。
結合實驗創(chuàng)設情境是一種常用的情境教學方式,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高中地理教師并不常采用這種情境教學方式。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為了有效激發(fā)同學們的地理學習興趣,適當結合實驗創(chuàng)設情境還是非常必要的。
三、結合角色扮演創(chuàng)設情境
角色扮演活動是同學們非常喜愛的活動之一,基于此種情況,我們高中地理教師也可以適時的結合角色扮演在高中地理課堂中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結合角色扮演創(chuàng)設情境不僅可以活躍我們的課堂教學氣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同學們的地理學習興趣。
例如執(zhí)教《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一課的時候,教授完基本的教學內容之后,我要求同學們回去之后,根據(jù)第二天的天氣情況,做一份本地區(qū)的天氣預報,然后再在課堂上進行現(xiàn)場預報。這樣的活動立刻激發(fā)了同學們的積極參與熱情。他們回去之后經(jīng)過精心的準備,在第二天的角色扮演活動當中也表現(xiàn)的非常出色。在角色扮演活動當中,有的同學一身正裝,扮演的像模像樣;有的同學還制作了多媒體課件,根據(jù)當天的天氣情況進行現(xiàn)場播報。他們精彩的角色扮演也贏得了場下同學的陣陣喝彩。為了激發(fā)同學們參與角色扮演的積極性,我還專門組織幾名同學擔當評委的角色,對于角色扮演的同學進行現(xiàn)場打分,得分最高的同學還獲得了獎狀――最佳表演獎。
結合角色扮演創(chuàng)設情境在我的課堂中屢試不爽,均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成效。同學們在進行角色扮演之前,必須要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刻的把握,唯有如此,他們方能在角色扮演活動當中表演的更加惟妙惟肖,更加的得心應手。在這樣的教學情境當中,同學們不僅體驗到了角色扮演的樂趣,同時也掌握了很多相關的地理知識,可謂是一舉兩得。
四、結語
除了上述幾種情境教學法的踐行方式之外,我們還可以結合游戲創(chuàng)設情境、結合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結合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等。由于寫作篇幅有限,在此不再一一進行論述??偠灾?,情境教學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它的有效運用不僅提高了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質量,還有效激發(fā)了同學們的地理學習興趣,在未來的教學之路上,我一定會將情境教學法繼續(xù)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樊曉蕓.初中地理情景化教學[J]學園,2014(35)
[2]陳慧.創(chuàng)設生動多彩的情境,營造精彩的地理課堂[J]文理導航(上旬),2014(06)
關鍵詞:高中地理;環(huán)境教育;滲透;整合
地理是高中階段的重要課程,地理課堂教學質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因此,提高教學質量十分重要。近年來,環(huán)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相關學者對環(huán)境問題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環(huán)境教育的概念。地理課程的內容跟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系,將環(huán)境教育滲透到電影教學中能夠有效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質量。筆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結合工作經(jīng)驗,將環(huán)境教育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與整合進行議論。
一、環(huán)境教育的概念
環(huán)境教育是近年來新引入的概念,因此大多數(shù)教育者對于其所涵蓋的內容并不了解。隨著環(huán)境問題的惡化,有的學者對于環(huán)境教育的問題進行研究,并做了相關報道。筆者通過文獻查閱了解到,環(huán)境教育的主要內容總結為以下三點:①對環(huán)境保護的問題進行討論,并介紹環(huán)境污染和環(huán)境破壞的類型,提出珍貴資源的保護措施及合理利用資源的方法。②對人類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關系進行探討,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法。③對環(huán)境的監(jiān)管與控制問題進行理論分析,并介紹環(huán)境質量的檢測方法。環(huán)境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環(huán)境保護的相關知識,對環(huán)境的現(xiàn)狀有一定的了解,并能積極加入到環(huán)境保護工作中。
二、將環(huán)境教育滲透和整合到地理教學的技巧
1.將環(huán)境教育融入理論教學中由于地理課堂的主要授課方式為理論教學,因此將環(huán)境教育融入課堂理論教學中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例如,講到地形地貌的問題時,教師可對土地沙漠化的問題展開討論,將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對環(huán)境造成的惡劣后果和治理土地沙漠化的主要措施等進行介紹,并鼓勵學生課后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土地沙漠化的情況。同時,呼吁學生積極參與到植樹活動中,降低我國土地沙漠化程度。通過這樣的方式將環(huán)境教育滲透到地理教學中,既能夠讓學生對于地形地貌的成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又能夠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2.通過播放相關視頻對學生進行教育隨著教學設備越來越先進,多媒體被應用到地理教學中,為教師進行環(huán)境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很多環(huán)境問題,教師通過語言很難將其形象生動表達,但有了多媒體,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圖片或者視頻的方式,向學生展示環(huán)境問題的嚴重程度,例如,沙塵暴、霧霾和白色污染等,通過圖片和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展示,會達到更加觸目驚心的效果。教師可一邊播放一邊向學生講解,引發(fā)學生的深思。在視頻播放結束之后,教師便可將相關地理知識引入課堂,探討環(huán)境問題與相關地理知識的聯(lián)系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3.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展開環(huán)境教育小組討論是現(xiàn)代教學常用的一種方式,教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對環(huán)境問題進行探討,教師作為討論活動的組織者,應為學生確定討論話題,主導課堂的有序進行,保證課堂的有效討論。例如,在講到酸雨的成因時,教師可讓學生討論,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治理這一問題的主要措施有哪些等,最后教師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點評和總結,最后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將環(huán)境教育滲透到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優(yōu)勢
1.樹立學生強烈的環(huán)保意識將環(huán)境教育滲透到地理教學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于環(huán)境問題的重視程度。首先,可以加深學生對于環(huán)境污染與環(huán)境破壞的理論認識,讓學生對于環(huán)境問題的類型及成因有所了解。其次,可以提高學生對于環(huán)保措施的了解程度,讓學生對于環(huán)境保護的相關對策有一定的認識,知道自己在生活中能夠做到的環(huán)保工作有哪些,并從自己做起。最后,可以提高學生參與環(huán)保工作的熱情。經(jīng)過相關環(huán)境教育的影響,學生會深刻認識到環(huán)境問題的嚴重性,了解環(huán)境被破壞和被污染之后,人類是最大的受害者,因此加入環(huán)境保護工作的積極性更高。2.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質量將環(huán)境問題滲透和整合到地理教學中,能夠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同時,環(huán)境問題是一個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問題,將環(huán)境問題引入課堂能夠很大程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更加專注地聽課,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另外,教師通過播放視頻、小組討論等方法展開教學,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消除純理論課堂給學生帶來的煩躁心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該種方式能讓學生的記憶更加深刻,使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更具有持久性。3.讓學生原有的知識得到有效遷移環(huán)境問題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因此學生對于環(huán)境污染和環(huán)境破壞的認知程度較高。但在地理課堂上所學的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關聯(lián)性較小,很難吸引學生。將環(huán)境教育滲透到地理教學中,教師可將環(huán)境問題與地理課程相關內容聯(lián)系起來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將學生原有的對環(huán)境問題相關的知識進行遷移,從而強化地理課程學習效果,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傊h(huán)境污染與破壞問題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日趨嚴重,環(huán)境教育得到更大的重視,廣大地理教師應對環(huán)境教育相關知識進行鉆研,了解其與地理課程的相關性,并積極將環(huán)境教育滲透和整合到地理教學中,強化教學效果的同時,還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同時,還可對該種教學方式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和改進,形成系統(tǒng)的教學方法,讓更多的師生受益。
參考文獻:
[1]王民.論環(huán)境意識的組成[J].地理教育,2002(03).
[2]葉沈良.環(huán)境教育的教學原則、重點及內容[J].環(huán)境教育,2000(05).
關鍵詞:教師教學用書;高中地理;特點;中圖版
中圖版高中地理教師教學用書是專門圍繞中圖版高中地理教材編寫的一套教師教學使用說明書,有助于教師充分理解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編寫意圖,為教師教學設計提供參考,從而提高教學質量?,F(xiàn)行中圖版高中地理教師教學用書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內容編排上分為教材內容分析、各節(jié)教學目標和教學建議及探究活動設計兩部分,其中各節(jié)教學目標和教學建議及探究活動設計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教材解讀系列、探究系列、輔助系列。教材解讀系列包括教學目標、教材分析、教學建議;探究系列指探究活動設計中的一系列活動;輔助系列包括復習題參考答案、本節(jié)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教學參考資料。下面對中圖版高中地理教師教學用書的特點談談自己的拙見。
一、編寫結構———合理新穎,特點鮮明
中圖版高中地理教材根據(jù)新課程標準進行了重新編寫,編寫組同時對相應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也進行了重新編寫并出版。新的教師教學用書采用整章分析和單節(jié)內容具體解讀相結合的體例來設計:每個章節(jié)前面部分是本章內容的整體分析即“教材內容分析”,后面部分是各節(jié)教學目標和教學建議及探究活動設計,每章節(jié)都按照這個格式進行編排。教材內容分析包括四個子標題:本章在全書中的地位、本章內容體系和結構、課程標準解讀、課題分析與評價;各節(jié)教學目標和教學建議及探究活動設計部分包括七個子標題:教學目標、教材分析、教學建議、探究活動設計、復習題參考答案、本節(jié)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教學參考資料。從編寫結構可以看出,其特點鮮明,從對全章內容的分析和說明,到對課題和探究活動的實施建議與基本操作方法,直到對單節(jié)教材的具體分析、教學建議及參考資料,都顯得非常有條理、嚴密,富有邏輯性,且各部分語言精煉,可讀性強。
二、內容分析———精準定位,突出功能
1.定位準確,權威性較強
教師教學用書是編寫者對教材知識體系的一種理解,因為編寫教材的專家組成員在教材編寫過程中,對新課程標準進行了認真細致的研讀,在此基礎上再對高中知識體系進行編排與設計,因此,他們對教材的定位非常準確,且具有一定權威性,教師把握好每個章節(jié)的地位與作用,就能更好地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整合、補充、取舍,加強前后章節(jié)之間知識的連貫性,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在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增長、遷移與合理容量”中,“本章在全書中的地位”就很好地對其地位和作用進行了詳細說明:本章是必修第二冊的開篇,既是人文地理的開始,也是從自然到人文內容的過渡,其中第一、二節(jié)內容既是本章重點內容之一,又為學習下一章城市相關內容做鋪墊。教師通過對教學用書的研讀,就能更快地把握好本章內容的重難點,并且在講授下一章城市化這一節(jié)內容時,就能與人口相關內容緊密聯(lián)系,有利于章節(jié)與章節(jié)之間,新舊知識之間有機結合起來,提高教學效率并幫助學生建立知識脈絡。
2.參考價值大,指導性明確
在中圖版高中地理教材中每章開頭部分有一個課題,課題設計目的是倡導學生探索地理問題、觀察地理事物的變化,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在課題實施過程中,是否能達到教學目標,課題能否順利實施,關鍵在于教師能否合理、正確地指導,而教師的指導思想主要來源于教師教學用書。在教師教學用書“本章內容體系和結構”中,簡單介紹了本章課題的設計目的、指導建議、操作步驟和要求。而在“課題分析與評價”中,更加詳細闡述了實施課題的具體內容,包括課題目標、課題準備、課題操作、課題評價?!罢n題目標”明確了課題最終達到的效果;“課題準備和課題操作”對課題需要的器材和操作步驟作了詳細說明;“課題評價”設置了評價標準和相應的分值。教師教學用書給了教師一個課題實施的參考模式,可以看出編寫組專家對新課程實施非常重視,特別是剛實施新教材時,很多教師也沒有指導學生開展課題的經(jīng)驗,教師教學用書顯得極為重要,它為教師提供了參考和學習的對象,對于廣大教師來說具有很大價值。
三、教材解讀———多種視角,方便操作
這部分內容非常詳細介紹了本節(jié)內容要教什么、怎么教以及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敖虒W目標”體現(xiàn)了三個維 度,一是知識與能力,二是過程與方法,三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敖滩姆治觥敝饕喪隽吮竟?jié)地位、內容結構、教學方法與手段、重點與難點?!敖虒W建議”開篇對課文中“探索”欄目的作用和操作有簡要說明,然后針對教材中各個知識點和重難點的教學方法給出了合理化建議,這樣有利于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合理借鑒和參考,提高教學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任務。例如,必修1第一章第三節(jié)“地球的運動”,教學用書給出了以下教學方法供教師參考。①比較法:地球自轉和公轉兩部分內容運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從方向、周期等方面進行比較。②地圖法:黃赤交角是一個難點,需要學生建立在空間概念基礎上去理解,教師可充分利用教科書所提供的圖1-3-5幫助學生突破這一難點。③演示法: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guī)律這部分內容,在可能的條件下,最好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演示;對于地球自轉引起的晝夜更替,最好讓學生用地球儀進行演示,并應當提到晝夜更替的周期是24小時,即太陽日。④圖示法與講授法相結合:在恒星日的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教科書中“閱讀”部分的說明及示意圖,邊講邊畫圖,幫助學生理解此難點。⑤啟發(fā)式教學法和圖示法相結合:對于地方時的教學,教學方法可用太陽視運動與太陽真運動示意圖,啟發(fā)學生自己觀察、發(fā)現(xiàn)地球運動的規(guī)律。⑥在正午太陽高度的兩個變化規(guī)律中,教學用書提供了四種教學方法:圖示法、計算法、實物觀察法、演示法,教師可根據(jù)學校和學生實際情況,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法,并且有助于教師拓寬思路和靈活運用相關原理。以上教學方法在本套教師教學用書中出現(xiàn)頻次較多,也是地理教學中常用的教法和特色。還有更多的相關實例,不再一一列舉,教學用書根據(jù)不同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形式上靈活多樣,實施起來可操作性強,既有利于教師教,又有利于學生學。教學建議從教師和學生實際出發(fā),對教材進行深度解讀,優(yōu)化教學策略和方法,教師就可以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體會作出具體的教學設計。
四、探究系列———緊扣課標,形式多樣
新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地理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用書在這方面有很好的體現(xiàn)。每節(jié)內容都設計有探究活動系列,一方面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取知識,體驗其中的樂趣,在快樂中學習,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另一方面通過探究活動,讓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突破重點和難點。探究活動形式多種多樣,有學生觀察、討論、讀圖表、游戲、制作學具等,并且操作方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若能正確指導學生完成課堂中相關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地理的存在,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躍課堂氣氛,那么學生更能關注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也改變單純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傳統(tǒng)教學只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忽視實踐活動的開展,現(xiàn)今的教學用書突出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
五、輔助系列———拓展延伸,優(yōu)化教學
【關鍵詞】地理核心素養(yǎng);高中生;培養(yǎng)
地理核心素養(yǎng)是中學地理教育的重要目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對其終身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由于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因素的影響,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并不理想。
一、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及其構成
地理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通過地理課程的學習,初步形成地理學科的素養(yǎng),并在此基礎上有機結合基礎教育課程的共同核心素養(yǎng),提煉出地理學科中那些更為關注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地理學科教育的價值取向看,地理核心素養(yǎng)包含地理實踐力、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和人地觀念四大方面。
二、培養(yǎng)高中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探究
(一)明確課堂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
素質教育環(huán)境下,按照高中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當前的地理課堂教學應該完成三維性的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之間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教師在設計時要有所側重,同時又不失偏薄。高中地理一堂課的時間只有幾十分鐘,如此短的時間內若面面俱到只會適得其反,讓學生感覺到煩躁和不安,不利于提升教學質量,所以在具體的教學目標設計中一定要講究輕重緩解,并且做到明確、清晰。
(二)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
在一線的教育教學中,教師應該落實素質教育的理念,從學情出發(fā),優(yōu)化教學設計,不斷地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學生未來在學習和工作中都會遇到地理問題,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同時讓他們參與生活實踐,把理論的地理學知識轉化為生活常識,提升他們的核心素養(yǎng)。教學實踐證明,如果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一味地讓學生機械式地掌握相關的地理知識,雖然學生能考出一個好成績,但他們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卻很難提高。新形勢下,教師應該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采取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翻轉課堂、微課課堂等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注重學生生活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
(三)處理好“教”和“學”的關系,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教學活動是一種動態(tài)化的教育、學習和知識傳授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都伴隨著兩種活動同時進行:一種就是教師的“教”,另外一種就是學生的“學”。在以往的教育教學中,教師大多數(shù)時候只考慮到個人的講授,在課堂的設計過程中很少考慮到學情,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較為淡薄,學習的效果也不好。新形勢下,地理教師一定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的角色,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給學生足夠的尊重,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這樣才能落實素質教育的理念,實現(xiàn)有效教學,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起源于他們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要優(yōu)化教學過程和教學設計,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引導他們學會分析和處理問題。面對提出質疑的學生,教師也要及時給予肯定和引導。學生有疑問就說明學生在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非常難得可貴的。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不妨從學生提出問題開始,提出問題就意味著學生開始主動學習和主動探究了。
(四)巧用微課程教學,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
一般來說,常用的微課程制作方式有:利用微課筆或者電子白板制作的微課視頻,利用手機、相機錄制的微課程視頻, 利用PowerPoint辦公軟件制作的PPT微課程。利用屏幕錄像軟件制作演示或操作微課程等。PPT課件是一種較為常用和實用的教學模式和手段,這種教學手段較為簡單,在微課教學中可通過PPT課件的方式提供給學生各種資源與信息,讓學生進行學習。高中地理學科在教學內容上區(qū)別于其他學科,很多的知識點和內容不易于用文字和圖片來說明,而是需要多元化的圖像和影像來完成,所以可以依據(jù)教學內容的變化選取“屏幕錄像專家”等軟件,將屏幕顯示信息動態(tài)地錄制下來,形成視頻微課程。
地理教師在制作微課程時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首先,地理微課程只是教學活動的有機構成部分之一,要想實現(xiàn)有效教學,必須整合其他環(huán)節(jié)。除了必要的知識講授外,還可以把地理核心要素的教學設計、習題集、學生測試等輔教學資源與微視頻一起呈現(xiàn)給學生。其次,錄制微課程視頻。微視頻是微課程的核心要素和構成部分,針對高中地理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利用手機、錄像機等攜帶方便的音像錄制工具來進行教學視頻的錄制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錄制微視頻的時候,要講究錄制的穩(wěn)定性,不要晃動和抖動畫面視頻。再次,微課程的學習途徑要實現(xiàn)多元化,支持互聯(lián)網(wǎng)線上點擊學習,視頻格式也要多元化,同時微視頻還要盡量有文字說明和字幕解說,以此拓展學生的學習途徑,提升他們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保庭春.妙用地圖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yǎng).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6(8):16
【關鍵詞】高中地理 雙語教學 教學內容 目標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1-0090-03
一 教學目標的思考和制訂
首先是地理課程標準?!镀胀ǜ咧械乩碚n程標準》的總體目標是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fā)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huán)境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所以,達到《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是地理課程的最主要教學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學科思維的方式與能力,提高學生應用外語的能力與水平是雙語教學的重要目標。具體包括:一方面是英語詞匯目標。學生必須掌握基本的英語詞匯和一些專業(yè)詞匯。所謂基本的英語詞匯是指出現(xiàn)頻率較高,學生在學習中常用的詞匯,如factor(因素)、natural(自然)、man-made(人為)、attract(吸引、引起)、lack(缺乏、缺少)等。專業(yè)詞匯是指地理學科的英文專業(yè)名詞,如celestial bodies(天體)、the solar system(太陽系)、solar constant(太陽常數(shù))、Tropic of Cancer(北回歸線)、Tropic of Capricorn(南回歸線)、the equator(赤道)、latitude(緯度)、longitude(經(jīng)度)等。另一方面是口語交流目標。學生能通過課堂活動用英語完成對地理問題的思考和回答;能用英語就地理學科的問題進行簡單的口頭交流和書面交流;能獨立完成地理學科的英語試卷等。如結合必修3中第二章第二節(jié)森林的開發(fā)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所學地理知識,學生應該能夠回答:森林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效益有哪些?
Benefits of trees
Trees are beneficial in many aspects. First of all, trees help to conserve water, prevent soil erosion and guard against sandstorms. For example, when it rains heavily, mountain mud will often rush down in torrents, which leads to dashing against the houses and causing death . If there are trees on the mountains, this might not happen, for trees can prevent soil from being washed away by floods. second, Sand from the north is driven straight and blown aroun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China, it’s sandstorm. If there are trees, they may stop the sand from invading.
Subsequently, trees can purify the air. Air pollution is rather serious, especially in urban areas, as a result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cars appearance .Trees supply people with fresh air, by taking in carbon dioxide and giving out oxygen, which make people healthier .Besides, trees can also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 Now that trees have the functions of protecting, purifying and beautifying the environment and so on. from now on, man should and must plant more and preserve more instead of felling them.
二 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處理
地理雙語教學就是在學習地理知識過程中,以英語為主要語言工具,學生通過英語來學習地理,從而既掌握了地理知識,又提高了英語應用能力。地理雙語教學中,英語只是一種手段,掌握地理知識才是目的。所以,雙語內容必須是能夠形成地理技能和地域分析能力等能力的地理知識。
目前雙語教學,特別是地理雙語教學,仍處在探索實驗階段,主要是因為沒有一套適合學生英語水平的地理英文教材。由于沒有現(xiàn)成的雙語教材,雙語教學內容必須由任課老師選擇改編。教師在教材的處理方面著手:(1)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發(fā)行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為依據(jù),參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高中學生現(xiàn)有英語水平和學科知識基礎,結合國外原版教材、網(wǎng)絡上相關英文材料進行改寫和編輯,印發(fā)成可供學生使用的雙語地理材料。(2)借用現(xiàn)行高中英語教材中的原版英語課文,如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中有Earthquake、Wildlife protection、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等。(3)鼓勵學生嘗試上網(wǎng)閱讀國外的地理雜志,例如《美國國家地理》等。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和學生手頭上都有的《英語學習報》《英語輔導報》《學英語》等報刊上刊登的有關地理的素材。(4)利用先進的教育技術制作成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雙語教學課件。為避免使地理課變成英語詞匯學習課,教師要選擇英語地理專業(yè)詞匯較少的內容進行雙語教學,否則專業(yè)詞匯太多,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
三 教學方法的應用和實施
首先,理論聯(lián)系實際。人民教育出版社發(fā)行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有大量的思考和活動內容,巧妙設計好活動對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提高英語應用能力都非常重要。比如,在講授主要自然災害的形成與分布一節(jié)中的“5?12”汶川地震時,可以先以最新的最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案例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舉例如下。
教師:“我們都知道2008年5月12日下午位于我國西部山區(qū)的四川省汶川縣發(fā)生了里氏8.0級地震。同學們思考我國地震災害的多發(fā)區(qū)在哪里?四川地區(qū)地震多發(fā)的原因是什么呢?”(展示四川地震發(fā)生的相關視頻與圖片)由此導入新課。(As we all know, on the afternoon of May 12, 2008, an earthquake measuring 8.0 on the Richter scale hit Sichuan Province, a mountainous region in Western China. Which has bring about serious damages of people’s economic and metal. Do you know why did the earthquake happen ? And where does earthquake happens frequently in China? )
其次,地理雙語教學可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實現(xiàn)動態(tài)效果,這樣不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節(jié)省教師寫板書的時間,特別是自然現(xiàn)象用多媒體顯示并配上形象的圖片或視頻可以一目了然。同時,英文板書和動畫也適當降低單憑英語講授的難度。如在關于主要自然災害的新課講授開始時,用多媒體播放教材中列舉的4大類共11種自然災害的相關視頻或圖片,同時以英文注釋對應災害名稱,包括typhoon,drought,cold-air outbreak,earthquake,landslide,mud-rock flow,flood,windstorm tide,plant disease,pest-outbreak,rat-outbreak。全部放映結束后,投影展示下列問題:
1. A strong tropical storm,and usually occurs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2. Occurs whe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water supplies are below normal.
3. A wave of freezing cold air
4. A sudden tremor or movement of the earth’s crust,which originates at or below the surface.
5. In the surface pitch the massive earth stone whole glides down, and the gases escape in a violent explosion.
6. It is attributed to human beings’ severe deforestation, reclamation of land and destruction of forests . when it rains heavily, mountain mud will rush down in torrents.
7. A lot of water in an area which is usually dry.
8.The phenomenon of the sea level exceptionally elevates because of strong atmosphere disturbance.
四 教學過程中的活動和探究
對每一種自然災害的具體學習內容,如成因和分布可以采取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方式來完成。首先,可由教師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災害,如對地震進行分析,剩下的10個讓學生分析。然后,把全班同學分成4組,每組學生分別負責找出并總結歸納一類自然災害的成因及其分布,最后每個小組選派代表用英語描述本組的研究結果。同時組與組之間進行競賽,看哪個組完成得最好(標準是口語流利、無語法錯誤、用詞準確、發(fā)音清晰等),教師給各組評分。教師在學生表達與展示后,對學生的表達錯誤進行糾正和評定。這樣的活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供機會讓學生自主學習和交流合作,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展示和提高英語水平。最后教師將各組的活動結論進行整理并與學生共同填充完成下面的表格。
新課內容結束后,教師可結合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設置一些練習題(Follow-up activities)。適宜的練習可降低學生接受英語授課的難度,同時深化英語知識在其他科目的使用,實現(xiàn)了通過教學語言提升語言能力。
為促進學生主動和富有個性地學習,在地理雙語課中還可以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要活動形式,進行各種地理實驗活動,讓學生在動手過程中感受某種地理現(xiàn)象,同時促使學生進行英語口語交流和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
五 存在的問題
1.沒有雙語教材,雙語教學內容的選擇困難
目前,幾乎沒有專門的地理雙語教材,有關地理雙語教學的資源也較少。教師只能通過英語詞典、地理專業(yè)英語書、國外地理教育網(wǎng)站等查閱有關的資料進行雙語教學。
2.高中地理教師專業(yè)知識結構單一,進行雙語教學的能力有限
現(xiàn)在的教師多數(shù)都有扎實的專業(yè)學科功底,但缺少不同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多數(shù)地理教師不能全面駕馭英語。絕大部分地理專業(yè)出身的青年地理教師,英語的讀、說、寫能力未能達到英語教師的能力和水平,而獲得專業(yè)和外語雙學位的教師也是甚少。因此,就教師本身條件來說,要在短時間內大范圍開展雙語教學還比較困難。
3.學生英語基礎差,地理基礎知識儲備不足
長期以來英語教育只重視教材、教法,而忽略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大多數(shù)學生的英語只是“無聲英語”。另外,很多學生對地理學科缺乏興趣,而且初中階段儲備的地理基礎知識很有限。
實際上由于多種原因,對于地理雙語教學這種全新的教學方式,目前筆者尚處于探索階段。真誠地希望更多同仁能夠提出寶貴的意見,讓大家共同來探討地理雙語課的教學方法,通過雙語教學在幫助學生掌握地理專業(yè)基本知識的同時,也為學生創(chuàng)設英語學習的氛圍,提高學生的會話能力、交往能力、表達能力,實現(xiàn)雙語教學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葉瀾.新世紀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初探[J].教育研究與實踐,1998(1)
[2]邵喜珍.“雙語教學”的嘗試[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2(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